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小学期末复习课调研小结 多维观察 发现问题 助力蜕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06:4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课堂实效,我们工作坊接受教导处的委托,组

织六位成员进行课堂观察。分别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进行观察,老师的教设置了两个观察视角分别是教师提出的1至3个开放型的问题和有效评价,观察者依次是王洪波老师和张蕊老师。学生的学设置了四个观察视角分别是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应达到80%、上课发言的学生应达到总人数的60%。观察者依次是董浩、许宏勋、田萌文、安利萍老师。

执教者敬红丽老师执教的内容是《第七单元复习》,上课之初红丽老师首先给孩子们十分钟的时间来交流助学单的完成情况。助学单基本分为三部分字词、课文内容、引号作用。其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如下:

1. 我认为本单元中易错的词有:       ,我想提醒大家的字有:            ,请大家和我一起书空。

2. 本单元中我还学习了很多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词语,我会一口气说五个:                      我认为其中                  

一词最易写错,请大家和我书空一遍。

3. 我知道引号的作用有     种,

①表示            ,我举的例子是:                       

②表示            ,我举的例子是:                     

③表示            ,我举的例子是:                     

④表示            ,我举的例子是:                     

在小组交流之后找了一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汇报的重点是引号的作用部分。

据董浩老师的观察实际的交流时间为11分钟,建议时间压缩,或者明知孩子们理解的难点是引号的作用,就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引号的作用上。

而后红丽老师又发放过关单检测孩子们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这张单子让孩子们自主完成,率先完成者示意老师,老师当堂批改,大部分都做完时公布答案和扣分标准,最后通过举手了解不同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在对改过程中多采用指名回答的方式,依然发现引号的作用之特定称谓和特殊含义学生掌握欠佳,红丽老师就又做了重点讲解。

洪波老师观察发现红丽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可见红丽老师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但在突破难点时红丽老师有点急躁,当学生说不出来时,老师就直接告诉了,建议红丽老师此时可以更耐心地举些例子,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

萌文老师观察到在小组交流和对改答案期间有孩子不同时间地发呆,试着分析了原因有以下三条:

1.没有对应的评价机制,学生不会有效的倾听。

2.学生没有主动检查作业的意识,做完后被动等待老师的检查。

3.学生不会检测。

建议学生在进行小组分享时小组长要更好地组织,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在课堂上练习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在交流时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宏勋老师观察到本节课学生显得很低沉,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分析可能是小组成员少,缺少交流的氛围;同时缺少奖励性评价。建议老师设计些新颖的题目,以闯关或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张蕊老师观察到本节课老师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更多的是在学生过关斩将时对个别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评价,缺乏生生评价。建议加入生生评价,或者设计小组评价表,评价更多的学生、调动更多的学生。

利平老师观察到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一次,小组展示一次,学生全体练习一次,个人回答20人次,4人有质疑,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本节课学生的课堂发言参与度达到了60%,参与度高,能充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最后请工作坊重要成员黄校长做总结。黄校长指出复习课精心设计,比如竞赛机制或闯关机制,要让学生有兴趣有新鲜劲这样才可能实现复习课的高效。复习课还要关注到所有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

两个小时的研讨,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复习课上老师和孩子们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蜕变的方向,相信下一阶段的复习课我们会上得更有趣、更高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6: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