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赛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0:4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内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通过出土文物图片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河姆渡、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和房屋居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历史解释素养,感受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感受原始居民在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程中的智慧,体会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知道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初步形成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课板块调整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原始的农耕生活时代比较久远,刚进初中的学生无论是历史知识的积累还是学习方法均有不足,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文物展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重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1973年至1979年,南通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先后三次对海安青墩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揭开了江海平原原始文化的面貌,也将江海文明的起点整整向前推进了3000余年!远古社会由蛮荒走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何方呢?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跟随考古学家的手铲去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理清文明的源起吧!

  师:与上一课学到的北京人相比,江海平原的先祖们已“解锁”了怎样的新技能?

  生1:南京博物院撰写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报告提到实物植物中有稻,我以此判定青墩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已由过往的倚靠大自然的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转变成到食物的生产者。而且从时间上看,原始农业在江海平原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观点,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或是否有问题需要提出?

  生2:挖掘出的稻谷是否有可能是野生稻呢?

  生3:江海平原是稻作的起源地吗?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起源地吗?

  生4:我听说是神农氏发明了农业,这是真的吗?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阅读书本P8,找一找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

  生:先民不断积累经验,在距今10000年左右发明了农业。

  师:那教材编写者是凭借什么下结论的呢?

  生:考古发现。

  师:是的。自18世纪开始,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中美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的证据——特殊形态的植物硅酸体;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五颗实物稻子,经过分析属于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也有一万余年。这些数据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稻作的起源地多集中在南方,中国北方情况如何呢?

  生:主要种植粟、黍。

  师:粟又称谷或禾。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从中可以看到已经开始了对小米的驯化。后来我们又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多国权威机构的检测发现这些谷子要比欧洲发现的谷子早2700余年。所以,目前世界农学界基本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是农耕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类似的遗址。请大家阅读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附近。

  师:是的。以往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量的考古发现实证告诉我们,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类在长期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最终慎重选择了生活的南方的野生稻、北方的狗尾巴草及野糜子进行驯化,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灌溉,制作生产工具用于劳作,渐渐地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当先民们作出这一划时代改变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将展示在他们眼前。

  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不同地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

  师:经过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遗存,这些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还原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并感受原始农业生产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相信大家都看过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有些同学还为自己心中的国宝投上了神圣的一票。如果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想要推荐一件国宝参展,你会投票给哪一件国宝呢?

  生:我经过慎重思考,把票投给图1的国宝。这是农业中用来松土的生产工具,它叫骨耜。骨耜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肩胛骨。但是我们会发现骨耜的形状不是动物骨骼的自然形状,而是被人类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了刮削和打磨,体现河姆渡居民技术水平的进步。骨耜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个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个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铲,说明当时农业生产进入到精耕细作阶段。

  师:原来这件国宝背后藏着这么多奥秘呀!如同学所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骨耜。打磨技术不仅被运用在骨耜之上,在石器上体现尤为明显。大家仔细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找一找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存在怎样的区别?

  生:比较光滑,应该是经过了打磨。

  师:我们把这类石器称之为磨制石器,又叫新石器。由此可见,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生2:我会投给图2,首先这是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陶制用具说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陶盆上有明显的猪纹和稻穗图样,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开始畜养家畜,并已学会种植发现水稻。

  师:考古学讲究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你觉得你的推断理由是否充分?

  生2:我还在书本10页下注处看到了这样的信息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一米。而且从第11页出土稻谷的外形看,稻谷相对饱满,颗粒大小比较大,应该是不是野生稻。

  生5:老师,我有疑问猪纹足以说明他们已开始畜养家畜了吗?

  师: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从形态上看,陶器上的这只小猪还保留了一些野猪的特征,四蹄蹬开,鬃毛耸起,经过考古研究者对其前后身比例进行研究可判定应该属于驯化中的品种。

  师:陶器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它是人们把泥土塑形后,

  用火烧制而成。这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事物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典范。

  生3:我会投票给图3。这些桩子看上去不起眼,其实这是河姆渡人特殊的建筑样式的一部分。他们的建筑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家对其进行复原,可见它建在离地面几米高的木桩上。我们认为河姆渡处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这样建造可以防水防潮、防野兽,也利于通风。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运用智慧顺应自然环境的重要依据。也说明河姆渡居民实现了定居生活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在河姆渡建筑中还发现了榫卯结构。凹的部分叫卯,凸的部分榫。建筑房屋时,用榫部嵌入卯部,使构件之间连接起来。这样的建筑牢固。榫卯结构是东方建筑区分于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也是东方文化包容接纳特性的远古基因,包含着无限的中国智慧。

  生4:我更喜欢这件骨哨。生:骨哨是一种乐器,说明河姆渡居民不仅仅追求温饱,还展现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师:通过文物考古探究活动,我们发现河姆渡居民实现了定居生活,已出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

  师: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经过碳14的测定,其存在时间距今约6000年,略晚于河姆渡遗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请大家仔细阅读图片,并快速浏览半坡居民的生活,想一想这座博物馆外景中蕴藏了怎样的精巧设计?

  生:借鉴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样式及代表性纹饰人面鱼纹。

  师:为何单单择选这两项呢?

  师:我们首先来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大家发现其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从样式上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一半深入地下,而干栏式房屋则是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拼接成屋。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生: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而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由此可见半坡先民也拥有因地制宜的智慧,有着较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师:除去建筑样式的区别外,两地在种植与食用的粮食作物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农业生产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农业起源及两大农业区,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区的代表,而河姆渡则是长江流域水田农业区的代表。从中可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有着显著的多元性。

  师: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外景选用人面鱼纹又有何意图呢?

  生1:人面鱼纹陶盆是由细泥红陶制成,呈现出红、黑、白等颜色。陶盆内壁有用黑彩勾勒出对称的人面鱼纹。图案中的人脸呈圆形,额头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分是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而神态安详。嘴旁及双耳处均置有两条鱼纹,巧妙地构成了人的口与双耳。这一神秘、奇特图案向我们展示了半坡居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原始人类艺术的一大杰作。

  生2: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缩影,我从中看到半坡居民的生活与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看出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渔猎经济。

  生3:我从中看到了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几何图形,与河姆渡居民制作的猪纹陶盆相比,半坡居民已从单纯地写实模仿到学会简单艺术概括,反映出他们在艺术创作力上实现的巨大飞跃。

  生4:我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当时儿童的死亡率很高,死后就被埋葬在瓮棺之中。而人面鱼纹陶盆就是瓮棺的盖子。这个神秘的图纹可能是某一种图腾,反映出人类祖先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我看到人类的精神文明随着物质文明进步在发展。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人面鱼纹陶盆进行了解读,非常精彩!先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思考、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设计就从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大获好评。我们应当为本国悠久的文化自豪!

  不论是河姆渡居民还是半坡居民,伴随农业兴起发展的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这些都是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多认同“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的观点,你怎么看?

  师生:农业产生之前,人类对自然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业产生之后,人转为主动改造自然,人类逐步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得人口增加成为可能,人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化。有了农业提供的必要食物储备,一些社会成员转而从事专门的社会管理,社会经济、政治、艺术文化才会不断发展,人类逐步叩开中华文明的大门。

  今天我们借助考古学家的手铲,解读了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下一课,让我们走进神话传说,进一步领略史前时期的魅力。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参观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并尝试设计博物馆的Logo。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0:43:13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

  1.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2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