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雪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复制链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挫折心理辅导>>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

第四章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五节 挫折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的小学生,生活富足,条件优越,不愿意吃苦,从小饱享成人的精心呵护和倍加关爱,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一旦挫折出现,就会惊恐万状,茫然失措,甚至会因绝望而轻生。因此,对小学生的耐挫折能力进行心理辅导,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自信心的辅导
  在当今的小学生中,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很大比例,他们胆小懦弱,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总是“我不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不敢面对。造成儿童缺乏自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挑剔,人前教子,伤害孩子自信心,包办太多,使孩子缺少独立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教育: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管束过于严格,教师对学生批评多,表扬鼓励少,学生对老师敬畏,师生之间缺乏民主。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心理辅导。
  第一,教育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和仿效的地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马克思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不要总看自己的缺点,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对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小学生,教要格外引起重视,鼓励其战胜自卑,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二,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和尝试。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教师要告诉他:“你能行”。“做不好也不要紧”,越不敢尝试,就越不自信。当他尝试了,就会觉得并不难。当学生第一次自信地尝试并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将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三,正确地评价学生,不要要求太完美。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失败,遇到种种挫折,这时,教师的态度对其影响很大。小学生不可能每次表现都出色,教师不要对其要求太高,太完美。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还有希望成功,这样,学生会逐渐学会自信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
  第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心里很重要。这样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师生关系民主,学生在教师面前会很自信,敢于表现自己,相反,如果学生惧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也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多对学生表扬鼓励,在对学生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注意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二)小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辅导
  生活中随处都充满着挫折,由于社会及家庭对于小学生过分地疼爱有加,造成了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如退缩,逃避,不知所措,甚至绝望。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挫折。经历挫折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是有限的,更何况小学生的年龄小,本身经验就比较少,在生活中不可能处处遇到的都是鲜花,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切不可怨天尤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第二,遇到了挫折,应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即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及同学的影响。内因主要指主观因素,即个人的智力、能力,努力程度等等。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也要训练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只有分析清楚原因,才能鼓足勇气战胜挫折。
  第三,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确立的目标,并及时调整目标。每个人的智力、天赋和素质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目标多次努力都达不到,前进中出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才能继续前进。如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可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榜上无名,后来他参加戏剧活动,写出了《雷雨》、《日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第四,经常宽慰自己,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那就需要容忍挫折,学会自己宽慰。要热爱生活,胸怀希望,心怀坦然、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做生活的强者。
  (三)小学生坚强意志的辅导
  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承受挫折,更重要的是要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多年来,由于父母过分的关怀,加之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小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为胆小畏惧,消极等待,缺乏勇气和信心,无能求助,意志薄弱,不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
  第一,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和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要教育儿童树立明确的目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就要思考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最佳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地训练了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要经常都包办代替,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第二,鼓励小学生大胆地做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好孩子是听话的孩子,许多小学生由于家长和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而胆小懦弱,这也不敢做,那个怕做不好。做什么事都要想想父母和老师会不会不喜欢。因此,许多儿童形成了依赖心理。在教育中,老师要给儿童自己做事的机会。自己去体验,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当儿童做一件事成功了,教师应及时赞许,给以鼓励,使儿童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第三,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环境来磨炼学生的意志。今天的小学生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丰衣足食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不坚强。而困难的折磨还是锻炼坚强意志的条件。例如,可以让小学生淋淋雨,尝尝饥饿的滋味,长途跋涉等等。
  第四,培养小学生不折不挠的毅力。毅力是指人精力长期奋发,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毅力顽强的人,深信自己的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客发展要求的,能正视各种困难,顽强地战胜困难,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需长时间完成的作业或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可训练其意志的坚持性,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可效仿的榜样。爱迪生发明灯丝做了1500多次试验,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他是不会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品德心理辅导 >>小学生品德心理辅导

第四章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四节 品德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品德心理辅导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依据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征有效的开展品德心理辅导,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存在着一个品德发展的转折点。有关研究认为,大致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表现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发展上有“质”的飞跃。因此,小学教师应认真研究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配合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学生的品德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说谎的心理辅导
  儿童说谎是指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说假话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言语行为。一般说来,小学生说谎可分无意和有意两种类型。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事先没有什么筹划,也没有什么预期的目的,而是把幻想或错觉当成现实向人述说。例如:达尔文小时候从郊外拣来一块色彩斑斓的化石,他坚持说那是价值连城的宝石。小学生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种情况不属于品德问题。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特意编制谎言,以掩盖事实真相,由于其行为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遭到别人的谴责。如长期如此,就会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及今后的成长,因此,教师应重视儿童的说谎行为,帮助儿童克服说谎行为,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第一,了解小学生说谎的原因,爱说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小学生说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为满足个人欲望和私利而说谎,台有的小学生从家里拿钱交给老师,说是“捡的”;有的是因为不良习惯的作用而说谎,如一次说谎获得成功,就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有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说谎;有的是为了逃避家长成者老师的惩罚;还有的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教师应首先了解小学生说谎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二,启发小学生认识到诚实的可贵。诚实是人的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人真心诚意,办事光明磊落,诚实能使人赢得更多的朋友。可以通过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游戏等使孩子认识到说谎者只能获得暂的好处,最终一定会被识破,下场是可悲的。
  第三,强化小学生的诚实行为,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说谎行为。当教师或家长发现儿童的诚实行为时要给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当小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时,一定要先表扬他诚实的做法,然后再批评他错误的行为。当发现小学说谎时,一定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说谎是不能原谅的,尤其不能让儿童通过说谎得到好处。
  第四,教师及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有的家长给孩子规定,考试90分以上就给以奖励,90分以下,就挨一顿打。孩子怕挨打,就把72改成了92分,不但没挨打,反而得了奖,就容易养成用说谎掩盖缺点的毛病,在学校里,小学生也会碰到说实话挨批评,说假话讨老师喜欢的情况,使小学生遇到把责任推给别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当儿童有缺点时,应耐心询问,循循善诱,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另外,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信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情要予以兑现,要言行一致,做孩子的表率。
  第五,教育学生会使用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有的太诚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而有时说谎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礼节性的谎言,别人出于好心帮自己的忙,却帮了倒忙,有人送你礼物,但你并不喜欢,这时就不能实话实说,相反却要客气地向人表示感谢。当你明明知道朋友得了绝症,但你仍要安慰人养好病,早日康复出院,当你碰到了坏人时,出于自我保护,也不能把什么都告诉他。在这些情况下,虽然没说实话,但这不是说谎,而是机智的表现。
  (二)小学生文明行为的辅导
  文明行为是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和精神状态,道德面貌的反映,小学阶段是形成文明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文明的行为有:不讲礼貌、不遵守纪律、打架骂人、破坏公物、不讲卫生等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首先,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模糊。例如:认为“哥们义气”就是友谊;其次,小学生还未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考试作弊;第三,受不良习惯影响。例如:不讲卫生,随手扔垃圾。第四,性格任性,执拗,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第五,家庭教育不正确。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很稳定的,是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文明行为的辅导。
  第一,讲清意义,明确要求。小学生特别低年级学生往往不懂得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即使想做好,又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是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在儿童入学时就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不能过高,结合日常活动,从小事做起。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不宜过于琐细,要给学生有独立支配自己的余地。
  第二,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应抓住平时的每一次教育时机,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不能生塞硬灌,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和影响。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用自身良好的修养和风范去教育影响学生。
  第三,耐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改正缺点的信心。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好的行为。当学生做了好事或取得了进步时,应及时表扬与强化。而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切记方法简单、粗暴,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教育则更难进行。
  第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少年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好的行为积累得多,就成为习惯,好的习惯积累得多,就会变成美德。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应有耐心,相信通过反复训练,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小学生责任感的辅导
  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由于小学生本身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及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包办太多,,造成了小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做事常常丢三落四,老师或家长关照他做的事总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弄不清,只得打电话问同学;借了别人的东西忘记还;在家里不干家务;在学校不知道关心集体;犯了错误不敢承担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第一,在学会自理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的责任心。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教育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例如:上学放学时,不要让大人帮着背书包,做作业时,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文具书包,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等。当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及家长要鼓励其想办法克服,不要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
  第二,在完成别人的委托中锻炼儿童的责任感。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完成许多任务,教师及家长要充分相信他们,有意识地委托小学生办一些事情。在家里,父母可委托孩子扫地,倒垃圾,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买生活用品等,在学校教师可委托学生做好值日,收作业,发书报等,使小学生意识到,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是一种责任,是守信用的表现。当儿童表现出色时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儿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责任感将逐渐培养起来。
  第三,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儿童与他人接触时,不仅要学会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同伴、在集体面前完成自己的任务。例如:作业要按时完成,认真做好值日,班级开展活动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老师、同学、集体要求自己做的事,一定要做好。从小关心集体,关心他人,长大后才能具有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教师应在班级树立典型,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不给集体抹黑的责任感。
  第四,教育小学生自己做事自己当。儿童做错了事,责任是他自己的,改正错误,接受批评及至惩罚也理应是他自己。教师和父母应教育儿童自己承担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孩子在错误时,都甘于代子受过,使得儿童犯了错误推动责任,找客观理由,责任感越来越低。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1岁因燃放爆竹被罚,父亲虽然替他交了罚款,但却要他归还。他到处打零工付出了极大的艰辛才还上了父亲的钱。不留情面的父亲培养了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儿童。这个事例很值得借鉴。学校应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努力培养儿童强烈的责任感。
  (四)小学生劳动习惯的辅导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儿童今后成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劳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只重视智商,而忽视劳动技术教育。我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劳动的机会,缺少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当他将来独立生活时又怎么能适应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及劳动能力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第一,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参加劳动的积极性,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等。通过思想品德课、劳动技术课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这样教训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就成为必然。
  第二,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劳动的付出,父母劳动的艰辛,更加尊敬教师、尊敬父母。平时要节水、节电,要爱惜学习、生活用品,爱护学校的桌椅,珍惜粮食。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值日、洗衣服,从而更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激发劳动的兴趣。儿童的天性是爱劳动的,周围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是神奇的,丰富多彩的,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做一做。当孩子产生最初的劳动兴趣时往往被家长种种不良心理指导,把孩子劳动的态度给扼杀了。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扭曲,自然导致孩子懒惰习气的产生。因此,教师及家长应鼓励儿童参加劳动,即使他最初做不好,也要鼓励他,激发他的兴趣,使其感到劳动是有意思的活动,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第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生从事劳动应从自我服务劳动开始。在家庭要做一些家务劳动,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扫除等。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所形成的独立性,将对学生今后积极主动,遇事动脑筋,具有劳动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教师要有耐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劳动能力差,教师要认真教,多训练,不能怕麻烦,更不能把家长找到学校代替学生劳动。
  第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孩子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的什么事情都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孩子可以承担的劳动完全由家长来承担。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是让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在家庭里,要求儿童学会扫地擦地、洗碗,整理房间、洗小件衣服等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还要督促儿童在学校里经常参加各种劳动,与教师共同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

第四章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人际交往辅导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交往需要在人类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儿童慢慢形成了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对外界的看法,促进了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交往知识贫乏,不懂交往技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被同伴接纳;与老师,父母关系紧张;缺乏合作精神,争强好胜;缺乏交往知识和技能;不善于化解人际冲突等。因此,教师应帮助小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解决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一)小学生交往态度辅导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即只按自己的意见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容易产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教师应注意帮助小学生端正交往的态度。
  1、待人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诚恳的人容易被人接受。他使人感受到友善、可亲,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相互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要让小学生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要教育他们去尊重别人。尊重一个人就要努力去发现他人身上独具魅力的特点,用欣赏的态度去关注别人。要认真并且用心地聆听别人的讲话,关心别人的思想和生活,言辞要恳切,态度要有礼貌。
  3、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或者觉得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或者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应在交往中不要太自我中心,更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
  4、要有包容之心。包容之心是自我良好修养的生活体现。同学之间,由于性格、生活等条件迥异,相处时难免有矛盾冲突,这需要有宽容的胸怀,不仅看对方的缺点,更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别人成功时,为他鼓掌,别人失败时,给他安慰。
  (二)小学生交往技巧辅导
  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1、学会交谈。在人际交往中,当与别人谈话时,要意识到双方同时共有说话与听话者的双重角色,即言语交往的双重性。在交谈中要注意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与人初次相识,要注意选择话题,不要炫耀自己。要注意谦虚、诚恳、幽默。
  2、学会聆听。聆听在搞好人际关系中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别人意识到你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时,他自然会向你靠近,首先聆听要耐心。听人谈话时,应精神集中,表情专注。其次,要虚心聆听,在别人说话时,应所以然虚心聆听的态度,不要插口打断,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也要婉转相告。第三要会心聆听。听人谈话,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还应主动反馈,作出会心的呼应。要注意与说话人经常交流目光,赞许性地点头等。
  3、学会赞扬。每个人都愿意听到赞扬,它对调节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小学生应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去赞扬别人,无论是对老师、父母、还是同学,赞扬时态度要真诚、热情,不要虚伪。
  4、善于沟通。每一个的生活都需要和别人发生相互作用。没有沟通,人与人就无法理解,也无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首先,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别人的心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第二,要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只有相互信任,才能继续交往,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第三,要把握好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指两者之间的富有意义的物理距离,距离过大,不利于交流;距离过小,可以会侵犯到对方的个人空间。只有在适当的距离下,双方的交流才可以顺利,愉快地继续下去。
  (三)小学生合作能力辅导
  如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独来独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能力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合作又是多么的重要,它能启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够培养同情心。一个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因而会大大地增加成功的概率和可能。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呢?
  1、认识到合作的意义,积极与人交往。合作能力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而有些同学因不善于合作而害怕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小学生认识到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增强交往的自信心,体验到交往的乐趣,也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
  2、培养有利于合作的积极心理品质,克服不利于合作的不良品质。在小学生交往和合作时,可以发现,有的小学生谁都喜欢,与谁都能合作愉快,而有的小学生则正好相反,与谁合作都不长久。这与小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品质有关。需要培养的有利于合作的心理品质有;诚实、正直、通情达理、忠实、耿直、聪明、宽容、礼貌等。需要克服的不利于合作的心理品质有:说谎、虚伪、庸俗、暴戾、不可信赖、心术不正、欺骗、多疑、自卑、孤僻等。
  3、要尊重别人,不要无端地反对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健康的人格态度,指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个性,平等地对待别人。不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不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更谈不上合作。在交往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要无端地反对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生活心理辅导>>小学生生活心理辅导

第四章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二节 生活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生活心理辅导
  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小学生独立性的辅导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谈及“学会做人”时指出: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儿童最突出的弱点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自然严重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199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成材离不开独立自主”,当然人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独立性的辅导呢。
  1、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美国儿童的独立性强,源于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而我国的教育更注重教师的权威作用,“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他们墨守成规,没有主见,遇事总希望老师或家长告诉怎么做,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建立儿童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立起来。心理学者们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感,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应注意帮助儿童形成这种自我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让儿童自己做出选择。
  3、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儿童的独立性差与家庭教育不当有直接关系。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照料太多,管教过于严厉,直接影响儿童的独立性。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4、教育学生学会自立。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教育儿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在学校要做好值日生。第二,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应教育儿童树立自己意识,学会自主决策,不盲从,不要遇事总是问别人,而应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自己管理自己。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多种活动,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服务等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小学生休闲辅导
  休闲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而适宜的休闲活动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小学生的休闲活动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不能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对电视着迷,迷恋电子游戏等,因此,教师应对小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的休闲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主动的创造精神;培养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陶冶性情的能力。
  1、通过教育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休闲与生活的关系、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休闲与健康的关系,学会哪些是正确健康的休闲活动,哪些休闲活动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选择休闲活动要与自己的年龄、角色相适宜。例如:可开展“假期生活计划”、“双休日哪里去”等内容的设计与讨论。
  2、教育学生学会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闲暇时间利用得当会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展示小学生的个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让孩子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让其自由支配,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因此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生活休闲计划,除认真完成作业和必要的学习活动外,自己要从事 哪些休闲活动,时间如何安排,都由自己决定。
  3、发展小学生合理的休闲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学校可组织学生休闲团体,定期活动,如书法协会、足球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全校性的休闲活动,如春游。这些活动都可以引导小学生合理的休闲需要。对于学生休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如有的小学生沉湎于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教师及家长积极引导,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选择,姿势要正确。要坚决禁止小学生去游戏机厅和网吧打电子游戏。
  (三)小学生消费辅导
  学会合理消费是一个人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技能。小学生的消费,主要指其在学习,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消耗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随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消费上已开始要求独立。但是小学生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形成了许多消费误区: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零食消费跟着广告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相互模仿,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消费辅导便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势在必行。
  1、要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小学生的消费要与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的正常需要和适应。许多小学看见别的同学有什么,自己就要去买,而往往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更不考虑自己家庭的承受力,会出现炫耀心理,攀比心理,乃至追求享受。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儿童零用钱的支出情况,不要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例如:可以让学生把零用钱积攒起来买书,或者捐给希望工程等。
  2、合理消费,不盲目消费。社会上各种传播媒体从不同角度把各种消费信息传递给小学生,五花八门的生活广告铺天盖地,直接刺激儿童的消费,使其产生盲目性。有的小学生穿衣服,带手表、买文具、吃小食品都愿意学别人的、看广告,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应教育小学生在穿着打扮上保持天真活泼、适合自己的学生身份,饮食要保证营养,娱乐游戏要有利于健康。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性格和条件来消费。
  3、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不奢侈浪费。有些父母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自己勒紧裤带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要教育小学生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通过劳动挣来的。孝敬父母也包括珍惜每一分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第四章 中小学生社会活动与心理辅导
第一节 学习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儿童入小学后开始了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新生活。小学生学习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报答父母的爱,很好地发展自己等等。而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又常常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低、中高年级学生中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学习。
  造成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有: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缺少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小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目的性教育遥远而空洞,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及家长对小学生要求过高,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维持和推动的功效,因此教师应注意辅导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许多小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及家长的安排下进行的,而很少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因而常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学习动机的功能。
  2、帮助学生自我澄清学习动机,有时小学生并不清楚自习的学习动机到底是什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社会价值,总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注重这远大的理想与眼前学习的关系,使得小学生只会喊口号,而自己真正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则不是很清楚成根本没有想过。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如组织:“我为什么而学习”班队会、集体讨论或写作文等形式,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启发。
  3、通过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注意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注意变更作业的内容和形成,保持作业的新异性,作业量要适宜,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产生厌学心理。第三,要妥善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和评价。
  4、组织参观、读报、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挚,对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深入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组织到科技馆、海洋世界各处参观,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和知识的力量。还可适当、合理地开展各科学习竞赛。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辅导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缺少了它,就等于划船时失去了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容易激发但难于维持,兴趣广泛但难于集中,缺乏稳定性,容易见异思迁,而不能根据需要全面发展。
  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学习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教师讲解不生动,缺乏吸引力,连续获得不好的分数,缺乏成功的体验,教师态度消极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兴趣产生,转化的规律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学习兴趣辅导。
  1、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产生于好奇和需要,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布置新颖,使学生急于了解,便他们体验到获得新知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结合颜色鲜艳,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来讲解教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好奇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优化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穿插一些游戏,结合一些动作,给学生提供生动和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强心。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常与任课教师的情感直接相联系,因此,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舒畅的学习环境,用渊博的学识、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学习上去,对教师所讲课程产生兴趣。
  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许多小学生的兴趣,常常是从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科普读物,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便能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而课外活动可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更大。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辅导
  日本心理学家田崎仁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掌握了按计划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将来升学就业,以一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及家长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则会形成许多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写作业时国写边玩;不能独立学习;学习用品随意放置。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习惯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从小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辅导,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汉书·贾谊传》说:“个成天若天性,习惯加自然“。意思是习惯须从小培养,容易成功。例如:写字的姿势、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都应让学生养成身体坐正、课本放平,拿笔一寸、看书一尽,写字一拳(胸与桌之距)的良好的习惯。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姿势,很难改正。在小学一年级,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常规教育。例如:课前两分钟预备、上课、下课的要求,听课、作业的要求等等。
  2、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小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比较向往,积极性高,在学习习惯上可塑性较大。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行动习惯训练时,要注意启发自觉,在唤起其责任感时,强调自我监督。同时要给小学生提供榜样,在他们有进步时及时给以表扬。
  3、要反复实践与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按心理学培养,良好习惯的要求,一般应做到:一是提出要求,执行要求;二是反复练习,以熟练、自如、自觉为目标:三是正面引导,积极提供仿效的榜样,四是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对于较顽固的不良习惯,要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来克服。例如前苏联小学《马利耶夫在学校和家里》中的主人公,马利耶夫最爱苹果酱馅饼,他把馅放在身旁,强迫自己在馅香味道的刺激下去完成作业。他成功地抵制了诱惑,锻炼了毅力。
  (四)小学生考试心理辅导
  应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影响考试效果的心理因素有:首先,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如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不紧张法。其次,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正确、积极、适度的考试动机。如能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和功能。第三,考试应有正确的方法。
  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对侍考试,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争取考出好成绩。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严谨求实,将知识学牢固;防止不求甚解。要正确掌握复习的方式。在复习的最初阶段,应全面复习,时间抓得紧,越是临近考试,复习应越轻松。
  2、考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做好物质准备,包括身体准备和应试所需物品的准备,健康的身体是考试成功的保证。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就把考试需要用的东西准备好,避免第二天慌乱忘带东西。第二是心理的准备。要注意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应考。教师和家长要给以考生适当的帮助,控制考生的焦虑水平。
  3、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应试技巧。如,考试时应掌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分配时间,认真审题,切勿马虎;书写工整、认真复查等。
  4、避免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有些小学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之对考试感到紧张焦虑,这会影响考试成绩。在考试中,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怕失败,要想“我一定能行”。另外,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看作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性格的发展与性格教育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五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发展与性格教育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风格。它在人的个性心理的总体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性格的结构十分复杂,一般认为,由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几方面组成。这些特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性格结构具有动力的性质。性格的形成发展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性格受情境制约阶段、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阶段和内心制约行为阶段。中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正处于后面两个阶段。因此了解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对于心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性格的发展与性格教育
  小学生性格的社会化过程正处于稳定的内外行动开始形成的阶段。性格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的类型发展不成熟,性格类型尚未形成。
  (一)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但发展速率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呈缓慢发展状态,处于发展的稳定时期。小学四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发展较快,处于性格的快速发展期。六年级前后是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关键期。
  (二)小学生性格特征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性格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级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在各种具体的性格特征上却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性格特征的总体发展是不稳定的,从他们性格的态度特征上可以反映出来。小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观念尚未形成。在对社会、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上,还很容易受暗示,模仿性很强,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宽慰的能力。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小学生情绪特征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时情绪的主导心境不是很好,这可能与其对学校生活尚未很好适应有一定关系。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小学六年级达到了高峰。不过从总的发展情况看,小学生的情绪特征还是处于比较稳定发展阶段,而且在各年级之间,情绪的稳定性的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
  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发展方面。虽然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特征的发展曲线比较平直,差异不显著,说明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真正发展,但在具体的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持久性上,又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小学生的独立性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并不显著,到四年级至六年级才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并在六年级出现高峰。在自制力和坚持性发展上,小学各年级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果断性发展上比较缓慢,小学生还缺乏适时、果断作出决定的能力。另外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与其实际行为表现不协调、不一致。说明其性格尚不能对其行为起到调节、支配作用。在性格的理智特征发展上,符合总的发展趋势。其中在思维水平和权衡性发展上,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稳步发展,四年级到六年级则发展非常迅速。在灵活性发展上,小学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求知欲发展上,小学阶段学生均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到六年级达到高峰。
  (三)小学生性格教育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小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初步的发展时期。性格特征发展不成熟,性格类型也未形成。在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中,首先要进行适度的理性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但教育要具体形象,不宜过分抽象笼统。教育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选择小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其次,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要注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三,教师自身的言行及性格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要做到言行一致,让这些好的品质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仿效样式。第四,进行性格教育要根据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同时,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六年级前后的学生尤其要加强教育,认真解决他们的困惑,逐步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使性格得以健康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9:2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四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的因素之一。它一般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形式。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与客观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中小学阶段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本节拟就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一般特点与自我教育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此期间,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但呈现的趋势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自我意识的上升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中的主要发展期。其二,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自我意识的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其三,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深刻。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从小学生自我意识组成的各因素看,小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对自己在一切方面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通过小学生的自我描述反映出来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前面一种水平的描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一些。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才能开始从更为复杂的内部特征、人际关系、个性品质等比较抽象方面来描述自我。但即使如此,他们的自我概念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而且还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的印象一般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则年龄越大,对自己的印象越差。
  在自我评价方面。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开始具有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倾向。(4)自我评价的抽象概括性有了提高。(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小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会随之而逐步加深。在自我调控方面,小学生的这方面发展,从总的看来落后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调控能力还不高。
  (二)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进行教育时不能讲更多的抽象理论,而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还要针对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区别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要求的要具体、直观,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用概括化的观点看待自我、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促使小学生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个别学生,教师要帮助他、用事实纠正他的错误认识,告诉他评价的标准、主次方面,以提高他的自我意识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4 06: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