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四册》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0
标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四册》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四册》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课 题: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2/1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三、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1、合理地确定认数的教学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0
本册只要求学生在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千以内的数,以后再学习万以内的数,减低了学生认数学习的难度,便于他们将学习数与其他表示的现实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数感。2、加强估算。本册把估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把估算和口算、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把估算安排在笔算之后教学,用笔算的原理支持估算;例:教材在P14~P15页之后的P19页就安排了“哪个数接近600?”。有时把估算安排在笔算教学之前,用估算为探索笔算方法导向。例:P39页。有些计算(实际问题)只要求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或在什么范围之内,有些计算则要求先估算再笔算。能使学生体会到,估算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册把东北、东南、西南、西南等方位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把生活中常用的路线图引入教材。这些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4、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的。首先在初步了解乘除、除法的含义,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能很容易地获得对余数的认识,也能很自然地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等等。
(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2、注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
(三)教材的编写方面。1、注意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2、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经验。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单元---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2、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认数单元---1、充分感知千以内的数的大小,增强用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进一步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知道千以内的数与百以内的数一样,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而且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分米与毫米单元---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较为清晰的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加法单元---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断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认识方向单元---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减法单元——1、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被减数在1000以内的减法。2、会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认识角单元——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能正确辨认角和直角,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乘法单元——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灵活应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统计单元——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2、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2、单位的书写认数单元——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分米与毫米单元---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准确表达一些线段和物体的长度。加法单元---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的策略。认识方向单元---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减法单元——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认识角单元——能正确的辨别角和直角。 乘法单元——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2、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统计单元——正确确定分类标准。
学期教学目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0
一、知识与技能。1、数与代数?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空间与图形?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3、统计与概率?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有关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段经历从现实生活或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不断增强只管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三、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测量长度、描叙物体位置和简单的行走路线,直观比较角的大小,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情感与态度。?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描叙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从典型物体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分类整理数据,以及解决其它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使学生通过参与有关的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合作交流的价值与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进度安排(具体到周次)
本册一共安排了58课时。另有期末复习4课时,还有25%机动课时,具体安排如下:时间     课题内容   课    时
第1~第2周       有余数的除法  5
第3周~第5周    认数      8
第5周       分米和毫米   2
第6周~第8周    加法    10
第8周-第9周    认识方向    3
第9周    期中考试与讲解  4
第10周~第12周减法    9
第12周       认识角  2
第13~第16周乘法     16
第17周  统计       3
第17周-第18周   期末复习      4        ☆教学调整☆
课 题:有余数的除法认识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2/1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0枝铅笔,学生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
1、提出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1)(教师演示)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我一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①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师生共同在表格中纪录结果。
②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5
    5                          2
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                   3                 1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试一试
谈话:你能把表(2)中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涌出发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2(枝)       10÷6=1……4(枝)
解决问题:豆豆一组有3人,那么他会选哪一种分铅笔的方法呢?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二、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1—3
三、总结揭题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2/1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4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游戏: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怎样列式?(板书:7÷3=)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1个。)
剩下的1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7个桃,每盘放3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1个”。
如果是17个桃、27个桃、37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3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7÷3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3 7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三得六,6比7小,商3;三三得九,9比7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三得六,2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又小于7,所以商2。
想法四: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商2。
提问:7的下面改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1”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1个,这个1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老师有18枝铅笔,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
(2)提问:怎么列式?怎样计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评价。(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7÷3、18÷5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少是几?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4(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
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2、揭示老师猜旗的秘密。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了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了么?如果有兴趣,课后自己也猜一猜。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一(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2/20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7  9×6  21÷33×4  24÷8  12÷2
35÷7 4×76×9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是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概念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计算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一第3题
请学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反馈时说说错误的原因。
3、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口答商是几,分组计算检验。
  4、练习一第6题
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反馈后,请学生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除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一(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2/20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2×8 63÷97×956÷836÷4  28÷74×6  6×5 12÷635÷5 3×9
2、口答
15里面最多()个4。53里面最多()个7。
44里面最多()个8。33里面最多()个6。
3、请学生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地求出来?
4、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明板演。
(1)63÷9 、67÷9  (2)40÷8 、47÷8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①反馈时说说计算过程。
②提问: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道题可以分成几类?
2、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3、练习一第8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4、练习一第9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11、12、13题
学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板演,反馈时说说各自的理由,注意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不同。
2、练习一第14题
(1)了解题意:结合小猴的话观察左图,知道一共有27个小方块;再理解小兔的想法,想一想,如果每8个小方块搭成一个立方体,可以搭多少个?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一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重点是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并在整理中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整百数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2-29 13:36: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 23     65     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  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 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几百几十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02/2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读写。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的数,从63数到100。
2)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口答。
100里面有多少个十?
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认识几百几千)
二.教学几百几十数的认、读、写
1.出示例题图。
1)指名学生完整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
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写数时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十位上写0占位。(板书:450)
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320、750、480、990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370。指名学生说370的组成。
2)一十一十的数 ,从370数到430,数到390时,问:十位上再拨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390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390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
3)学生继续数。生边拨珠边数,再数一遍。
4)问:一十一十的数,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
生独立完成,反馈。指名说说是怎样想到990后面是1000的?
5)把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2)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
3)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学生计算并说出思路。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百几十,你能说说怎么读写吗?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45  0
百 十 个
300+20        20+300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02/2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样写呢?(指名生说)
有几个百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都没有,怎么办?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什么规律。
2)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几
四百五十三
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
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数练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02/2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17~19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练习。(板书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
问:一百里有几个十?
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问:一千里有几个百?
2)一个一个的数,从487数到503。
3)一十一十的数,从260数到320。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1)同桌交换练习。
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303、30、33、330
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完成第4题。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1)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在组中的上、下两个数,在读数时有什么不同?在写数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完成第5题。
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1.口算
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
2.完成第6题。
五.综合练习
1.完成第7、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完成第9题。
1)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指名提问,其他人回答。
六.全课小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03/0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学重点:探索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有现实意义的。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67和57     23和32     9和10
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  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36     288     52     1000     998
二、新课。
1、  教学例题。
(1)让学生说说图意。
(2)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这题要我们把松树苗和杉树苗比,哪一种多,就是比什么?(板书:312○285)
(3)你认为哪个数大?为什么?先指名说一说,再请同桌交流。
2、  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问题,请学生读一读。
(2)组织讨论,指名学生回答比较的思路。
(3)小结:两个数都是两百多,就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哪个数大,那么那个数就大。(完成板书:279<285)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 四人小组,讨论出一道类似发生在身边的题目,再请一人出给其它人比较。
3、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3/0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2、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1、  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323    769    561    936
它们分别是几百多?323比500要怎样?(少得多),比100呢?(多得多)
2、  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
207○307657○269900○1000
说说比较大小时的思考过程。
3、  你遇上类似的情况,要如何进行比较?
三、综合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各抒已见,并同时说说自已估计的根据、理由。
2、  想想做做第6、7题。
理解“少得多、差不多、远得多、近得多、近一些”各自的含义。
3、  第8、9题。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已的看法。
(3)想一想:能不能试看用“快一些、快得多”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呢?
4、  想想做做第10题。
五、  全课小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认数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3/0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出示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  完成复习第1题。
(1) 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 你能不能说一句话,里面用到千以内的数呢?
(3)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这些数学知识。
2、  口答。
(1) 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2) 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少?
3、  读一读下面各数,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720702270
4、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一千四百六十七百零三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出来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5、想想做做第2、3、4题。
   指名学生交流一下在课前所收集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  口算下列各题。
300+200600+4001000-200
400+20570-70620-600
学生口算后,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  完成复习第5题。
提示:在计算时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  复习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王冬梅    备课时间:2008/03/0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水平。
教学重、难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
(1) 学生先找规律,再填写。
(2) 组织交流,说说自已是按怎样的规律填写的?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924○8101000○999876○875
学生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思路。
3、复习第9题。
学生拿出0—9各个数字,可任意组成三位数,然后比较各数的大小,可小组内游戏,也可同桌互玩。
三、估计的复习。
1、出示第10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提问:这组数中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又是多少?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吗?然后圈出接近400的数。
2、完成复习第11题。
请同学们把运动员身上的号码按要求排列起来。
3、复习第12题。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够买”,进一步理解“贵得多”的含义。
4、完成复习第13、14题。
在练习中注意对学生的分层评价。
第14题中,鼓励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三位数,学生进行练习。
四、全课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分米、毫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0 8:49:0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27~2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第二段,第30~3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学习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叙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有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2、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人士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较为清晰的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四、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准确表达一些线段和物体的长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6-27页例题,27-28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中国地图
师: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不计其数,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小朋友,要绘制这样一张的地图,可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怎样?
2、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在精确测量时用到的长度单位。
3、师:小朋友我们已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手势表示一下。
二、活动探究,建立表象
(一)认识毫米
1、请小朋友拿起带来的任何一样东西(橡皮、硬币、电话卡等),先估计它们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先估后量,全班交流。)
设疑:你们所选物体的厚度不足1厘米,那是多少呢?长度几厘米多一点又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说一说:关于毫米,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强调:
(1)尺上面的一小格是1毫米。
(2)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毫米长不长?
3、体会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你觉得我们桌子上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找一找:找出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并用尺子量一量。
摸一摸:拿起你找到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沿着它们的厚度摸一摸。
比一比:请小朋友想办法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议一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厚度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师:相机介绍测量降雨量也是用毫米来表示的。
4、多层训练,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2。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一量它的厚度或者长度是几毫米。
5、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认识分米
1、直接引入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有时物体的长度也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1分米
关于分米你又知道哪些知识呢?(生自由说,师放手让小朋友
上来介绍。)
师相机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用分米卡卡验证一下。
4、教学1米=10分米
现在请小朋友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2)完成“想想做做”4
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三、综合训练、加深印象
1、选一选:出示“想想做做”5。让小朋友独立选择,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2、猜一猜:出示“想想做做”6。先让小朋友自己判断,然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评议,最后用直尺量一量验证谁的判断正确。
四、全课总结、引导评价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0 8:54:32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简单的单位换算(教科书第29—30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小猫、小兔比赛跳远的情境图。
(1)说说:到底谁跳得远呢?你们现在能找到答案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
师: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0 9:13:52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2、33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时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引导感受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出示统计表。
2、看了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如下: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板书:143+126=     (本 )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用计算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上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2)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笔用竖式算一算。
谈话: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探究交流。
讲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算。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家数的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这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了。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
2、“想想做做” 第2题
先让生独立做题。订正时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说在笔算加法重要注意哪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六、思维训练:填数。
      4  7                         6  7
+      1   3              +   5     0
      9      5                  8  9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8:55:12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什么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教学
1、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3只蝴蝶,5只蜻蜒的图)
提问:图上有哪两种小昆虫?蜻蜒和蝴蝶比,谁多?你能一眼看出多几只?在图上是哪部分?
师小结:也就是我们把蜻蜒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是和蝴蝶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蝴蝶多的。
过渡: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你能用学具分别来摆一摆蝴蝶和蜻蜒吗?
2、动手摆一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1)师:我们用〇表示蝴蝶,在第一行摆上几个〇?我们用△表示蜻蜒,在第二行摆△,比〇多2个。
(2)提问:你是怎么摆△的?
(3) 根据学生回答师述:我们把△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是和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〇多的。 那么一共摆了多少个△,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学生)合起来,用加法算。
3、反馈学习,考一考
师:再看大屏幕,考考自己。(课件出示4只小鸟,7只老鼠)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照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我们可以把老鼠分成怎样的两部分?
(3) 请你填一填:和小鸟同样多的有(    )只,比小鸟多的有(    )只,老鼠有(    )只。
过渡:今天还有3个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上,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我们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情境图
(1)课件演示玲玲、冬冬、芳芳作自我介绍
(2)提问:你知道谁已经摆好了?你还想知道谁的?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师:冬冬摆了多少个绿花片呢?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
(1)冬冬摆绿花片有什么要求?
师:既然要比玲玲的红花片多3个,我们就要先摆11个红花片。你能很快替冬冬摆一摆吗?
(2)提问:你是怎么摆绿花片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也就是我们把绿花片分成了几部分?
一部分是----(学生)和红花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学生)比红花片多的。一共摆了多少个绿花片,就要把这两部分---(学生)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谁能口头列式
(4)板书算式,口头回答
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一个新本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 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算。(出示课题)
  3,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 师:知道了冬冬摆了14个绿花片,你还想知道谁的?你能和你的同桌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吗?(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2)  师:你是怎样摆的?(学生各抒已见)
(3)  师:不管是哪种摆法,都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什么方法算?
(4)   列式计算,口头回答(板书)
师:这又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新本领:求比一个数少几和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算。(完成课题板书)
三、  巩固延伸
1、 谁是冠军?
(1) 课件演示: 小猪跳了16下, 小猴比小猪多跳9下,小白兔比小猪多跳20下,老虎比小猪少跳5下。
(2)    师:小朋友看了比赛结果,你知道谁得了冠军?那么冠军究竟跳了多少下,第二、第三名跳了多少下?我们必须算一算(课件依次出示问题)
(3)    你能和你的同桌完成这些题目吗?
(4)    指名回答,口头列式
2,拍手游戏
  师拍(2下)  师说:你能比我多拍2下吗?    生拍
  师拍(5下)  师说:你能比我少拍3下吗?    生拍
  师拍(4下)  师说:你能比我多拍2下吗?    生拍
  师: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两个人为一组,一人当老师开始游戏吧,音乐停游戏结束,好吗!
3、课堂延伸(开放题)
老师左手有6根小棒,你能猜出我右手有几根小棒吗?到底是几根小棒呢,其实我忘了告诉你一句话,不然你就很快猜出来了,是句什么话呢?
四、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带上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会越来越聪明的!
五、课堂作业
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四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8:58:3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5页内容,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笔算不进位加法和验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透彻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透彻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算这类的加法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练习四1题。
(1)要求: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学生独立计算,并让三位学生板演。
(3)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练习。
练习四第2--4题。
(1)引导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要求学生对答案的合理性作出解答。
四、拓展延伸。
1、练习四第5题。
(1)出示场景图,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2)依次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已知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
2、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
3、思维训练:把10—80 分别填入小圈中,使每个大圆上5个数字的和是210。
五、全课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9:10:5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四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第36、37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1、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综合计算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经验。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       236+143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时,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出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已解决)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已解决)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
……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个写出一题的计算竖时,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这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么处理的?”“每道题目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为什么从各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以小组位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4。
2、思维训练:王大爷家的菜地是正方形,算一算,周围的围墙长多少分米?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5:45:5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8页内容,练习五1—5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加法验算,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算这类的加法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进行口算。
(2)组织学生进行反馈,重点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了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2、笔算,完成练习五2题。
(1)学生们笔算,指明板演,要求做出得数后利用原来的竖式再验算一遍。
(2)组织进行集体订正,逐题检查,结合提问相加满十的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怎样写的。
(3)请学生说说进行笔算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五第4题
(1)出示第六题放大图,让学生弄清图意,理解题意。
(2)提问:小兔到学校去可以怎样走?你认为哪条路比较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说一说:谁到学校的路近一些?并说明理由。
2、练习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请大家说说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思维训练题:用简便方法计算:49+50+51    99+100+101    197+198+199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五3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连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5:50:2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六一”节快到了,小明和同学们都收到了节日礼物,可他们想起了山区的小朋友们很可能没有节日礼物。于是,他们提出倡议,开展“献爱心”活动,给山区的小朋友捐书。你们想知道各班捐书的情况吗?(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
各年级捐书情况统计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
本数85143126178194236
你能帮助小明他们算算一、二、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吗?算式怎样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143+126
继续提问:那么85+143+126等于几?该怎样计算呢?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个体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尝试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的计算方法。
如果三种竖式都有学生做出,就让学生比较哪种竖式的写法简便,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板书:连加)
如果学生只出现第一种分步计算的竖式,教师可这样引导:你会把两个竖式并在一起吗?先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得出第二种连加竖式。
如果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没有学生做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红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再出示写法让学生观察,然后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只列一个竖是比较简便。
2、动手实践,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提问:您能用第三种形式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吗?(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在学生的回答种可能出现两种算法。
第一种算法: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算到十位时,教师提问:十位上的数相加满了20,怎么办?(强调向前一位进2。如果更多的数相加得数满30呢?然后得出共识: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第二种算法: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如果没有出现这种算法,可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哪两个数先加比较方便呢?十位上呢?
小结:在计算连加时,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加,这样可使计算简便,又不易出错。
3、小组合作,合理灵活地进行笔算。
提问:看了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连加问题?用你喜欢的算法去计算一下。
(1)小组学习。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在小组内每人提出一个连加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计算。
(2)组内交流。(重点说说“凑十”的方法。)
(3)全班交流。(表扬合作积极、认真的学生和小组)
4、初步小结
小朋友,我们提出了很多连加的问题,并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大家学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在做连加时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三、组织联系,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3。
四、总结、发散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你觉得学了这种本领有没有用呢?(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来说一说。)
用今天的方法还能算出四个、五个年级,甚至全校捐书的本数,有兴趣吗?试试吧。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加法估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5:52:34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的结果。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估算的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1、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与爸爸、妈妈去逛超市吗?现在我们邀请数学书中得“白菜老师”和“试一试”栏目主持人一起去逛超市,愿意吗?与他们同行,我们要做好准备,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信心吗?出发吧!超市真大呀!里面的商品课真多啊!
2、出示例题挂图
电话机(206元)             取暖器(292元)             自行车(604元)       电饭煲(305元)             电风扇(195元)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从挂图中了解到的信息说一说。你能说出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接近几百元吗?指名回答。
4、谈话:小辣椒知道同学们来了,准备了一些数字卡,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
出示卡片:503   492   695   207   813   589
              904   296   407   399   602
小辣椒问我们:“你们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白数吗?”谁能答出来?指名回答。
5、谈话:超市的鲜花引得蝴蝶翩翩飞来。出示第40页第2题图,你能帮助蝴蝶正确的飞到花朵上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问题: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206+292)
谈话:这道题要不要我们算出准确的钱数?要求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在分组交流。)
在班内汇报小组研究的结果。
学生算法大致是:206元接近200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0+300=500(元)所以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讲述:这种算法是估算(板书课题),你们的估算方法是对的,不过把你们估算时说的话都写下来很麻烦,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简便的写法。板书:206+292≈500(元)
教学“≈”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仿写。
提问:刚才估算206+292 是怎样估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估计一下,每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后板书:206+604≈800(台)
(2)提问:如果妈妈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件东西吗?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要让学生说出“能买回”与“不能买回”的原因,通过争论,形成“不能买回”的统一认识。
(3)游戏活动:如果给你们800元钱,可以买回哪些东西?(分小组活动,在班内反馈活动结果。)
三、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3——7。
2、联系实际,应用估算
上个学期,我校全体学生交缴队费情况统计表:
年     级一二三四五六
队  费(元)296213188114107103
你能快速地估算出全校交缴总额吗?
3、思维训练:估算下面各题:297+396+199+105
                           203+298+302+97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估算的方法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六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5:55:2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千以内的加法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以及加法的估算,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及验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好。(出示课题)
二、笔算加法的复习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1、口算下面的各题
630+40    370+200     990+10     520-400     680-200     1000-400
2、练习六第1题
(1)请学生们分组练习,进行笔算,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3)分组进行比较,每组中的三道题分别属于加法中地哪三种情况?
比一比:这三道题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笔算时,尤其要注意什么?
(4)我们一般在计算之后,还要养成演算的好习惯,你知道如何验算?
让学生在原式验算。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5)小结:在笔算千以内的加法时,要怎样验算?还应注意些什么?
3、练习六第2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笔算
263+47+169        377+562+78
(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2)提问:三个数连加时,怎样列竖式比较简便?在笔算的过程中,怎样算比较简便?
说说每个数位上分别是相加得多少,又是怎样处理。
提问:哪一位上相加如果满了20,怎么办?
5、练习三第4题
(1)让学生自己看题,完整地口述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法估算的复习
1、说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203     791     598     608
2、练习六第3题
(1)让学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小结: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
(3)学生进行笔算,看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是否相当。
3、思维训练:填竖式。
    3      2                7     5
+      6+6  9

    6  8   9                9  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怎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5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一)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5:58:5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43页1—5题。
教学目标:
重点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估算以及三个数的连加,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认识计算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点评:明确加法计算需注意的地方,强调验算的必要性。
3、第3题。
(1)学生独立连一连。
(2)交流引导说说各自的具体估算方法。
(3)提问:为什么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不用等号?
三、解决问题
1、第4题
(1)学生看图后,完整口述题意。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第5题
(1)学生看图后,完整口述图意。
(2)列式解答。先估算,再进行笔算。
(3)比较估算与笔算的结果,说说估算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3、思维训练:        祖国
                   爱祖国
             +     爱祖国
                   9  8 6       爱=(  )祖=(   )国=(  )
四、全课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二)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3-17 16:02:4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44页6—10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教学目标: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巩固对千以内数的已有认识,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竞赛:题略
出示其中的两题346+113     552+175   
提问:你能口算吗?能估算出它的得数吗?怎样知道正确得数?(笔算)
二、笔算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两题。2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注意验算。
3、迁移延伸:你能根据上两题的得数,很快算出下面的题目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思考44页第6题。
(1)观察:每组中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每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变化?又有什么规律?
(2)学生分组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推算的规律有什么出入。
(3)小结
三、解决问题的练习。
1、44页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解题时,每个问题分别用到了哪些条件?
2、44页第9题。
(1)提问:求“黄鸡有多少只”,用到了哪几个条件?为什么不用“黑鸡比黄鸡多59只”?
(2)说明:在解决一个问题是,一定要先从相关的信息中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才行。
四、思维训练:
1、选出一个最特别的数。见44页10题。
2、那张卡片上的和最大,不计算能很快说出吗?
五、全课总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实践活动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27:54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90~91页。
教学目的
以海星小学二年级学生游览海滨为主线,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海滨情景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插放歌曲《郊游》。
  提问:你听到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你和哪些人去过哪些地方?
  2.提问:如果今年暑假我们将举办一次夏令营你愿不愿意参加?
   你们参加过那么多次游玩活动,你认为要在组织活动前应先掌握一些什么情况?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海星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海滨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1.(1)出示人数统计表,请学生们说一说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可以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2.(1)将学生们带到小卖部。
  提问,小卖部有些什么商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商品,想买多少?需要多少钱?
  (2)提问:这些是哪一个班的小朋友?他们想买什么?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说出算式及解题思路。
  3.(1)快看I在那个小岛上有一个灯塔。
(2)提问;你能说出这个灯塔在海滨招待所的哪一面吗?
提问:在招待所的东南、西南和西北面各有什么?
(3)你能根据海滨上的一个场所提出类似这样的方位问题吗?(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4.(1)三班的同学们被带到了出租屋前,谁能告诉我们,出租屋里有哪些东西出租?
(2)提问:他们全班,每s个人租一只气垫船.要用多少钱?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什么?
(3)学生们解答。
(4)提问:如果是你,你最想租什么?你能像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来算一算吗?
5、(1)二班的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到珊瑚岛上去玩了。
(2)提问:二班有多少人?3只船够坐吗?
学生们讨论。
说明:我们可以先看一看3只船可以坐多少人,再与二班的42人进行比较。
学生练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统计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34:16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页,“想想做做”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热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知识,看谁算得 (快又好(出示课题。)
  二、口算练习
  1.表内乘法练习。
5X5=7X 3=6X 8=
3X 7=6X5=2X4=
3X3=8X 5=9X4=
  2、乘加练习。
7X 9+58X 6+45X7+6
2X8+64X 7+38X8+7
5X5+46X6+53X 9+4
  三、笔算练习
  1.说一说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不管哪一位,只要相乘的积满几十,就不能忘记进位。
2.笔算:36X 57X85
(1)学生们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分别口述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题为什么得数的最高位都是百位?
3.请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估算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接近几十。
364273695889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学生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三个条件。
(2)估计一下,谁的计算结果合理。
组织学生分组,对两个计算结果进行评判,再进行全班交流,说—说估计的理由。
(3)请学生算一算64X 3的结果到底得多少,与刚才的估计相比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4)指出: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刚刚估算的方法来检验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说明要求,请学生判断后,自己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进行笔算,与估计的结果进行对比。
4.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说明要求,介绍方法:这类题在估计时,先把几十几看作与它接近的几十,再估算。例如,31X 6,31接近30,比30多一些,30 X 6得180,所以31X 6的积比180多一些;39X 6,39接近40,比40少一些,40X6=240,所以39 X 6的积比240少一些。
(2)学生照样子进行估算,并说说每一题估算的方法。
(3)分别算一算,再与估算的结果相对照,看是否相当。
(4)提问:掌握了这种估算的方法,有什么用处吗?(可以对笔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5.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教学内容
课本第92~9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自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号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动物运动会情境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
(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
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
(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
(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
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
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每位同学对所在的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调查: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一种球类活动。
(2)将每个小组的情况汇总,请学生们完成课本第97页的2个统计去。
(3)提问:第一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里知道了哪些情况?
提问:第二个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你从这个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情况?
(4)根据调查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不同的两个统计表,也得到了不同的调查结果。提问: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根据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开展统计活动,再组织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
(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
(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统计练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37:5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想想做做”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练习,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你家里有电视机吗?
  组织讨论: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对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台数和规格进行分类统计。)
根据回答,说明电视机是按屏幕的对角线的长度来确定规格的,54厘米即21英寸,64厘米即25英寸,74厘米即29英寸。
(2)请学生们展开调查,每2人一组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再汇总后,完成课本第94页的统计表。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刚才的调查统计,有设有使你了解到你想了解的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如果放假在家,你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2)组织讨论:如果我现在想了解一下我们全班小朋友每天看电视和做家务的时间大约各是多少,那该怎样分类收集数据呢?
(3)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进行调查,并用方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教育学生在平时要常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2)组织讨论;根据这个调查表,怎样对这些效据进行整理,怎样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3)请学生们独立分类整理,并填写。
(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4.小结:
同是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表,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根据刚才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属相及出生月份。(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9页上的统计表。
(4)全班交流体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40:54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每6人准备一个弹簧尺。
教学过程
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
  2.每组准备一把弹簧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
  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
  (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澜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101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期末复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43:43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复习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经历数据整理和收集的同时,能进一步体验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0一9数字卡片、第3题插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的新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它们有条理的进行梳理,今天复习的是有关1000以内的数和统计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
1.读数方法的复习。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敷位顺序的排列情况。
提问: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
千位是右起第几位?
(2)在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是多少?
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
指出厂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万以内的数。
(3)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657、972,指名读一读。
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
(4)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609、405。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说一说:中间有。的数要怎样读?
(5)再出示:320、900。
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习。
(1)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拨数。)
指出:在计数上拨珠,要看清这个数的组成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有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写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在各个数位上写出数字来表示。
(2)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o)
(3)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中间有一个零?
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
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3.完成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
4,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5.数的大小比较的复习。
(1)请学生将下面数轴填写完整。  
提问:相邻的两个数相隔多少,题中270比哪些数小?比哪些数大?310呢?
(2)完成复习第2题。
①用数字卡片o、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
②找出虽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3)再用数字卡片16、7,摆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三、复习统计的知识
1.出示复习第4题中第一个统计表。
(1)引导学生看懂第一个统计表。
(2)提问:这个统计表所表现的是有关车辆的什么情况?表中的“合计”表示的是什么?
(3)请学生求出合计数。
(4)完成第(1)个问题。
2.再出示第二个统计表。
(1)根据第一个统计表,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出示第二个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第二个统计表还是有关什么内容的统计?与第一个统计表相比,什么没变?(总数投变。)
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结:虽然都是有关1月12日下午4时至6时校门口机动车辆过往的情况,但第一个统计表按车辆的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而第二个统汁表按车辆过往的时间进行分类的。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期末复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46:06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期末复习第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米和毫米、确定和认识角等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尺一副、米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复习
1.长度单位的复习。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2)请学生比划l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在此期间提问:你的直尺大约是几分米?数学书的封面的宽大约有几分米?课桌的长大约有几分米?
(3)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铅笔长为多少厘米,橡皮厚多少毫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提醒注意:填写时应与相关的实物相联系。
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复习。
(1)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①学生们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量线段、画线段的复习。
(1)说一说线段有哪几个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直的。)
(2)想一想:怎样用刻度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强调:要从。刻度量比较好。)
(3)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①学生们先按要求,画出两条线段。
②指名说一说哪条线段长一些。
提问:为什么4厘米长的线段要长一些?
三、方位知识的复习
1.出示期末复习第5题图。
(1)请学生们观察插图,找到哪一面是北面。
(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小华、冬冬、小军、小芳四个小朋友的家在校的哪个方向。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上学路线是什么。
(1)分小组讨论、交流。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角和直角的复习
1.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提问:直角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像第一幅图中的角叫什么角?为什么是锐角?
3.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在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约28(   )。
2.一支钢笔长17()。/
3.一张床长约20(),宽约15()。
4.一根胡萝卜长约13()。
5.一根大头针长约26()。
6.一块玻璃厚4()。
二、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3厘米长15毫米的线段。
三、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
四、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期末复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49:08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三课时
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加、减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加减法的笔算,并且能验算。
二、复习口算
1.复习口算方法。
(1)出示:
40+20=32-3= 15-8=  7+5=
400+20=  320-300=   150-80=70+50=
(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
(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
①第一、二组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在口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②第三、四组分别是怎样算的?
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百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三、复习笔算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口算方法,现在来算第11题的第(1)组题,看看笔算加法怎样算,请大家把这两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问:这两道笔算加法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每一题的十位上是怎样相加的,为什么第二题的十位上相加不得9呢?
比一比: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笔算加法,除了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之外,要特别注意,哪一位满十要怎样?
(2)学生练习第(2)组,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检查时注意强调退位方法。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用823去减,一题得4百多,而另一题则得3百多?
(3)学生练习第(3)组,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
提问:说一说每一题的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会不同?
(4)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笔算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条?
2.总结方法:
列竖式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加法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3.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来算第9题,每道题在计算之后,都要想一想怎样验算,用竖式验算一遍。
(2)学生们练习,指名学生板演。
(3)集体订正,注意提问学生根据什么来验算,让学生说出验算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四、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插图,请学生看清图意。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
先分组讨论,再组织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应的板书出行走的路线。
组织学生估计;走哪一条路线会近一些呢?为什么?(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估计方法。)
(3)请学生们算一算近多少米,以证实自己当初的推断。
2.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统计表。
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
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3)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
要集体订正时,提问,在求问题时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为什么先求二年级一班和三班一共有多少本?
(4)小结:我们在解答类似这样的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请学生们看题后完整在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些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
120 - 40=   42+7= 49-5=
30+50=   38 - 9=230+30=
600+200= 650-50=  300+200=
720-500=700+300=400+600=
380-50=   20+500=4 X 8=
460 + 30=   3+60=1000-300=
300+50= 63+9= 54+9=
100-80=  3X 8=  40+600=
5X 7=32-4=770-70=
13+100=36+6=160  90=
二、列竖式计算。(第1、2题验算)
1.427+369=2.507-209=
3.459+237=4.612- 357=
5.604-158=6.699+245=
7.237+33+596=8.245+137+246=
三、解决问题
1.小红家有13只公鸡,养的母鸡比公鸡多7只,养的小鸡比母鸡少8只,小红家养了多少只小鸡?
2.商店有排球35个,足球31个,乒乓球的个数比排球和足球的总数少16个,商店里的乒乓球多少?
3.动物园里有6只大象,老虎的只数比大象的多7只,狮子的只数比老虎少6只,动物园里有多少只狮子?
4.停车场有小汽车25辆,面包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5辆,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8辆,停车场有大客车多少辆?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期末复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主备教师:丁宇华    备课时间:2008-6-5 10:52:17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第四课时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和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乘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乘、除法的笔算。
二、复习口算
1.复习口算方法。
(1)出示:
30X213X360X324X2
(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
(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
①第一组口算时,每一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指出:在用几十和几相乘时,可以把它看作几乘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②第②组的每一题,你是怎样口算的?这类题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要一位一位地乘,每次乘得的积要把它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指名板演,学生笔算。
27÷542÷637÷762÷8
(1)学生按要求笔算。
(2)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提问:为什么42÷6没有余数,而其他3题都有余数呢?
(3)提问:有余数除法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2.口答:说说下列各题有没有余数,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多少?
32÷563÷742÷?37+7
24÷764÷812÷556÷9
学生在回答之后,每题要相应地说一说判断的原因。
3.出示18、24、27、20、36、28、33等若干数。
(1)请学生们分别读一读。
(2)出示要求:除以4没有余数的,除以9没有余数的请分别找一找。
学生按要求完成。
四、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
1.整理笔算方法:
(1)请学生们笔算14 X 8、35 X 5,指名两人板演。
(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2、提问;以上两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笔算乘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的积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数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加上。
3、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的第一行的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四人板演。
(2)集体订正,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3)对于错误之处,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五、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的四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每个花坛的形状。
(2)再出示每边的长度。
想一想:根据所给的每边的长度,你估计哪一个花坛周围的栏杆最长?
启发学生:把每边长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用乘法估算了。
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请学生们分别算一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4)提问:我们一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第20题的图文,请学生弄清题意。
(2)提问:要知道他俩人各要付几张,找回多少钱?要按怎样的思路来解答呢?
(3)学生们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1)学生们按题中所示独立完成表格。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4.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2)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3)全班组织讨论、交流。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作业设计
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32÷8=  40+60=   5X11=
12 X 4=  4X7=42+8=
200+40=40X9=  21 X 4=
11X7=   31X3=23-8=
500 – 300=28+7=2X33=
63÷7=  30X 5=   6Xll=
13X3=12X2=50-5=
6X5=   6 X 70=   34X2=
20X5=8X90=50X7=
21X2= 1000-300=22X4=
二、列竖式计算。
42X3=   67X5=
43÷5=   57+8=
35X8=   15X7=
62+9=82X 5=
三、解决问题。
1.菜场原有生姜83千克,卖出27千克后,又运来了剩下的2倍,菜又运来生姜多少千克?
2.河里有17只小鸭子,先游走了8只,又游走了6只,现在河里有鸭子多少只?
3、商店里有70台电视机,又运来48台,已经先被预售出32台,还剩多少台?
4.一件衣服要用6粒钮扣,32粒钮扣可以给几件衣服用,还剩几粒?
第四课时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16~2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和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又对又快地口算乘法,还要能比较熟练地列出竖式进行乘、除法的笔算。
二、复习口算
1.复习口算方法。
(1)出示:
30X213X360X324X2
(2)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口算。
(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
①第一组口算时,每一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指出:在用几十和几相乘时,可以把它看作几乘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②第②组的每一题,你是怎样口算的?这类题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要一位一位地乘,每次乘得的积要把它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指名板演,学生笔算。
27÷542÷637÷762÷8
(1)学生按要求笔算。
(2)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提问:为什么42÷6没有余数,而其他3题都有余数呢?
(3)提问:有余数除法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2.口答:说说下列各题有没有余数,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多少?
32÷563÷742÷?37+7
24÷764÷812÷556÷9
学生在回答之后,每题要相应地说一说判断的原因。
3.出示18、24、27、20、36、28、33等若干数。
(1)请学生们分别读一读。
(2)出示要求:除以4没有余数的,除以9没有余数的请分别找一找。
学生按要求完成。
四、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
1.整理笔算方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8 11:52
(1)请学生们笔算14 X 8、35 X 5,指名两人板演。
(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2、提问;以上两题都是从哪一位算起的?在笔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笔算乘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的积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数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加上。
3、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的第一行的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四人板演。
(2)集体订正,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3)对于错误之处,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五、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的四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每个花坛的形状。
(2)再出示每边的长度。
想一想:根据所给的每边的长度,你估计哪一个花坛周围的栏杆最长?
启发学生:把每边长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用乘法估算了。
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请学生们分别算一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4)提问:我们一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第20题的图文,请学生弄清题意。
(2)提问:要知道他俩人各要付几张,找回多少钱?要按怎样的思路来解答呢?
(3)学生们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1)学生们按题中所示独立完成表格。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4.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2)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3)全班组织讨论、交流。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作业设计
一、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32÷8=  40+60=   5X11=
12 X 4=  4X7=42+8=
200+40=40X9=  21 X 4=
11X7=   31X3=23-8=
500 – 300=28+7=2X33=
63÷7=  30X 5=   6Xll=
13X3=12X2=50-5=
6X5=   6 X 70=   34X2=
20X5=8X90=50X7=
21X2= 1000-300=22X4=
二、列竖式计算。
42X3=   67X5=
43÷5=   57+8=
35X8=   15X7=
62+9=82X 5=
三、解决问题。
1.菜场原有生姜83千克,卖出27千克后,又运来了剩下的2倍,菜场又运来生姜多少千克?
2.河里有17只小鸭子,先游走了8只,又游走了6只,现在河里有鸭子多少只?
3、商店里有70台电视机,又运来48台,已经先被预售出32台,还剩多少台?
4.一件衣服要用6粒钮扣,32粒钮扣可以给几件衣服用,还剩几粒?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作者: tcwjy    时间: 2012-1-10 15:49
admin 发表于 2011-1-28 11:52
(1)请学生们笔算14 X 8、35 X 5,指名两人板演。
(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2、提问;以上两题都 ...

hao

作者: 王者至尊    时间: 2012-1-21 12:08
好东东
作者: zhhj681118    时间: 2016-2-25 11:22
好东西
作者: zhhj681118    时间: 2016-2-25 11:25
好东西
作者: XY147258369    时间: 2016-5-26 12:14
很好
作者: XY147258369    时间: 2016-5-26 12:15
很好
作者: XY147258369    时间: 2016-5-26 12:22

作者: seedlet    时间: 2019-6-6 21:48
好教案要分享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