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案例分析集锦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广州市白云区大朗广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徐培敏
进入总复习的第一课时,我准备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出示“15-9”后,一句“可以怎么想?”孩子们的小手象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5分成10和5,10减9等于1,1加5等于6。”

“9加6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

“14减5等于9,所以15减9等于6。”

“6加9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

“还可以掰手指……”

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

……

算法的多样化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再现!

我的心里突然有种冲动,孩子们知道并掌握了这么多计算的方法,他们计算时想的是哪种?他们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教材中所提倡的“想加算减”?

想到这里,我不由脱口而出:“这么多算法?你认为哪种最简单呢?计算时你用的是哪种方法?能帮老师做次统计吗?

枯燥的计算一下跳至有趣的统计,孩子们兴趣倍增。

统计的结果让我意外,又让我欣喜。欣喜的是:你认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中,37人中有32人选择了“想加算减”;2人选择“掰手指”,3人选择“破十法”。意外的是:计算时你经常使用的方法时,37人中有27人选择“记住了,不用想”;2人选择“数手指”;8人选择了“想加算减”。

而后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我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统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时,绝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十几减几再加几十”的计算方法;个别孩子选择“掰手指”,如72-3孩子们则认为“掰手指”算起来更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孩子选择了“先算个位加个位,得数再加整十数”,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了“个位加个位后,十位上的数直接落下来或加“1”。这是不是“算法多样化”后的算法合理“最优化”呢?

面对这样的统计结果,我不由的深思起来。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要体现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我们曾因此担心,计算方法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计算教学时,很多老师引导孩子们说出多种算法后,往往告诉学生“这么多的算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既然强调算法“多样化”,教学中我们要不要强调算法“最优化”?课堂上如何引导“算法的最优化“呢?甚至有人认为,数学是讲方法的,教学中我们一次性把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不是更好更直接吗?等等。

从今天的教学中,我得到了新的启示: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因此也导致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差异毫无疑问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活动,我想这也是产生算法多样化的原因所在。鼓励算法多样化,实际上也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交流中大家就有话可说,每个孩子从中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算法多样化到最优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也不是老师强加的,它应该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从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在对多种算法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断运用、反思、提升,最后实现了算法的自我优化,包括选择合适的算法。因此,我们不要一味的强求一节课中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经历冲突、思考、反思的过程,最终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左右”不为难
广州白云区大朗广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徐培敏
开学初始,心里一直很犹豫,第一课时上什么呢?是按教材的编排直接上《位置》?还是舍弃这一单元直奔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位置》是教材新增的内容,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虽然改动较大,但毕竟以前接触过多次。按教材编排上的话,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直奔第二单元吧,有利也有弊。虽然孩子们上学期末刚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毕竟过了一个假期,该忘的也忘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刚开学,有的孩子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不管怎样,计算课是不如操作性强的《位置》更能吸引学生。这样反复一想,竟然对教材的编排有了另一种顿悟!这也许正是编者编排的原因吧!

想好了上什么,后面的事情也就顺畅多了。上下、前后、左右、找位置,几节课上下来,孩子们的脸上不时绽出笑颜,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不曾想《全程学练考》第6页综合练习的第3题让我“左右”为难了!

那天晚自习,布置完作业后,孩子们都认认真真的做起来。

突然,A举手问:老师,这道题怎么画?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这道题:

小朋友们站在一排唱歌,小艺的左手边有4位小朋友,小艺的右手边有5位小朋友,请你画一画,数一数,唱歌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我轻轻的问他:你自己怎么想?

A说:“小艺和我们面对面,她的左就是我们的右,她的右就是我们的左。……”

我点点头,有道理!

B一听不乐意了。急忙凑过来说:我不同意,上次书上那道背心题您说按我们的左右来定。

其他孩子一听,也大声嚷嚷起来:老师,上次你是这样讲的,要以我们的左右来定。

是呀,孩子们说的都没错!总不能两种答案都对吧!

“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还特别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面对面找朋友──握握手”,“说反话”等小游戏。我想正是因为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这些活动,所以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印象才会这么深刻。

但是这道题我该怎么处理呢?

看着面前眼巴巴等着我定夺的孩子们,我的心里也矛盾起来了,老师也不是万能的!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不能就这么静下去吧?

有了,我对同学们说,“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孩子们的小手一下子又举起来了。

“老师,书上的是衣服。”

“老师,练习册上的是小艺。”

“老师,我明白了。看衣服的时候,以我们的左右为准。”

“小艺就不同了,她是个人。看人和看其他的应该不同吧。”

“老师,小艺还和我们面对面呢。”

“就象我们上课时做游戏那样。”

“题目还说了小艺的左边、右边呢。”

“那小艺的左右就不能和我们一样了。”

“小艺的左右就以她自己的左右。”

答案出来了!我点点头说:“同学们,当我们观察的人的时候,如果题目中的人物和我们面对面,左右就以题目中的人物左右为准;如果人物和我们同样方向的时候呢?”

“他的左右就和我们一样。”

“当我们观察其他物体时,它的左右……”

“就和我们的一样对吗?”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回到办公室,赶忙询问其他几个老师怎么处理这道题目?大家都肯定的说以观察者为标准。

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左右的标准如何判定呢?”

《教师用书》又是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看来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但左右的标准如何确立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闲暇时溜达到阅览室,无意中在《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1、2期合刊上看到一篇关于“辨别左右标准的文章”。大致意思如下:若观察的对象为物体,确定的标准为观察者;观察的对象为人,确定的标准以被观察者为准;观察的对象是动物,(我的学生还没辨别过此类题目)同方向时,无论以谁为标准结论相同。反方向时,标准不同则结论不同。

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答案?我想也不一定。只要我们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能以自己为中心来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或其他事物为标准来辨别左右,我想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学孩子自己的数学
广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徐培敏
情景呈现: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春光明媚的一天,幸福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在码头上排着整齐的队伍。

二(1)班的领队说:我班有23人参加春游。

二(2)班的领队说:我班比你们多一些,31人。

二(3)班的领队说:我班比(2)班多1人,32人。

二(4)班的领队说:我班人数最多,39人。

随着一声“呜呜”的汽笛声,一艘轮船破浪而来,船头闪动着几个大字“限乘68人”。

一男孩欢呼着走向售票处:“去鸟岛了!”

(画面定格)

师:看完这段动画,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幸福小学二年级4个 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春游。

生2:二(4)班的人数最多,有39人。

生3:二(1班的人数最少,有23人。

生4:(3)班比(2)班多1人。

生5:也可以说成(2)班比(3)班少1人。

生6:一艘船上最多只能坐68人。

师:为什么要说成“最多只能”?

生6:船上写着“限乘68人”,就是最多只能坐68人的意思,不能超过68人。

师:由此还能想到什么?

一生自言自语的说:“我觉得两个合乘一艘船比较好。”

其他暗自点头称是。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四个班中有三个班每班都有三十多人,一个班二十多人。一个班乘一艘船空位太多,比较浪费。三个班合乘一艘船肯定不够,所以我觉得两个班合乘比较合适。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请大家任意选择两个班的人数,算一算,都能合乘一艘船吗?

2、自主选算,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两个班级进行计算后交流汇报。

生1:我选择的是1班2班合乘一艘船,结果是这样的:23+31=54(人)

生2:我选择的是3班4班,结果是:32+39=71(人)。

生3:我选择的是2班3班,结果是:31+32=63(人)。

生4:我选择的是1班3班,结果是:23+32=55(人)。

生5:我选择的是1班4班,结果是:23+39=62(人)。

生6:我选择的是2班4班,结果是:32+39=61(人)。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师点击课件出示所有算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谁的?

生:没有。

师:从这些组合中,可以发现什么?

生1:有的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艘船,有的不能。

生2:1班与其他三个班都可以合乘一艘船。

生3:2班能和3班合乘一艘船。

生4:2班3班都不能与4班合乘一艘船。

师:根据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安排四个班乘船呢?

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生1:2班和3班合乘一艘船;1班和4班合乘一艘窗。

生2:我还有个想法,1班和2班合乘的话,3班就和4班合乘……

生3着急的说:3班4班超出了限制人数。

生2:我还没说完呢,不够的人数可以坐到1班2班的船上去嘛。

孩子们都笑了!

生4:我觉得第一种方案简单些,一艘船坐三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老师管理起来不太方便。

其余的同学听后点头称是。

师:考虑的很周到。

3、交流算法。(略)

这是上学期开放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当我目睹了孩子们大胆的说出自己想法时的那份抑制不住的喜悦、兴奋和得意,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之感动了。这一片断中,我采用“情景中探究”的教法,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动态的呈现静态的课本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到春游的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在说说知道了什么中,不仅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探究问题寻求条件。“由此还能想到什么?”很自然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学习起来自然开心很多。 而后的“任意选择两个班的人数,算一算,都能合乘一艘船吗?”更是将孩子们推向自主学习新台阶,为最终解决“两班合乘一艘船”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我们感受出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思考、交流、争执、接纳,最终目标达成一致。我想在这样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真正的投入其中,才是真正的学数学,学属于自己的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趣事
童言无忌,在这及课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这节课是"认识钟表"。请看几个精彩片段:

(1)老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钟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数字!有正方形!有很多针!有表针!有时针!有分针!有四根针!还有小点!有秒针1!......

我没有想到的是:4根针,仔细观察旁边的学生的表,可不,除了常用的3根表针,还有一根定时用的。

(2)请大家一起拨出6时:

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的表针拨不动了!

另一位说:老师,我的表本来就是6时!

(3)老师出示一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小明在干什么?(是小明在上课的情景)

回答:小明早晨在举手!

不!是小明早晨8点在举手!

(4)大家观察中午12点时,两个表针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说:并列的!后来无论教师怎样启发都回答:并列的!

老师只好纠正:这叫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节课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灵活掌握和应用,我说;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好!)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分数:8/120,让同学们接着写与它相等的分数,每人写完后讲解自己是从哪一个分数如何变化来得,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我要求写到第10个分数的时候,要回到第一个分数,同学们小心翼翼的写着,总担心自己回在第9个分数的时候回不到原来的分数.

下面是同学们;8/120=160/240=2/3=18/27=20/30=60/90=6/9=2/3,这是第八个分数,有的同学说;老师,不能写了!有的同学说能写,我让两种说法的同学各自说了自己的理由,这个小争论平息了,接着一位同学写的是:12/78,这是第9个,我说;下一个数应该回到原来的分数8/120,大家看能否回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到底能不能?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后,大家一致同意;能回来!我总结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回到原数,大家再看看有哪些方式能回到原数?接着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回到原数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感知知识是真正的相信学生的方法,在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一支香烟笔的故事
我有一支笔,形状非常象一支香烟,白色烟卷上部,有着兰色的烟嘴。有一天上完课,我故意在讲台上用吸烟的样子用手指夹着我的那支笔。不出所料,有几个同学偷偷的观看,还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我看时机到了,就对同学们说:“大家愿意的话,和老师做个游戏好吗?”同学们高兴坏了,异口同声的说:“好!”那大家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烟?钢笔!油笔!口红!...”我于是把笔帽打开,一部分同学们喊着:“我猜对了,是钢笔!老师,在哪买的?多少钱?”我说,老师不能马上告诉你,大家先猜猜它的价格......我们共同做着下面的游戏:“10元!”,“多了!”“8元!”,“多了!”“5元!”,“对了!”接着同学们说:“老师这回可以告诉我们在那里买的了吧?”我说:“不行,那要看看大家能否用你们刚才猜的3个价格编一道我们最近学过的应用题,谁编对了,我就告诉谁?”同学们由于急于得到这支他们非常喜欢的笔,费劲心思去编题,就连平时上课不爱听课的几个淘气包也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

1、一个车轮的直径是10分米,半径是5分米,转动8圈需要多少分米?

2、一个花坛,两边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5米,如果一个同学绕着花坛跑8圈,共跑多少米?

3、有一个蛋糕,直径是10厘米,半径是5厘米,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周长是多少厘米?

4、一个同学在圆形跑道上跑步。圆的半径是8米,每分钟跑5米,10分钟走多少米?

5、一个圆的直径是10.8米,5圈的长度是多少米?

6、一个圆的直径是10.58厘米,求周长。

7、一个车轮的直径是10厘米,半径是8厘米。在8米的跑道上大约跑几圈?

8、一个车轮的外直径是5米,如果每分钟转8圈,通过10米的桥需要几分钟?

......

在另一个班我们做了同样的游戏,而同学们猜数的数是3、8、5三个数。同样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应用题,令我十分高兴。平时让大家编题,他们总觉得厌烦,可这次却异常的活跃,看来不怪学生,还是我没有调动好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不妨让学生做回小老师
我班的吕游同学,是我的得意弟子,她的理想就是长大要做教师。今天复习到简便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8080×1.25,我指了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结果,一个同学的做法是:8080×1.25=(8000+80)×1.25=10000+100=10100,另一个同学的做法是:8080×1.25=1010×(8×1.25)=1010×10=10100;接着我让做题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简算思路,结果第二个同学叙述不是很完整,我便叫吕游同学到前面讲解,没想到她的语言比我讲的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下面是吕游同学对第二种解法的解释:大家看算式里有个1.25,大家可能都知道,1.25最好的搭档就是8了,那我们怎么才能让8080变成一个数乘以8呢?那就是用8080÷8=1010,现在的算式就变为:1010×8×1.25,这样把8×1.25变成10,1010×10就是1010的后面添上一个0,所以就是10100。

吕游讲完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为她鼓掌,说明大家很喜欢这样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解。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数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22: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