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聂在富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当读shuāi,理由如下:



一、“衰”读cuī的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当然与“鬓毛衰”的意思不相吻合。



二、“衰”读shuāi,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的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的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的词义和声调



聂在富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是什么意思?应当读第一声(阴平),还是读第三声(上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是挖取的意思,应该读上声。捉促织要在夜晚,提着灯在草丛墙角处搜寻。促织在洞里或砖缝、石头缝里时,就要用草棒之类挑出来。南宋词人张镃在《满庭芳·促织儿》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



教材说“捉促织”,是说的全句的大意,不是单独对“挑”字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更著风和雨”中的“著”的读音



聂在富



此句出自陆游《卜算子·咏梅》,这里的“著”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意思是“附着”“附加”。在这里是“又加上”的意思。梅花在黄昏时分已经够寂寞孤独了,偏偏在这时候又刮起风,下起雨(加上了风和雨)。“更著”表现了梅花的艰难处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白日依山尽”解



聂在富



“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有的说是指西沉的落日,有的说是指当空的太阳。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呢?



《登鹳雀楼》诗为众人所熟知,凭着读后的第一印象,就在脑海中构想出一幅长河落日的壮丽图画,对于第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写落日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白日”不是指落日,“依山尽”也不是指太阳落山,理由是:“落日”是红色的,不能称作“白日”;“依山尽”之山指中条山,在鹳雀楼之东南,太阳不会向东南方向落下。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太阳落山时,都是红红的,这首诗为什么写‘白日’依山尽呀?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呀?”老师张口结舌,不知所措,瞪圆了眼睛对着学生吼道:“捣什么乱?王之涣不如你,怎么没见你的诗歌选入课本呀!”



看来要正确理解“白日依山尽” 的意思,必须弄清“白日”和“依山尽”之“山”的含义。



“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这首诗中的“白日”就是指“落日”,“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快要落山了。在古代诗词中把将要落山的太阳称作“白日”者,在王之涣前后都大有人在,如:



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意思是:太阳从西山落下去,月亮从东岭升起来。)



②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意思是:薄薄的阴云在傍晚时分消失了,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映照着楼台。)



在这两首诗中,明确指出时间是“晚”、是“沦西阿”之时,因此诗中“白日”系指“落日”是有依据的。



把“白日”解释为“当空的太阳”的人,没法解释当空的太阳怎么会“依山尽”,于是只好含混其词,说“前瞻中条,只见太阳好像依傍着落下,极言山势之高大”,还有的说“山区的太阳落山早,落山时,阳光还较强烈,所以太阳是白的”。这些解释太牵强。



有人也认为“白日”应当解作落日,但认为“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解释起来也遇到了矛盾:西边的落日怎么能依傍着东边的中条山落下去呢?看来,弄清“山”之所指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有注释者把“依山尽”之山解作中条山,根据是宋代人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话:“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其次还根据鹳雀楼之西为渭河平原,认为不可能有山。其实,以上两点都不足以成为“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的根据。鹳雀楼东南方向确有中条山,但相距并不近,西面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之间,不远处有华山,因此不能断定西面无山。虽然不能断定“依山尽”之山是确指鹳雀楼西面某山,但可以认为是远处某座不知名的山岭或山峰。也可以认为“依山尽”就是太阳向西落下去的的意思,诗人不一定看到某山,正如“黄河入海流”是向东流去并没有看到大海一样。平日常说“太阳落山”“日落西山”并不一定看到山,更不一定确指某山。因此,没有理由肯定“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白日依山尽”的意思就是太阳西沉,就要落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欲穷千里目”释疑



聂在富



对“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一句,许多参考书的解释不一致,而且词语解释和全句的翻译对不上号。



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个诗句,既要准确解释“穷”“目”和“千里目”的含义,又要弄清楚这个诗句的语序特点。“穷”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作动词,表示“穷尽”的意思,如“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在“欲穷千里目”这个诗句中,“穷”就是一个动词,词义是“穷尽”,它带的宾语是被“千里”间隔开的“目”。“穷目”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意思是“尽目力所及以远望也”,如:“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鲍照《代阳春登荆山行》),“穷目极望,不见所识”(苏轼《报李陵书》)。



关于“目”字,过去有的参考书解释为“看”,有的解释为“眼睛”,这两种解释都不适合。“目”字在古汉语中可以活用,作“看”讲,但这样活用要带上宾语,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这里的“目”没有带宾语,不是“看”的意思,也不能解释为“眼睛”,正确的解释是“目力”,“穷目”就是“穷尽目力(看)”。在古代汉语中与“穷目”相近的词语还有“极目”,如“极目远望”,“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古诗的句子受到节拍、平仄和字数等影响,往往要对正常语序作些调整,或省略某些成分,采用变式句或省略句的形式。“欲穷千里目”按正常语序并补充出省略的成分就是“欲穷目(于)千里(之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想凭借目力之所及,看尽千里之远的景物”或“要想凭借眼力,看尽很远很远的景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万里船”解



聂在富



对杜甫《绝句》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解释很不一致。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个很工整的对仗句。出句“西岭千秋雪”和对句“东吴万里船”都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西岭千秋雪”就是西岭的千年积雪,“东吴万里船”就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



另外,“万里船”还同“万里桥”有关。“万里桥”原名“长星桥”,系战国时李冰所造“七星桥”之一、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费祎送行时,曾说:“万里之行始于此。”遂改名“万里桥”。清代人吴景旭说:“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意思是“万里桥”是专为吴人航行西蜀而设置的码头。既然桥是万里桥,那么在这里停泊的船也就叫做万里船。“万里船”就是万里航行的船,或航行万里的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天色晚”还是“秋色晚”



聂在富



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有的认为是“天色晚”,有的认为是“秋色晚”。应当怎样理解呢?



《山行》描写晚秋景色,点明时令的词语是“寒山”和“霜叶”,不是“枫林晚”的“晚”字。



“晚”的本义是“日暮之时”,可以单独表示“傍晚”的意思,不能单独表示“晚秋”的意思。很明显,“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天色晚”的意思。



有人说,《山行》运用了对比手法──晚秋与早春对比,只有把“枫林晚”的“晚”字解作“晚秋”,才能构成对比。诗中确有对比,是“霜叶”和“二月花”对比,但不能离开表达对比的诗句硬把“枫林晚”拉过来同“二月花”去对比。



有人说:“枫林晚”既然是“傍晚”,何以还要“远上”?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远上”造成的误解。这里的“远上”并非诗人要攀登而上,而是表示“石径”的走向,是从山下曲曲折折延伸到山上的意思。



还有人说:“枫林晚”既然是“傍晚”,何以还有“白云”?这也是一种误解,诗人并不是傍晚才来山中漫游,而是到傍晚还不愿离去。况且,“白云生处”是指山顶高处,不一定当时存在着白云。



“枫林晚”,晚霞映照着霜叶,正是这艳丽的景色使诗人流连忘返,停车观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7: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