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1: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内容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第二单元立论文不同的是,这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的第一篇驳论文,它聚焦了当时的热点问题,作者针对四处散布的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进行批驳。在批驳对方错误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破后立”,是一篇规范的驳论文,可成为学生学习驳论文知识的载体,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驳论文的鉴赏及写作打下基础。文中用尖锐泼辣、富有战斗力的语言,不仅鼓舞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于当今学子,仍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加强,但本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具现实意义,恐因时代距离学生久远,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存有难度,需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虽对议论文文体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于驳论文还是“初次见面”,课堂教学中可将驳论文相关知识浸透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清晰了解并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鲁迅通过驳论的方式表达“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语言艺术。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憎分明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驳论的方式表达“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资料链接,引入背景

  1.背景内容导入。

  课件出示: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城。

  思考:以上文字,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了)

  2.有人散播悲观言论,鲁迅先生却问了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吗)。请同学们齐读文题,问:“吗”你们读的疑问语气还是反问语气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课文里找寻答案。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1.自读课文,圈画观点语句。

  用“○”圈出文中两方的观点,用“_______”勾画出双方各自的论据。

  2.现场辩论。(抓住课文中的观点陈述)

  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方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地大物博、相信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请“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辩方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地大物博——他信力;相信国联——他信力;求神拜佛——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自欺力,没有失掉自信力。

  小结:他信力、自欺力不等于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过程是错误的:偷换概念。

  请“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辩方继续陈述观点。

  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举例论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知识链接,了解驳论。

  (1)本文和我们前面学的《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等议论文相比,有不同之处,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敬业与乐业》、《论教养》属于议论文中的立论文,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本文则属于驳论文。

  (2)走进驳论文。(微课)

  A.什么是驳论文?

  明确:“驳”即为批驳、反驳。驳论文就是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文章。

  B.如何进行驳论?

  明确: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C.怎样学习驳论文?

  明确: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能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其次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

  4.小结:本文作者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但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论据却不能推出论点,这就是驳论中的驳论证的方法。这是论证的最高级别,因为逻辑思维要求高。直接反驳对方的谬误后,继而提出自己相反的观点,自己观点的确定就是对对方观点的间接反驳,这就是驳论中常用的“先破后立”的方法。在一“破”一“立”中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三、语言揣摩,体会情感

  学习驳论文,本文以议论为主,但严密论证的背后,又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坚定的立场,隐而不露,这是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

  1.请你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1)比较两句话的区别,说说哪种表达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为什么?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揣摩加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种,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3)下列语句中所列举的四类人顺序能够调换吗?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小结:鲁迅将尖酸、泼辣,讽刺的语言运用到民族的败类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憎恨,他对民族脊梁却又充满崇敬和赞扬之意,可以体会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资料链接,走近作者。

  作者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的同时,大大鼓舞了国人的士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篇文章写于何时?(9月25日)

  (PPT)1934年9月25日,这天是鲁迅53岁生日。他并没有特别的庆祝,只是写下了一篇587字的杂文。

  1934年一整年,已近耳顺之年的鲁迅深受病痛折磨。陈年的胃病时常发作,6月又患上了眼花的毛病;身处7月流火的上海,酷热的天气令他满身痱子;8月“肋痛颇烈”,发烧引起的肺病相当严重,在此后的几个月中,鲁迅几乎一直在病中。

  从上面的文字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明确:鲁迅一生以笔为戎,以启迪民智为己任,他从不漠视危难中民众的迷茫与昏聩。即使身患疾病,也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关注,凭着他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毛主席这样评价他:

  (PPT)鲁迅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师:正是因为有鲁迅这样的民族英雄和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们的付出,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发图强,在前行中找寻自己的道路,在摸索中辨明自己的方向,才使得我们的祖国能在历经磨难之后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从容、自信、坚定的背后仍离不开“中国脊梁”,说说你所认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明确:袁隆平、钟南山、陈薇等。

  四、拓展延伸,补充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用一句反问告诉国人——没有。1934年中国人在枪不如人、炮不如人的情况下都没有失掉自信力。87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鲁迅先生,中国人更是自信地站在世界的东方。请你联系生活,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补充事实论据。

  五、课堂小结,争做“脊梁”

  让我们铭记鲁迅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做一个有自信的“中国脊梁”,为中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1:11:03 | 只看该作者
周业琳  宜昌市十六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 0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