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语文教学的趣度与深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08:2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老师这样诉说教学中的苦恼:“学生素质欠佳,让我讲课犯难:讲深了,他们听不懂,气氛沉闷;激发兴趣,气氛是活跃了,内容又显浅薄,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版权所有©本信息网 翻版必究”

果真如此吗?教学中的深度与趣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可以兼而得之的,关键是对二者的有度把握与巧妙转化。

一次,老师讲授美学中的审美情趣,其义抽象深奥,为联系实际,激情引趣,教者遴选了一个例子,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结果大相径庭,引人深思。

这个例子是:几个人面对一只杯子,A认为,杯子是喝水的器具,B认为,杯子是一件艺术品,C认为,杯子是杀人伤人的武器,D认为,杯子是用来在桌上压纸张的物件。

教法一:给学生介绍这个例子,学生趣味兴起,正处在思维的十字路口,教师即给出权威性的结论:这个例子说明,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情趣不同,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对同一人物、同一事物的价值取向,感情好恶也就不同。学生听后索然,那权威性的理论性的结论也未进入学生大脑皮层的沟褶处。显然,在这一教学举措中,事例与观点两张皮,教师与学生两股道,并未相融相济在一起。

教法二:给出上述例子后,教师引而不发,淡出自我,在调起学生的兴趣后,让其思考探究:四个人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界定如此不同?与这几个人的年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有无关系?与他们的职业、社会经历又有什么联系?学生沿着各自确定的口子切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神驰万里,浮想联翩,寻真谛,追本源。他们翻书本,皱眉头,问同桌,频颔首,争发言,忙补充。光是界定这四个人的职业就有A——运动员、打工者、家庭主妇、幼儿园小朋友,B——美术老师、鉴赏家、考古学家、工艺师,C——凶手、巡警、律师、绝境中的弱者,D——教师、作家、学生书法家、残疾人书迷,等等,不一而足。到了这个火候,教师乘势而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眼下“一杯四定位”这一趣象,掩藏怎样的实质?生活中,有无与“杯子趣象”类似的情形?学生的思维触角进一步伸开,诸如对“分数”,对“学科竞赛”,对“上网”,对“肯德基”,对“请家教”,对“边角废料”等生活中的“杯子”,不断提出、演绎、扫描,审美的情趣渐次升温,审美的胜景宛然展现,美学的理念在学生大脑中潜滋暗生,一篇篇精短的时文奔涌而出。

不难看出:前一种教法,例子的摆出,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师的越俎代庖,学生大脑中的兴趣阀刚一开通,即被匆匆关闭,教学的深度自然难以达到。如果一定要教得“深刻”,就难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深讲透”,学生被置于从属的位置,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第二种讲法则不同,一开始教师就紧紧抓住“生活事例引入”这一趣点不放,不是仅仅让其起到“导入”的作用,激趣的作用,而是以此为支撑点,打造出一个穿越表象、深层思辩的平台,引导学生对“看杯子”这一美学现象,作全方位的扫描、X光透视,让思维纵横驰骋,在自主解构和运用中感悟出未知的鲜活的美学原理,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分明感到:趣点与难点交融,深刻与情趣同在,学生的情绪亢奋而又持久。

其实,再深奥的知识,再抽象理论,到了高明的教者手中,往往会变得易于捉摸,显得有趣,学生乐于进取,小学、中学、大学无不如此。《人民日报》报道:“90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教授,每星期都会为本科生授课。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涩的化学理论在申泮文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易懂而有趣。”(200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学术名师上讲台》)这就是趣度与深度兼而有之的有力例证。

教育行家指出:喜欢和好奇是学生学好功课的一个动力。教学要有趣,但又不能止于“趣”,激趣,只是一种手段,只是探究的开端。凭借“趣”,创设场景,营造气氛,提出问题;接下去应该是研究问题,让学生从具体事例,特定的场景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结论,勾联起新的知识链。如果满足于“趣点”的一时刺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仍由老师代庖,则“趣点”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深度与效度自然是子虚乌有。这就是激“趣”与拓“深”的辨证关系,也算是趣度与深度的兼得之道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08:25:34 | 只看该作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16: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