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下)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13: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保持一致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初一的小丽最近表现得有些焦虑和抑郁,只要觉得某件事做不好,她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而不去做任何努力。经过咨询,李XX老师认为这和小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小丽的妈妈和爸爸对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妈妈对她是包办式的,什么事儿都替她安排得很好,对她的期望值也很高。而爸爸则认为应该让孩子有一个锻炼的机会,由于妈妈太强势,爸爸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爸爸的不满都被小丽看在眼里。受父母的影响,小丽一方面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无能感(不是能力是态度)。她经常处于这样的矛盾当中,考试要在班里考前几名,但同时她又逃避考试,因为害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害怕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就选择了逃避。案例中,学生小丽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之所以习惯于在生活或学习中选择逃避,其主要因素就是她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所致。



事实上,由于两个人(父母亲)的家庭出生、学历背景、人生经历以及社会阅历等差异,在教育理念上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具体体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上,也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像上述案例中小丽的情况,就是属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正是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往往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发生分歧,也直接导致了孩子的一些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由于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必然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许多负面的深远影响。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一次机会,失败了我们将无法从头再来的,因此在子女教育方式上父母必须达成一致性。我们认为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及时有效地加强沟通、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经验、保持家庭的和睦相处等。尤其是父母的亲密关系,家庭良好氛围,这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孩子的教育最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和睦相处可以向孩子表明人间是美好的。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对各自的话语、思想和感情心领神会,对一个眼神和情绪的变化都能体察入微,两人都与人为善,相处和谐,相互帮助支持,齐心协力,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这就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是美好的,这里是心灵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乐土。要珍惜儿童的这种信念,它正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


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

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讲述的一个叫“彼佳”孩子的故事:在童年时代,这个孩子是自然成长的。父亲和母亲都有工作,把他交给祖母照管。家庭的物质条件很富裕,而且也可以送这位孩子进幼儿园,但是父母怕那里对他照料不好,祖母是一个细心的人,对他关心备至,但是她的关怀只限于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按时地让他吃饱,安排他睡觉,给他洗澡。祖母的听力非常差,后来又完全聋了。彼佳是个结实、好动的男孩子。当他满两周岁时,夏天来到了。父母把绿色的草地用篱笆围了起来。把院子和街道和果园围了起来。彼佳虽然能够随便在草地上玩,但是他的活动田地完全被限制住了。因此,这个孩子没有跟比他大一些孩子交往的机会,后来年龄大一点时,也没有跟同年龄的孩子交往。附近也没有什么儿童可以使彼佳从他们那儿学到一些什么东西,听到一些什么。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彼佳所处的环境年复一年地没有变化:绿色的草地或者铺着地毯的房间,耳聋的老祖母。彼佳不能理解同年龄孩子的游戏规则,已经将近6岁的孩子,数数还不会数到五。人们发现,这个孩子在学龄前期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他没有幽默感。这给教师对班级集体的教育造成很大困难:没有幽默感的儿童,往往会引起同班同学哄堂大笑,会逐渐与集体疏远。 SHAPE * MERGEFORMAT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也是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期间遇到的这个孩子的生活遭遇:已经不能与同龄的孩子和谐相处,学习比较吃力,缺乏幽默感,比较孤立等。显然,这是与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孩子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要防止只管花钱的爱。如果在家庭中,父亲把自己的义务仅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母亲又没有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么,这种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父母亲,也有着类似的家庭教育方式: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而孩子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由于精神生活的缺失,那么物质生活再丰富,孩子也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不能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的过度“物质化”,会让他们迷失自己,无欲无求,缺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欲望和激情。那么,怎样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呢?孩子的精神生活又体现在哪里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我们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与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诫家长:“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还说:“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当然,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除了读书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教育方式可以尝试,如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看看电影、走进大自然如景区或郊外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爱与关心

我们看一个“爱心缺乏症”孩子的案例:小明(化名),今年7岁,小学一年级,从小享受着非常“独”的待遇:饭桌上最好吃的一盘菜总是离他最近;家里有什么事情,从来不让他操心,当然更不会有任何的“家务”上身。现在,小明已经上一年级了,上下学的书包是奶奶背的,作业是妈妈陪着完成的,可结果:早上等校车,小明要跑来跑去,奶奶让他不要乱跑,说小心车子,他不但不听,还推搡奶奶;上了校车,如果只有一个座位,肯定是小明坐着,奶奶背着书包站着。前不久,爷爷生病住院了,小明竟然连问也没问过,而爷爷却是最心疼他的人……在“一个孩子+两个家长+四个老人”的“独生子女”时代,家庭中孩子是天然的主角,是被爱的对象。因此,我们的孩子只是习惯于被爱,“只知爱己,不知爱人”,缺乏主动地爱父母、爱爷爷奶奶和爱姥爷姥姥。我们认为,在家庭中爱是互相的,是双方的,家长单纯付出的爱是不完整的爱。我们不要求家长付出爱就一定要立刻索取,但至少我们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要知道将来回报父母的爱。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家长要教孩子准备播下对父母爱的种子。他说:“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最重要的哲理。只有在这一哲理成为需要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

当然,孩子爱父母的同时,家长也要教孩子爱家中的老人——爱爷爷奶奶和爱姥爷姥姥。他说:“在这里想对父母进一言:你们一定要去爱护这种易脆的、美丽的、娇弱的东西,即爱护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那种爱和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那种爱。在这种相互的爱感之中,打下了人道主义最细微的根基。”教孩子爱家里的亲人,这是责无旁贷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仅仅教孩子爱自己的亲人还远远不够,也要教育孩子关心邻居和周围的人。他说:“母亲要教孩子关心周围人的疾苦,特别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最明显的表现。对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无情,是对社会的一种激烈的‘报复行为’。要让孩子为老人做些好事,关怀和同情老人。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对周围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教孩子爱父母、爱老人、爱周围的人,从小就让孩子在爱与被爱中健康成长,让爱的血液在孩子的灵魂深处流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人,也要爱劳动,让孩子在劳动中品尝快乐,让爱在劳动中固化。他说:“母亲要教孩子关心社会公益劳动,对他进行劳动教育。儿童从会用手拿汤勺并把它送到嘴里的时候起,就应从事劳动,这是民间教育传统的结晶。不要怕这样做是过早地迫使儿童劳动。如果怕这个,说:‘哎呀,太早了!’你有朝一日会懊恼地确信:已经太晚了!只有尝到过劳动快乐的儿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来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处罚来教育。”



结 束 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并且在学校和家庭中他也是最忠实的倡导者、执行者和实践者。事实上,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远远不仅止于这些,还有很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诸如:1.家庭是一个人应该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家庭每日、每时都在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相接触;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集体主义的道德文明在许多方面,就是开在家庭里的许多花朵的果实……要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2.孩子在2至7岁期间所处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环境十分重要。在孩子生活之初的头几年里,在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以及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它无可辩驳地说明,人的年龄越大,就会变得越保守、越不易教育。自然本身就为教育孩子划出一段他们神经系统的一个成长幼年期;这个时期一旦错过,日后便无法弥补。3.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4.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无知识、无礼貌的环境,早晚会变成孩子的眼泪和愁苦。”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孩子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5.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没有父母的榜样,没有父母在相互关心和尊敬中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和热,儿童的自我教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6.请您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要让孩子们看到,您生活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您是在播种使人类幸福得以升华的种子。7.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可真正懂得家庭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苏霍姆林斯基说,他发现大多数的家长虽然热爱自己的孩子,渴望孩子成才,愿意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却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千百封浸透了父母伤心泪水的书信,像一颗颗鲜血直淌的心摆在这位教育家的面前:几年前可爱的孩子,怎么会变成了不爱学习、毫无心肝、行为堕落、道德败坏的人,这可真像一把刀子扎在父母的心里!因此,对父母的同情和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促使苏霍姆林斯基写了一本《家长教育学》专著。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开办“家长学校”。他说:“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是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从苏霍姆林斯基“家长学校”的班级设置中可以看出,学校早在孩子们上学之前,就开始对他们的父母进行教育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10年,而家长则要在“家长学校”里学习13年,学习的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学时。

这就是一名教育家的情怀、使命与担当,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而家庭教育思想,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每一名家长学习、感悟和效仿,也是我们当好一名合格家长的重要保证。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的父亲和母亲吧,无论您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童年的幸福,如同提供温暖和食物的炉灶之火,当然要有。然而,亲爱的父母亲,这炉火的热度有赖于您如何管理。实际上,要当好这炉灶的司炉,需要全部教育才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 03: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