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案免费下载合集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延伸:
   ⑴ 教师提供课外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 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⑶ 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⑷ 背诵以上对联。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用开火车的形式背诵。
  4、背诵课外对联。
四、展示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等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五、成语故事
  1、请同学认真默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成语故事。
  3、同桌互相复述《舍本逐末》故事。
  4、分别解释 舍、本、逐、末的意思。“本”在本课中指什么?“末”在课文中指什么?
  5、“舍本逐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6、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内外对联书写一遍。
  2、收集成语故事。
    评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3、同学们说得多精彩!到这里,我相信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非常丰满了。你可以用什么四字词语评价他呢?其他同学请把自己想到词写在第一幅插图旁边。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好词语来赞美蔺相如,老师把大家所写的词语整理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出示相关词语:
    蔺相如: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深谋远虑、挺身而出、随机应变、不畏强权、临危不惧。
    廉颇:英勇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知错就改。
 
    评析: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浓缩在简单的几个字之中,学生咬文嚼字,思辨推敲,这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四、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1、同学们,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在凸现蔺相如的特点时,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为丰满,我们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其实,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好几处地方对人物描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把它写具体。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3、指名学生朗读交流。
    评析:让学生补充文章空白,有机地将理解、积累、运用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语言得以砥砺。
【教师总结】
  好,我们通过读文,交流读后的感受,以及补充文章的空白,深刻认识了蔺相如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和廉颇的矛盾加剧,他们又是怎样和好的,我们下节课再去体会。
 
【反思】
一、在教材处理上,体现整体感知,读写结合,知能并重的教学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针对“精讲读练这一研究课题,我们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就明确了要着力达成“教师的精讲、学生的精读和练习设计的精巧”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从教材的整体出发,分解导读,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注重双基落实,注重发展学生能力。这节课基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基础上由题眼入手,而后着眼于整体,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完璧归赵》的故事,通过引读四次对话,再次感知文章内容,注重教给学生剖析重点词、句、段的方法及对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思想品质,并运用四字词语概括,最后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留白处充实人物形象,读写结合,生成无数精彩,由知能向技能的转化。
二、在授课方式上,体现读讲精练,个性感悟,实现文本对话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在默读、研读的基础上加入了重点句段的导读、和人物模拟读,赛读,激活经验,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激活斗志,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以读求悟,读中见悟。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三、在能力培养上,体现了扎实的双基训练、在留白处生成无数精彩
  1、关注识字留白处,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把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
  2、关注词语留白处,把词语积累内化与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
  3、关注课文留白处,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第四组》教学建议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谈导语的设计: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本教例有三个特点:
  1、巧设悬念:
    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突出重点:
    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感动”这一专题展开的。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学》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情趣
  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二、拓展思路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3、小结:
    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揭题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⑴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⑵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指导构思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四、独立试写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⑴ 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⑵ 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⑶ 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⑷ 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⑴ 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⑵ 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3、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4、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组围绕“中国古典名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根据罗贯中著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吴承恩著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34个词语,读记19个词语。
  《将相和》的学习重难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草船借箭》的学习重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理解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到军中商议军事的段落内容。《景阳冈》的阅读重难点是了解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过程,体会武松的英雄性格。《猴王出世》的阅读重难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理解古代白话文的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于总在中高段教学,这几篇课文我已教过多次。纵观这组课文的特点,纵观这四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我萌生了大胆的想法:重新整合四篇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按照共同点进行横向联系的概括,整体把握整组课文。然后再根据四篇课文各自的教学重难点进行纵向阅读,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再综合、归类、对比、拓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尝试着下面的教学实践──
一、扫清阅读障碍
  字词类学习以本组的“词语盘点”为导向,要求学生自学到位。属于生字新词的则按照一贯的字词预习方法提醒学生分析到位,课堂上随堂检查。
二、横向联系阅读概括
  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学习思路的表格:
  课题 作者 出自名著 主要人物 事件 人物评价
《将相和》          
《草船借箭》          
《景阳冈》          
《猴王出世》          

  让学生根据这个表格的提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填空,从而整体把握四篇课文的内容。
三、纵向联系解决重难点
  学生在横向学习时,已把每篇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事情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了。
  在纵向学习这一步里,我分别从横向联系的学习思路中抽出“事件”和“人物评价”这两个重要的导学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到四篇课文的重难点中。在解决“事件”这个环节中,主要探讨的是四篇课文中人物所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将相和》一课,联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理清全文“和──不和──和”的线索,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草船借箭》一课,从课题上入手设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对应品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在解决“人物评价”这个环节时,考虑到学生有了前面整体把握的基础,也已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因此要求学生引用文中句子来对人物进行评价。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互相评议,互相补充。
四、综合小结学习成果
  此环节重在再次明确课文思路和课文内容,强调对比人物的特点及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表演阶段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我结合《回顾?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提示,请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名著,再讲讲这几本名著的人物故事。结合《回顾?拓展五》的“日积月累”,我不但要学生熟读教材上六条反映《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还让学生再搜集《三国演义》等其它几本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办一份兼顾四篇课文及古典名著为内容的《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小报。结合《回顾?拓展五》的“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以演课本剧、说书、讲故事等形式来进行这四篇课文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学生脑子里要有人物,有故事,要牢记每个人物的特点。
六、评价学习阶段
  评价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及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我也参与评价,但仅是个人意见,尊重全体学生的评价结果。
  在每个学习阶段中,面对学生随时出现的难题,我必须及时疏导解决。如对《将相和》“将”──廉颇的认识与评价;对《草船借箭》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的险恶用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景阳冈》写武松打虎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写武松喝酒的内容;还有《景阳冈》《猴王出世》里一些古代白话文词语的意思等等。强调学生根据课文的学习目的来理解课文,学懂课文,包括在综合实践学习阶段对学生表演人物角色的要求,都强调重在表现所演人物的特点,结合前面进行的“人物评价”环节学习,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故事中的人物。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组课文的教学尝试,考验了我对教材宏观与微观的驾驭能力。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在备课中怎样紧紧围绕单元中心点去展开教学思路,去做教学预设,这是一个整体目标性的问题。而在具体的每篇课文里怎样有所侧重,体现个性,对这些个性点怎样精心预设,怎样区别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都给我带来了挑战性。这次教学实践毕竟是第一次,细想下来也有一些硬伤,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方面还留有遗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反思,进一步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把教材知识和它涉及的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
 
【单元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单元重点】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教学措施】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本组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佳音乐奖……)
第二课时
(习作缩写训练)
〖写作要求〗
  《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缩写作文的练习,请同学阅读习作要求。
  2、指名说一说缩写的要求。
二、指导方法
三、读例文,对比了解缩写的特点
四、读课文,分主次
  1、《草船借箭》和《金色的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讨论:主要内容。
五、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六、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七、评议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交流讨论:
   ⑴ 在本组学习过程中,你喜欢那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⑵ 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等等
   ⑶ 喜欢他是为什么?除了课文中的这些情节,你在课外阅读时,还有哪些有关于他的描写?
   ⑷ 全班交流。
   ⑸ 性格比较:廉颇与蔺相如。
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除了书上的这个故事,你平时阅读中还发现他们俩有什么特点?
   ⑹ 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2、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他的经历不同,对书中任人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渎课文歇后语。
  2、与同桌互读,争取背诵。
  3、谈谈自己对歇后语的理解。
  4、情景造句练习。
  5、列举自己知道的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三、课外书屋
  1、介绍《西游记》。
  2、交流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
  3、教师介绍《西游记》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4、谈谈自己 在看《西游记》过程中的趣事。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生字。
【课时安排】
  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学习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⑴ 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⑵ 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⑶ 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⑴ 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⑵ 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⑴ 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⑵ 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⑶ 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⑴ 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⑵ 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⑴ 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⑵ 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____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⑴ 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⑵ 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⑴ 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⑵ 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五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⑴ 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⑵ 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⑴ 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 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多千米……
    ② 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0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