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
??http://www.xinhuanet.com/新华网
??http://cn.yahoo.com/雅虎
??如何使用“搜索引擎”?
??常用的搜索方法有两种(以查找“篮球”的信息为例):
??方法1:按“关键词”搜索。在“关键词”栏中输入“篮球”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
??方法2:按“主题”搜索。要想了解篮球的信息,选择主题搜索区中“体育”主题下的“篮球”。
??专门的搜索引擎站点:
??http://cn.yahoo.com中文雅虎
??http://www.google.comgoogle搜索
??http://www.sohu.com搜狐
??http://www.baidu.com百度

专题——荷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专题教学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有一定的特殊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有关“荷”的文学作品,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带领学生到荷塘边走一走,去观察、欣赏荷花。②看教材彩图第一页。欣赏荷花组图。
??2.活动过程:
??①赏荷
??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荷的绰约风姿,并结合学生自己观察、欣赏荷花的感受,分组交流,且可以设计以下问题:a.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谈谈对荷的认识。b.你最喜欢荷的哪个部分。(可从根、茎、叶、花等部分来谈)
??②咏荷
??赏读咏荷的诗歌,把握好节奏和诗韵,注意感知语言,想象意境,体会情味。a.欣赏荷的配乐诗歌朗诵(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b.加强课本中五首咏荷诗的诵读,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来读,对照诗歌简析,体悟诗人表达的深挚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隽永含蓄的语言(课前把“诗歌简析”印发给学生)。
??③读荷、议荷
??指导学生阅读几篇写荷的文章,探究以下问题:a.荷有哪些名称?几篇文章写出了荷各部分的哪些特点?b.荷有哪些价值?c.试比较《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关于写荷的异同。
??④写荷
??在充分了解荷的特点、价值等的基础上,就荷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见解。a.学习课文中几位作家的写法,从荷叶、荷花、莲蓬、莲藕中选取一两个作为记叙描写对象,写一篇咏荷的文章。b.通过你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的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把读写听说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搜集资料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在学生实地参观荷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荷的图片准备到课堂上展示交流。②到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荷的图片、视频,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
??2.活动过程:利用多种手段去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学生相互交流,欣赏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②欣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录像专题《荷花》。③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搜集咏荷的诗词,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加以背诵。可举行以荷为话题的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会。④结合教材内容和所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a.你所了解的“荷”有哪些特点?b.荷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如此地喜欢吟咏它?
??3.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期以荷为专题的手抄小报。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个专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扩展思路,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钻研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
??1.分组上网,到图书馆去查阅与荷有关的内容。
??2.各组相互交流搜集的内容。
??3.集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做探讨、研究:①荷有哪些特征?什么习性?②荷有哪些别称?③荷有哪些品种?④荷花有什么用处?⑤荷有什么营养?⑥荷的饮食?⑦古今中外有哪些吟咏荷花的诗词?⑧有关荷的文化史……
??4.根据搜集、交流的资料写篇介绍荷的文章。
??【资料整合平台】
??1.教学配套光盘: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荷》以及有关荷的图片。
??2.咏荷诗词: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芙蓉》?唐?李世民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船声断,水广棹歌长。
??《采莲曲》?唐?王昌龄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拟古》?唐?李白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上口号》?宋?刘挚
??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
??【蝶恋花】?宋?晏殊
??雨中初凉生水际,人面荷花。的的遥相似,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
??【竹枝词】?元?丁鹤年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雨后泛舟登江波楼》 清  阮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湖里荷花百顷田,温香如雾绿如天。会须尽剪青芦叶,顿放花光到客船。
??【蝶恋花】?清?周济
??万柄风荷摇不定,照灼红装,面面凌波靓。
??3.荷的别称:莲花、水芙蓉、水芝、芙蕖、君子花、玉环、菡萏、水华等。
??4.荷花的品种:处州莲、别样红、满园春、西子争妍、湖北红莲、西湖红莲、笑颜开、玄武湖红莲、宣莲、飞舞、锦莲、波焰、红露、春辉、飞红、红千叶、大洒金、扬州碗莲、美人红、水影浮云、娇容、自千叶、白雪公主、青毛节等。(江苏/于利民)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所选的诗词有表现一代伟人毛泽东宏伟的英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名作,又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代名篇和现代诗歌,也有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讽喻诗。诵读、欣赏这些诗词,感受诗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学习本单元的诗词,通过反复诵读去品味、感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词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
? 在写作教学中,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手抄报、壁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
??【阅读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用一课一首的教法,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在学习中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并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新课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
  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
  (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又将会怎样呢?像《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吗?是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③此词用的是什么手法?词的意境美在哪里?
  ④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疏通全词大意。
  B.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C.两首词的相同点在哪里?
  (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D.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运用阅读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陆游“咏梅”词与毛泽东“咏梅”词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熟读感悟
  1.播放雪景图片,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感受。
  2.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2.师生讨论。教师作好点拨、总结,突出《沁园春?雪》一词的立意、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3.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三、诵读两首《卜算子?咏梅》
  1.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2.介绍两位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比较赏析《卜算子?咏梅》应注意:(1)两首词的上阕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征?(2)下阕分别表现出梅花怎样不同的精神气质?
  四、归纳两首词中的梅花形象,词人都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
  五、再读这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毛泽东这两首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诵、背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或放《沁园春?雪》的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
  三、启发学生概括上下阕的大意,了解上阕与下阕的联系,结合历史背景,领悟词作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词作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对表现思想主题的作用。
  五、结合词的主题,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含义。
  六、由感知毛泽东诗词的不同,引入另一种风格的词《卜算子?咏梅》。
  七、诵读、点拨、赏析
  1.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却表现出梅花一种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拓展想象,作者赋予了梅花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4.对比赏析陆游的词,从词中所刻画的梅花形象和所表现的梅花的精神品质入手。
  5.理解背诵这两首词。
  【资料整合平台】
  《沁园春?雪》创作和发表的背景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又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迎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政治形势。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掩饰其阴谋,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毛泽东高瞻远瞩,不计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在渝期间,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求词,于是毛泽东就将这首《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先生。后来便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柳亚子也和了一首《沁园春》:“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带,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园春?雪》在重庆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教育了广大革命群众和民主进步人士,使他们认清了形势,坚定了信心,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首先是背诵,力争当堂完成。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讲得精当、简练。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木兰诗》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就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2.结合全诗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1.“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购鞍马一节,为何将“东市”“南市”“西市”“北市”跑遍,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3.“旦辞”两节写出了木兰内心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4.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并讨论作者为何没有详写战斗的场景,这样是否削弱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
  5.木兰凯旋,战功卓著,但她“不用尚书郎”,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6.迎木兰一节,诗作表现得十分详细,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7.总结全课,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二、导入《观刈麦》的学习
  1.指导诵读。
  2.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把握好句子节奏的停顿,使学生能够读得琅琅上口。
  3.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妇姑”“童稚”“荷”“蒸”“灼”“遗”等。
  4.讨论、把握全诗的中心。
  (1)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明确:作者先写了一幅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了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然后又展现了一个特写画面,读来令人心酸。原来是繁重的赋税造成了劳苦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联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诗中悲怜自责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导入《破阵子》的学习
  1.介绍作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后人把他与苏轼一起合称为“苏辛”。
  2.讲析小序,介绍作者的有关生活处境。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3.指导诵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同时要扣住这是一首壮词,应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壮之情。
  4.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分麾下八百里炙。从“梦回”一句,可以看出下文所描写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旧梦。
  设问: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明确:(1)战前对将士们的犒劳;
  (2)壮观的战前准备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如何呢?由此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残酷的现实,只能以“可怜白发生”慨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从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词作悲壮激愤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四、小结三首诗词,完成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年代      体裁         出处
《木兰诗》    ……            北朝      民歌    《乐府诗集》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古体诗   《白氏长庆集 》
《破阵子》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思想内容,赏析精练的语言,体会其丰富的感情。可以《木兰诗》为重点赏析,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然后让学生自读另外两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出自什么时代?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基本上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1)文章开头写木兰停机叹息的作用。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什么样的精神?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了木兰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诵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段。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是怎样的?
  3.问:木兰凯旋,她向可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4.朗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段文字,讨论这里着重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它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朴安定的农家生活的品性。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四、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五、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自读另外两首诗词。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关于“互文”
  《木兰诗》有多处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现代诗三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歌词三首

  【阅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组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也是很美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先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把握不同的旋律,从而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进一步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揭示个中原因,初步感知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
  二、介绍三首歌曲所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
  四、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五、重点赏析《黄河颂》。
  1.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作者在歌颂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讨论作者着意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颂黄河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讨论诗人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黄河的。
  3.歌曲借黄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根据《黄河颂》的旋律,进行配乐诗朗诵。
  六、综合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三首歌词。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因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诵读欣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和《归园田居》。
  二、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黄鹤楼》属近体诗中的律诗,《归园田居》则属古体诗。而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句子节奏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三、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理解内容。
  (1)《黄鹤楼》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归园田居(其三)
  A.简介陶渊明。
  B.评点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四、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五、回味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每位同学都掌握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3.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点评、赏析,然后作较为深刻的鉴赏。
  4.师生一起背诵。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史上六次被毁,六次重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2.关于陶诗的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平淡清新。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

写 作
  【中心】自由作文
  【方法】
  一、什么是自由作文?
  它是相对于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情境作文而言的。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病呻吟,其最大的自由是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
  因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能写得绘声绘色,最大可能地进行生动的描写。
  三、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处独特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或灵感。另外,还要有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能力,描绘出他们的情状,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四、作文训练
  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创意说明:通过赛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举行赛诗会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可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1.小组搜集同一题材的古诗词,如以“送别”或描写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再分两个大组进行擂台赛。
  2.分小组出一期“赛诗专刊”手抄报。
  3.进行一次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2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