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3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8:01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古诗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在第15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写思乡的,谁来背诵一下呢?(《泊船瓜洲》)一首是母爱的,谁来背诵一下呢?(《游子吟》)老师知道大家课外古诗的积累也很丰富,谁来背诵一下《池土》这首古诗呢?谁来背诵一首《小儿垂钓》呢?想想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内容(都是反映童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童趣的散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题目)
  2.这个题目与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后记。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文中注音和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骆驼队,以什么顺序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些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之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自学。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儿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幼稚;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五、学习最后一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花儿,编制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花环,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清晰地印在作者心头。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帮助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六、拓展延伸。
光阴是宝贵的,是美好的,这正是这篇散文向我们揭示的主题。你又想到了自己哪些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因为童真,因为幼稚,童年的故事总是多姿多彩,令人难忘。童年是美丽的,可它却匆匆易逝,希望同学们把握我们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
2.课下积累本课的佳词妙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8:0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片断】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生写话,师巡视;交流:

  生:童年时代的我,竟然是那么傻,那么天真,思想是那么简单,那么幼稚。现在想起这些往事,还是感到很有趣!

  生: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要去好好珍惜,它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生:小时候的我真是太稚气了,现在我不会再问这些问题,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颗珍珠。

  生:虽然童年的往事很有趣,但毕竟已经过去了,我再也不能回到童年,与其一直怀念那段时光,还不如将那段回忆珍藏起来,去迎接将要到来的日子!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就像那位同学所说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
  师板书:

   
淡淡的感伤
 



  师: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这就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你们想读吗?

  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反思】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在这一课中,我在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片段练习,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为了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结尾的时候,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推荐了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之后几天里,我就发现班里出现了好几本《城南旧事》,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在书的世界里感受生活,认识名人,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8:18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所述内容虽距今日时代较远,但是较远的内容恰能因距离感而产生新意,使学生对过去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因陌生而萌发兴趣。再加上本课从孩子的视角叙述,清新而爽朗,颇有特色,故将导读思路确定为:整体感悟,各取所爱。


一、整体感悟

  1、索式的初读:

    师:这篇课文好不好,现在我们谁也说不清。所以,我建议大家进行搜索式的初读,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发现或初步感悟。

    生初读课文。
    以下为发现或初步感悟的举例:

   ⑴ 我发现课文主要写了冬阳下的骆驼队生活,作者对冬阳下的骆驼观察太仔细了,还有,和父亲的对话有生活情趣和想象力。

   ⑵ 我觉得作者思恋老北京市井生活的情感,充分体现在课文最后一段话中,如骆驼队行走一样,慢慢地表达出来的,“童年”不复返,“童年”又重临,让“我”产生了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的感情。

   ⑶ 课文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好像专门给我们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太美了!

  2、投入式的品读:

    师:听了你们的发现或感悟,老师很吃惊,这是真的吗?为了证实你们有阅读的真本领,老师想请你们把平时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拿出来,进一步投入到你们的发现和感悟中,再次品味和思考。我什么问题都不问,只想听见你们能用自己的话互相交流。

    师:老师听见了你们交流的语言十分流畅,却不知交流的“浪花”有多么美。下面老师希望你们进行感悟式的精读。一会儿每位同学都可以向老师推荐本课的“精彩一处”。你们说,老师归类写下来。

    生精读课文后,推荐课文的“精彩一处”,以下为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整理后的内容:

   ⑴ 内容方面:

     这一课是以骆驼为话题,讲了冬、春、夏三季和骆驼有关的事,最后一段是作者对往事的思恋。

   ⑵ 思路方面:

     作者先重点写了冬阳下的骆驼趣事,顺着余音未尽的思绪,又简要地描述了春天、夏天与骆驼相关的生活画面,结尾将思绪凝炼在“童年”的境界中。

   ⑶ 表达方面:

     在这篇不算长的课文里,作者的表达方式自如多样,有生动的叙述,有逼真的描写,有简洁的对话,有真挚的抒情。这种自由表达真让人羡慕。

   ⑷ 语言方面:

     作者用童言叙事,用童心抒情,用词准确而传神,句子精美而动情,给我们提供了边读边想的空间。


二、各取所爱

  整体感悟的最佳境界,是学生自己能从整体中的不同方面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愿意获取的部分。

  师出示学生的“精彩一处”,生读后喜悦。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了,我们说的“精彩一处”哪有这么集中、漂亮呀!其实,这不是老师会写,而是老师会听,是把每位同学所说“精彩一处”中的精彩之处编到一起了,可见,合作出水平。现在的问题是,每个同学都找到了“精彩一处”,都想把它装在自己脑子里存起来。那好,老师送你们五个字:读、背、说、写、思,你们就用这五种方法各取文中的所爱吧。

  以下为课堂情景:

  1、读:

    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背:

    有的同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

    同桌或前后座说读到的和想到的。

  4、写:

    有的学生摘抄词句,有的写简要心得。

  5、思:

    有的学生在思考哪些词语用得好,比如,“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中的“磨”用得准确,由此想到作者观察之细。有的学生思考最后一段话,“童年却一去不还”,是说作者已经长大不再是“童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是说童年的那段生活让自己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8:25 | 只看该作者
读了著名作家林海音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看到了作者那一颗充满稚气的童心。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有一支骆驼队停在她家门口所发生的事情。讲述的是作者观察骆驼吃草,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作者还与她的父亲谈起了“为什么打头的那一匹骆驼的脖子上总会系一个铃铛”的问题。春天快要来临的时候,骆驼开始脱毛,幼稚的作者也想拿来剪刀给它们修剪……后来骆驼队走了,作者就问她的妈妈,骆驼到哪儿去了,妈妈就回答不上来了。作者舍不得那些骆驼,她老是想起骆驼队,想起童年。

  “夏天来了,再见不到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这个对话里,我体会到作者舍不得骆驼所流露出天真的情感。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我的童年却一去不还。”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童年时过得飞快的;童年,是一去不还的;童年,是最快乐的。“只是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篇文章强烈表现了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作者细细地回忆着当时的骆驼队与自己,写出了对童年的真切感受和深切的感叹,使我也不由地,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也精彩。小时候,我回到老家,最喜欢和牛在一起。起初我很害怕它们。每次遇到牛,我都是轻声慢步地走过,也不敢穿红色的衣服,我怕这样会惊动它,或者突然间冲过来……它铜铃般的大眼睛乌溜溜的,真的很大!眼睫毛弯弯的,又密又长,好像黑刷子一样。它一眨眼睛,乌黑浓密的睫毛就像扇子一样扇一下。可是这样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恐怖了:扇子在扇,扇!

  渐渐地,我跟着小伙伴与牛“零距离”接触。因此,我对牛的恐惧也慢慢消失。遇到再大的牛我也不再害怕,也不会觉得它的睫毛恐怖。我最喜欢牵着牛到河沿上吃草。每次我都拔好多草往它嘴里塞,它的嘴不停地嚼,不停地嚼。它的大眸望着我,好像在说:“好啦,好啦!”我笑着,抚摸着它,觉得它很好,很好……

  啊!童年,就是这样让人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8:53 | 只看该作者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提示: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2、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提示: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提示: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提示: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1、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可以先说说哪一部分为重点部分,然后把这一部分朗读给同学听,同学们进行自由评价。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咀嚼”的“嚼”读 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 jiáo。“卸”9画,第7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4、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也可以集体阅读《城南旧事》的片段,以激发学生阅读成本书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15: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