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5|回复: 2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猴王出世》PPT课件含配套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4 2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最新更新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
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7 猴王出世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4 2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2m4yJZaCby2C88VTzWdpA 提取码: t28c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4 2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第二单元
7  猴王出世
【课前解析】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吴承恩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文中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既有聪明勇敢及敢作敢为的品质,有时还透着活泼可爱的稚气。《猴王出世》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们见证了石猴的出生到成为猴王的过程。
教学时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不遗漏关键情节,情节合理,表达清楚,语句连贯,态度自然。在字词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遂”读“suì”,不读成二声。“劣”读“liè”,不读“lüè”。
多音字“呵”在本课做语气词,同“啊”读轻声。
课外拓展(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1.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 谈话切入。出示课件1: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诗经》、《楚辞》、《孙子兵法》《史记》唐诗、宋词、《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无一不让人叫绝,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现在《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动画片、电影、连环画等,让人流连忘返。
出示课件2:
教师追问:同学们对《西游记》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预设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
预设2: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有勇有谋,惩恶扬善,嫉恶如仇。
预设3: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
教师引导: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视频。
2、观看视频。出示课件3:
教师追问: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预设2: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有勇有谋,惩恶扬善,嫉恶如仇。
预设3: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心地善良,为民除害。
出示课件4:
教师引导:精彩的视频同学们都喜欢,寻根溯源,如果同学们读了《西游记》原著,就会发现《西游记》原著更精彩。现在我们走进文本,体会原著的魅力(板书:猴王出世)。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
教师介绍: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晚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它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今天我们从《西游记》第一回出现的石猴入手,看吴承恩将猴、神、人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板书:神、猴、人)
(设计意图:提起孙悟空,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关于孙悟空的几件事情,通过播放石猴诞生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介绍作者及《西游记》一书的艺术价值,为下面体会人物形象环节做了铺垫,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默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默读课文猜测词义。出示课件6: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这篇略读课文和上一课一样是白话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遇到不太明白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再继续读。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课件7:
教师检查、点拨:这些字词你会读吗?“遂”读“suì”,不读成二声。“劣”读“liè”,不读“lüè”。多音字“呵”在本课做语气词,同“啊”读轻声。    再读一遍。
出示课件8:
教师追问:这些词语的意思你猜到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读懂白话文有些难度。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 明确阅读要求:课本上的阅读提示还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出示课件9:
预设: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师引导: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批注。(板书:出世  成王)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一说。
预设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预设2:简单点说,就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板书:仙石迸裂)
预设3:这只猴子的出生太神奇,简直不可思议,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是天生地养的。
教师追问:这真是一个来历神奇的石猴,他的出世充满神幻色彩。这只石猴怎样猴王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预设1:这石猴与群猴玩水时,他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板书:探洞)
预设2:石猴是凭借自己聪明勇敢,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简单的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板书:领猴进洞)
教师追问:石猴探洞成功,众猴拜他为王,其中发现水帘洞是他成为猴王的关键。你能简单概括石猴探洞的过程吗?
预设1:石猴探洞起因是天气炎热,石猴和群猴到山涧洗澡,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众猴不敢再前行,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预设2:我觉得“跳水寻源”这四个字就能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板书:跳水寻源)
3.梳理文章结构。出示课件9:
教师小结:按事情发展顺序,从仙石迸裂,石猴出世,到跳水寻源,探水帘洞,最终众猴拜服,洞中成王,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其中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的来历和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的来历,后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四、抓住关键,复述故事。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吴承恩笔下《猴王出世》的故事,结构完整,环节精彩,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从情节、语言、人物形象塑造等各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结合对课文理解,勾画关键。出示课件10:
2.结合内容,交流复述注意事项:复述这一部分时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1:
预设1:石猴出世后生活自由快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段描写句子整齐运用了排比,写出了石猴的顽皮可爱。(板书: 顽皮可爱)我们复述时可以引用。
教师小结:作者刻画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猴,他身上猴子的天性非常明显,为此作者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这样一只活泼可爱、顽皮的石猴跃然纸上,可谓内容与语言风格一致,这就是名著的语言魅力。同学们复述时用这样连贯而整齐的语句,更容易吸引听众。复述时怎么处理人物语言?
出示课件12:
预设2:我觉得复述时情节要连贯,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特点。例如:探水寻源这一环节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首先,我感觉到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一定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但会说话,还会认字。如果石猴没有等众猴连呼了三声,石猴就直接进去,就不会有后文中众猴按约定拜他为王,对比之下他的聪明勇敢,就非常明显了。(板书:聪明勇敢)复述时这样的关键情节千万不能丢。其次,我发现了石猴说话多是重复、短促,很多句子后都有感叹号,这样的句子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石猴是一只猴子,他熟知猴子毛躁的天性,猴子叫起来声音尖而急促,猴子们又坐不住,他这些重复的话都是对众猴说的,只有这样说,众猴才能肯听。
预设3:但是文中最后一段中石猴说的话很长,且没有重复。
出示课件13:
预设2:这更能体现石猴的聪明,他等大家忙累了,不兴奋了不闹不叫了,当然这时候不重复,大家也听得到,才让大家拜他为王,而且还引用了《论语》中的名句。熟知听众,选择好时机,用有说服力的名言,多么聪明、勇敢、有主见的石猴呀!众猴当然俯首称臣。(板书:有主见)根据情节选择合适语言,我觉原著值得反复阅读体会,真的很精彩!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石猴说话的语气、语速,为复述故事做准备。
教师追问:文中还有大量动作描写,你感受到什么?复述时怎么处理?出示课件14:
预设4:要复述连贯,还要注意石猴的动作,例如“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句中细致的动作描写: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让我感受到石猴的勇敢,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
预设5:我发现作者多次写了石猴在洞中查看,“睁睛抬头观看”、“仔细再看”、“看罢多时”、“再走再看”、“左右观看”,这样反复动作描写,让我感受到石猴不但勇敢,还很心细。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读边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勇敢,进洞后的胆大心细,复述时,可以适当加一些动作,要自然大方。
出示课件15:
教师小结:我们复述这个故事时一不要遗漏关键情节,保持故事情节的合理、连贯,二意思表达清楚,语句连贯,三动作、态度自然大方。
3.学生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用复述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石猴,往水帘洞勇敢一跳,跳出一个猴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心中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聪明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出示课件16:
2.拓展延伸:有人说“《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感受原著的魅力,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出示课件17:
3.布置作业:同学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在书上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标出书中精彩的片段,在书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感悟。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出示课件18: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同时再次检测学生复述故事能力。)
板书设计
7    猴 王 出 世
情节                语言        形象:猴、神、人
仙石迸裂——出世                   顽皮可爱     
跳水寻源——探洞                   勇敢聪明
领猴进洞——成王                    有主见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解决字词后,我重点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梳理文章结构。接下来我没有进行人物形象分析,而是用“如何把故事讲精彩,复述故事时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从文本找出重点语句,并对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感悟。主要釆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学生自发现了古代白话文语言的规律和韵律美,发现了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学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感受到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学生对经典的语言产生敬佩、欣赏之情,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不足是没有指导学生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2: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