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00: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六】(2020·贵州黔东南)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①,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④崔州平,颍川⑤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⑥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⑦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⑧。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介词,在)                        

B. 先主遂诣亮(连词,就)

C.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项,句意为:在南阳务农亲耕。于:介词,在;B项,句意为: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遂:连词,就;C项,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副词,都;

D项。句意为: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顾:动词,拜访。故选C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句节奏正确划分的能力。判断句读时,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判断,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判断句读。本句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结合“由是”“遂”两个句首连词,可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依据句意应断为:百废/具兴。故选B。

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才能出众,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正误的能力。其中D有误。从甲文所选内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来看,诸葛亮是结合历史向后主提出“亲贤远佞”建议。故选D。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①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指日可待了。②(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隆,兴隆;计日而待,指日可待。②句中,每,每每,常常;莫之许,即“莫许之”,不承认这件事。另外,本句前一个分句省略主语“诸葛亮”,译时可补上。后一个分句是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甲]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乙]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

【答案】①同“现”,表现;②正确方法(规律);③嚼子和缰绳; ④贤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句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句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句④句意: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鸣,马嘶;而,连词,表转折;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据此翻译即可。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甲文通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语句可知,写出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海南)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传不习乎           

【答案】(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3)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4)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案】(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所以。曰,说。相长,互相促进。据此翻译即可。(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与,和。交,交往。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能力。梳理语段内容,应结合语境来分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弗学……”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活动主题“学会反思”,从两段材料中选取体现这一主旨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由:________

【答案】(1)行冠礼 (2)遵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的意思:男子行加冠礼时。“冠”是“行冠礼”的意思。句②的意思: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是“遵从”的意思。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案】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据此翻译即可。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的能力。本段文字中“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句话使用反问的修辞,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语言义正词严,气势磅礴,阐明了“大丈夫”的特点和精神实质。另外,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语段(二),从“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这一句分析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这符合孟子阐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观点。分析“命吏阁诏”“即自焚之”这一句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阐述的“威武不能屈”的观点。据此说明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下诏书说,凡是生产茶叶的地方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赋税伤害百姓呢!”他命令差役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差役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差役会因此而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说:“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不会将灾祸连累到你们。”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这件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黑龙江黑河、大兴安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答案】 (1)深   (2)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的意思: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的意思。句②的意思: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答案】(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见,看见。(2)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愈,更,越。观,景象(景观)。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答案】游人/坐欹岩/下望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故断句为: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答案】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分析甲文描写“水”的语句可知:“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语句从侧面出了水“清”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愉悦自适的心情;由乙文,“闻疾雷声,心悸”这一句分析,这是写出了瀑布的水流急速的特点。当面对此景,作者表现出高兴、赞叹的心情。据此可知,两文在写景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小石潭记》中因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中的一些句子,如“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一】(2020·云南)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答案】(1)①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大概是(4)吃饱(使....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③句意为: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盖,大概是。④句意为:都可以充饥。饱,吃饱(使……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①句重点词有:但,只。吾,我们。耳,罢了。②句重点词有:苟,如果。皆,都。据此翻译即可。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 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重点词语等方面入手,必须注意分析出表达效果。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答案】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或感受到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从[甲]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从[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知道,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因此愁绪得到排遭(或感受到快乐)。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00:16:25 | 只看该作者
例【十二】(2020·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B 项有误,“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刺”是“斥责、指责”的意思。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 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故选A。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和“冒死直言”有误,楚庄王想“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群臣直言进谏遭到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言辞诙谐幽默,说是以大夫之礼 葬马不够隆重,应以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使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故选D。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2)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句(1)重点字词意思:谤讥,公开议论指责;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句(2)重点字意思:闻,听说;皆,都;贱,认为

【参考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 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 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乙)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 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 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再划出万户的地方给他作奉邑。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2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