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3|回复: 0

16个热点作文主题+经典事例+论证示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4 1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主题阐说】

“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经典事例段】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点评:正面论证。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



【论证严谨段】

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点评:反面论证。“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02

凝聚光明,点亮智慧生活



【主题阐说】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曾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身体的残疾抵挡不了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一个台阶都可能成为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而看电影、逛商场这样普通得再普通的活动更是与他们无缘。他们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他们也需要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要让他们生活便利,成就精彩人生,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他们创造无障碍的环境。



【经典事例段】

近些年来,从马路上不断延伸的盲道,到公共场所日益普及的引导服务,从不时出现的视障阅读中心,到铺展开的一份份高考盲文试卷,对盲人的关怀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从呼吁扶助到引导自强,从促进就业到文化共享,由内而外、不断深化的扶助过程,让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更好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今天,在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在精彩纷呈的综艺舞台,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前沿,我们都能看到视力障碍人士的身影,他们正收获着精彩的人生。(点评:列举事实,指出全社会对帮助视障人士融入生活高度重视并充满关爱。)



【论证严谨段】

“凝聚光明,点亮智慧生活”。这是今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的主题,也在启示我们新的努力方向——智慧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发朋友圈、发微博;在某购物平台上,每天约有30万视障人士进行网络购物;短视频平台上线无障碍功能,外卖订餐平台发布视障人士定制应用……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正在为视障人士打开新的“视”界,也让人更加相信,科技的创新,让我们有可能跨越视力障碍带来的鸿沟,让视障人士的生活更便利,也为视障人士实现梦想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志愿精神的生长相互作用,终将成就一个对视障人士更友好、更平等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也将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点评:照应题目,指出创造智能生活是解决视障人士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法。)



03

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



【主题阐说】

科学素养是指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当疫情突然袭来时,各种防疫谣言、骗局粉墨登场,一些不法商家趁机打劫,“借疫生财”。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纷至沓来,“虚拟币”“量子波动速读”等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反映出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仍有待提升。只有不断提升科学素养,才能不断增强“免疫力”,防止上当受骗。



【经典事例段】

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鱼目混珠。比如,科技热词“区块链”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一些保健品企业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骗局,也忽悠了不少家长……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看文章别被“标题党”牵着走,遇到新信息不妨多方求证、避免踏进陷阱。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更多人便能涵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定力。(点评: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不断增强科学素养的“免疫力”。)



【论证严谨段】

近年来,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快速提高,但在不同人群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厚植求真务实、善辨真伪的科普土壤。突如其来的疫情,映照出一些人科学素养的不足,却也无比真实地告诉大家,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我们看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专家以“硬核大白话”收获一众粉丝,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一些网站推出系列科普防护知识,通过接地气的问答方式,帮大家敲开了新冠病毒的“坚硬外壳”;一些应用程序发布“实时疫情”,基于数据产品的分析解读,让大家面对疫情多了些笃定。事实证明,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点评: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04

无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主题阐说】

疫魔无情,人间有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涌现出许许多多不留痕迹的善行义举,体现出无数无私大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平凡人物,堪称人们身边的凡人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生而平凡却人格熠熠,不事张扬却能量满满。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见真情。无名,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无声,但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温暖整个社会,让道德的光芒力透时代,照亮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成长的印记,他们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经典事例段】

“刻画工夫初亦苦,终然芒角了无痕。”其实,如果能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就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清代姚元之编著的《竹叶亭杂记》记载,有个人画技一流,常常以水作画,等到纸干了,“但存魂而已”。作画如此,其他事情亦然。只要用心做了,又何必在意甚至刻意留下“痕迹”给别人看呢?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于戈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居于荒岛,“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藏身于深山……他们当时所处的是偏僻荒凉的地方,所沉醉的是无人所见的事业。但这些为大众所不知、看似不着痕迹的付出,却描绘出最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画卷。(点评:只有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才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论证严谨段】

“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事实证明,那些苦心孤诣想靠“留痕”达成一己之私的,往往事与愿违,“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返璞归真、肯下一番“无痕”功夫的,最终却能超越庸常,赢得尊重与认可。有句歌词写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只要敢立下“坐冷板凳”的志向、甘于做“地平线下”的工作,燃旺胸中的一团火、深挖事业的一眼泉,那么——即使功不在我,也必定功不唐捐;即使默默无闻,也终将收获充盈的人生。(点评:“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05

疫期阅读——共战“疫”,不孤“读”



【主题阐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作品总是能够常读常新,不断引发我们的思考。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文学巨匠们苦心经营的鸿篇巨制却总是被束之高阁,人们更习惯碎片化的浅层阅读。疫情发生之后,大家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而抹平人们心头的焦虑,带领人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的仍旧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我们应借此契机,呼吁更多的读者去关注经典作品蕴含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从而更加重视经典阅读。



【经典事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市场经历了从“书荒”到“书海”的变迁。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新书数十万册,国民阅读的主题也从“有书读”变为“读好书”,如何选好书成了阅读的头等大事。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盘踞“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经典阅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归。武汉方舱医院里的“读书哥”获得无数人点赞,因专业权威而走红的医生张文宏也在采访中表示“在焦虑的状态下,看书是非常好的调剂之一”。百忙之中他坚持阅读了《鼠疫》《血疫》等瘟疫主题经典图书。疫期读书、阅读经典成为当下许多人重要的生活方式。(点评:特殊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经典阅读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论证严谨段】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心理学认为,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跳出问题的思维能力。乍看来,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时,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作品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点评: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抵达精神的高原。)



06

武汉已“归队”,让我们一道“努力奔跑”



【主题阐说】

76天!这注定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特殊时光。1800多个小时!这座城里的近千万人书写了令世界惊叹的英雄史诗。2020年1月23日,为隔离凶猛的新冠病毒,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牺牲自己、隔离自己,毅然按下“暂停键”,“封城”76天后,武汉迎来了城门重开的这一天。大病初愈的武汉,人们仍在坚守;已经“归队”的武汉,更需要人们的善待和呵护。在这段艰难复苏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奔跑,迎接胜利的曙光!



【经典事例段】

犹记自除夕夜起,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火速驰援,悬壶入荆楚,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武汉以外地市,运送爱心物资的货车从四面八方向武汉聚集……无数眼神在凝望、无数力量在汇集、无数暖流在涌动。这场战斗,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参与。世卫组织访华专家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说:“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点评:精准概括,铺排式举例。)



【论证严谨段】

据3月6日《科学》杂志的研究表明,1月23日开始的武汉出行禁令,延缓了国内病毒传播3到5天;截至2月中旬,减少了近80%国际传播。3月31日《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再次证明,武汉“封城”避免了70万新增病例出现。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才有了全国本土疫情传播的基本阻断。同时,对于全世界而言,正是由于武汉及时采取的措施,用一己“隔离屏障”,为其他国家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点评:用一系列的翔实数据,论证武汉“封城”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彰显了中国精神和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07

挺好,那些故事都有了美好的后续



【主题阐说】

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存在。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随之诞生。在这过程中,美一直涌动心间。那些带着喜悦,抑或更为细微情感的故事,在后来的岁月中,或将再次孕育,并呈现出新的美。故事还在延续,惟愿这世上的美好也都能继续下去。



【经典事例段】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还有很多故事,也在悄然上演着后续。“你平安回来,我承包一年家务。”那个说出“最美情话”的丈夫,终于迎来了援鄂妻子的凯旋。为了践行承诺,还在网上直播起了做家务。那个和男友隔着玻璃接吻的95后护士,走出了负压病房,跟男友领了结婚证。网友们纷纷送上祝福:“幸福天长地久。”(点评:温馨话语,点滴真情。)



【论证严谨段】

这不是幻想,是传奇。在82年前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剧时,那个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召集了一群正直的国际友人,在南京成立了安全区,保护了20多万中国人。如今,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成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的医生,因为需要一种药品而向中国求援。生产这种药品的浙江药企得知后,立刻决定免费赠药。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个忙咱中国人必须帮!”爱之花开放的地方,一切欣欣向荣。这个跨越时空的“后续”,或许谁也想象不到,但又发生得如此自然而然,如此不言自明。这是凭借着善意的默契,这是超越国家、种族藩篱的本能,也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那部分。(点评:以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跨越时空的传奇故事,进一步论证了超越国家和民族藩篱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好的“后续”。)



08

不忘根本,不吃老本



【主题阐说】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不忘根本,不吃老本”既是革命烈士谢子长对子孙后代的要求与期望,也是长征路上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理想信念的缩影。长征播撒下的种子,早已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面对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不仅要不忘根本、不吃老本,更需要有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征服“娄山关”的勇气和智慧,将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才能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苍茫林海,扎根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大江大河,不忘源头才能奔腾不息。知其根本,方能知所从来;不忘根本,方能淬火成钢。



【经典事例段】

这个“根本”,在于唤醒民众、扎根群众。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靠山”。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当六七千红军路过当时只有11户人家的吴起镇时,很多战士露宿野外,谢觉哉曾赋诗回忆,“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人民心系着红军,当红军从福建长汀中复村出发时,当地干部挑来一担布鞋、草鞋,不少还沾着泥巴,他们说,“鞋来不及做了,把这些穿过的鞋拿去吧,行军打仗少不得”。长征路上,扎根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就能克服征途之难、汇聚抗日力量。事实证明,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就能无往而不胜。(点评:唤醒民众、扎根群众。军民同心是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论证严谨段】

今天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正如长征一样,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然而,成绩属于过去,我们有理由自豪,却不能自满,更不能“吃老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面对民族复兴的新长征,更需要有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娄山关”“腊子口”的勇气和智慧。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决不能掉以轻心,只能继续艰苦奋斗,向前向前再向前。(点评:论述新时代不吃老本的重要意义。注意体会“然而”一词的用法。)



09

向世界讲述中国神话



【主题阐说】

中国古代神话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早期探索和思考,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淀形式,其内容相当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而由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成为2019年的热点,电影通过其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味道等,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可见,“中国神话”亮相国际舞台,胜过千言万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国神话故事开始,用世界性的语言、用共情的方式向世界观众讲述,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异彩。



【经典事例段】

如何通过中国神话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众所周知,神话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世界万物的最初想象,也是对于人类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最初设计、安排。以《山海经》为例,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外,还有大量的山川、河流、草木以及鸟、兽、龙、蛇等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图腾出现,它是中华文化中对于人的来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价值观层面诸多问题解答的起源。可以说神话和传说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最早的、最浪漫的表达。(点评:精心列举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并剖析其文化底蕴。)



【论证严谨段】

比如,对于人类以及世界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即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人与万物的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发展衍变,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提倡和谐包容,倡导文明互鉴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身影。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价值观在面对中华文化圈之外的民众传播时,往往不如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具有栩栩如生的效果。动漫电影《哪吒》由一个母体诞生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主人翁而展开故事。人的生命起于“气”,善良的“气”塑造一个善良的敖丙,邪恶的“气”造就一个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这就十分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读者关注。(点评:指出中国神话、中国传说在阐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的重要性。)



10

有关青年与责任的主题



【主题阐说】

人生就似过山车,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巅峰也有谷底。很多人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归根结底,可能是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能力又太少;不喜欢的事太多,而能改变的又太少。在时间的渡口上,我们都是过客。有些风景,不必在意;有些得失,不必计较。不能接受,那就改变;不能改变,那就试着离开。知道自己需要的,坚持自己喜欢的,舍弃自己无法改变的;把握好接受、改变、离开这三把人生的钥匙,我们的人生或许会从容幸福许多。



【经典事例段】

第二把钥匙是“改变”。接受,不等于忍气吞声,更不等于自暴自弃。而是在发现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换一条路再走;一个地方待不下去的时候,就换一个地方再待。毛遂在平原君那里,三年也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大胆自荐,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把锥子放在口袋中,才能“其末立现”。也正因为毛遂这次勇敢的改变,才建功立业,永垂青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就一定能有亮丽的人生。(点评:学会“改变”——换一种视角,换一种思维。改变不了别人,那就先改变自己。)



【论证严谨段】

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争强好胜,而是适可而止,得理让人。何况,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对方的对手。惹不起,躲得起。离开达不到的目标,离开不和谐的人群,离开改变不了的环境,放下欲望,看淡得失,远离是非,不为难他人,也放过自己。离开,才能柳暗花明;放下,才能轻装远行!(点评:学会“离开”——离开达不到的目标,离开不和谐的人群,离开改变不了的环境。)



11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主题阐说】

古往今来,大凡志存高远的人即便到了晚年,依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耄耋之年的曾庆存仍坚守在科研一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94岁高龄的黄旭华依然坚持每天上班,深潜三十年,为国筑重器;“传奇奶奶”姜淑梅60岁学识字,75岁学写作,80岁学画画。到了82岁,她已写下近60万字,画了上百幅画,出版了5本书,从“文盲”转为“网红作家”。岁月不老人易老,但“老”绝不是无为的代名词,更非人生已无任何可能。



【经典事例段】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二十四年,武威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马援此次披甲上马征战,已62岁高龄,他跟朋友杜愔说:“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寥寥数语,抒发了为报国恩、白发出征的家国情怀,是古代老成人之典范。(点评:历史维度。东汉马援为报国恩、白发出征。)



【论证严谨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离退休干部来说,从原本岗位上退下来,意味着身份角色的转换,要及时调整心态、适应节奏,合理规划和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后半程”。退休也意味着一段新生活的开始,要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保持老骥伏枥的健康心态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拒绝沉沉暮气,涵养浩然正气,为后辈传道解惑、做好榜样,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凝聚力量、发光发热。(点评:呼吁号召,激励期待。)



12

为未来积蓄力量



【主题阐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2020年爆发的疫情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它告诉人们什么是众志成城,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什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博大情怀。疫情也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其中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有对付出、奉献、责任和坚守的感悟,还有面对生命中不同形式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灾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体悟。我们坚信经过抗疫这段不平凡岁月的洗礼,青少年一定会有丰厚的收获,并能将其沉淀为永恒的财富,为未来积蓄无穷的力量。



【经典事例段】

从这本教科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抗击疫情的过程,我们看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最美身影,看到驰援武汉的各地医务工作者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看到钟南山院士红肿的眼睛与李兰娟院士疲惫的面庞……我们还看到众多身边的英雄,许多家长,他们既是孩子们的父亲,也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患者的医生,还是关键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许许多多的他们,自愿请战,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诠释对于生命、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理解与敬畏。在这段特殊的日子,生命、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学们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重要的人生课题。(点评:从这本教科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这重要的人生课题。)



【论证严谨段】

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付出、奉献、责任、坚守,这些原本对于孩子们略显抽象的概念,在这个假期变得鲜活而生动。每一位老师,既要负责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也要负责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既要负责班级的疫情防控上报,也要担任疫情期间德育教研与心理辅导;既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一员,也是孩子们可亲可爱的在线“主播”……非常时期,每一位老师都练就了非常之功,创造出无数的非同寻常。他们以最大的诚意、最艰苦的付出,在这段岁月留下了最特殊的印记,也以行动为孩子们诠释了何为奉献付出、责任坚守。(点评:从这本教科书中,体悟责任与坚守。每位老师以行动为孩子们诠释了何为奉献付出、责任坚守。)



13

善于化危为机

把经济发展的“快进键”按到底



【主题阐说】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次大磨难、大危机。我们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正视危机、重视危机,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主动作为。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危与机是并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我们敢于逆境奋进、抓住机遇,就能化危机为转机,从逆境中获得强大的成长力量!



【经典事例段】

坚韧而又富于智慧的中国人,面对生活里的“麻烦”不会怨天尤人,总会选择准确识变、辩证面对。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反过来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是疫情危中有机的现实写照。这充分提醒我们,“失之东隅”之后有可能“收之桑榆”,“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疫情扩散风险也好,经济下行压力也罢,信心不垮希望就在,斗志坚毅胜利可期。(点评:论述如何“化危为机”。准确识变、辩证面对。)



【论证严谨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履险如夷、化危为机不可能自动实现,靠的是主动应变、奋力攻坚,靠的是善于找到化危为机的对策、路径和办法。我们需要继续向改革要动力,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在逆境中强身健体,助力经济加快恢复活力。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而且并没有改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在抢抓机遇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点评:主动应变、奋力攻坚,善于找到对策、路径和办法。)



14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主题阐说】

半世编“小”杂志,一生守大情怀。2020年4月2日,为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而奋斗了一生的著名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仙逝。先生曾说,“刊物虽小,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我们办的是小丛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汉字的发展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先生乘鹤而去,汉字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里。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先生对后人的期望,我们千万不可辜负。



【经典事例段】

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点评: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



【论证严谨段】

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点评: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可以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



15

要有压不垮的拼搏精神



【主题阐说】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这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60年代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凿通200多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奇迹,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吃水用水问题。红旗渠是河南林州人民在太行山上建立的一座社会主义的历史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拼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人民,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历久弥新。我们应把红旗渠精神转化成拼搏进取的实际行动,转化成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意志,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进。 



【经典事例段】

如今,青年洞的上方,还有几个醒目的大字:洞中岁月。这是当年修渠的青年留下的字迹。斑驳的字迹高悬于洞口之上,已然和沧桑的太行山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风景。这段“洞中岁月”,仿佛一个隐喻:身处难挨的洞中之时,每个年轻人都遭受着智慧、意志、耐力乃至生命的考验,然而,当洞中最后一块拦路石被撬开,第一缕光线照进洞中的时候,雾霾消散,光明迫近,洞中的黑暗一扫而光,梦想已然近在眼前。(点评:阐述“洞中岁月”值得怀念:这里有炽热的梦想、压不垮的意志和不断迸发的智慧。)



【论证严谨段】

如今,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00名红旗渠青年所经历的缺衣少粮的窘况也许不会再出现,但“洞中岁月”所浸润的那股精神却永远不会褪色。当下,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想继续闯出一片新天地,无疑要跨越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沟坎、一个个险滩,要有“洞中岁月”那股压不垮的拼搏精神。(点评: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要想继续闯出一片新天地,就要有“洞中岁月”那股压不垮的拼搏精神。)



16

宅当有为



【主题阐说】

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三篇故事和两部小说;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斯在监禁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终于成就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代帝王师;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文学瑰宝。一个人能有多大出息,关键看他怎样对待自己的独处时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经典事例段】

汉朝时,董仲舒宅家3年,不论是“夏木阴阴正可人”,还是“北风吹雁雪纷纷”,他都目不窥园,这才成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学问家。钱钟书过年期间既很少给人拜年,也不受人拜年,全在读书写作中度过。鲁迅在一个个“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里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文学瑰宝。雨果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把身上所穿的内衣和毛衣以外的其他华贵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进小湖深处,宅家5个月创作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巨著——《巴黎圣母院》。这些都告诉我们,在宅着的时间里奋发有为,才不会在闻听“时间都去哪儿了”时感到惊心和不安,因为“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点评:珍惜生命应从珍惜独处的时间做起。)



【论证严谨段】

收藏超过10亿词条的牛津英语词库曾统计,在当今人类最常用的100个词的历次统计中,排名第一的始终是“时间”。某人对世界上1万名成功人物的时间利用情况分析后得出结论:他们都用好了自己的独处时间。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谁利用得好,谁就会有出息。宅着的日子,抓住了就是黄金,抓不住就是流水。时间的开关,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里,让我们握紧时间的水龙头,别让它“跑冒滴漏”。(点评:发出呼吁,业余时间谁利用得好,谁就会有出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05: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