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出师表》:预设讨论题:(1)本文内容丰富,诸葛亮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2)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3)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4)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5)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6)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设讨论题:(1)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否只表达个人情感,本诗思想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2)本诗以叙事为主来抒发感情,作者怎样把那种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的表达出来的?
3、单元探究学习。
探究切入点:“综合学习与探究”一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自主质疑,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4、阅读鉴赏:阅读要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认识,对文章的阅读可以从多角度体味和欣赏,如可以从主题立意的深刻性、意境的深远性、构思结构的巧妙性、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和巧妙性、语言的风格独特性等角度入手加以品味。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后能从自己阅读感受最深的一点谈阅读体会或写出评论性文章。
参考标题:1、《曹刿论战》:(《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照应自然,结构严谨》、《辞约意丰,言简意明》)2、《邹忌讽齐王纳谏》:(《环环相扣,情节完整》、《婉言相谏,道理深刻》、《叙事生动,描写细腻》) 3、《孟子》二章:(《逻辑严密,富于辞采》、《文短意长,思想深刻》)4、《愚公移山》:(《故事简短,寓意深长》、《善用对比,形象鲜明》、《波澜起伏,生动曲折》、《对话描写,个性突出》)5、《出师表》:(《从容不迫,分条缕析》、《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多种表达,融会一体》、《析理透辟,真情充溢》)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己及人,忧国忧民》、《蓄势陡转,构思独特》)
(三)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子鱼论战》(左传)、《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滕文公》(上或下有关篇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三海经)《隆中对》(陈寿)、《石壕吏》(杜甫)。(2课时)
五、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两道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文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文章,再作深入理解,为写作打好基础。(3课时)
六、各课教学简案: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2、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
3、能分析说出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4、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5、梳理和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重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是弄清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是对古今异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教学设想: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由讲述几则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教师补充。        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的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本文记述了怎样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由朗读,并作圈点勾画。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感情,示范朗读。
        读课文。

2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
本战例(1)从齐鲁战争战前准备、指挥战争、战后回答几个内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本文中描述的两个人物一主一辅,从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指挥过程的表现中说说分别是怎样的人,作点评。(3)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4)能分析说出文章如何详略得当地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学生朗读文章,思考,讨论,交流
三、领会主题,把握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曹刿从论战中所表现的战略思想以及他主动请见、请从、指挥的表现的描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可见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主题。       
讨论本文主题思想,交流发言。
2        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写作特色,教师启发诱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发言。
四、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写一篇欣赏文字        讨论,交流,写作。
2        课后阅读《子鱼论战》一文        自主学习。
五、课后学习:
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掌握环环相扣、结构完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2、能体会和说出邹忌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表达效果,懂得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并学会这种讲道理的写法。
3、体会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之处,能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4、能在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写法是学习的重点。
2、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名家名篇大家谈,导入新课。组织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交流《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见教参教学建议三)
指名朗读
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学生听读
一生感情朗读
思考,交流。
二、理清情节,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指导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体会说出叙述特点。        朗读,思考,交流。
2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
(1)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明治国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邹忌讽齐王有什么高明之处,效果怎样?
(3)妻、妾、客针对邹忌的问话,回答大致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你能说出这细微的差别吗,为什么有这种差别?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深刻的启示?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明确。
三、综合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思考:
1、        假如邹忌用直谏的方式劝齐王纳谏会有怎样的结果?
2、        请再举几个讽谏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交流,口述。


2        就本文的阅读感受写一篇文学评论        交流,写作。
四、课外阅读:
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唐雎不辱使命》(国策)两篇文章。
五、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能掌握和积累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能分析、理解文章每段议论的内容,找出本文的论点。了解和学习“舍生取义”的道德观。
3、能分析每段运用的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并体会说出其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
4、能在理清议论思路的基础上及时朗读背诵全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的议论内容,从而理解全篇的观点。
3、品味文章运用类比、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论证有关道理的作用。
4、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导入课文。        听介绍,作补充。
2        范读课文。
检查学生听读情况。        听读。
齐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讨论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读课文,布置探究任务: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再根据各段议论内容,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2、分析各段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有关道理的并体会其作用。
3、从全文看,议论的思路是怎样的。        自读,合作探究。
交流。
2        探讨问题:
1、        义”是一种精神,是抽象的东西,作者是怎样来证明它的存在,并证明“舍生取义”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
2、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3、        如何看待饿人“不食嗟来之食”这一做法,到底是命重要还是义重要?       


思考,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鼓励学生在理清议论的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师进一步作背诵指导,要求学生注意对比的内容和句式,层层推进的思路加以背诵。        朗读,梳理,背诵。
2        小型背诵比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能与《鱼我所欲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能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
3、能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        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写法,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学习的重点。
2、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是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从“青蛙放于滚水中跳出而生,放于温水中慢慢随水加温而死亡”的科学实验故事导入课文。        听故事、思考。


2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论述了怎样的道理。
组织小组讨论。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自由朗读,划出重要词句,小组合作解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找出本文议论的观点句,与上篇文章比较看其位置有什么不同?
2、        探究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推出这一结论的。
3、        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上篇比较有何异同?        寻找观点句,与上篇比较。



阅读,分析,比较,交流。
2        全班分组质疑
引导、解析。        A组,提出疑问;B组,回答。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从学校学习、家庭建设、国家治理举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思考,交流,口述。
2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也”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思考,交流。
3、        就孟子的两篇课文,从阅读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阅读,交流,写作。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能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多姿的特点。
2、能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3、能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的分析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4、能根据情节背诵片段。
重难点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学习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可以采取反复诵读,启发讲解的教法。
2、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用图画(或幻灯)显示故事场景及地理位置。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为媒介,引出本文的学习。
介绍列子及其作品。
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听讲,思考。

学生补充。
2        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内容。
组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故事内容。
交流
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阅读任务:
1、        梳理故事情节过程,体会情节安排特点,并加以故事复述。
2、        找出能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的句子,了解其原因和目的。
3、        找出移山困难的地方,分条归纳说出。
4、        移山的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梳理。
复述
勾画批注

勾画批注
学生朗读,思考交流。
2        深入探究:
1、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
3、愚公与智叟在对待移山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到底谁愚谁智?
4、结局用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5、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阅读《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并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2        而今你想对愚公说些什么?        思考表述。
3、        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学评论。        阅读思考,写作。
课后学习:
经典背诵片段。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        能梳理和积累本文中丰富的文言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能分析和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4、        能鉴赏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的特色。
重难点分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学习重点,欣赏美点,领会情感是难点。
教学设想:
语言方面在前面已解决,积累放于课后,阅读理解重在多读多体会多欣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感知,探究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由朗读陆游《书愤》一诗,找出对《出师表》评价句,让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导入。。        朗读和思考。
介绍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体会条分缕析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        探讨主题:作者一会论形势提建议,一会叙生平表决心,一会分责任,诸葛亮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教师指导并帮助归纳。        进一步阅读梳理,归纳,自由发言。

明确写作意图。
4        深入探究:(1)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2)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3)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4)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二、欣赏美点,领悟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身处那种境地,你会怎样做怎样想?        思考,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本节课不管形式还是内容,可能使你获得了某些知识,也可能使你悟到了人生的某些道理,请谈谈,并写成短文。        交流,写作
四、课后学习:
1、        整理词汇和语句加以积累。
2、        背诵经典片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目标:
1、        能在反复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        能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        能分析和体会本诗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4、        能分析和体会本诗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特色及其作用。
重难点分析: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体会本诗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是学习重点;体会本诗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特色及其作用是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回顾《岳阳楼记》的思想主题及名句入手,导入本诗的学习。        回顾,朗读名句。
介绍杜甫生平、杜诗内容及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诗歌两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要求能用现代意义把诗歌的内容叙述一下。        朗读,理解,交流。
二、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1、诗歌每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否只表达个人情感,本诗思想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        朗读、归纳、思考与交流。
三、朗读体味,欣赏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欣赏:本诗以叙事为主来抒发感情,作者怎样把那种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的表达出来的?(提示:可以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加以分析鉴赏)        朗读体味,欣赏,交流。
四、朗读背诵诗歌。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2、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0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雪》              1课时
《〈雪〉四人谈》     4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作文及评改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即说从不同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其实亦如苏轼所说从不同角度看山会“横看成岭”而“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都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更易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单元选择了鲁迅先生的《雪》,并选择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甚至不同领域的四位作者写的评论,目的正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是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要学会读书,正是要读出自己。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结构与前几单元有何不同。
二: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结合单元提示,思考学习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初步明确本单元学习方法。
三: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等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

第2课时             第19课  雪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的文字。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走近文本:
   师生一起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野草》这部作品的有关资料
二、走进文本
1、读出问题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文本后,4人一小组交流、解决困惑
2、共解疑惑  (投影显现共同疑难)
投影显示:(教师就学生问题稍加整理)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有何不同?作者对两者各持什么态度?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依据吗?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投影上的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她有着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也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3、读出自己  就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全班交流。
三、走出文本  模仿写作
《雪》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
第3、4、5、6课时    第20课 《雪》四人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突破
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步骤: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
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听老师点拨和总结。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论《简洁清纯的〈雪〉》
1、请同学范读课文。
其他学生听范读。
2、请学生花10分钟讨论: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讨论,明确: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3、组织课堂讨论: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敬奠的诗篇,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认为《雪》中有着鲜明的对比,写江南的雪景时情绪欢快,而写朔方的雪,则相当悲壮。
4、请学生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特别掌握一些常用的术语。
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老师提示的问题。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黄蓓佳的文学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1、教师请学生自读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看书思考,明确: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老师启: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3、请学生再次阅读本文。
学生阅读本文,再次感悟。
第六课时:引导学生学习《〈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节选)》
1、教师范读本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本文。
2、提示学生阅读研究: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同学们阅读后讨论,明确作者主要指出了三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3、老师启:从本文看,这三点哪两点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课文运用了夹引夹评的方法,你也能用这种方法对你喜爱的一篇作品作评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讨论后交流,准备课后进行尝试。
5、总结全文
(1)教师引:《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庞然大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中国现代文学便在时间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民并不能完全认识我们的艺术,这种常规性的误解在这个国度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严重。回顾这几十年来国人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的评价,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先生性格中的不彻底性,如果不是传统文化对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创造时保留了可悲的妥协,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学已经被人民所忘记了。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戏剧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2)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6、布置作业
学习这四篇文章的写法,给《阿长与〈山海经〉》写一个评论。
第7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一、课前准备:
进一步了解《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最好选择几篇与《雪》进行比较
二、讨论及探究
(一)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之后,你是否产生的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二)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三) 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四)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的好处。
以上问题,一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用分组讨论或自由选择而后交流的方式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1: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