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课题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08:3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研修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然而在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有的老师把它当作课堂的点缀、教学的附庸,课堂时间充足了,就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时间紧就算了;有的干脆把它上成写作课,语言交际训练则放在了其次;有的课堂中花样颇多,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却毫无收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如何上好一节扎实、有效、完整的口语交际课,是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研修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设交际情境,拓宽交际平台,形成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2.通过研究,努力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第二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研修内容 
1. 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自主学习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并研究得出达到要求的策略和口语交际课堂中的方法。
2.调查了解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成因及对策,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备课、上课、磨课、上精品课,让老师了解、归纳、应用口语交际教学的模式。
3.创造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4.研究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机制,促进师生不断转变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08:33:07 | 只看该作者
四、研修安排:
时间        课时        内容        方式        负责人
第一、二 周        2        研读课标        自主研修        赵亚杰
第三周        1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专家引领        赵中敏
第四、五周        2        课例解读        案例分析        李丽
第六周        1        备课组成员各自备课        自主研修        宋丽丽
第七、八周        2        备课展示,选定主讲人        同伴互助        赵亚杰   张时千
第十-十二周        3        讲课,磨课        同伴互助        宋丽丽
第十三周        1        精品课展示        观课议课        赵亚杰
第十四、十五周        2        成果、案例收集        成果收集        赵亚杰
    五、预期成果
    1.通过本次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让每个学生能敢讲会讲,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2.探索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渗透,不断的训练和强化,优化和改进学生口语交际方法,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初步构建我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主题研修活动,提高学科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跃我校的口语教学研究,并逐步形成特色。

                     


                     巩义市新中镇茶店小学语文教研组
                                     2019年1月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08: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