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506|回复: 8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的分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人对唐代以前诗歌的称说,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共同特点是每首句数不限,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多种,不讲究平仄对仗。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的诗歌体裁,是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近体诗中的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即律诗和绝句,也有少量的古体诗,例如《鹅》,是古代童谣,属于古体诗的杂体诗一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也都需要在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应当处处渗透语言文字知识。这里所说的语言文字知识,主要包括汉字、语音、语汇、语法和修辞知识,也包括形式逻辑、文章学和文学知识。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功底,还要有将知识运用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香港大学田小琳教授在《论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一文中说:“现代汉语知识是基本知识,教师掌握好并运用于教学,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好,反之,将严重影响学生基本功的形成。”


有的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小学语文教学不需要语言文字知识,只要把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就行了,甚至有人说“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似乎语文课谁都能教。他们的根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上述看法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解。课程标准是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在同语文实践比较的情况下提出“不宜刻意追求”的,原文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很明显,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把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应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学语言文字知识,更不等于说语文教师也可以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没有说不要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说相当重视语言文字知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中第一个就是“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知识”,当然是语言文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语感培养和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能力,是知识与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积累,不论是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还是语言知识的积累,都与语言文字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在语文教材里,语言文字知识要素十分丰富: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贴切的比喻、富于节奏的排比、充满音韵美的对仗、还有生动的描写、严密的说理、巧妙的结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吸收消化,练习运用,逐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并且具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教材里的语文因素才可能被发现,被重视,被派上用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并非对学生直接讲述知识要点,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在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各项学习活动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要求教师能看到文本教材中的语文因素,从中精选出最具价值的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借助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法、修辞法、作文法、思想方法都不作孤立的教学”,“要从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多多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201.202页。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要注意抓住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凭借这些实例开展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教的是语文,应当有很强的语文意识,不论在文本中,还是在练习项目以及学生的发言和书面作业中,语文教师的眼里都应当处处看到“语文”。



语言规则,尽管不一定时时能意识到,却时时制约着每个人的言语实践。学生通过以往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头脑中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不自觉地指导着他的语言实践。教师运用语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可以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使之参与新的学习活动,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



我在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不少教师学了语言文字知识不会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学了语言文字知识却派不上用场,好像语文教学用不着语言文字知识。他们缺乏语文意识,看不到教材中的语文因素,因而失掉许多训练的良好素材和有利时机。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优秀的教师独具慧眼,善于从文本中发现语文知识的要素,抓住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辨析,以领悟语言材料蕴涵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练习运用,把规律性知识转化为操作性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教师由于恰当运用语言知识而使教学活动卓有成效。



我深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树立起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意识,并能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1989年,我在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上提出建议:为了帮助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在中师“现代汉语知识” 新教材中增设“运用”内容。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正式写进了新的中师语文教学大纲。自1993年开始,新版中师《现代汉语知识》教材,增设了“××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一内容,在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六章中各设一节,教材的六节内容都由我编写。教材编写组顾问张志公先生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第一轮教材出齐后,在海南召开的教材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很实际,很有用,为语言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例,体现了教材的师范专业特色。本书主体部分采用了上述六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能力训练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717 页。)” 语文课需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



1997年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分析多,语言训练少”的倾向,为克服烦琐的内容分析的弊端,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张。当时,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训练替代分析”,强调训练要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发展”的目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张对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受某些教学理念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把训练理解为单纯的抄抄写写、题海战术以及死记硬背。这些错误的做法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严重败坏了“训练”的名声。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很少使用了“训练”这个词,与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几十处提到“训练”形成鲜明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极少提到“训练”,却处处体现着训练的要求。感悟、积累、运用都是训练的过程,具体地说,识字与写字要求中的“认识”“掌握”“学会”,阅读要求中的“朗读”“诵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中的“复述”“表达”等,哪一项能离得开训练?可是,有些人把语文教学的失误统统归咎于训练,发表许多贬低训练、反对训练的言论。于是,“训练”更加声名狼藉,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许多教师不敢再提语言文字训练。



正确理解“训练”和“语文训练”的含义至关重要。“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是教师的训导、辅导和启发诱导;“练”,是学生的反复操作,就语文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文训练是学生在教师训导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把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57页。)。”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得多么好,无论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应当让学生“心知其故”,也就是说读写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指出:“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能力训练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导和辅导,表面上看是凭借教师生动精练的语言,但基础还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例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某个重点章节完成某项训练,就必须运用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语文知识是形成教学闪光点的重要条件



聂在富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展现出一个个精彩的场面,这些精彩的场面习惯上被称为教学闪光点。这些教学闪光点的形成有一共同特征,那就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李吉林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指导教学的做法受到广泛赞誉。她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成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展示了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充分开掘和利用了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语文教学资源。现将课堂实录择取片段如下:



教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学生:山河。



学生:河山。



学生:江山。



教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学生:山河秀丽。



学生:大好河山。



学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教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学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



教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学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45页。)



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是在语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学生通过这个训练可以领悟到许多语言知识,诸如相近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词可以组成短语,短语组成句子,句子可以有多种形式。这样的训练,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情感熏陶的完美结合。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处处体现着语文课程的特点。他让学生回答问题,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为了训练语言,因此他不满足于回答得内容正确、语句通顺,还要求简洁、精练。请看他执教《新型玻璃》的一个片段:



教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学生: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教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教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教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



  于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在有关用词选句知识的指导下,使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这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语文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聂在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汉字较之其他语言文字有许多自身鲜明的特点,如汉字的表意性,汉语语音的优美、语汇的丰富、语法的简明以及修辞手段的多样等等。根据汉语及汉字的特点确定教学策略是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体现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条件。但是,不少教师不能运用语言知识正确理解教材体现的汉语、汉字的特点,不善于运用语言知识设计教学环节,而且经常对一些语言现象感到困惑,如,某字属于什么造字方法、什么结构,某句属于什么修辞方法,某段落内部存在什么逻辑关系。还有一些教师说“汉字真是太怪、太麻烦了”,甚至质问:“累”字为什么一定要有三个读音?“肥胖”的“胖”与“心宽体胖”的“胖”字形一样,意思也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有pàng和pán两种读法?这些说法都表现了对汉语基本常识的缺乏。因此,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字知识,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做些研究,如,拼音教学如何运用语音知识,识字教学如何运用汉字知识,阅读写作教学中如何运用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问题需要做出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修辞知识运用概述



聂在富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鉴赏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可见,人人需要修辞知识,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修辞技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包含着修辞知识和修辞技巧的成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修辞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和欣赏教材,从中领悟修辞知识、学习表达的技巧。



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精要有用的写作知识,学习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都包含着修辞教育的内容,在附录中列出修辞知识要点,更是直接提出了修辞教育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修辞知识,总体上来说就是要以修辞知识为指导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其主要内容是:运用语音修辞知识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音韵的和谐优美;运用语汇修辞知识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用词的贴切精当;运用句子修辞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运用篇章修辞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运用修辞格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的各种修辞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修辞知识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意识,注意从教材中提取能够启发学生领会修辞技巧的实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语音修辞知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音韵美



聂在富



现代汉语语音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音节结构以元音为核心,噪音少乐音多。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巧妙运用语音修辞手段,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好的作品,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段话,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短促的句式和“宽、窄、缓、急”四个单音节词,使音节匀称整齐,读着这样富于节奏的句子,似乎可以感受到小溪哗哗流淌,一路欢歌。再如“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朱自清《春》)这段话,作者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抑扬顿挫,悦耳动听。音韵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散文是用诗的语言来写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这两个句子,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达了万众哀思的心声。对于运用了语音修辞手法的课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精心品味其音韵美。



优秀的作家写作,不仅讲究用词的准确、语句的通顺,也很注意音韵的悦耳动听。老舍先生写作时总是边写边小声读,口中念念有词,念给自己听,凡是耳朵通不过的,就马上修改。有一次,日本有家出版社要把他的文章《宝船》收入日本的课本。文中有个句子──“开船喽!”这家出版社的人问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啦”,而要用“喽”。老舍先生说:“‘喽’字是对大伙儿说的,喊‘开船喽!’是表示招呼大家;如果说‘开船啦!’便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是没有许多人在场的语气。”老舍先生在写“开船喽!”这句话时是读出声来体会过的,他的回答令人信服。还有一次,老舍先生在一个曲艺段子里写了两个句子:“二嫂正在炒豆腐,厨房里面喷喷香。”读出声来觉得“喷喷香”不好听,后来改成了“香喷喷的豆腐锅里炒,笑眯眯的二嫂在厨房。”听起来悦耳多了。



作家写文章讲究语音美,教师教文章也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音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13: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