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61|回复: 1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对学习充满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先生讲过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解放前,社会风气很坏,许多学生不求上进。有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为改变这种情况,就从三百个 学生中挑选出六十人,组成“荣誉班”。钱先生当时也被选进去了。这个班的学生被告知说,他们都是因为很有发展前途而被挑选上的。因此,“荣誉班”的学生各个喜欢,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结果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后来果真成为卓有成就的人。可是多年以后,钱先生遇见当年组织“荣誉班”的那位老师,才知道当时被选进“荣誉班”的六十各学生是他随意抽签决定的,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挑选……   钱先生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为我们揭示出一各寻常的道理——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自信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强,大脑思维就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反之,缺乏自信,大脑活动就 受抑制,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荣誉班”的学生正式因为听说自己“很有发展前途”,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使自身的潜在智能得到了开发,所以才会成为卓有成就的人。
  一座大城市的心理研究所对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有两个结论发人深省:一是智商很高和智商很低者,各仅占2%左右;二是学习不好的学生95%智商不低。这说明学习的后仅生,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自己要发奋努力,而且还要 方法得当,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狼毫的心态去 迎接学习的挑战》。”
  由此看来,要想学习进步 ,我们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我们要时刻告戒自己;“我一定行”“我一定能赢”,以十足的信心去制定学习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它而奋发学习。这样,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教育论文集

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先生讲过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解放前,社会风气很坏,许多学生不求上进。有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为改变这种情况,就从三百个 学生中挑选出六十人,组成“荣誉班”。钱先生当时也被选进去了。这个班的学生被告知说,他们都是因为很有发展前途而被挑选上的。因此,“荣誉班”的学生各个喜欢,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结果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后来果真成为卓有成就的人。可是多年以后,钱先生遇见当年组织“荣誉班”的那位老师,才知道当时被选进“荣誉班”的六十各学生是他随意抽签决定的,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挑选……   钱先生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为我们揭示出一各寻常的道理——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自信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强,大脑思维就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反之,缺乏自信,大脑活动就 受抑制,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荣誉班”的学生正式因为听说自己“很有发展前途”,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使自身的潜在智能得到了开发,所以才会成为卓有成就的人。
  一座大城市的心理研究所对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有两个结论发人深省:一是智商很高和智商很低者,各仅占2%左右;二是学习不好的学生95%智商不低。这说明学习的后仅生,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造成的。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自己要发奋努力,而且还要 方法得当,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狼毫的心态去 迎接学习的挑战》。”
  由此看来,要想学习进步 ,我们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我们要时刻告戒自己;“我一定行”“我一定能赢”,以十足的信心去制定学习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它而奋发学习。这样,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


--------------------------------------------------------------------------------

英文标题】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 for Hong Kong
  Ruth Hayhoe,Translated by ZHA Qiang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Toronto,Canada)
【标题注释】(本文原载Teaching Education,Vol.13,No.1,2002,pp.5-23。由作者及原载期刊授权查强翻译,并经许美德教授和潘乃容博士审校)
【 作 者】许美德
【作者简介】许美德(1945-),另译露丝·海霍,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校长,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章。兼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顾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名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教育理论与政策系,多伦多
【 译 者】查强(1965-),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教育大学可视为一种新型大学,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同时适应师范教育发展和知识社会的需求。本文首先对大学和师范院校在西方和亚洲社会的发展作一历史回顾。然后,探究这两类院校形成的对照的价值取向,讨论本文的核心问题,即师范教育如何达到与大学比肩的学术水准,同时保有师范院校与知识社会有关的价值观。对三个西方社会和三个亚洲社会的比较的历史分析,展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不同方式。本文最后勾勒了师范教育截然不同的四种模式,提出教育大学这一模式最为适应香港的现状,可能也最为适应亚洲的文化环境。
【摘 要 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The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ight be seen as a new type of university,which may contribute both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in new ways.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normal colleges in Western and Asian societies.It then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value orientations of these two types of institution,and addresses the core question of how teacher education can attain a level of excellence parallel to that of universities,while maintaining those values of the normal college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knowledge society.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ree Western and three Asian societies gives an overview of different ways of resolving this dilemma.The paper then draws out four distinctive models of teacher education.It suggests the model of 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s uniquely suited to the Hong Kong situation,and possibly only culturally viable in an Asian environment.
【关 键 词】师范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大学/香港教育
  teacher education/university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ducation/Hong Kong's educa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2-0024-09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从存在的初期就担负了师范教育的任务。以欧洲为例,大学最初授予的学位是硕士学位,其设想是任何达到这一水准的人士即有资格在欧洲的一所大学里任教,即是所谓的“iusubique docendi”。[1]当然,这些教师所教授的是相对少量的精英学生,他们学习文理科、哲学、医学、法律和神学,而且全部是男性学生。如果我们再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传统,那些在太学、国子监中学问特别突出的人,那些在科举考试中榜上题名的人,就会入仕;而在低一个层次上,那些没有获得进士功名的人,通常成为非正规学术机构(书院)的教师、宗族学校和私塾的教师,并且成为在当地社会受人尊重的饱学之士。[2]然而,并没有一个教书“职业”,与传统的官员、医生、教士或法律专家等职业同时存在。
  只有从19世纪起,从欧洲到北美的新兴国家开始建立大众教育体系,才产生了教师职业。这时的教师要求能够管理建立在家庭和家族之外的现代公立学校,这些学校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现代工厂的模式。他们的任务是向大多数孩子传授阅读、写作和算术的基本技能。法国、美国和英国都创立了专门培训教师的院校,称之为师范学院、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它们的发展独立于大学的发展,属于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并且向女生敞开大门。[3]相比之下,大学自从创立于12世纪直到19世纪中叶,都禁止女生入学。[4]师范学校主要给学生培训核心科目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现代课堂、调教孩子的职业技能,并且提供给学生在青年期就业的基本准备。渐渐地,随着教育思想和理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以及哲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取得发展,这样的职业知识赢得了相当的尊重,也获得了作为一种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师范学校或学院的学术气质和风格与大学明显不同。师范院校极其注重整体的道德养成,以整合的方式对待知识体系的各个基本领域,并且按照一项职业的要求集中发展其职业技能。相比之下,大学则强调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学科,按照专业把知识体系分隔开来;强调价值中立,这使得现代科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强调对自由思想和开放式问题的一种唯理探讨。在法国和英国,大学在整个现代时期都承担着培养中学教师的责任。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大学里诸如物理、化学、历史和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任何教师职业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学教书。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风格养成和知识准备因而存在着鲜明的不同。
  本文将要谈到的三个亚洲国家或地区也遵循相近的模式,尽管其发展的过程要比欧洲和北美来得晚一些。在亚洲,日本在19世纪末第一个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并且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以培养小学教师。20世纪初叶,在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教育家的影响下,中国发展了现代教育,建立了师范学校和学院,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高校。台湾地区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在1949年之后与中国大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却是同根同源的。如同在欧洲和北美一样,亚洲的师范学校和学院是第一批招收女生的高校,从而导致产生了可能是护士职业之外第一个由女性主导的职业。在日本和中国,现代大学与师范院校在同一时期建立,但大学沿袭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模式,其结构和课程取向与师范院校大相径庭。
    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和取向上的冲突
  随着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从6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师范院校很自然地寻求升格为大学。教师要求与其他职业相当的学术和职业准备,如法律和医学,这些职业的培训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很悠久了。师范院校向大学的转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从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转型方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以上三种西方传统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某些归因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特点。
  尽管如此,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著?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表1归纳了师范院校与大学之间的核心冲突,列举了一整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本文所指的六个现代社会(西方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东方的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面临这些价值分离所造成的困境。每一个社会都创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来培养教师。本文下一部分将勾勒每一社会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历史转型。
    表1 大学与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对比
大学               师范院校
理论               实践
专业化的知识学科         整合的学习范围
价值中立的学习途径        道德指引的学习途径
比较缺少人情味的环境       培育性环境,教学互动强
对一切问题/知识的自由探求    行动导向,知识以职业为基础
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政府管理,行业问责
深度理解和长远变化导向      职业导向,追求高水准的实践

  
  希望读者对这些比较的历史的反思饶有兴趣。行文至此,也应该透露写作本文的实际意图,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背景,来反思香港师范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因为香港最近也将其师范教育提升到大学层次。香港既继承西方的教育传统,因为1997年7月前的近百年它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也拥有中国的教育遗产,因为其人口中大多数是中国人。
  从1939年到1993年,香港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和中学艺术、体育教师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范教育。这些教育学院提供高中后的专科教育,其价值和导向非常接近师范学院。
  随着香港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急剧扩张,教育学院新生的质量也发生陡降,因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94年,五所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一所全新的教育学院,接受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成为香港第八所公立高等院校。该学院升格到大学层次并享有大学地位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因而直接且实际地面对这些价值对立所带来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六个社会中师范教育转型的比较思考和评估,对香港教育学院的发展形成结论。新加坡的同类型发展将摘取作为香港的对比案例。
    师范院校转型为大学的比较思考
    (一)美国的情形
  毋庸置疑,历史上美国率先将师范教育提升为本科教育,这一转变过程在20世纪中期就已完成,早于其他国家。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美国各地的师范学校或者升格变成地方性的综合大学,或者为国家著名大学的教育学院所合并。在某些情形下,它们原来就是由大学所建,只是作为附属学院向那些达不到读学位要求的人提供专科教育,用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学术殿堂里的继生子”。[5]
  那些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师范院校仍然由庞大的教育学院所主导,它们将师范教育作为其主要责任,同时兼有文理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本科专业。在这些地方性综合大学中几乎很少有其他传统行业的学院,如医学、工程或法学等,其结果是师范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其中心工作。于是,表1中右列的某些价值观就在其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表现为直接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地方性和地方认同,以及一个培育性、道德化的环境。
  对那些成为国家著名大学的教育学院来说,两个令人侧目的例子(都与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有关)则可以说明其中的机会和经验。芝加哥大学有一个高声誉的教育学院,20世纪早期,杜威曾经在那里任教并建立他的第一所实验学校。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其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比较教育学的传统而著称。曾经有段时间,芝加哥大学也强调实践,注重当地学校的改进。然而,基础学科注重理论研究的趋势导致该教育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脱离芝加哥学校体系的需求和现实。其结果是,芝加哥大学在1996年决定关闭教育学院,指陈其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对当地教育的改进做出过任何积极的贡献。[6]相比之下,全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拥有同样知名度的教育学院,杜威继他早年在芝加哥的教学生涯之后也在哥大教育学院任教。这所教育学院就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之名设法保持其独特性。它一直能够保持一种平衡,即既坚持高度的学术水准,又对提高纽约地区乃至全国的学校、课程和教师水准做出真正而持续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当一些来自名校教育学院院长组成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为重塑师范教育做出一致的努力时,他们对由于传统的大学价值观主导而造成的“芝加哥问题”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创立行业性的学校网络,其中包括与一些可以为田野实习、行动研究和职业振兴提供实际背景的学校保持密切联系。这是相当有效的,但却需要不断保持警醒的状态,因为著名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滑向传统的学术价值观的趋势尤为强烈。[7]
  美国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解决导致产生了两类主要院校。一方面,一些地方性或地区性大学有很强的教育学院,在其整体学术气质中甚为醒目。另一方面,一些国家著名大学里设有教育学院,其中有的别具特色(如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其他的则为普通的教育学院,它们通过行业学校网络保持并发展强烈的职业价值观。
    (二)日本的情形
  日本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把师范教育上升为本科教育的国家。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上半叶,日本发展了大量的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为其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教师。这个现代教育体系在日本的经济崛起中非常重要。日本的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都是在欧洲模式,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的模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下,它们提供了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教师,以满足初等教育和幼儿教育的需求。二战之后的美国占领时期,日本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其结果是,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师范教育变成本科教育的国家。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因此重新调整,将从前的部分师范学院吸纳进入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他则发展成为都道府县层次的地方性大学,并以教育为核心。
  实际上,日本采用了一种开放模式来兴办师范教育。这种模式允许各类大学(无论公立和私立,或全国性和地方性)开设教师职业发展课程,只要这些课程能够得到文部省的批准。此外,实际发放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力在地方政府。它们通过竞争性的检定教师资格证考试,再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最好的充任学校的教师岗位。教师是公务员,拥有相应的工资和福利,这一事实就使得教师职业很有吸引力。通常在准备当教师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20%能够通过地方政府的考试,获选为新任教师。这使得教师职业在日本远比在美国具有竞争性,尽管两国师范教育的性质和层次存在众多的相似性。
  像美国一样,日本最终的情形也是国家重点大学有学术性很强的教育学院,培养众多的中学教师和少量的小学教师;都道府县一级的地方性大学(包括公立和私立的)以教育为其主要学科,同时也有社会科学、文理学科以及环境研究等新兴学科的专业。这些院校培养了大部分的小学和幼儿教师。有些这样的院校因为其强烈的教育倾向而被称作“教育大学”(Universities of Education)。它们的毕业生中很多在当地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竞争走上教学岗位。尽管如此,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在20世纪70年代制订教育改革方案时,感到还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素质,以确保向全国的学校输送业务合格、工作敬业的教师。该审议会提出的四项重要建议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得以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素质和地位。[8]
  1.1974年颁布的《确保教育人才法案》使政府提高教师的工资,达到比同期毕业职员高出30%~40%的水平。
  2.1978~1982年,三所新的公立教育大学先后在上野县、兵库县和鸣门县建立起来。它们开设培养小学教师的本科专业,及给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的研究生专业。它们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公立学校工作,因而为教育树立了较高的标准。[9]
  3.1988年日本议会批准并拨款建立实习制度,要求每一个刚刚毕业的师范生实习一年,以确保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技能得以提高和发展,而这些往往是大学所做不到的。
  4.一个更有意义的改革是大力提倡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大学开设供在职教师进修的研究生课程,并且在职教师的研究生学历在提级晋升和工资调整中都得到承认。
  日本的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的教育学部或学院,以及地方性或地区性的教育大学。这些地方性或地区性大学尤其执著于提高教师职业的水准,并且能够包容一些师范院校的价值观:注重职业实践,保持与当地社区的密切联系,整合知识领域并开设环境研究、社区发展、成人及终身教育等专业。这些教育大学的学科范围涵盖了中小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除此之外,其专业教育发展到既能满足正规教师职业的需求,又能适应其他组织和机构里人员培训、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需要。因而,这种模式与国家重点大学显然不同,对地方和地区经济以及教师职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英国的情形
  英国的师范教育从大专层次的教育学院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与美国有诸多类似之处,只是时间上要晚得多,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实现。以前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学院有些并入重点大学的教育学部,另外一些则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学院,提供职前教师本科专业培养,同时也开设文理科、社会科学及各种应用学科的本科专业。其中有些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中变成完全的大学。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成为其中楚翘,因为它在实行“联邦制”的伦敦大学中具有独特地位,享有自主权及一个完全教育大学的地位。这使得它能够为教育领域的高层次研究订立标准,同时也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设定标准,这些培养培训主要是在本科后证书层次上。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角色与美国的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有些类似。综合的教育学学士课程在高等教育学院和新兴大学中更为常见,尽管这些院校也为想进入教师行业的大学毕业生开设本科后证书课程。
  对教育学科学术化现象不断增加的政治担忧,以及对大学课程日渐脱离教师与学校的需求和问题之趋势的觉察,导致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采取远比日本和美国更为激进的做法。政府设置标准,职业培训的课程则必须满足这些标准;政府也颁布一套能力要求,新任教师则必须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获得资格证书。师范教育认证审议会(CATE)也建立起来以督促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帮助政府了解教师职业准备的发展状况。1993年,教师训练署(TTA)代替了原先的师范教育认证审议会,继续其认证过程,同时也成为大学和学院为提供师范教育获取资助的渠道。[10]
  教师培训依然是传统大学和新兴大学的一项责任,所有这类课程必须达到教师训练署严格的职业和实践要求,才能继续获得认可和资助。教育专业的许多实习内容和专业培训都要求在中小学内完成,这就给了中小学相当大的责任来设计和管理这方面的专业准备。这一做法备受争议,并且招致许多大学的怨恨,但它的确诠释了一种相当激进的做法,确保先前教育学院的某些特征,诸如重视实践、整合的学习、辅导制和社会问责制,能够回到大学师范教育的课程之中。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这三个国家师范学院转型为大学层次院校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先前的师范学院并入全国性的综合大学,其教育学院所受到的尊重和重视与医学、法律、工程和文理等传统学科相比要低,而且有可能要面临学术化的压力。另一种形式是师范学院发展成为地方性或地区性大学。在日本,称之为“教育大学”。其教育学部在校内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能够自订标准,这些标准结合了传统师范学院的某些价值观。两种类型的院校都能够为师范教育做出其贡献,但重点和聚焦有所不同,并且从属于国家保障合理供给合格教师的机制。
  教育大学或地方性综合大学以教育为重点学科,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大学,其学术气质相对更加强调应用型和跨学科的知识。这种现代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学术气质重视理论性知识和医学、法学等传统专业领域的传统大学模式。
    (四)法国的情形
  第三类院校植根于欧洲大陆,尤其是19世纪的法国,对前苏联和中国大陆/台湾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就是师范大学。它是既不同于国立综合性大学也不同于地方性教育大学的一类院校。或许,法国的高等师范学校(the Ecole Normal Supérieure),可以最好地体现这种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尤为有吸引力的模式。[11]这种独特的高等师范学校出现于法国大革命之后不久,属于地位优越的大学校(GrandesEcoles)的一种。当时,现代化转型中的法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比大学地位更高的大学校,包括工程、商业和政法等重要领域中的新型院校。高等师范学校就是教育领域惟一的一种大学校。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这个词语本身就意味着为教师行业设立标准或规范。在法国,大学校的地位高于大学,并且通过一套高度竞争性的公务人员入门考试(concours)来选拔新生。有意思的是,这些考试深受中国传统科举考试的影响,而这影响则是由耶酥会的传教士和法国哲学家在17、18世纪引进的。所有中选者自一入学就享有公务员的薪金,并且在校期间接受走上领导岗位的培训,毕业则分配工作。
  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理应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垂范,高等师范学校则提供条件,供学生在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主要知识学科领域里,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经济、古代和现代语文,进行教学和研究。高等师范学校因而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只是没有传统的专业学科如医学和法律,也没有新一些的学科如工程和商业。作为一种专业院校,它推动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为整个国家设定教育水准。其毕业生主要成为大学或中学名校的教师,或者成为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员。这一模式后来在苏联和中国都得到了采用,在每个大区建立一所主要师范大学,为本区设定教育标准,其毕业生都被分配到教育系统的重要岗位。在中国,这种模式甚至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呈现其吸引力,所以重点师范大学可以追溯其历史直至20世纪初叶,而且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这样的师范大学。
  在法国,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一直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线。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都称作教授(professeurs),其标准由高等师范学校设定;而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则称作教员(instituteurs),他们由当地的师范学校培训,这些师范学校也是法国大革命之后不久建立起来的。在法国的每一个大学区内,许多行政区也建立师范学校,为当地培养师资。[12]这些地方师范学校的价值观特征与英美的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相当接近,具有强烈的道德导向,且强调小学教学是一种职业技能。法国国情所赋予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强调培养青年人的共和价值观。
  法国是西方工业国家中最晚实现师范教育转型为本科教育的国家之一。当这一转型随着1989年《导向法》(the Orientation Law)的通过而实现时,产生的模式与英美殊多不同。地方性师范学院没有并入重点综合性大学学院,也没有升格成为师范大学或地方性教育大学。相反,每个大学区建立起一所大学层次的师范学院(Institute Universitaire pour Formation des )。它独立于大学,具有法人地位,但又与大学合作实施师范教育。这样的师范学院一般坐落在大学区里重要城市的师范学校校园里,与行政区一级已有师范学校的校园相互联结、形成网络。所有未来的教师现在都必须在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之后再进入师范学院,完成两年的专业教育。
  第一年的学习主要是拟教科目的知识,以及准备参加国家教职竞争考试的某些专业学习。像日本一样,法国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公务员,因而竞争教职非常激烈。通常只有15%~20%学业合格的人能够获选成为教师。第二年的学习主要是专业课程,如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和课程开发,以及在学校里大量的实习经验,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先前的师范学院与当地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促成的。所有的教师,无论小学或中学,现在一律称教授(professeur),工资标准也一样。
  这个新架构已经建立10年了,现在正在评估1990~1991年间设立的28所大学层次的师范学院的成效。尽管大学层次的师范学院与大学密切合作,教授也有两边兼职的,但它们的独立法人地位使得它们能够保持与中小学校的密切联系,注重职业实践。它们能够结合师范学校的某些重要价值观,形成新的认识框架,并要求所有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达到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我们也许可以说法国产生了两种相当独特的师范教育模式:19世纪的师范大学,这种模式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20世纪后期大学层次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是在法国国情下所独有的,至今在别处尚无仿效的例子。
    (五)中国的情形
  师范大学作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具有给教师和教育设定高标准的任务,这是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很有吸引力的一种模式,因为其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宏观规划。师范大学与工科大学、医科大学和农业大学等平行存在,具有为各级教师培养设立标准的特殊功能,尤其是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中国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几所这样的大学,1952年按照苏联模式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院系调整,在中国的六个大区各建立了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13]几年之后,每个省又建立了一所省级师范大学,领导本省的师资培养。这些师范大学主要培养中学师资,从事教育研究,而属于专科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校则培养大量的初中和小学教师,尤其是为农村地区的学校,因而存在着一个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师范教育体系。[14]
  直到最近,培养各级教师一直是中国大陆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的专利。台湾亦如此,建有几所同样模式的师范大学以及师范学院,全部为公立院校,负责培养从幼儿教育直至高中教育的各级教师。惟一的例外是政治大学的教育学院,它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担负特殊角色,因为政治大学承续着黄埔军校的历史传统。台湾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将其整个师范教育升格到本科教育层次。
  1994年,台湾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向其他公立或私立大学开放师范教育,只要它们能够达到教师资格认证所规定的标准。[15]台湾现在有了一个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尽管教师在台湾不属于公务员,但政府保障他们的收入比同等资历的公务员要高一些,这就使得这个行业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吃足了苦头,此后教师职业对年轻人就缺乏吸引力了。师范大学与全国性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相比,甚至与某些单科院校,如外语学院及财经和政法学院相比,都缺乏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竞争力。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下大力气改善中小学校,特别是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作为这些努力的一部分,中国也开始步入师范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的阶段,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在一些地方,全国性的师范大学合并了附近的师范学院或供在职教师进修的教育学院,目的是使初中和小学教师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同时也使在职进修与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标准统一起来。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了教育学院,开始承担师范教育和教育研究的职能。
  尽管如此,当政府大力提倡合并在苏联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单科性院校以建设更多的综合性大学时,不允许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与其他类型的大学合并。它们只能合并或并入同样从事师资培养的院校。中国政府认为这样才能够保持师范教育的地位和水准,尽管一个更加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持有大专甚至高中文凭的合格教师依然缺乏,所以要在全国实现本科师范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提升师范教育的院校模式:比较和历史的总结
  回顾三个西方社会和三个亚洲社会提升师范教育的历史,产生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其优劣之处将在本文这一部分加以讨论。
  模式A:师范学院并入国家重点大学,成为其教育学部(院)(美国、英国和日本)。
  模式B:师范学院升格为教育大学或地方性综合大学,其中教育学部(院)地位突出,造就学术气质。
  模式C:师范学院并入独立的大学层次的院校,其与大学合作培养中小学师资,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法国)。
  模式D:师范学院升格或并入师范大学,仍维持其作为培养师资的单一目的大学的性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
  模式A的优点在于,教育学部(院)享有与其他学部和专业完全同等的地位和尊重。然而,它也有问题,即学术化倾向及看低专业实践、辅导性和对小学教师尤为适合的学科整合学习的倾向。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自主权也容易造成教育学部(院)的资源挪用给其他知识领域,而且政府几乎无法控制教师的供给。这种模式也许最适合于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同时允许一些单一目的教育院校的存在。
  模式B的优点在于,教育学科标识着所在大学的身份,并使之与专业实践和学校改进具有天然的联系。它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其中教师养成是基本目标,同时能够保障教师的供给。它也能够使诸如成人教育、培训者的培训、终身学习和特定专业的教育等等领域得以发展,这些发展对知识社会的许多方面有益,包括商业公司、政府部门、专业行业(如法律和医学)和为老人、新移民及其他群体服务的社区组织等。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模式B也许不足以完成为高中教育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师。为此,它也许还要依靠重点综合性大学提供毕业生做教师。
  模式C的优点在于尊重教育学科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地位,教育学科独立于其他主要学科和专业学院,但与它们享有同等地位。它提倡专注于教育领域及其各个基础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但不太注意那些给学校课程提供实质内容的科目领域。对于这些科目领域,它主要依赖于大学。它有利于高层次的教育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的确也能保障稳定的教师供给。在大学层次的师范学院独立于大学且拥有法人地位的情况下,学术化的危险性要小一些。
  模式D为教师提供基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教师教育,涵盖从早期儿童教育直至高中教育各个层次,但这个模式带有偏重中等教育的倾向。它可能具有强烈的学术倾向,而且是寻求走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基础研究,而不是教育研究。不像模式B,模式D不大可能发展到包含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培训者的培训等领域。这与它出现于19世纪的历史有关系,当时教师的任务尤其是中学和大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专业学科知识。
    结语:对香港的启示
  如前所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背景,在此背景下反思香港的情形,特别是思考刚刚成立的香港教育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人们时常比较香港和新加坡两个社会所面临的教育挑战,所以结论部分首先勾勒新加坡师范教育的发展,然后思考香港的情形。新加坡是前英国殖民地,在历史遗留上与香港有几分相似,尽管它的地理面积和人口规模比香港要小得多。新加坡从1965年开始成为独立国家,香港则在1997年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其内部事务包括教育保持50年的自治。关于师资培养培训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定位问题,新加坡似乎已经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但香港能够向它学习什么却还不十分明了。这也许可以归因于两个社会其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及其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同特点。
  在其独立之时,新加坡就有一所教师训练学院,提供大专层次的中小学师资训练,另外还有两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南洋大学则使用华语,并且具有强烈的左翼和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新加坡国立大学设有教育学院,从事教育研究,并为本校和南洋大学各门学科的毕业生提供本科后文凭课程,这些学生日后成为高中教师。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南洋大学在新加坡独立后不久就被迫关闭了,因为在英语至上的就业环境里它的毕业生几乎找不到工作。新加坡国立大学则置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不允许缓冲机构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形式的自治权。[16]197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育学院停办,其课程转移到师范学院(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1973年师范学院升格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变成为所有学校培养师资的惟一机构。其大部分教育都是本科以下层次的,但也有针对准备当中学教师的大学毕业生的本科后文凭课程,以及从新加坡大学承续而来的部分研究生课程。学位部是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名义颁发。1984年,体育学院并入教育学院,成为直接向教育学院理事会负责的一个自治实体。这些年来,教育学院也按照政府的要求,以文凭班的形式为教师和校长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在职培训,其所颁发的文凭均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1991年,新加坡教育学院并入南洋理工大学。后者是在原南洋大学的校址上发展起来的理工学院,但现在由政府直接管理。它现在已经升格具有大学地位,并且合并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院仍然保留自己的身份,下设四个学院(教育、文、理和体育),与南洋理工大学形成联邦制关系,在重大发展问题上直接向政府报告。[1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院开始为小学和初中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学位课程,但就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数量依然很少,大部分小学教师仍然通过大专课程来培养。这个模式于是与模式C相近,在一个联邦制的大学架构里存在着一个很强的教育学院;不同之处在于它继续大量从事大专层次的师资培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学习领域得以整合,这些都是中小学校所需要的学科和领域。将教育学院并入理工大学、而不是并入国立综合大学的决定,似乎更多地是基于规模和平衡的考虑,而不是基于师范教育需求的一致性。
  新加坡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全方位控制高等教育,并且有意识地使教育学院垄断各级师资培养。这就使得它在培养方式、科学研究以及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总量等方面直接面对政府。这也意味着它没有质量竞争的压力,不存在学生择校问题,也不存在科研经费、课程专业多样化或者与中小学校交流等方面的竞争。教育学院在新加坡高等教育系统中所担负的角色,反映了这个系统的整体特征——高度集中化和理性化,将师资培养和教育研究都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
  相比之下,香港具有很强的大学自治传统。1965年创立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成为公立高等院校与政府之间的缓冲机构,并导致香港的高等教育系统相比新加坡更加多样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特定的使命和身份,在知识领域有不同的重点学科,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有不同的导向。两所先前的理工学院,其中一所维持其教学科研面向应用专业领域的强烈倾向,即香港理工大学;另外一所,即香港城市大学,则向着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发展。一所新的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在特定的领域成为本地区和国际范围的高水平大学。相形之下,一所规模很小但颇有历史渊源的文科大学,即岭南大学,也办得有声有色,尽管它的规模很小,而且只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香港两所历史悠久的重点综合性大学都有很强的医学院以及诸如法律和工程等专业学院,同时也有文学院和理学院。每一所都有一个很大的教育学院,但方向有所不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倾向于重视中小学教授课程的科目门类,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则更专注于教育专业知识本身,在教育心理学和学校改进方面尤有优势。最后,一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即香港浸会大学也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以文理学科见长,但也有一个较小的教育系,能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培养教师。这些大学之中没有一所有意向或有能力接过为整个学校体系培养全部师资的任务,包括从幼儿教育直至高中教育。相反,它们都乐于培养大学毕业生以胜任中学科目的教学,培养教育专业研究生,从事教育研究,以及开设少数探索性专业,如语言教育学学士。
  有鉴于香港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的演进,则香港政府的教育咨询机构——教育统筹会在1992年决定成立一所新的高等学校以专事师范教育就不足为奇了。这是通过合并五所负责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专科层次师范学院,在1994年成立香港教育学院来实现的。这所全新的教育学院能够保证中小学教师的稳定供给,同时也努力提升师范教育在整体上达到大学本科层次。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对教师职业水平的担忧,而不是为了融合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学术价值观。教育学院的新校园坐落在一个名为八仙@①的乡村公园之侧,四周山峦起伏,其环境让人联想起传统的中国书院。自宋代以来的几百年中,中国正是由书院孕育了教育的进步传统。
  香港教育学院应该努力变成什么样的大学?本文前面的比较分析提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模式B,即教育大学;或者模式D,即师范大学。在香港教育学院今后的发展历程中,这两者代表不同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
  模式D反映了全方位的学科发展,涵盖直至高中教育的全部科目,同时包括旨在促进教育学、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及其相关领域的全部教育专业知识。这种模式代表着一种相当传统的教育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各种科目的知识。这种模式也认为,学校教育从整体上是独立于且远离社会的,因而不注重知识范畴或专业领域如何与学习社会更加广泛的需求相关联。因为这些考虑和一些更实际的原因,也与师范大学的定位和资源能够驾驭各个门类学科的研究有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人们对师范大学的长远生存性正在进行热烈的辩论。在中国,它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广受关注,但未来它却既可能存在下去,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毋庸置疑,模式B,即教育大学更适合于香港目前的情况。首先,香港教育体制正在改革,变得更加强调学会学习,在课程中整合重要知识领域,提高青年人相互交流、问题解决和分析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传统的学科门类,如数学、语言、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依然相当重要,但教育学科,如学习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教育哲学、课堂组织和成人教育等,对改革的成败同等重要,通过教育学学士课程实现这些领域与特定学科基本知识的整合,可以培养教师既懂得有关学科的结构和学习要求,又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课堂上的个别化要求。
  教育大学对课程的强调,首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教学需要,同时也提供给他们可以适用于知识社会许多不同方面的知识技能。政府部门和工商界现在日益认识到终身教育对适应知识社会不断变化需求的必要性,雇员懂得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发方法、学习动机理论的知识,了解开发人的潜能的各种途径,就会具有特别的价值。
  教育大学可以继承师范学院传统中积极的方面,有效地应用于信息时代转瞬即变的各种需求,不仅是学校的需求,也是社会其他方面的需求。这种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预示着将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里高水平的研究任务交给综合性大学,它们在这些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能够培养专家型教师。教育大学注重与知识社会各种需求有关的广泛的教育研究,同时提高学生在教学所需基础知识领域的水平,这包括学术上的、表达上的、道德品质上的和审美情趣上的知识。它将培养高品质的学识,但这种学识是面向学习社会的各种需求的。
  最后,再就教育大学的概念说几句。在前面的比较分析中,读者可以注意到这一说法首创于日本。之后,这种类型的大学在韩国也建立起来。英美的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趋于转型成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教育专业之外,还有很强的文理和社会科学专业。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有意摆脱师范学院的传统,因为与大学相比,人们认为师范院校的地位较低。除此之外,大学这个词在西方被人们有意用来强调其综合性或普遍性知识。这要归因于欧洲大学历史传统上的优势。这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大学(universitas)这个词事实上最初仅仅指学者的行会组织,并没有特指大学课程中知识范围的广泛程度。
  在亚洲,相比之下,大学这个词往往是与高等院校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欧式的大学在中国和日本出现较晚,这就使得大学这个概念在亚洲没有欧洲那么浓厚的历史涵义。如果有什么东西特别贴近中国的学术传统,那就是教育大学这种事物,连同其面向整合的知识领域的强烈趋势、深重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问责制等等特征,及其将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基础知识的理念,而且要求科学研究更多地通过实际应用而非理论争辩来实现。如果教育能够上升为大学里最受尊重、要求最高的知识领域,这最有可能在亚洲首先实现,而不是在西方。
  未来的香港教育大学将是对香港多元和自治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其他七所公立大学的有力补充。它负有独特的使命,自下而上地为知识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也处于有利地位,能够将中国进步教育传统所具有的某些优势传授给全球社会,并且证明中国的进步教育传统将以崭新的姿态与知识社会的崛起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2][13] Hayhoe,R.. 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M].Hong Kong: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9:4-5,10-12,80.或见〔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Ogren,C.Where Coeds Were Coeducated:Normal schools in Wisconsin,1870-1920[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95,35(1):1-26.
  [4] Noble,D.World without Women:The Christian clerical culture of Western Science[M].Alfred Knopf,1992.
  [5] Lucas,C.J.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Reform Agend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39.
  [6] Altbach, P.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Hong Kong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Comparative Education Bulletin.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of Hong Kong,1998,Vol.1:2-5.
  [7] 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A Report of the Holmes Group[R].East Lansing,MI:The Holmes Group,1986.
  [8] Shimihara,N.K..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Ideological and Control issues[A].N.K.Shimihara & I.Z.Hdowinsky(Eds.).Teacher Education in Industrialized Nations:Issues in Changing Social contexts[C].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5:169-179.
  [9] Government of Japan.Monbusho: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R].Tokyo:1990:32.
  [10] Maguire,M.& Ball,S.J.Teac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England[A].N.K.Shimihara et al(Eds.).Teacher Education in Industrialized Nations:Issues in Changing Social Contexts[C].1995:246-249.
  [11][12] Judge H.,Lemosse et al.The University and the Teachers:France,the United States,England[M].Oxfordshire:Triangle Books,1994:47-54,55-63.
  [14][15][17] Leung,J. & Xu,H..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Fwu,B.J.Taiwan[A].Gopinathan,S. & Ho Wah Kam.Singapore[A].In P.Morris & J.Williamson(Eds.).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Comparative Study[C].New York and London:Falmer Press,2000:180-183,241-244,200-202.
  [16] Selvaratam.V..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Singapore at the Competitive Edge[R].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222,Asia Technical Department Series.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4:71-73.
  另见:〔加〕许美德,〔法〕巴斯蒂.中外比较教育史[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Ruth Hayhoe,Marianne Bastid(eds).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alized World: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C].1986.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山下加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师范教育与素质教育


--------------------------------------------------------------------------------

【 作 者】张晶/李晓菊/张彦云
【内容提要】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要求。为了使师范教育能更好地配合素质教育的落实,针对师范院校学生、中小学教师以及中学生的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师范教育的改革意见,使其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关 键 词】师范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措施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65;G40-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554(1999)-03-0027-06
  目前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全国普遍展开,人们也早已关注到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向师范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整个基础教育全面提高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是当今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那么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之外,更主要的是对师范生的培养。国家教委199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必须把师范教育放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大力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战略措施,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我国对师范教育采取优先发展的重要决策,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实施。
  鉴于此,我们在师专学生、在职中学(主要是初中)教师和初中学生中间就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问题,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师范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调查情况及简要分析
  (一)师专学生的素质现状。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师资。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状态如何?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否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笔者曾对在校的1000多名师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
  1.政治素质方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在“德”的方面的发展,学生政治上是否积极要求进步,自觉地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他们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前提。就这个问题,重点调查了学生对入党的态度。在“上大学期间你想入党吗?”这个问题上,7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15.1%的学生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11.9%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至于入党动机,有的说:“党组织是伟大的,入党光荣;有的回答入党使自己更有价值;还有的人直接回答,入党对以后工作有好处等等。我们感到师专学生大多数能够要求入党,积极向上,主流是好的。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在此问题上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功利思想,需要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德的工作方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师专的学生反映出一些问题:(1)“你对学习成绩的看法?”62%的学生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努力达到优秀,表示在校期间多学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有30.6%的学生回答“60分万岁”“及格就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怕考试不及格,没有学生认为读书无用。(2)“你想达到的文化程度?”只有5.04%的学生回答“专科”,56.1%的学生回答“本科”,15.7%的学生要达到研究生程度。从这里看到他们大多数不满足于专科层次,目前,很多在校生报考了本科自学考试,选修第二专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已经意识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也是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知识的基础。(3)上课出勤和听讲情况。40.5%的学生能够坚持全勤,57.6%的学生偶尔缺勤但能请假,还有2.1%的学生缺勤从不请假。课上听讲情况,有45.4%的学生无论什么课,只要教师讲的精彩就认真听,32%的学生所有课都听,还有极少数学生什么课都不认真听。这里反映的问题与师专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课质量和效果。
  3.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大学以后每周课时减少,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们干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看专业书、课外书(包括与专业有关的参考书,世界名著,名人传记等)。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出现了打游戏机、打扑克、吸烟、喝酒等现象,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在问卷中说自己最大愿望是早点毕业,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加入或正要加入恋爱的行列,以此来弥补课余生活的空虚。这些现象说明,学生们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机会抓紧时间学习和提高。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4.身体素质状况。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但也有10.7%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甚至很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学习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身体锻炼;有的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体质下降。目前坚持自觉锻炼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1.7%,偶尔锻炼的占58.7%,从不锻炼的学生占15.4%。师范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他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强度和耐力,教育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方面。在调查中以及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抑郁、焦虑、不善交际等。他们中也有人经常找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咨询,其中自卑情绪存在的比较普通。自卑原因最主要的是一部分学生学师范本非初衷,因此觉得低人一等。尤其男同学更突出一些,这种自卑心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二)中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根据我们对500名初中在职教师的调查,85%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将在教育战线继续耕耘至少20年的时间。中小学生的素质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那么这些在职的教师目前现状如何呢?
  首先我们了解了在职教师们对职业的看法,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7%,而50%以上对教师工作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师工作辛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而且地位低,待遇低,另外,教学条件差,没有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好的,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做出了良好榜样。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个别教师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对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对学生不负责任,混日子;有的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知识当作商品出卖,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乱收费,乱罚款;有的热衷于到校外去捞外块而忽视学校的校规校纪。
  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反映,有些教师知识贫乏,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到目前为止,还有60%的教师对素质教育不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的教师在研究、分析处理教材方面的能力不强,备课抓不住重点,上课反映不出重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甚至有的教师不会写教案,不懂教学原则,不会使用教学方法,不会指导学生学习等等。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职进修学习保证不了,许多教师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却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而当前知识更新快,增长快,学生思想变化大。教师的知识老化,不能掌握前沿知识,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出现新问题。还有就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已形成了注重课堂知识灌输的思维定势,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中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三)中学生的素质现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整体,也是素质教育的承受者和体现者。我们在调查素质现状时,对1164名中学生的素质进行了调查了解,涉及到城、乡中学。
  1.学习负担问题。在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个人自由活动少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回答“你一天学习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时,每天学习12小时的学生占9%,11小时的占10%,10小时的占25.8%,9小时的占19.6%。由此算来,每天学习9-12小时的学生共占63.4%。用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时间过长,而学生的睡眠和活动时间太少,3.4%的学生能睡10小时,21.6%的学生睡9小时,42.5%的学生睡8小时,24.2%的学生睡7小时。学生一天24小时除了睡眠就是学习,很少有课外活动,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学生们普遍感到很累,压力大,在回答:“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希望多参加课外活动。”有的学生说:“太累了!”“少留点作业。”甚至还有的说:“老师,再见!”由于课上课下所占用的学习时间过多,其它活动自然减少,如在“你经常看课外书吗?”这一问题上,10.9%的人从来不看,61.3%的人偶尔看,只有27.8%的学生经常看。“每天是否锻炼身体”这一问题的答案。30%的是经常,54.9%的偶尔,5.1%的人从不参加。“是否做家务”,36%的人经常做,60%的人偶尔做,4%的人从不做。从以上调查的数据中看到,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很远,任务仍很艰巨,学校必须还给学生时间,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成人的“闭锁性”和对同伴的“开放性”。这在调查中也充分显示出来了。他们在选择“你跟谁在一起有愉悦感?”的问题时,83%的选同学,4%的选老师,3.6%的选家长。在回答“你心理有话跟谁说?”这一问题时,选择同学或朋友的占58%,选家长的占8%,选教师的占3.6%,写在纸上的占6.7%,谁也不说的占17.5%。我们考虑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他们有心里话愿意和老师及家长说,那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及素质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初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初中教师反映一部分中学生不能听批评的意见,不能克服困难,遇事稍不顺心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甚至有的离家出走,甚至发生轻生现象,都说明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3.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及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对教师是尊敬的,但是在前面已提到,只有3.6%的人有心里话对教师讲,只有4%的人跟教师在一起时有愉悦感。这也说明了教师与初中学生交流甚少,互相沟通不够。在回答“你经常得到教师表扬吗?”这一问题时,有69.6%的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只有8%的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而认为与教师关系好的占7.1%,较好的占30.2%,较差的占39.3%,差的占7.9%。由此看出,一些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也有待于师生继续努力。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这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了解的。在问卷中,喜欢“友善交流型”教师的占31.2%,“一视同仁平等型”的占20.4%。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讲民主平等,对学生一视同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回答“你喜欢什么样性格的教师”时,79%的学生喜欢外向型的教师,绝大多数喜欢性格开朗,活泼、善交际的教师,而不喜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善交际的教师。在回答“你喜欢哪个年龄层次的教师”时,大约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中青年教师,这与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富有朝气,思维敏捷,活泼开朗,与中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教师85%是中青年,这正与学生的要求相符合。应该说这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当然,这也向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拥有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要永葆青春。
  二、采取措施,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基础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也需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做全方位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思想到位
  1.基础教育要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实施已经有几年了,但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刚刚开始酝酿,有的学校还无动于衷,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较肤浅,甚至存在偏差,认为素质教育其实和以前的“应试教育”没两样,是换汤不换药,还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用学习了,取消考试了。对于这些现象,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举办一些学习班,讲座等,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为什么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怎样落实素质教育?尤其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使他们主动参与素质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9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自己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去做,更没考虑过。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全局性,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
  2.师范教育要更新观念。师范教育要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承担起为素质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培养模式。(1)由原来的“专业型”教育观向“素质型”教育观转变,全面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使他们既精通某一专业,又熟悉其它一些学科的知识,既专又博,改变那种由于培养“专业型”教师,而形成的隔行如隔山的现状。(2)由原来的“学习型”学生观向“学习研究型”转变,师范教育中,传统教育观念就是学生要求进步,遵纪守法,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今天的师范教育仅这些远远不够,素质教育需要“学者型”教师,因此应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研究学习,让学生在学校就与教师共同参与一些科研工作、社会调查,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这样使他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会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由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转变,尽管人们也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思想,导致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单一,学生厌学情绪普遍,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上满堂灌。因此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主导,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活动。
  (二)师资培养到位
  1.加强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当前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一些骨干教师不甘于学校的寂寞,纷纷跳槽,下海经商;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待遇不能解决,也没有教学的积极性,教学和科研工作都程度不同的受到影响,师范院校要加强对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当前对教育者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要培养建设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中青年教师要鼓励他们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在职称,住房等方面尽量给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一方面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提供教改经验,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中小学合格师资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2.做好在职中小学教师再培训工作。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提高工作不能忽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帮助教师树立敬业精神,提高责任心。(2)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3)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继续教育落实,使教师有机会在岗位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4)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定期举办素质教育理论讲座与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三)课程改革到位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际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基本上是以升学为中心,课程模式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而且由于其指令性、造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一刀切”的局面,不能顾及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且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偏深,实用性偏低,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时,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课内外、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够协调。改革课程结构,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的课程要有针对性,防止内容重复;要有实用性,注意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要有可接受性,使课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199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材改革正是课程改革的体现,同时,小学升入中学取消考试,减轻学生压力,也正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举措。经过逐步改革,将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模式,使基础教育真正做到既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同时又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切实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迎接素质教育的挑战,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课程也应进行改革。1995年国家教委教师司制订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里提出课程设置分为六大块;公共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这个方案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加强了教育课程的分量,各师范专科学校如果能积极按此方案进行课程改革,无疑将会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提高广大师范生的素质。
  (四)教育评价措施到位
  1.对基础教育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地用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形成了对基础教育的负导向和负激励作用,造成学生、教师、校长甚至家长整天为考试成绩或喜或忧,更苦的是学生。在前面对初中学生调查中就显示出初中生学习时间过长,他们已经发生了“少留点作业”“太累了”的呼声,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科学的评价,应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价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1)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应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学校环境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制定量性标准。(2)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应从教师的师德,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量性评价,制定出统一标准,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办法,评价应重在过程和对问题的分析、指导,而不是为了追求结果的优劣,要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3)对学生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一张考卷定等级的做法,从知识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个性特征,身体等多方面去评价,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对师范教育的评价。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在教育评估方面进行改革。(1)对师范生的评价,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各种考试很紧张,压力很大;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能及格就行,在学校以玩为主,课余无所事事。因此,对师范生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其优劣,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2)对师范教师的评价,当前对师范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老教师评课和从学生中反馈得到的结果为评价标准,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标准去评价,对课堂教学创造性设计要求不够,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没有具体的要求。同时,还应加强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如:师德方面的育人能力,教学方面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还有开设综合课,选修课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应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

【 作 者】朱旭东
【作者简介】朱旭东,(1965—),男,浙江浦江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机构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三个发展阶段,教师养成方式经过了摹仿、教师职业专门培训和教师职业证书三个历程,并指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国际趋势,即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师范教育的多层次化、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师范教育课程的通识化、教师资格认可机制的三级制、教育专业化以及实施研究生教育证书和教育硕士证书制度的国际趋势。
【关 键 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国际趋势
【 正 文】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将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相应的文化发展,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又有赖于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中枢部位——师范教育体制成为攸关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由于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和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养成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在这样一个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时期,教师的培养方式即师范教育体制或机构也将做出相应的变革。实际上,国际师范教育体制已经出现了变革的端倪,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本文从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认识出发,总结了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趋势。
      一、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培养机构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师范教育培养机构是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产物,它的整个发展轨迹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师范学校时期,师范(教育)学院时期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时期。最初的师范教育机构发端于教师短训班,只是一种有目的的短期培养,即培养小学教师,它是为了满足早期的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也提出了普及的需求,于是建立师范(教育)学院就成为中等教育师资机构的需要。师范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 担负培养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师培养机构发展到第三阶段是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时期。本世纪中期,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工业社会开始信息化和智能化,各国对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级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师资条件、经费设备等都不能与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相比,也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于是作为教师培养机构的师范学院自身也就面临如何适应新形势的生存需要的问题,即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历水平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教师培养机构的升级运动,即高等师范学院升格为或归并于综合大学,成为综合大学或综合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遍要求未来教师先在文理学院接受4年的文化基础教育或科学教育, 而后在教育学院进行一年或一年以上的研究生班专业训练,使之达到硕士水平,有志深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后还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的师范学院已经演变为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又相继建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培养高级教育专门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和教育学科教学和研究人才,并承担在职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任务。
    (二)教师养成方式的三个阶段(注:本观点参考了成有信教授的未刊稿《教师养成方式的演变和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在此表示感谢。)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即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模仿前辈(师傅)而习得的阶段。这时还没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第二个阶段是教师职业专门培训阶段,即教师干部训练——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主要是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通过师范教育的专门职业训练培养出来的。现代学校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下的普及教育对大量合乎教师职业规范人才的社会需求的产物。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国家的形成是普及教育的社会动力,而普及教育则是师范教育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力:普及初等教育推动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普及中等教育推动了高等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这个阶段培养的教师大多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大学本科阶段,大多是在大学文理学院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后再修习相应的教育课程,习得相应理论的和实践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通过教师职业证书考试,而后成为教师。当代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工作已进入或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这个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提高和加深未来教师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二是加强和加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并把这些培训提高到大学后的水平。其基本培养模式是,文理学科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改为主要由大学负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主要由师范学院或大学教育系负责。看来,高师教育机构让出了文理学科的培养职能,退守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养职能以及其他各级教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职能。学习者在完成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职业证书。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注:参阅袁锐锷,《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13页。)
  师范教育和学术教育从分离走向整合的起点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产生。这种整合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形式上的,主要体现在师范教育由中等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其原因首先是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及其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教育延长到高中;其次是实行的双轨制教育制度由于民主思潮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斗争开始由单轨制所取代,并轨的趋势使教师的培养有了统一的和更高的要求;再次是由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学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提高,要求教育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育科学进入了学术殿堂,学术性大学纷纷建立教育专业机构,培养合格的教师。实质上的整合始于本世纪中期,原因在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工业社会开始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对人及其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各国不但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扩充中学后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学改变了过去狭隘的专业训练,要求理工科的学生也要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对文科学生则要求他们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即对文理科学生实行综合性的教学,授以广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于是各国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级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学识与技能,还应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从上面的发展阶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的国际师范教育改革趋势(注: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有待澄清的一个事实是,是在何种空间下讨论的。因为在综合大学培养师资和在纯粹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是在不同的培养空间中进行的。在综合大学,本来就是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或教师学院共存的多维空间,它们可以是先后为继的,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容易找到整合的契合点。而在高等师范院校则是一维的培养空间,且文理学院和教育系或教育研究所不是一种前后连接的空间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一维的空间变成多维的空间,或者说使多维空间成为前后相连的统一体。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整合才会有可能。所以,在这里讨论的是在综合大学或大学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空间下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问题。)
  目前认识这种趋势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学术性和师范性认识;二是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的认识;三是封闭型和开放型的认识。它们是认识师范教育的基本的两维认识模式。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它有两种整合培养模式,一是像美国要求未来教师先在文理学院进行四年的文化基础教育和科学教育,而后在教育学院进行一年或一年以上的研究生班专业训练,使之达到硕士水平,有志深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后还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联邦德国要求未来教师首先要在大学接受三到四年甚至四年以上的学科教育,第二阶段再到见习院进行一年半到二年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这种模式的师资培训主要依托综合院校和文理学院来实施。
  二是采用大学和高师使用的培养方式,大学主要是进行学术科目的培训,高师主要进行教育专业的培训,像法国,未来教育培养的第一阶段是在大学接受两年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的训练,第二阶段由大学和师范学校共同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年的科学和教育的加深培训,未来的高级教师则由大学和师范学校对他们实施更深入的科学和教育训练,最终达到博士水平。
    (二)师范教育制度的多层次化趋势
  俄罗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一、僵化的高师教育体制,建立灵活、多层的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高师教育制度:第一层次是招收中学毕业生,修业3年,培养九年制普通学校教师, 授予基础教育教师证书; 第二层次是在完成第一层次学业基础上继续修业2年,培养高中教师,授予学士学位;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基础上继续学习,修业年限为1—2年,培养高中、中专、古典中学、专业学校教师和大学助教,授予教师——研究者专门技能证书,第三层次的学生还可确定职业及研究方向,进行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这几个层次有机连续又相对独立,这种多层次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旨在构建合理的学术培养过程,依据各类型教师的具体培养任务,使基础的和专业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奥地利目前各种学校的教师在不同机构接受不同的培训,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也表现出多层次性趋势,它存在八种类型的职前师范教育;培养机构彼此分离(师范学院、职业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培养层次不同(高中层次、中学后层次、高等教育层次);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定向培养、非定向培养)。奥地利的职前师范教育主要在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进行。师范学院主要培养义务教育师资。在综合大学进行文法学校师资和商业技术学校普通学科师资培养采取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学位教育,它有两个部分,前四学期学习两门学术课程,结束时可参加初级学位考试,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必须参加专门举办的职业定向研讨班;后五个学期的学术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师资培训和学科教学的需要,另外还学习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和进行教学实习。在综合性大学学习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奥地利采取了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把师范学院纳入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并保存其独立地位;增强各培养计划之间及与综合性大学的互通性;课程设置上注重核心素质内容;承担一定的研究和发展项目,承办一定的在职师资培训和教师进修。
    (三)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趋势——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国际趋势
  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是指打破原有的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使非师范类院校也能培养师资。即是说,师资培养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而且综合性大学可以设立教育学院、系等师资培养机构,同时还可开设教育讲习班、学位课程等特殊形式的师资培养方式。实际上,师范教育机构和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师资培养的非师范化倾向。(注:这种倾向对我国目前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挑战,实际上,国家将允许非师范类院校承担师资培养的任务,因此不久的将来,师资培养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师范院校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和进行像非师范类院校在承担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的改革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台湾地区师资培养走向多元化,1994年颁行新的“师范教育法”,即“师资培育法”规定,除原有的师范院校外,其他一般大学均可申请设立教育院、系、所或开设教育学课程,共同参与师资培养工作,从而打破了师资培养由师范院校垄断的情形。目前,台湾共有师资培养机构47所,其中师范院校12所,设有教育院、系、所的大学5所, 设有教育学程的大学30所。
    (四)师范教育课程的通识化国际趋势
  由于受到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的制约,师范教育课程呈现出通识化趋势。俄罗斯多层次的师范教育体制中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均包括三个环节,即一般文化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和专业课的课程。第一环节是要加深学生对人、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发展学生一般文化的世界观,其中重要的是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学说的历史,这是未来教师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不可缺少的知识结构;第二环节中有心理学、教育学的强化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研究教育的历史和社会教育学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还有各专业的普通教学法;第三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方向,进一步掌握专门学科的科学体系及教学与研究的工艺特点。台湾的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课程、专门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是指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共同的基本素养;专门课程是指师范生未来任教科目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是指担任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
    (五)教师资格认可机制的三级制国际趋势
  教师资格认可机制涉及到教育聘任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可;二是对志愿当教师的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的认可。日本教师的聘任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必须参加国家考试并合格者。师范生首先参加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教师聘任选拔考试”,然后接受能力、学业、身体等各方面的审查,才能走上讲台,经过一年的实习试用期被有关行政部门认可之后才能被聘为正式教师。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必须四年毕业并修习规定的课程,经教师资格初检合格后先担任实习教师。实习一年期满,经复检合格者,才能取得合格教师证书。对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认可,日本实行教师检定制度,每年经文部省委托几所大学进行考试,报考小学教师的必须具备短期大学程度或同等学历,报考中学教师则要求具有大学程度,经考试合格,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日本提高了教师聘任的学历水平,增设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资格的资格证,这样把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到硕士程度。
    (六)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观念上应把教师从一种职业转变为一种专业。1996年世界教育大会上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它界定为是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美国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等报告中主张尽快形成“教学专业”(teaching profession),要求高等教育像培养医生、 律师、经济学家那样为未来教师提供同样优秀的专业教育。奥地利的师范教育以“求同”战略为指导,以“专业化”思想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的中学师资培训发展中注入了专业化成分。
  教师专业化具有以下特点:系统知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技能、价值观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僚制度学校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治权,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为此要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建立教师集体责任制、提供以教师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的专业晋升机制,为教师创造能够进行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途径,为教师建立能与教育专家及同行经常沟通的联系网,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等。
  师范院校面对这种教师专业化的趋势显然要进行改革。
    (七)大学参与实习试用期培训趋势——实施研究生教育证书和教育硕士证书制度
  教育实习是综合大学教育系或师范院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是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习试用期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及教育证书之后,在普通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再培训,学生完成培训之后可以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或教育硕士证书。这是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重视实习试用期符合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1 )美国的芝加哥教师计划和马里兰州实习期师范教育计划:芝加哥教师计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学校挑选、培训、挽留具有一定才能和奉献精神的教师,保证未来的教师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及证书。它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水平的教师预备计划,提出申请者至少必须持有学士文凭,并通过严格的面试。其具体过程是:由调查委员会所选择的这些申请者必须在几所相关的合作性的学院或大学中的一所登记注册,在施行教育计划的第一个夏季,选修部分时间制的课程,在完成该课程的论文之后,在公立学校开始为期两年的实习期,他们在有经验的辅导教师指导下工作。在最初两年的实习期及三个连续的暑假里,实习教师要完成教育证书所要求的论文,同时获得教育硕士文凭。
  马里兰州实习期师范教育计划是由马里兰学院公园大学和蒙哥马利郡公立学校携手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教师缺乏,吸引某些特殊学生和培养教师文化意识,保证教学效果的问题。参加者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通过该计划的两年师范教育学习,就可获得硕士学位和教学证书。
  (2 )英国的牛津实习期计划和莱斯特大学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牛津实习期计划是由牛津大学和牛津郡地方教育局和该郡的中学校长联合实施的计划。该计划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课程计划(涉及班级教学的所有方面);其二是普通计划(涉及教学的其它方面,包括个性和社会教育、整个学校的问题和跨课程的问题)。课程计划的开展完全是以学科为基础。在每一个学科领域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导师来负责以学校为基地的工作,每个导师指导两位实习生,以大学为基地的课程研究,是由课程指导教师来负责,他同时协调整个学科课程计划。它是一个大学和学校合作培养的实习计划。
  莱斯特大学的师资培训模式是莱斯特大学和莱斯特郡的中小学合作实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研究生教育证书的伙伴计划。其课程包括教学实习、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科课程包括不同的课程领域,如数学、物理等。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科目,如教育原理、教育史等。师资培训计划有四种职能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方面有学科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大学教育学院方面有联络教师和主课指导教师。
  从这两种模式中,我们看到在芝加哥教育教师计划中要求所有参加者必须修完师范定向课程并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在莱斯特大学的模式中,师范生要在教育学院中学习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把在大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同在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看来,对教师学历要求普遍提高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趋势。美国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持有学士学位,有的州还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有硕士文凭。而这是大学教育学院或教师院校的一个新的培养领域。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趋向,如美国教师教育中案例方法的应用与研究。在本世纪,案例方法几乎成为美国所有的专业和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同样它在教师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美国为了改变教师工资低,未能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生源差导致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低,少数民族教师严重短缺的局面,一些州实施了“选择性教师证书”计划,它是指由美国各州倡导和规划,用以吸引并指导非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或有相关经验但没有正规教师证书的人成为教师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谈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宏观走向


--------------------------------------------------------------------------------

【 作 者】成有信
【作者简介】成有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正 文】
  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和社会大变革的当今时代,是教师培养方式和师范教育机构大变革的时期。可以预计,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将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一、教师培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从历史上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三种方式。
  第一阶段,经验——模仿阶段。自然经济和手工劳动条件下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文化落后,致使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绝大多数劳动者处于文盲状态,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对教师的需求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很低,也就谈不上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建立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教师职业处于所谓识字者为师的经验——模仿的非专业化阶段。20世纪以前我国的教师养成方式所经历的正是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封闭式定向培养——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师范教育阶段。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手工劳动向机器劳动发展,现代国家形成,使科学文化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教育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比前一阶段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即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接受过正规职业训练。封闭式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方式应运而生。在这个阶段,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普及程度:普及初等教育推动了中等师范教育产生和发展,普及中等教育推动了高等师范教育产生和发展。美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大规模发展和普及中等教育,1893年纽约州产生了第一所师范学院,到1948年全国已有250所。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工作都经历了这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培养正在经历着这个阶段,我国的教师培养也处于这个阶段之中。
  第三阶段,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机构培养出的教师具有更高的素养和创造性,能够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小学已经普及,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原来相对死板的封闭式定向培养——师范教育方式日益不能满足新的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改革师范教育的浪潮由此掀起。当代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工作已进入或正在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培养的教师,大多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大学本科阶段,他们在大学文理学院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后再修习相应的教育课程,获得相应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通过教师职业证书考试,成为教师。在由师范教育向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过渡的几十年间,美国的师范学院已由1948年的250所迅速下降到了80年代的20所。 从发展上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最终也将进入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
  这里需要指出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的两个特点:一是提高未来教师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二是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并把这些培训提高到大学后的水平。在这个更高层次的教师培养阶段里,大学主要负责未来教师文理学科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师范学院或大学教育系主要负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原有的高师机构让出文理学科的培养职能,专门于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养职能和发展其他各级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职能。
      二、我国师范教育还不具备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条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来,我国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正摆脱饥饿和贫穷而步入小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这是我国师范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今后进一步发展变革,迈入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的前提。
  但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内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很大;又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师范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欠帐太多,其结果:一是教育普及的水平和质量都不高,九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有的地区甚至连小学也未真正普及;二是中小学教师学历还未完全合格,1996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9 %, 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5.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7.95 %;民办教师至今仍然存在,1996年小学民办教师占全体小学教师的24.5%;初中占4.66%。数据显示告诉我们,要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中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合格水平或更高水平,还须付出很大努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就要加大义务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投入(应该指出,师范教育的投入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教师干部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提高师范生的待遇。这就意味着保证教师来源的师范教育体系还要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教师质量提高到较高水平和完全解决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时间,取决于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的时间。所以,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我国师范教育的整体水平上看,在近期内还不具备普遍步入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的条件。
      三、各类地区的师范教育应有不同的“过渡”历程
  不平衡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而普及教育、师范教育以及提高师范水平的差距也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近期内的宏观走向不能强调统一、“一刀切”,而应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正如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和普及教育发展水平可分为三类地区一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可分为三类地区。
  一类是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除一些城镇的少数学校外,整个教育质量和教师水平都不高。教育投入相对更低,教师待遇更差,学历不合格教师和民办教师的比例更高、对这些地区来说,要经过较长期的努力,才能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教师达到较高水平。为此,必须作长期打算,加大普及教育投入(中央补助),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地发展中师,实行完全的公费师范教育(包括公费食宿),学生毕业后服从分配当教师,并服务规定的年限。只有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解决了,教师质量提高了,才能缩减中师和把中师升格为师专。就是说,这些地区目前不是缩小师范教育,取消师范教育,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而是要加强师范教育,隐定中师,实行师范教育的完全公费制,以保证教师来源,保证小学教育质量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
  另一类地区是中等发达地区,即老、少、边、穷地区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过渡的广阔中间地带。这类地区的经济文化条件较上一类地区较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但教育的质量并不高;教师水平较上一类地区略高,但学历也未完全合格,民办教师也未完全取消。这类地区和上一类地区其实大致相似,只是水平略高一些,达到较高水平的时间略短一些。因此,也应执行与上一类地区相类似的政策,中师在小学教师学历完全合格、质量大幅度提高后,可以减少,也可以升格,但目前看来还不能取消。只有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了,只有高学历青年自愿当中小学教师了,师范教育才能招部分自费生或部分收费,师范教育才能收缩,才能开始由封闭式定向培养——师范教育阶段向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过渡。
  再一类地区是大中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也较高,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基本普及,正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迈进。教师待遇较高,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师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已有一些高学历青年自愿当中学教师。但是要把义务教育水平和教师质量提高到较高水平,还必须做出较大努力,需要一定时间。对这类地区来说,中师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师范教育可采取开放式办学方式,除师范院校外,其他高校也可办师范教育,也可采取高师和大学分工合作办学的形式,还可采取公费和自费两种方式办师范教育,公费毕业生有在一定时间内服从分配当教师的义务。当然其他高校毕业生也可当教师,但应当修习相应的教育课程,取得考试合格证书。这就是说,发达地区已开始向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证书阶段过渡。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过渡阶段经历了三四十年,目前欧洲大陆则仍处在过渡阶段。
  由师范教育阶段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阶段是社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即使实行了教师职业证书制以后,幼儿教育高师和小学教育高师类学校仍应保留。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日本是在实行了小学教师的非定向培养方式后于70年代又重新恢复了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师范教育培养的方式。这是由于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不同于中学及其以上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要有担任多学科教学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比之对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即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掌握和运用低年级儿童认知、行为习惯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性知识和相应技能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大。
  综上所述,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教育质量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来看,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大批合格教师,保证中小学教师的可靠来源的任务还未完成,就全国范围来讲,师范教育及其体系还会存在较长的时间。只有当全国的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了;大部分劳动者的子女有经济能力接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即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大批高学历的青年自愿当中小学教师,高水平教师的来源有了保证,教师养成方式才能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的方式,进入到开放式非定向培养阶段。
  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发达地区完全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阶段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下半叶,除了低年级教师的培养还保留封闭式定向培养——师范教育的若干特征外,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实行教师职业证书制度,完成师范教育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张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与我国师范教育现代化


--------------------------------------------------------------------------------

【英文标题】Mr.Tao Xingzhi's Thought on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theModernization of Pedag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Bingsheng
【 作 者】张炳生
【作者简介】张炳生(1950-),男,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内容提要】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本文从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途径等方面分析了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借鉴、发展和创新意义。
【摘 要 题】教育史研究
【英文摘要】Mr.Tao Xingzhi's thought on Pedagotical education was formed in his practice over a long period,and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in China.The author points out what one can draw on Mr.Tao's thought in our creative work in modern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 键 词】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借鉴
  Tao Xingzhi/pedagotical education/thought/draw 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2)03-0037-05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需要借鉴前人,继承优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有益的经验,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师范教育理论,从办学方向到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教法到培养途径,从普通师范到幼儿师范、职业师范,都作了全面论述。它所涉及的很多问题,也是今天师范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陶行知从教育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这一根本思想出发,明确指出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共和国要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教员就要有师范,所以“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陶行知是一位把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教育家。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生活教育运动的各个阶段,对教师先后提出过若干不同要求。在提倡新教育时期,他对新教员提出以下希望: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陶行知希望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陶行知提出做大众教师的人应当解决国难而不致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认为民主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需要。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讲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立体交叉、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正规化和机动性相结合的。不仅有以培养未来教育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大学、高级师范、中级师范、初级师范、幼儿师范、女子师范以及大学教育科、中学师范班、中心小学师范班、大中学校的职业教员养成所等;而且有以训练在职教育人员为主要任务的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师范补习学校或培训班、养成所,甚至还有即知即传的“艺友制”、“小先生制”、“传递先生”等。上述三大块都强调师范专业的“系统研究”、“充分的修养”、“继续的机会”。正规化不能追求形式,机动性不是降格以求。所以,广义师范教育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之上能够主动适应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能主动满足各种各样教育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
  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为我国目前调整师范教育结构提供了新的教育和视野。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符合全部学制的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陶行知在教育的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原则,为变革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开创的师范学校教育教学论和方法论与其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是一致的。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展开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以中心学校生活为训练之中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一个乡村教师所需要的改革教育、改造农村所需要的全部能力。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陶行知认为全部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有三个意义:一是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三是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集体地创造出合理的生活。陶行知认为这种集体生活采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3]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最主要的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整合。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结合,“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陶行知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一是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二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陶行知师范教育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并且自成体系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借鉴的价值,我们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加以应用。陶行知说过,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同样,我们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也要力求有所发展和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创我者生,仿我者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陶行知全集.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