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道神赐之光再照进她的心里——一道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23: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

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唯有垂杨管别离》

以上是2017年中考的一篇阅读题,其中一道是考察题目的作用。说实话,此题难读不算小,四分,答完整的不多:

因为题目的作用通常比较复杂,有十四种之多:1、点明写作对象; 2、概括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4、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运用修辞手法,或具有象征意义;  6、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或突出主题;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11、生动形象,含蓄委婉引发思考; 12、题目富有诗意,渲染了某种气氛; 13、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1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题目的作用常常需要纵观全篇,并联系中心进行考虑,而此题目本身又是刘禹锡的一句诗歌“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的下半句,形式上也比较美。那到底为何以它为题呢?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导引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一定的方法去思考。比如,此题,我会考虑这样导引:答题需要联结文章整体:这句诗歌在文章中也反复出现过,是在什么情形下出现的?(考察文本层面的叙述)

1、 老师提问孩子,他不会;2、他们别离时,孩子突然喊出的。

那么,通观全文,题目作用第一点就出来了:(1)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

(紧接着追问第2问:为何孩子此时喊出它?(因为同属别离时分,符合诗的情境)那么,以前不会,怎么此时就会了呢?(这里蕴含一个惊喜——他看到老师为他编的书了——书中有答案!他为何看老师为他编的书?因为好奇,同时也是满足老师的愿望、不负老师的苦心!)那么,此时,喊出这句话,蕴含小病号什么感情呢?(感激岳老师、体谅老师长期以来对他的扶助!)——情感此时已经出来了一半!

   为何此情此景下喊出:“还有留恋之意!留恋过去与老师一起学习的日子!难忘老师对他的鼓励!帮助!付出和情感寄托!——至此,题目答案的第三点已经完全分析体味出来了:(3)凝聚力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接着,我们还需考察作者这样安排的旨意所在。在结尾处,在分别时,在有可能永无再见之日时!他终于会了这句诗!这样安排,有振聋发聩、直击人心之功效!我们(读者)也为这顽强的抗争,为这留恋额深深动容。一切那么令人痛心!作者含蓄地暗示了情感。这个题目也与结尾处孩子的呼喊遥相呼应——形成结构上的严谨与统领。形成余音绕梁、高潮不散的音波,久久荡漾在读者心中。

唯有垂杨管别离!唯有垂杨管别离!唯有垂杨管别离!——当我们想象,这句诗被高声反复喊出来,那冲向云霄的气势蕴含了多少深情!诉说着多少真意!那是对生命最强音的呼应,此处难道不是也暗合了主题吗?让我们细细考察一下这句诗的分量吧:此处的“别离”,是“生死别离”——令人而外痛心,但却不低靡;是啊,只有垂柳才能管着别离啊!因为“唯有”——连死亡也不能把我们勤奋好学的心、直击惨淡生命的心、激流勇进的心灵隔开!湮灭!——天与地都不能主宰我们的意志与情感,我们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是生命的强者!真是:斑驳人世、沧桑无尽;有情人生,难话无常啊!尽管如此,杨柳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眷恋的,不仅是你——我的老师,也有对知识、对自然,和对无限真美的生命的不舍啊!

“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一个生命脆弱的中年女教师,伤痕斑驳却不甘于病痛,永不妥协于病房中的折磨,努力冲刺,希望生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亮!在孩子沉沦时,她不曾放弃,只有这隐忍的、不出声的哭泣;在孩子懂得时,她更加希望挽留一切——所以,要“以柳相留”——留住这生命的光彩,留住这生命的热情,更留住这难得的短暂“师生情”……这难道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吗?——至此,答案的第四点也就水到渠成了:(4)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明白了以上,答案的第四点:(2)奠定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正是一个无比匠心的题目,也真是一篇无比优秀的文章;作为中招考题,该对学生们产生多少情感涤荡和激起奋发的生命力量啊!

下面题目作用答题小结: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3、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4、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温馨提醒: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一定要做到方法与文本的结合,这就好比,方法是人体的骨架,文本是血肉,只有骨肉相融才能有灵魂。这灵魂,就是我们语文阅读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回到文本:“唯有垂杨管别离!”孩子的背诵真正像一道光,再次照亮了她曾黯淡的生命。也照亮了你我,所有读者的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0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