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说起绰号,历史应该最久的应该是童家平了吧,这边在喊:“鸡,快点交作业啊,就你最慢了。”那边又说:“鸡,快点,作业借我看看。”曾经有段时间,鸡肉制品在我们班很受欢迎,我也一度对鸡爪着迷,一次,当我提起想吃鸡爪的时候,童家平同学慷慨地伸出了他的双手并大义凛然的说:“这里就有两只。” Y(^_^)Y看来这只“童子鸡”还是满有自知之明的嘛。
说到鸡,一定会使人联想到另一种家禽,那就是鸭。邵沈冰大概是现今世界上存活着的最大的鸭子了吧。这个绰号的流传功劳应属胡嘉骥同学。想当初演小品时,“电视”中播放的“养鸭十八招”,真是深入人心啊。邵沈冰同学也是深受其影响,连走路也像一只鸭子,一摇一摆的,呵呵,看来她近段时间也摆脱不了这个绰号的困扰了吧!#^_^#
朱鸿鹄的绰号应该算是最有文化的了吧,鸿鹄也就是天鹅的意思,在我们上《陈涉世家》这一课之前,赵老师有意“钦点”了朱鸿鹄同学说一说最有名的那一句,朱鸿鹄果然不负众望,有感情的朗诵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由此一来,“朱天鹅”一词便被广泛流传开来啦。想想真奇怪,这“猪”(朱)也能飞上天?(°ο°)~(?_??)
小甜甜:仲凯同学刚一来时,引起了大家不少的议论。为什么他的微笑总是挂在脸上呢?有一天上课时,赵老师冲着微笑着的仲凯忍俊不禁地说:“仲凯,你真是我们班的小甜甜。”从此,小甜甜一名哄动九班,上上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仲凯也只能无奈接受赵老师御赐封号了。
电灯泡:丁震昊同学口齿不清是大家都知道的,刚一开学他便闹出了笑话。体育老师让我们逐个自我介绍,轮到坐在最后一排的他时,他含糊不清的说:“我叫电灯泡(丁震昊),请大家多多指教。”全班同学顿时张着O字型的嘴巴惊讶地看着他,心里都在想:还有人能叫电灯泡这名儿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沈斌彬同学,想当初他那一句“大家好,我叫神经病(沈斌彬)”真是笑得个人仰马翻啊~~可惜,SBB的美誉太过招摇,把“神经病”掩盖了。
陈吉的一头卷发一直是班里男生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有人报着“嫉妒”的心态猜测道:陈吉是不是新疆人啊?瞧他卷卷的头发,挺挺的鼻梁,深陷的眼眶,别说还真像。尽管知道他不是新疆人,我们都还会说:“陈吉,你什么时候回新疆啊?”“新疆人,别忘了给我们带羊肉串啊!”
第三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是:1、对自然界中(包括人类)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2、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3、在表达种种感受和理念时,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用象征、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等手法来表现的,因此描写细致具体,抒情自然含蓄,说理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生动性、暗示性、含蓄性和可读性。
教学中要注意重视过程和方法,尽可能地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开阔视野,深化思想,树立他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四篇散文都是中外散文中的精品,适合朗读,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尤其关注文中哲理性较强的句子,理解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既在“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达到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目的,又在“人文素养”方面养成乐于、善于深入广泛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的好习惯。
设计重点
1、        教学中的关键词:朗读、品味、体验、探究、思考、延伸。
2、        关注散文深刻的思想性,探究散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关注散文很强的艺术性,感受它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写意的特点。深入课文,品味优美的抒情性语言和蕴涵深刻的哲理性句子,并引导学生了解和初步学会运用象征、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等常见的散文表现手法。
第9课    谈生命
基本构想:
1、        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初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        抓住课文中用以作喻的两种景物,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学生感觉、欣赏、联想、想象的能力,并提高审美修养。
3、        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各处描写性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思想。
4、        通过把握两种具象,通过揣摩、品味文中哲理性的句子,从个别到一般,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和哲理,了解“生命”的一般普遍规律,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5、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自然、人生、社会中所发现的生命现象,展开广泛、深入的思考,并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常喜欢把生命比作“四季”,确实,从生机盎然的春天、热情蓬勃的夏天、成熟丰收的秋天,到落寞萧瑟的冬天,不正像我们每个人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吗?这一路走来,可谓是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世间百味,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老人,去倾听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出示课题《谈生命》。
二、初读感知:
    1、检查初读印象,理清行文思路。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起)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分说)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大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总结)
    2、“生命”的历程与“春水”的行程、“小树”的成长有何相似之处?
3、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什么好处?
   通过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意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精读品味“春水”部分:
1、        听老师配乐范读,在段中圈点勾画:
春水从发源到走向大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快乐和痛苦?他是如何对待那些苦与乐的?
2、交流讨论问题,归纳“春水”所遇到的几种情形以及他的态度表现。
3、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层次,赏析语言:
找到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最有深意的语句或者还不能理解的语句,用加旁注的方法,进行欣赏、分析或质疑,并和同学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四、小组合作,自读“小树”部分,比较两个部分在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提炼主题,加深理解:
1、春水和小树的形象还让你想到了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哪些物、人?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的苦与乐的?
       提示:生物界如小草、腊梅、蚂蚁、蜡烛……;人物如杏林子、海伦 凯勒、陆 幼青、桑兰……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命”?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联系现实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
    七、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中的一个层次(“春水”或“小树”),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或一首小诗,要求联系现实,也选用一个具体形象来表现主题。
资料链接:
生    命①
金克木②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落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注释】①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金克木(1912—2001),安徽寿县人,学者、诗人。
热爱生命
蒙   田①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②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梁宗岱 黄建华译)
【注释】①蒙田(155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为《随笔集》三卷。   ②语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第10课   那树
基本构想:
1、        感受“那树”的形象。了解大树的历史、大树的外表、大树的贡献、大树的命运,并由此引发自己的思考。
2、        领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题。从文字表面读,作者是在表达对大树命运的痛悼哀怜;深入研读,更多的是对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文明与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矛盾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层的,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具体描写性的文字去领会,去思考。
3、        重视语言学习,品味作者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大家在读文学作品时,更喜欢读喜剧作品还是悲剧作品?可以举例来说说吗?(让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喜剧带给我们的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自然会受到大家欢迎,而且,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剧,这样,生活该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悲剧”所带来的震撼、思考和启发却要比喜剧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那树》,写的就是一棵大树的悲剧命运。(出示课题)
二、        结合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王鼎钧。
三、        整体感知:
1、根据初读的体验,说说对大树的印象。
句式:“这是一棵       的大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 ’。”
   提示:可以从大树的历史、外形特点、价值、品格、命运等方面去思考。
2、        你能不能从课文中读出作者对大树的感情?举一、二个句子来印证。
四、        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树的一生中,有一点一直没变,是什么?这一点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写到它的“绿”、“照旧绿”、“绿着生,绿着死”呢?
五、再读课文,理解主题:
1、        你认为作者希望借这棵大树的命运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2、在大家自由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幻灯片出示三种“解读”,说说你认同哪一种?
①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
②王鼎钧的《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③沉郁顿挫,苍凉老辣,这就是王鼎钧,凛然令人想起周鼎汉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劲,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拼命死走,唯恐走死,因为愤懑,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那树》主旨再探
    六、“我发现,我质疑”——语言品味:
        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细细品味语言,说说自己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
    七、现实体验:
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后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资料链接:
蝼蚁壮歌①
金   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的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吗?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逐渐地,我自己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注释】①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改。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基本构想:
1、        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领略地下森林的概貌甚至细节、形成发展的历史,品读精彩的描写语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2、        领悟文本不同层面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想要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不怕困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坚强乐观、充满希望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板书“森林”)同学们,请发散你们的思维,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森林”。
看来,虽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但是大家对“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书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片神奇的“地下森林”。
二、        快速浏览,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这片地下森林。
帮助学生明确文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所处的位置、面貌、形成发展的历史。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        研读课文:
1、分析课文的结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①        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
②        赞美人类的生命力;
*③表现一种时代精神:作者对“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和人民普遍表现出来的欣欣向荣、蓬勃生命力的赞美。——结合作者经历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
3、        讨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理解散文综合多种表达方式来抒情写意的特点:
如:所处的位置——说明;
面貌——描写(品读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的描写性语言);
形成发展的历史——(想像)追溯式地记叙和描写……
——总结:散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        质疑问难: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章法。
五、“我的收获”:你从“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第12课   人    生
基本构想: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区别“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既训练学生的概括、比较、辨析、提炼的能力,又帮助他们理解作者虚拟这些场景的用意。
2、        从作者描写场景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续写第五、六、七……种“场景”,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
对,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板书课题、作者、国籍)。
二、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三、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①攀登高塔——高度(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四、片段仿写:“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
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五、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六、课外作业:
1、        完成仿写的片段;
2、        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资料链接:
生与死①
达芬奇②
啊,你睡了。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死的形象。唔,为什么不让你的工作成为这样:死后你成为不朽的形象;好像活着的时候,你睡得成了不幸的死人。
每一种灾祸在记忆里留下悲哀,只有最大的灾祸──死亡,不是这样;死亡把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毁灭。
正像劳累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
当我想到我正在学会如何去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如何去死亡了。
年岁飞逝,它偷偷地溜走,而且相继蒙混;再没有比时光易逝的了,但谁播种道德,谁就收获荣誉。
废铁会生锈;死水会变得不清洁,在冷空气里还会冻结;懒惰甚至会逐渐毁坏头脑的活动力。
勤劳的生命是长久的。
河川之水,你所触到的前浪的浪尾也就是后浪的浪头;因此,对于时间要珍惜现在。
人们错误地痛惜时间的飞逝,抱怨它去得太快,看不到这一段时期并不短暂;而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好记忆使过去已久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
我们的判断,不能按照事情的精确的顺序,推断不同时期所过去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事情和现在仿佛是密切关联的,目前的许多事情到我们后辈的遥远年代将视为邈古。对眼睛来说也是如此,远处的东西被太阳光所照的时候仿佛就近在眼前,而眼前的东西却仿佛很远。
唔,时间!你消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你摧毁万物,而且用尖利的一年一年的牙齿吞噬万物,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叫它们死亡!海伦③当她照着镜子,看到年月在她脸上留下憔悴的皱纹时,她哭泣了,而且不禁对自己寻思:为什么她竟被两次带走。
唔,时间啊,你耗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万物因你而消逝!
【注释】①《生与死》: 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芬荣译。   ②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③海伦:指希腊神话中的美人海伦。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到爱神阿佛洛狄特的帮助,把她诱骗走,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我心中渴望的散文
林   非
生活的节奏变得愈来愈迅速,人类追求的内容变得愈来愈多样,打发日子都已经够忙碌和劳累的了,多少令人心烦的事儿得逐一去应付,干吗还要自找苦吃,给自己火上添油,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孜孜不倦地撰写散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因为复杂和纷繁的人生,像一阵阵时而暴烈时而柔婉的风,不住地叩击或抚慰着自己的胸膛;这是因为变幻不定和飘忽无踪的思绪,像一朵朵时而翻腾时而静谧的云,不住地在自己脑海里滞留或浮荡。只要是一个具有正常知觉能力和感情色彩的人,就无法摆脱它,就无法不去正视它,就抑制不住地想把自己诉说不尽的感受,都好好地倾泻出来。这里有说不完的欢乐,说不完的痛苦,说不完的希望,说不完的困惑,说不完的赞颂,说不完的诅咒,实在是积压得满满当当的,不写出来不行啊。不写出来会叫人堵得慌,不写出来会把人憋坏了,不写出来会让人的精神世界枯萎和凋零下去。
人总是需要宣泄的,尤其是充满了激情的人,受到过现代文明熏陶从而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独立存在价值的人,就更迫切地渴望着能够掏出自己的心,倾诉自己胸怀中多种多样的情绪,表述自己对于人世和宇宙说不尽的印象与体验,说出自己的爱,说出自己的憎,说出自己深情的回忆,说出自己衷心的向往,于是就诞生了满含着真情实感的散文,充分表现出个人品性和独特情致的散文。
散文正是这样蕴藏着浓郁和灼热的感情,跟许多读者朋友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它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字眼,都是出自衷肠的,绝对不容许混杂任何刻意编造的谎话和任何虚假造作的矫情,否则就意味着是对于读者有意或无意的欺骗,是对于散文创作的一种亵渎和背叛,这样自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而只是一种显得颇为精致的赝品了。长期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样的篇什只能散布出一片弥漫着虚假的气氛,从而造成伦理观念的倾斜与陷落,因此即使它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之内,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却也终究会在广大读者明白和清醒过来之后,被他们所厌弃和忘怀。
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写客观的真实,抒发主观的真诚,这是它最为必需的两块基石。如果没有这样切实和牢固的基石,在上面营造出来的任何建筑,无论显得多么地华丽或气派,也都可能会迅速崩塌的。当然对于写真实和抒真情来说,肯定会存在着程度上的深刻与肤浅之分,境界上的崇高与卑琐之别,应该不断超越后者,争取达到前者。这就得开阔视野,精骛八极,善于在天际翱翔。然而凌空飞舞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全面和细密地俯视茫茫大地,而为了要对它观察和体验得深切,有时候又必须紧贴在人寰中呼吸。天马行空和深深扎根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也许就可能善于剖析与咀嚼宇宙人生内在的涵义,这样也许就可能促使自己的篇章变得恢宏和巍峨起来,细腻和深沉起来,从而远远地离开肤浅与卑琐,絮叨与庸俗,永远保证散文创作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精神的优势。
这还得要归结到强化思考的问题了,散文创作中确实应该包含着深刻的思索,思索生命和奋斗的涵义,思索种种宇宙现象的意蕴,思索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在倾泻着感情的激流底下,始终冲撞出智慧与理性的浪花,才可能提高散文的品位,使它奔腾着感情的水流,在淌进读者心灵的湖泊中去时,可以明显地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散文无疑是一种主观性很强,个性异常鲜明的文体,因此在它里面就不可能没有“我”的出现,不过这个“我”自然必须是真诚的,朴实的,谦逊的,善良的,向往美的,具有同情心的,具有理想和感情色彩以及哲理思索本领的,像这样写出的篇章,才有可能触动甚或是震撼许多读者的心弦。如果不是如此,相反的却颐指气使〔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甚或是虚张声势,造谣诋毁的话,就会违背了真实,丧失了真诚,当然也就无法引导读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无法趋于“善”的前景了。
还有一点是必须写得美。人称散文为“美文”,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如果写得语言芜杂无味,情趣庸俗低劣,谁还会有兴致看下去呢?写得很美的散文,它本身的丰盈光泽和结构方法,就能够提高读者审美的品位。说到这一点,首先似乎得从宏观的视角着眼。这就要做到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地伸展开来。时刻都处于自然和洒脱的人生境界,绝不要想到正襟危坐地讲出一套大道理来,耳提面命地去教训别人,而是信笔所至,说出心里非说不可的话儿,真像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也不会想到要去卖弄与作假一番。前面所说的深沉思索,也完全不是从外面添加进去,却早就烂熟于心,不吐不快,因此不知不觉地渗透在自己的文字中间,跟自己的感情在一起翱翔与升华。像这样的篇章,当然就不可能通过单调、呆板和模式化的抒写来达到,而必定会显得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从写作技巧的途径来说,就应该广泛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种种表现方法,力图将现实、往昔、未来、理想、梦幻以及精神和意识的流淌,都抒写得新颖独创而又美仑美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美质最为重要的根据,是它文字表达的功力,凭借文字本身丰盈的光彩,充分表现出多种多样灵动的风格来,而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就蕴藏和渗透于其间。由此种美文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必然会表现出人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韵:或雄伟,或轻柔;或绚丽,或冲淡;或粗犷,或纤细;或雍容,或飘逸;或明朗,或含蓄;或严肃,或诙谐,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可以或让人们读得心旷神怡,津津有味;或让人们读得痛哭流涕,感动不已;或让人们读得惊心动魄,恍然大悟。像这样从审美的愉悦或激动中,不知不觉地开启自己的心扉,让作者的感情与思想,也在读者的心灵中激荡,不知不觉地产生感应和共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散文创作的使命,完成了推动整个民族走向真善美的神圣责任。
散文确实是在跟广大读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间,不断地完成自己这种使命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洋溢着多少艺术的魅力,闪烁着多少思想的光芒啊!这正是我心中所渴望和期待着的散文,我最愿意阅读这样的散文,最愿意学习着写出这样的篇章来,我将不断地尝试着朝这个方向跋涉下去。
(1993年9月1日于北京安贞桥)
综合性学习——关注我们的社区
总体构想:
1、        通过活动,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习惯。
2、        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形成“我是社会人”的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看看我们的社区”。
        按照学生居住地位置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出一份问卷,调查所在社区的人口、性别年龄比例、文化结构、职业、环保状况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汇总后写成一份调查报告,交给社区负责人对此调查报告写出评价意见。
    活动二:“我为社区做贡献”与“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组合。
        在以下活动中选做1——2项:
1、        组织小组同学为社区义务劳动或植树种草;
2、        制订一份文明公约,在社区里发出倡议;
3、        在合适的场合针对“社区里的不文明现象”发表一次演说;
4、        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次对社区负责人的采访,并成文投稿;
5、        和社区里的其他同龄人一起组织一场“社区大舞台”的家庭文艺演出。
第四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第二场,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的碰撞。《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总体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
2、通过分析戏剧冲突和品味戏剧语言来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把握剧本所表
达的主题;初步感受话剧、戏曲、话剧小品、影视等剧本不同的艺术风格。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戏剧、影视的录像,加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以本单元的课文为基点,引导学生适当地扩展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一些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一些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知识。如果学生有兴趣、有余力,可以让他们读一读课文的原作全文或课文作者的其他剧作。
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
课文简析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它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戏剧冲突过程。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悬念、突转、对比、夸张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戏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的高度的戏剧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5: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