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2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4、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01:27:37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课 抗美援朝

2

2

第3课 土地改革
单元复习检测

2

3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 三大改造

2

4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

5

单元复习检测

2

6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2

7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8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9

单元复习检测

2

10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2

11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

12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2

13

单元复习检测

2

14

第15课 钢铁长城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15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检测

2

16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2

17

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第三单元检测

2

18

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2

19

总结复习第三、四单元

总结复习第五、六单元

2

20

期末考试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 2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