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激趣与实效──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

多媒体教学是指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它在声像等方面的优势,从听觉、视觉、交互等方面实施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一场革命,它激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度僵死的课堂教学,使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诚然,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学生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却并未收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往往是多媒体形式上的印迹,有关学习内容的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于是多媒体教学中,激趣与实效就成了一组矛盾,共存共生。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激趣不可过多地借助多媒体

课堂需要活力,激趣是必须的,也是长时间以来大家研究的课题,然而多年来,课堂激趣只是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探究,而缺乏实用价值。激趣热切地呼唤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的放矢的策略,而多媒体教学确是激趣的最佳选择。的确,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知、甚至理性的思索,但是多媒体本身,如声、像等却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无意的注意迁移,从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无意注意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如课堂上老师的举止言行都会给学生以无意注意,只是这种注意因学生全身心沉入学习而不产生多少影响罢了。多媒体教学中,“声、光、色、形”等手段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手段本身却以其“新颖、刺激”的独特表现,引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精力迁移,不能集中思想领悟知识。再者,多媒体手段的激趣形式和教学内容常常是教师智慧的火花、思维的成果,纯粹的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形式载体,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因此绝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这种物质技术手段去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多是创作者现成的思维成果,学生利用这些成果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无形中受其限制,并以此为范本进行再创作,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提倡创新思维,教学应以学科自身的特性为本位,通过教师的“导”去实现,激趣应更多地参照教学内容本身的因素,如知识函量等,而不是过多地借助多媒体。道理很简单,譬如林黛玉在电影中只有一个,但换一个导演可能是另一个,如此,借助影视多媒体进行教学,或许就失去了更佳更美的林黛玉形象。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滥用多媒体不仅达不到激趣的目的,有时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索然寡味。据统计,一节课45分钟,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不过20~30分钟,如若这段时间里学生多是沉溺于多媒体之中,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那么学生也不会产生兴趣。就如一张用来绘彩的白纸,粗笔勾勒,可能满纸风景,而浓墨泼彩,却极有可能不知所绘为何物,学生又何来观赏的兴趣?试想一下,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衬上一幅艳丽的风光照做背景,学生学习时,究竟是欣赏风景还是解决习题,更何况有时竟是反复出现的交替画面呢?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插上一段音乐,就真的能激起学生解题的热情?或许未必。因此激趣不可过多地借助多媒体。

二、实效是多媒体教学成败的关键

实效性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归宿,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必须把实效放在首要位置,多媒体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实效性是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标,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多媒体使用是否能取得教学实效。首先,多媒体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切忌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样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和画蛇添足之嫌。比如,一节课要讲五道习题,过去教师用小黑板抄题或刻印讲义,现在教师使用投影或制成课件,前者原始而简单,后者是多媒体教学,那么前者和后者哪一种更为简单,更为有效呢?这是不言而喻的,谁都不会相信制作课件就一定比小黑板更有实效。但就是这样一个浅显道理,却被众多教学工作者所忽视,多种多样的公开课上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就本质而言,他们是混淆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误将媒体这种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评估的标准,而忽视了形式是为实效服务这一宗旨。其次,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围绕“实效”,慎用媒体,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有位物理教师在讲授《振动》一章“振动器”一节的时候,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导入,音乐凄怆哀婉,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教师由此引入了“振动器”的教学内容,却不知学生依旧还停留在音乐的意境里,此时,科学研究和形象感受在学生学习中相碰撞、冲突,势必减弱了课堂实效,更何况教师在本节课中,反复使用了各种画面音乐,颇让学生厌倦。问题不在于多媒体本身,而在于多媒体使用“过度”,产生不了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实效呢?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容量,转化课本知识信息的表现形式,杜绝用多媒体代替讲义和小黑板是行之有效的思路,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此。

三、激趣和实效必须统一于多媒体教学实践

如前面所述,多媒体教学中,其激趣功能和实效目标要统一于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一点不容置疑。因为,激趣是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像、色、形等方面的优势达成其形式上的功能,实效则是多媒体教学从本质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体现出的内容方面的价值。众所周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必须是和谐统一的。激趣和实效,简而言之,就是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表现。

那么如何实现激趣和实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呢?首先,教师必须以触及多媒体教学本质的教育理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也是多媒体使用的主体,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一个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无论是自身的“知、情、意、行”,还是其“传知、授法、助学、育能”等活动都是受其拥有的教育理念的支配,可以说有哪种教育教学理念,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有悖于多媒体教学本质的教学行为,都是因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本质理解的错误或偏颇,只有教师真正明确了多媒体教学中激趣和实效的关系,并以全新的理念致力于改革和实践,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其次,利用多媒体从课堂教学形式上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内容上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创新。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激趣的真正内涵。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勿庸讳言,现代教学单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前景非常广阔。激趣和实效,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两个方面,它相辅相承地统一于多媒体教学实践,偏废哪一方面的功能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多媒体教学中必须对之进行全面的观照,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自身的优势,真正实现其教学功能。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永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国政府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在此情况下,积极探索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也处在了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知道,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将会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新型教育模式将会诞生和成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将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

21世纪中信息的最大来源是Internet,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交互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开始向学校教育渗透,学校教育也开始全面向“信息化”方面发展。

信息化时代里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通过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利用Internet掌握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环境和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环境,这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实践。这里所讲的网络教学不是网络辅助教学,更不是单纯的上网教学,而是一个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的以Internet网络为环境的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我们在多媒体网络机房环境下所创建的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下面以我校对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的实验来谈。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现在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环境中,可以方便地创设包含这四种要素的理想的学习环境。我校利用Internet和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了实验。

二、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型

1.教师在新学期第一节课,就提出一个本学期的总任务: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本学期我们要在Internet上查找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保护方面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每一个文稿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 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动植物生长带来的危害。② 人类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③ 描绘出心中最理想的环境。教师展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强烈风沙袭击和成都地区环境污染的演示文稿,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又给学生示范了一个制作演示文稿的样板。

2.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存在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在Internet上查找相关资料,怎样进行整理、分析,怎样进行小组合作,怎样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

3.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带着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各种需要用到的技术。从而确定了本学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单元内容:学习怎样使用浏览器在Internet上查找资料,学习使用Word对文字、图片资料进行编辑、排版,学习使用画图和照片编辑器程序对图片进行处理,学习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学习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4.具体的学习过程:把每个单元细化成若干个小任务,也采用任务驱动,每节课解决一个具体的任务(略)。实践证明,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时,学习的效率要高得多;当每节课都有具体的困难被解决时,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很有用;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迅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技能。

5.评测任务完成情况:每节课都要对当堂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测,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让他们知道通过本课的学习,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在什么地方还存在不足,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对已完成任务的同学,允许他们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获取他们感兴趣的其他知识,从而培养、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娱乐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允许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7.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请组长把自己组的最终作品进行演示,讲解他们的制作思路,组员谈心得体会、感想。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协作、交流、表达能力,它是在个人独立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阅读知识主题的意义建构。

8.发布作品。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发布到学校的web服务器上,供全校的学生观摩,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励学生的创作欲。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Internet开始逐步走进千家万户,资料的查询除了以前的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2.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可以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教师可以在学校的主页上设置“生存的威胁──污染”“环保小常识”“中国环境信息检索”“沙尘暴”“环境知识”等与环境有关的网站的链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判断可能在哪个网站找到相关资料,然后进入网站浏览,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3.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

4.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通过阅读了解有关肪澄廴尽⒒肪持卫怼⒈;さ确矫娴闹?叮?鲜兜交肪澄廴靖?死嗌?妗⒍?参锷?ご?戳撕艽蟮奈:Γ?肪潮;て仍诿冀蕖Q??ü?约旱难?昂屠斫猓?肞owerPoint制作了一个宣传文稿,图文并茂地向人们展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并用画笔画出心中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展望未来的生活空间,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基于Internet网络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和探索,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研究讨论的组织者和学生研究的助理;信息的来源不只是教科书,还包括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各种事实和结论需要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而不是由老师事先准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区分真假、主次、因果,学会全面而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之海中游泳的本事,让他们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辩识哪些信息与某个问题有关,能够找到所要的信息,能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评估,能够合理地组织信息,处理信息、记录信息、表达信息,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和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去发现和处理知识,以及如何合作协作的方向转变,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此已经达到了其能力的极限。而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 杨锦 胡鑫 夏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推行进程


--------------------------------------------------------------------------------

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息技术教育

目前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另一种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这两种理解的区别是,前者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为目标的教育;后者则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大部分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包括信息意识、知识、道德的培养。

2.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五化”和“三性”。五化指的是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三性指的是即开放性、非线性和交互性。

3.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信息能力指的是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评价、生成的能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系统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并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创造条件。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说过,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4.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A.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这是通过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的。

B.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取的信息内容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要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就能形成的,还需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

C.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的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素养的形成也不是只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就能形成有的,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的训练来培养。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概述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国外教育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和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与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将不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面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旧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所提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程同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有所不同,有着鲜明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它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它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课程,还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方面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要么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要么课时没有开足,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实践。有的则是因为没有比较专业或专职的教师,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兼有打字复印或其他教学任务。

2.教师方面

教师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学习生存的工具。大部分学校只有少数教师会操作电脑,其他的要么不会,要么比较生疏。会操作的老师一般是比较年青的,刚参加工作不久,教学经验不足。而年龄稍大的老师,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

3.环境方面

现阶段,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软件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即使有,也只是课本的电子化、电脑化。目前,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在农村才刚开始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就更少了。

四、实施方法和对策

1.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国和国外最大的差异并不在于硬件投入方面,而是在教育观念上。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要让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计算机知识,它与其他学科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往往仿照传统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章节,教完这些章节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更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发展。

2.加强培训。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引发了传统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分散的学科教育将被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整合型模式所取代。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当然,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灵活掌握和运用。比如,农村运用得较多的是校本培训方式、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分层推进,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对所有教师介绍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让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使他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其次,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请外地专家来讲座、派教师到外地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等,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让他们带头。在有一定基础后,再把培训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

3.改善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作用,将网络教学运用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建设是指教学资源的软硬件建设,外部环境建设应努力实现“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模式”,必须“软硬兼顾”。在硬件方面,要努力实现“校校通”工程;在软件建设方面,目前的CAI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很好体现。虽然有软件开发商或开发公司,但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软件可能更好用,更灵活。当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能为网络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内部环境建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谈“任务驱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充当学生的指导者,而非传统的灌输者;学生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提高全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讲,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能否立足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前提。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必须而且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和创新”,除适当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以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实效。

一、实施“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 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总的原则是,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客观因素来考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应该非常熟悉,要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如学习“Word 2000的综合应用──自编小报”一节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 Word 基本概念 ,建立、编辑文档 。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讨更新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利用Word制作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课程表。给出任务后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要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将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立刻又被活动拉了回来。活动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地强化。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在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获得一种成就感,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Word的图文混排”时,把此节课设计为3个小任务。即(1)在原有的文档中插入一张经过修饰的图片。(2)将文档的标题用艺术字,以立体,带阴影效果、波浪形出现。(3_做一份宣传单。每一个任务布置、分析完成后,学生动手在机器上实践完成。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不是讲授的中心,只在必要的时候以辅导者的身份,以一次次服务性技术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因为有任务驱动,所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

二、采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只有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创新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所处的重要地位,在社会的需求下,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则很难获得成就,在讲课中,正确引导学生对这种社会效应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WORD的强大功能,如制作表格、艺术字、排版等,学生马上被吸引,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提出任务。编辑一份课程表,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谈信息技术课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因而如何尽快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但是关于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却涉及较少。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笔者在深入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发现,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字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最好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或预先写在小黑板上,适时挂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可以边讲解边书写在教室黑板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三、讲解示范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应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信息技能的讲解示范上。所谓讲解,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明理;所谓示范,就是由教师当堂操作演示要坟学生学会的技能。讲解示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讲课的学生具有鼓舞作用,对听的学生亦有激励作用。

四、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者。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五、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勺槌せ惚ǎ豢梢杂勺槟诨ハ嗉觳馄兰郏?缓笸蒲〈?砩咸ㄊ痉恫僮鳎豢梢杂山淌Τ榈骱谩⒅小⒉钊?嘌??咸ㄊ痉恫僮鳎?员惴⑾治侍饧笆本勒??/P>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展开讨论,同学帮教;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六、拓展延伸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学习《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共享》一节时,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功能(浏览、获取、发布),教师提出“你想用网络干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这时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利用网络查询731侵华日军的资料,以历史事实反驳日本教科书的谬论;有的说将我市环境污染的数据资料和危害情况在网上发布,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有的说制作个人网页,同老师同学们交流信息……通过这样的课堂启发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拓展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总之,信息技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协作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吉林省珲春市电化教育馆 朴光春 王 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谈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误区及矫正对策


--------------------------------------------------------------------------------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工程已被广大中小学校重视,许多学校相继以组建多媒体网络教室或校园网络为基础,以网络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推进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毕竟是一件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象剖析

现象之一:新瓶装旧酒

各个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组建了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普通教室也配备了“几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高科技设备,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但是,由于教学习惯和旧的教育观念、评价机制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主要演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仍然在教师手中,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有甚者,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当成了训练学生应试的一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实行“电灌”+“人灌”。这难道不使人觉得是用新瓶装旧酒之疑吗?

现象之二:老“牛”拉卡车

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成几何级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中小学的大部分学科教师还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难以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这列快车。面对新技术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而且觉得倒不如粉笔、黑板加上一张嘴奏效,于是产生信息技术不能恰当的与课程、教师、学生融为一体的现象,即使为了教育教学信息化,也有生搬硬套之疑,教师也有老“牛”拉卡车般的不负重荷之感,使得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效益都不高。

现象之三:有路无车

大多数学校都热衷于校园网或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而忽视相应软件的配备。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评估和兄弟学校、友人的参观,因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某某程度,领导脸上也增添了几分光彩,而在软件上花再多的钱,别人也看不见,这是功利主义在从中捣乱;二是由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厂家、商家在学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过分宣传网络、硬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对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件、经费、人才需求分析少,使得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误认为,只要有了这些硬件,学校教育信息化就不成问题了。他们忽视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关键的要素:软件的配置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网络高速公路上没有一辆行驶的车,造成“有路无车”的现象,致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现象之四:珠渣混进

各学校校园网络或多媒体网络教室相继组建,并联上Internet,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能很方便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网上信息资源严重不足,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相当少,电脑、网络信息大多数是舶来之品,其中精华和糟粕成半分之势。在网上教学时,学生最热衷于在Internet上聊天、游戏,甚至浏览黄色网站,教师也很难控制和管理信息来源,于是,出现了珠渣混进的现象。这样下去,不但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初衷,而且对于鉴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网络鸦片”之危险。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议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

用信息技术充实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如何运用网络化教育优化学校课堂教学,是新世纪学校面临的新课题。网络化教育是指在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和网上Web教学环境下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它具有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兼计算机多媒体电子教室、语言教室、动态仿真等多种设备的教学功能,是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化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家庭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受益。毋庸置疑,Internet的出现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已为人们所熟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要不断实现现代化的教学。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它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使许多知识很难进入课堂。教育要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求各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在资源上互通有无,科研上联合攻关,突破时空限制,把教学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在Internet网上开放,使学校的围墙、教室的大小、时空的限制成为不可制约的因素。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需的教学资料可方便地利用校园的网上图书馆获得,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可以完成课件。课件的操作和制作环境要做到简易实用,具备完善的交互性,能支持绝大多数流行的媒体格式,完全适合于网上运行。制作好的教案都存储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上,供局域网共享。

实施网络化教育首先要具备进行网络化教育的现代教学设备,具体说就是要具有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环境、校园网教学环境和网上Web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教室是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并兼有计算机教室、电子智能教室、多功能语音教室的用途。一般应具有课堂点名功能、屏幕和声音广播功能、屏幕监视功能、屏幕转播功能、辅导功能、通话功能、举手功能、电子白板和黑板功能及多媒体信息输入及教学功能。由于可以直接从光盘上调用各种背景材料,模拟生产过程的操作,展示许多不能在生产现场展示的过程,所以授课的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同时因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并能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具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它所唤起的“情绪”和激发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最优化的课堂结构,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多媒体电子教室介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成为可能,它更适合于学校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更方便不同学生的个体选择。同时教师通过控制台及时指导学生,组织学生的相互交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网络服务器中存有大量的题库和各种操作模拟库,调用方便,教师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备课,使得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校园网教学环境是指以校园网络和Internet为依托的教学形式,校园教学环境主要功能有现场教学、教学屏幕和声音广播功能、通话功能、提问功能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利用Internet和电子阅览室中的光盘,将备课所需的教学素材编入自己的教案中,并可以为学生设立作业区及问题区。在授课时,教师可以从校园网上实时调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方便地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教师也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学生随时可以调用网上信息进行预习、复习、测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不同地点,利用自己的多媒体计算机主动地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的学习,或通过网络启用电子阅览室功能在网络上调用自己所需的学习材料。这样在校园网上教师主动地实时教学和学生的主动网上自学就相互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相长。

Web教学环境在实现功能方面与校园网教学环境相类似,但Web教学环境是以Internet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Web教学环境可以提供远距离教学,这种具有广泛功能的教育方法,为优化课堂教学创设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运用网络化教育,教师不但是主导而且是顾问。学生由客体转为主体,在远距离的生产现场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功能被充分利用,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对各种成功需要的满足,使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快感,积极地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由此也得到加强,可以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顺序、多途径地进行启发性思维,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也正是网络化教育“授人以渔”的高明之处,因此科学构建网络化教育已成必然。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近期目标明确、试验先行、大公司配合”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培训在先,建库在后,然后建网”的原则;要采取“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可靠性、安全保密性和友好性”的技术方针;要了解“学校需求是前提,网络是手段,应用是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是目标”的道理。各类学校在具体建设校园网时,可考虑以下应用领域:

1.为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提供网络条件和环境。

2.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整理、存储、传输学校教育信息。

3.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领导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手段。

4.为学校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演示、学生的交互学习、练习、考试、评价和就业提供网络环境。

5.实现办公与教学管理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6.实现学校与Internet之间相连,完成与Internet网的通信和资源共享。提供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学生家庭之间通信的出入口。

7.提供电子邮件、公告牌和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服务。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上学校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培训计算机教师,编写网络教材,创造上网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具备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资源和环境,保护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由于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完全靠国家投入发展网络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发展学校网络化教育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引进市场机制。培育教育信息产业,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发挥大企业、大公司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支持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参与网上学校、校园网络以及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计算机的信息资料是我们的真正财富,但在目前构建网络化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网络硬设施的构建,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的建设,轻教师培训的问题。只重视买信息处理设备,忽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建网容易,用起来难”,网络利用率和效益都不高,而硬件设备价格又逐年下降,造成设备的闲置和贬值。学校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指导,在不同时期建立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之间互相独立,有些数据不能通信交流,为今后校园网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目前,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已初具规模,连接了1000多所高校,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但中国教育科研网主要是为高校教育科研服务的,它可以为学校提供Internet的接入服务,但缺乏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资源,而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校园网,正是由于缺乏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路无车无货”,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中包括文件法规、宏观决策信息、教育组织活动信息、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资料库、优秀教案、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交流、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网上图书等。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名校练习题、学习习作交流、学习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项目研究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学习”项目。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教育效能,特别是用Internet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益和价值,将网络化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只有强化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强化各种资源建设,才有助教育走向世界,帮助学生获得服务社会的真正本领和对未来的适应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同时也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进行革新:一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使之走上未来轨道,二是开设新的未来课程,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均可通过网络化教育来达到,利用网络上许多新的知识来充实原有知识。同时改革现有教学课件的模式,教学课件不能是书本知识的图形化,而应注重启发式教育,要开发交互式、智能化的教学课件,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5 2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