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教孩子认识时间



二二



个案:

清晨,4岁的文文问:“为什么今天不送我去幼儿园?”妈妈回答道:“因为今天是星期六呀,你知道星期六是不用上学的。”

文文仍然坚持说:“我要去幼儿园看看,今天到底是星期几?”

专家分析:

大多数4岁的孩子对星期几是没有概念的,稍大一些的孩子虽然能说出今天是星期几,但如果你在他睡眼惺松的时候问他,他往往又说不清今天将是星期几了。

如果你问一群4岁的孩子:“你几岁了?”他们大多会准确地回答,但实际上,他们还不能理解“一年有多久”。

由此可见,6岁以下的孩子尽管会使用“下星期四”、“在六月”等有关时间的词汇,但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关时间的早期教育,孩子理解时间这个概念就要等到7岁左右。

孩子是怎样学习“时间”的?

蹒跚学步的宝宝的时间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规律性的事情,比如:到了一定的时间宝宝得吃饭、午睡、洗澡、睡觉──不知不觉中,宝宝对时间有了模糊的认识。

2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掌握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以前”、“以后”、“首先”、“最后”等等。

如果你让三四岁的孩子按时间顺序做事,他们会遵守得很不错,例如每天睡觉前光穿睡衣、然后洗脸、洗手、刷牙,最后听睡前故事。如果你改变了其中的一个顺序,比如让孩子先刷牙再换睡衣,孩子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

就是在这些有连贯性的活动中,孩子形成了初步的时间观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理解稍长的时间段了,例如:“昨天”、“明天”甚至“下个星期”、“下个月”。

孩子的时间概念有“盲区”

看上去,你的孩子说起有关“时间”的词一套一套的,但你千万别太信他。如果哪天你三岁半的孩子告诉你,下星期他要去奶奶家,他其实还不明白一星期到底有多久,所以,往往两三天后就哭闹:“为什么还不带我去奶奶家?”

我们不妨去考考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数孩子能说出一年有12个月,但大多不知道一个月究竟有多久。一些与日历有关的概念,如“天”和“小时”之间的关系,要求孩子有理解顺序和周期的逻辑能力,对孩子来说,困难不小。

妈妈妙招1

有一位经常出差的母亲,在出差前为她3岁的孩子做了一个特殊的日历:妈妈出差的每个日子都用一个日期格子表示,每个格子有不同的颜色,她将它挂在孩子床头。妈妈出差后,每晚睡觉前,爸爸让孩子在特殊日历上勾掉一天,这样,孩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少的彩色空格,就明白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了。

这种做法比简单地对孩子说“妈妈会在下周二回来”来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妈妈妙招2

“七彩缤纷一星期”

爸爸妈妈在选购台历的时候,不要忘记给宝宝也悄上一本,因为稍加改动,它就能成为帮助宝宝记时间的好帮手。

方法:和孩子一起选择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或者宝宝喜欢的其他颜色,用来代表一个星期的七天,然后一起将这个月的30天空格,分别涂上颜色,边涂色边教孩子:星期一是大红色……星期天是紫颜色。

每天晚上睡觉前,教宝宝用尺和黑颜色的笔,将当天的彩色星期格划掉。

理由:孩子最喜欢鲜艳的颜色,用色笔涂空格同样是他们最钟爱的活动之一,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他们把今天星期几、明天星期几的概念就记住了。

妈妈妙招3

学龄前的宝宝无法理解时间概念,不要紧,爸爸妈妈们可以慢慢地培养他们。由于孩子对鲜艳的色彩、奇异的形状和形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我们便设计了一套“形象时间”,让您的宝宝也来试试看,认识一下好看又好玩的时间吧!

“卡通动物”时钟

市场上卖的钟各种各样,但是每一圈的钟点都只有12个(数字石英钟除外),聪明妈妈不妨动手选择12种动物形象,分别贴在12个钟点上,将自家的普通钟变成有趣的卡通石英钟,这样,宝宝既记了时间,又认了动物,久而久之,宝宝的时间概念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

方法:12种动物可以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来选择,凌晨1点一中午12点对应的动物分别是:老虎、老鼠、猫咪、公鸡、麻雀、小狗、水牛、山羊、小猴、鸭子、白兔、老鹰。找到大小合适的粘纸贴,贴在钟面上就可以了!

理由1:这些动物是孩子较为熟悉的形象。

理由2:它们在相对应的时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比如公鸡4点左右打鸣,5点钟麻雀也开始叽叽喳喳叫起来,7点钟勤劳的水牛已经在田里工作了……形象而有趣,孩子们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下午的问题:如果过了中午12点,如何给宝宝解释卡通动物钟点呢?这个问题好解决,下午1点,老虎时间到了,小老虎跟在妈妈后面进山洞午睡去了,宝宝中午同样要打个盹;依此类推,下午5点,麻雀时间到了,小鸟们纷纷飞回鸟巢,宝宝也该回家喽!

提示:当宝宝学会用短针认整点之后,再教他们认识一刻钟、半点钟和三刻钟,有了前面的基础,以后的学习进步会很快的。

妈妈妙招4

“芳香鲜花”十二月

一年四季,我们身边的植物都是不同的,12个月份会有不同颜色、形状、香味的花儿开放。利用四季鲜花帮孩子认识12个月份,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能让他们记住一年的时间,是不是值得一试呢?

方法:选择12种当月开放的鲜花代表1年的12个月份,它们分别是:腊梅、茶花、玉兰、桃花、玫瑰、褥子花、荷花、月季花、兰花、桂花、菊花、水仙花。

教孩子用简笔画的方式,将这12种鲜花画在当月月历的空白处,或者大人画好花的外形,再由宝宝涂上不同的颜色。

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和宝宝一起将月历翻到新的一页,并问他:“明天是几月份啦?”

宝宝看到亲手画的鲜花,会高兴地回答:“荷花月!”

这时,妈妈告诉宝宝:“对啦!荷花月是7月份,哥哥姐姐们也都放暑假了,宝宝可以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了!”

宝宝的小脑袋里立即闪过的概念是:荷花──7月──放假──游戏。

专家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能理解时间的概念、读懂日历,会给你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当孩子想看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时,他会注意时间,并且一点一点地学会协调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时间的客观限制之间的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怎样才能做个好母亲



张若愚 编译



2000年母亲节前夕,美国《女性生活月刊》对读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他们的母亲是如何教育他们的,问怎样才能做个好妈妈。下面是一些来信的摘录。

1.读书是关键

在我童年时,我记得母亲每天都读书给我听,并常常带我去图书馆。我清晰地记得我头一次读书给母亲听时,她的眼里带着泪花。在我有了女儿爱米后我也一直读书给她听──从她出生的那一天起,因为婴儿也爱听读书时那有节奏的声音。我的女儿爱米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一会儿也坐不下来。但是在她两岁半时,她每天夜里都要带上20本书放在自己的床边。当她能够复述我给她讲的《棕熊》时,我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

2.在公众面前不要批评孩子

无论我做了什么错事,我的继母绝不在别人面前让我难堪──无论他们是陌生人、家里人,还是朋友们。她总是根据当时的情形,等我们回到了家或是把我带到一边再去说我。

3.父母保持一致

当我是孩子时我从没有跟父母中的一个好而反对另一方的机会。妈妈爸爸总是一伙的,他们总是相互支持。比如说,他们两个共同决定我该参加哪个聚会或是我在外面能呆到多晚。一次我不想修完我的芭蕾课,他们在一起讨论,在没有决定前则说我必须完成这个学期的课程。他们观点的一致,让我感到他们的决定是很有道理的。

4.学会知足

我的母亲常常这样提醒我:“总会有人比你强,也会有人比你差。要庆幸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我在一家医院的特殊护理部门工作,护理对象都是病得很重的婴儿,因此我特别为我4个儿子的健康所庆幸。这种观点也让人变得更友善。

5.使用神奇的接触

当妈妈同我聊天或是当我问她问题时,妈妈总是抚摸我的胳膊、手、肩和头,她时而将我额前的刘海梳梳,时而将我的头发拢在我的耳后。这些动作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被珍视。现在我养育了两个孩子,当他们在我身边走过时,我都要去抚摸一下他们。

6.不要抱怨

我知道我父母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工作,以养育我们4个女儿和送我们上大学,但我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疲倦或是要我们给他们回报。

妈妈现在身体不太健康,但她从不把她的健康问题归咎于其他人。

7.坚持做你认为好的事

作为一个母亲,她通常知道什么对她的孩子是最好的,就算它不合时宜她也坚持。比如说,我的母亲用母乳喂养了她的3个孩子,这在当时并不时髦。人们说母乳的营养不够,但是她不为所动。我赞成她的态度,她坚持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事。

8.停止指手画脚的评论

我母亲经常说:“不要急于评论其他母亲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免得在最后你发现也许你还没有她们做得好。”对于一个家庭正确的东西对另一个家庭也许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个性,家长也有不同的要求与习惯。只要不存在虐待与冷淡孩子,我们就不要去絮絮叨叨地评价别人家的教养方式。

9.同每一个孩子约会

虽然我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5个孩子而非常忙碌,但她总要花上一定时间单独和我们中每一个孩子在一起。我现在也有了3个孩子,我也像我妈妈那样找出时间同他们中的每一个单独在一起──不论是在餐厅里等快餐时还是在电影院等待电影开演时。看来这还真的起作用:我的每个孩子都把我当成他的朋友与妈妈,就连我那19岁的儿子也毫不感到困难地拥抱我。

10.不要老是坐在电视机旁

我母亲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和电视节目的种类。她常常说童年时光很珍贵,很美好,不要只坐在那“方盒子”前。因此我的童年不仅有电视卡通,还有野外早餐、攀登翠绿的山岗、玩耍和交谈。

现在我也是一个母亲了,我继承了这种很少看电视与录像的教养方式,结果是我和我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唱歌、烹任、交谈与去图书馆。我们家也更安静,没有电视吵吵闹闹的声音。我的孩子们被“强迫”通过看书读报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11.充分享受二人品茶的欢乐

和孩子一起饮茶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以前当我神情忧伤地从学校回到家,我妈妈总是彻上一壶茶,然后我们边喝边聊。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没有电视的打扰。在这安静的时刻,我乐于说出心里的任何想法、看法,甚至小秘密。无论是她给我劝告还是只让我去诉说,这都能使我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这种方式:无论何时,当我看到妈妈有些神伤时,我都会彻上一壶热茶。现在每当我的两个孪生小女儿与我谈论她们的问题时,也都将有一壶好茶陪伴着我们。

12.共享家庭的快乐与共同分担痛苦

我是在一个奶牛场长大的,我的家人都在一起工作,我们共享彼此的快乐与分担彼此的痛苦。我的父母对我们说,家庭是一个城堡,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是息息相关。这一点当我的哥哥10年前死于车祸时显得尤其重要,当时我们彼此安慰。

13.庆幸孩子们的差异

我的母亲并不对我们强求一致,现在我试着对我的孩子做得更好一些。我母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与兴趣,绝不能统一要求孩子们,应该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帮助他们去发展他们的潜能──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平等并不意味着给你的孩子们绝对相同的东西,而是给每一个孩子他所需要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父母怎样说小孩才会听



廖济忠 王敏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怎样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特邀主持人 豫妹



孩子顺手牵羊,你怎么办?

(梁女士,34岁,本科学历,广州某机关主任科员。)

我女儿梦佳,前不久经历的一件事,让我们全家人不禁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梦佳跑出去玩,有一个多小时不见人影,我正准备去找她,梦佳带着一个陌生的阿姨回来了,那女士一见我,就忙着向我道谢,说:“你的孩子捡到了我的钱包,送还给了我,我想请她吃麦当劳,她却说啥也不去,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拿出100元钱。我忙不迭地谢绝了那位女士的好意。客人刚走,梦佳就给我们讲了事情的经过,她到我们家对面的麦当劳门口玩,在一个自行车筐里捡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好多张100元的钞票,当时她就想,这能买多少炸鸡翅呀!(梦佳特喜欢吃炸鸡翅)她便走进麦当劳餐厅,一直盯着别人买的鸡翅,想给自己买一大堆。可她又一想,拿别人的钱买东西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最后还是忍住了。出了餐厅,她又回到刚才捡钱包的地方,正好碰上那位阿姨在找钱包,她就把钱包还给了阿姨。听完梦佳的话,他爷爷第一个发出赞叹:“哟!我小孙女不简单呢,还会狠斗私字一闪念。”我也特高兴,马上表示要奖励她,给她买一堆鸡翅。一个才满6岁的孩子能战胜自己的贪欲,真不容易。

其实,梦佳小的时候,有过顺手牵羊的毛病,是我们的教育,使她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梦佳两岁左右时,有时候到别人家玩,会把人家的玩具或者画书拿回来,曾弄得我们很尴尬。好在我读过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知道孩子的这些行为不能上升为“偷”,年龄小的孩子,尚缺乏所属意识,脑子里没有哪些物品是自己的,哪些物品是别人的这种概念。为了纠正孩子顺手牵羊的毛病,我先给她灌输所属观念。在家里随时随地跟她讲,这是妈妈的东西,这是你的东西,这是……尤其是吃东西的时候,分成3份,告诉她哪份是妈妈的,哪份是爸爸的,哪份是她的,让孩子逐渐有物品所属的概念。发现她拿了别人的东西,当时就告诉她,这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拿,一定要她送回去。我还及时洞察孩子的心思,发现孩子喜欢上了人家的玩具,就让她学会跟小朋友借。比如:有一次我带梦佳到文文家玩,文文的舅舅从国外给她带回来一个智能机器狗,会吐舌头,会叫,会生气,会讨好主人。梦佳一玩就迷上了,走的时候还不愿松手。我跟梦佳讲,要不明天你用你的玩具跟文文换着玩好吗?梦佳高兴地点了点头。以后她就学会这招儿了,常用自己心爱的玩具跟小朋友交换着玩,不再把人家的玩具悄悄往家里拿了。

孩子3岁以后,我以为她不会再顺手牵羊拿小朋友的玩具了,谁知我想错了。梦佳4岁多的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比以前的顺手牵羊更严重。那次我带她去超市买东西,回来后,发现她不怎么说话,却老用眼睛扫她的小书包。我拿过小书包一翻,翻出3个造型奇特的转笔刀。我气得脸都变了色,但还是忍住没有打她,我跟她讲这叫偷东西,是坏行为,我要带她去商场交钱。他爸小声跟我商量,说要不别让小孩去了,商场那么多人,孩子会觉得特别羞耻。我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带孩子去,让孩子体验做错事的羞耻感,能让她加深印象。我带她去了,要她自己去跟收银台的阿姨讲,她低着头,好一会儿,才小声说了出来,很不好意思。回家后,我又跟她讲,做错了事要受到惩罚,让她把“我错了”抄写10遍,罚她10天不准看电视。这是我迄今为止,对女儿最严厉的一次处罚。也许就是这次教育,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孩子任性,你怎么办?

(郑先生,31岁,大专学历,深圳某出租车公司工作人员。)

我儿子5岁,小名叫闹闹,曾把我闹得头昏脑胀。我和太太两地分居,儿子主要跟着我。男人带孩子,一般都是大大咧咧的,不那么细心。再说孩子他妈老不在家,家里老人和我就比较宠着他,想吃什么、玩什么,都尽量满足他,结果把孩子惯得很任性,脾气一上来,九头牛也拉不转,他只要想干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

有一次,我们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我带了儿子。他吃好了以后,就在餐厅里乱转,见有一桌客人要了一盘大闸蟹,就回来跟我要。我们那一桌已经有一盘烧花蟹了,我只好跟他商量,我们已经要了一盘蟹,下次再要那种大闸蟹,可他不管,筷子一摔就闹了起来。碍于人多,我一开始尽量哄他,可他又是推盘子,又是踢凳子,还大声喊着我的名字,弄得大伙没法吃饭。我气坏了,把他拽出餐厅就打了一顿。我想这孩子不管真不行了,后来他再任性时,我就打他。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打没有用,越打他越犟,有时候打了他,他还偷跑出去,把你急得到处找他。我太太跟我交流了几次看法,说我光那么简单粗暴不行,得讲究点方式方法。后来我就向一些亲朋好友取经,还同幼儿园老师沟通,尝试用多种方法慢慢地改变儿子的任性。

首先是不宠着他,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决不满足。比如,儿子跟我说阳阳他们都去看过外国的海船了(在深圳展出的俄罗斯潜艇),他也要去看。我同意了,但告诉他等半个月后妈妈回来再一块儿去。并且,我还跟他提要求,以前他在幼儿园经常捣蛋,不是把这个小朋友的积木推倒,就是把那个小朋友的玩具抢走,以后要改掉这些毛病,在幼儿园得3朵以上的小红花,我就带他去看海船。

对儿子不合理的要求,无论他怎么闹,也不满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我打算带他逛动物园,出了门,他不愿坐公交车,非要打的去。我跟他讲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是坐公交车,打的要多花好多钱。他根本不听,又开始闹,嘴里喊着“就不,就不,我要坐小汽车”。要是以前,这也不是多大事,我肯定就满足他了,可想想不能再惯他这样的毛病,我还是狠狠心,要他自己选择,要么就坐公交车,要么就不去。他不吭声,我就果断地拽着他回了家,取消了这次活动。

让孩子碰一些这样的“钉子”,孩子就会渐渐明白不能像过去一样都听他的了,大人说不行就不行,哭闹也没用。

后来,当他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大发脾气时,我又采取了另一个办法,不训斥也不打,但我不理他,只管做我的事。如果他在公众场合搞乱,我还要给他来点小小的惩罚,罚他面壁5分钟,或者独自在自己的房间呆一会儿。

就好比给一匹烈马套上笼头,注意给孩子一些约束,让他懂得一些规矩,这样孩子慢慢就没那么任性了。

孩子不懂礼貌,你怎么办?

(范女士,32岁,大学学历,深圳某物业公司职员。)

因为我们两口子都在深圳打工,孩子4岁以前一直放在老家他爷爷奶奶那儿,接到身边后,我就发现孩子特别不懂礼貌,不喜欢叫人,连爸爸、妈妈都很少叫,家里来个客人,要让他招呼一声“叔叔”“阿姨”简直太难了。至于“请”“谢谢”这些字眼,他好像就不知道,倒是骂人、讲脏话挺顺溜,一说话就带脏字。还有好多不礼貌的举动:往沙发上一坐,袜子一脱,就把腿搁到茶几上;吃饭时大人还没上桌,他已经把菜翻得一塌糊涂;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欢人家的玩具,抢了就走……我忧心忡忡地跟先生说:“咱们知识分子家庭倒出了个小粗人。”怎么办?只有一点一点地纠正。

我对儿子进行强化训练,给他立了几条规矩:比如,从幼儿园回来,进门先招呼“爸爸、妈妈好”;大人帮助做了什么事,要说“谢谢”;吃饭要等大家一起吃……我把这几条用录音机录下来,放给他听,还让他爸爸把这些意思画成漫画,贴在门后。孩子若忘了按这些规矩行事,我就让他重复做几遍。比如,进门他忘了打招呼,东西随便一扔,就去看电视。我就叫他出去,重新进门5次,每次都要热情地招呼家里人。

另外,大人的影响也特别重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不少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从大人那儿学来的,比如他奶奶说话爱带脏字,他就学会了;他爷爷爱把腿跷到桌子上,他就效仿。要纠正孩子这些毛病,大人就得作出好的样子。比如,我跟先生讲,我们在家里要多使用“请”“你好”“谢谢”“麻烦你”“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我先生这个人比较内敛,凡事不喜欢溢于言表,他说,这样做他像个蹩脚的演员,可我说,一定要这样做,这是给儿子树立榜样。

让儿子明白讲礼貌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和夸奖。如果他为大人做了事,比如拿双拖鞋,倒杯水,我们当时就对他表示感谢并夸奖他:“谢谢!真懂事。”我和他一起去买东西,让他自己礼貌地跟阿姨讲,他说:“阿姨,请帮我拿一瓶可乐。”买了可乐,我趁机启发他,你看这么多人买东西。为什么阿姨先给你拿,并不是因为你小,是因为你说了“请”字,阿姨听了高兴。在公交车上,我让他给老奶奶让座。过后,我说你看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在看着你,那是夸你呢,还有你后头有个小弟弟也学你的样子给老爷爷让座。其实孩子当时做的时候,并没多大感觉,更不可能想那么多,可我就是要有意诱导孩子,让孩子逐渐在脑海中形成条件反射链:礼貌行为一赞扬,这样,他就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注意礼貌。

现在我的孩子当然是“孺子可教”啦,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小粗人了。不过我倒有一点体会,要纠正孩子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好的行为才能见效。所以最初的行为规范很重要。

“表情教育”很有效

(赵先生,38岁,广州赏识教育研究中心专家。)

除了上面这些,幼儿的不良行为还有爱撒谎、生活无序、过分依赖、长时间看电视、虐待宠物和损坏物品等。这仅仅是一些不良行为或习惯,上升不到道德的高度,因为学龄前儿童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还不能自觉地用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必看得过重,只要注意矫正,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纠正的方法有许多,我在这里提醒家长两点。一是打骂是无效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在气头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一顿再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给他讲道理是对牛弹琴,还不如打骂,既简单又能让他记住。还有的家长干脆搬出我们老祖先的古训──“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么,到底打骂的效果如何呢?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曾引用过一个资料,很能说明问题。新疆乌鲁木齐市教委曾在孩子们中间作过一个测验:当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A、改;B、怕;C、恨。测验者当时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时候,心里想到“改”,那么“打”这种教育手段就不应该废除。测验结果,800份试卷,选“改”这一项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不知这个结果能否让你意识到“打”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会在孩子心中滋生仇恨。别以为幼儿不懂事,打一打没关系,其实,就是对幼儿的打骂、体罚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抗,不听管教。那么,是不是完全不需要惩罚呢?也不是。可以有一些适当的惩罚,比如孩子做错了事,可以让他面壁几分钟,根据年龄大小,l岁加1分钟,限制他喜欢的某项活动,比如一天不让看电视,取消一次游玩等。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孩子情绪的表达。婴幼儿不懂那么多道理,他们常常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好坏。为此,父母的表情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手段。你微笑着,一副愉悦的表情,他就知道,他做对了;你表情冷淡,一副严肃的面孔,他就知道他做得不好,你不喜欢他这个样子。父母可以用“冷淡”“气愤”“伤心”等“表情武器”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产生做错事的“惧怕感”“负疚感”;同时,父母也可以用“热情”“高兴”“开心”等愉悦的表情,来表达对孩子好的行为和做法的赞赏。不过一定记住不要表错了情,听孩子嘴里冒出一句脏话,你“扑哧”一声笑了起来,这就坏了,孩子以为你在鼓励他呢。表情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你的“表情教育”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怎样轻松地带孩子出门



肖梅 主持



主持:杭州一位读者向大家讨教:“每次带女儿去银行、邮局、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办事,女儿总会不耐烦地吵闹,还爬到椅子上跳、跑去玩自动门,对我的斥责充耳不闻,甚至还跑到外面去……”

义乌读者韩萍也为此烦恼:“有了孩子我就怕出门,每次到市场、银行、公园等公共场所,儿子就开始奔跑追逐,让我疲于应付。结果是乘兴去败兴归,真想发誓再不带他出门。但一来放假时孩子没人管,二来书上说,多带孩子出门有利于孩子发展。我该怎样做,才能轻松愉快地带孩子出门?”

父母带孩子出门是常有的事。面对带孩子出门的烦恼,浙江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家长朋友,有许多经验与我们分享。

观点一:把外出当成了解社会和环境的课堂。

我喜欢带儿子出门办事,这是一个教育的机会,因为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丰富他们生活的经验,是父母的责任。为了避免好动的儿子不合作,我事先就让孩子知道我要去哪,去办什么事。以去银行为例,通常我一开口,好奇心极重的他就会问:银行是什么、在什么路、为什么要领钱、为什么要存钱……我的解释,不仅增强了他的社会观念、增加了词汇量,也让他对我要办的事有参与的感觉,而不是“陪大人办事真无聊”。到了银行,我会给他问题,让他找答案,如爸爸排队的柜台是几号、一号柜台在哪、谁为爸爸服务等等,培养观察力。现在,儿子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熟悉所处的环境,如在这里办公的有11人、叔叔都打领带、阿姨穿蓝制服、警卫系皮带、有4人排队……我认为促进儿童社会化,让他们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办到的好方法。(5岁男孩父亲付承兴)

观点二:变“小跟班”为小帮手。

常带孩子外出能增长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父母的共识。可一边办事一边要兼顾孩子,确实是件头痛的事,几次经验后,我改变了做法与态度。在出门前,先让儿子认识到他不是妈妈的“小跟班”,而是可以帮助妈妈办事的小帮手。当儿子有了肩负重任的感觉时,就不会只顾着玩,而不听劝告了。例如在银行,我填表格时,就让儿子先排队等候;在邮局,我给他奶奶寄包裹,就请他在信上贴邮票再投入邮简内;同时不忘以赞赏的口吻鼓励他。路上或回家后,我顺便告诉他一些有关银行邮局的基本常识,若他还感兴趣,就和他一起看书找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

孩子精力充沛,东跑西跳,大多是出于好奇,所以,何不将他们这种好奇心带入学习的领域,把您身边的“小麻烦”,变成您最好的助手。说不定你还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更独立也更有责任感了。(6岁男孩母亲邵红)

观点三:不能改变孩子,就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吧。

原先我和许多父母一样,通过和孩子“约法三章”再带他出门,可一出门大多数孩子就一副“将在外军令不受”的样子。分析原因,虽说通常3岁的孩子已懂得“谈条件”。但很多父母会和我一样,一着急就用“不乖就不带你回家”之类无法做到的条件来作约定或要挟孩子,结果因言而无信,而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先前的约定不见得能信守到底,昨天能做到,并不表示今天也能做到。后来,我采取主动的方式:第一,改变外出办事的时间,避开人流高峰;第二,估计办事时间会较长,给他选一本故事书、迷宫画或玩具,以备他不耐烦或无聊时用。他的基本要求(水、零食)也事先准备好,免得临时要不方便。小孩子的忍耐度低,饿了渴了都对大人会造成无谓的困扰。总之,不能改变孩子,就改变我们自己吧。(4岁男孩母亲程浩)

观点四:用社会公德和安全意识约束孩子。

大人办事,孩子的眼睛忙着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在门诊挂号大厅,当他的眼光停留在椅子上又叫又跳的小朋友时,我让他看椅子上的鞋印,他会说:“小朋友把椅子踩得很脏,都不能坐了。”在银行里,他看到差点被自动门夹住或被行人撞上的小朋友,我就问他:“这样是不是很危险?”当小朋友被人群挡住了视线,看不见妈妈大哭时,儿子说:“他真可怜,找不到妈妈了。”我趁机称赞他:

“你一直陪伴妈妈,没乱跑真乖。”

孩子好奇,难免好动,但如果为此不带他们出门,就不能让他们知道规矩,也没有机会去观察、去弄懂心中的疑惑,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我带儿子出门,特别注意培养他的公众意识,如让他懂得在公共场所喧哗或乱跑,不仅有危险,还会打扰别人的道理。在公园和游戏场所,不能乱扔东西,爱护花草和公共设施等。因为让孩子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首先要学习规则、共存知识。(4岁男孩母亲汪新昀)

观点五:做游戏,学规矩。

每次带女儿去银行办事,总见她跳上跳下,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她才4岁,在心理学上仍属“他律期”,仅以劝导方式难收其效,因此我想出两个方法,实施后女儿表现不凡,有如脱胎换骨一般。(l)排队游戏。要求她先帮我排队,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待她数完100或背完两首古诗后,再换我去排,依此类推。如此,女儿不但有帮了大人忙的成就感,也建立起基本的责任心。(2)事先选一两样玩具(或图书),如果她能乖乖坐在椅子上拼完简易图或看完图书,办妥事情后,便带她去买样小礼物表示嘉奖。如表现不佳,则罚她当天不准再玩喜欢的玩具。如此,女儿有了良好的表现。其实小孩对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只有成人引导对待得法不得法之别,我的观点,供大家做参考。(4岁女孩父亲中珩)

观点六:明确的指示和规定,可为良好行为作保证。

4岁的儿子已经能接受明确的指示与规定,如“不可以图书馆乱跑,这是规定。”“路上要和妈妈牵手,这是规定。”等等。我喜欢带儿子出门办事,我认为这能让他见多识广。每次外出前,我会把前往的地点、性质、重要性以及他被允许的行动范围、音量等说明清楚,获得承诺后再出门。经验告诉我,孩子是重承诺的。因此,一旦越轨,我只要提醒一句:“刚才是怎么答应妈妈的?”就万事OK。利用外出机会,通过指示和规则,帮助孩子学习适当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的。(5岁男孩母亲郑玉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在玩中长智慧



石家庄 李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能力和才干出自他们的手指尖,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聪明。”于是我很注重让孩子多动手,以促进其智力发展。

儿子棒棒在两周岁就开始使用剪刀了,一次他拿着剪刀一边剪纸一边说:“我是你的姥姥啊。”听起来像骂人,但一定有原因,于是我问:“你为什么是我的姥姥?”“因为我在给你做衣服呢。”原来棒棒有些衣服是姥姥做的,他便认为只有姥姥才会做衣服,因此他拿起剪也和纸就想到姥姥做衣服的情景并想模仿。我接着问:“那你给我做什么衣服呢?”棒棒便剪下一片纸说:“这是褂子。”又剪一片纸说:“这是裤子。”“还有吗?”棒棒除了褂子和裤子,说不出还有什么其他衣服。有点不想剪了,我马上提示:“你会做裙子吗?”“会。”他又开始剪。“我想要一条裙子。”“好。”果然儿子认真地剪了一片较长的纸递过来。“哇!这裙子真漂亮。”“你还想要什么?”听到赞赏,他倒来劲了。“那再给我做一件旗袍吧,要瘦一点。”接下去我又提出:“还可以给爸爸做件西服,要大一点。”“应该给爷爷做件背心,小点就行。再来条短裤更好。”“给奶奶做一套运动服吧,可以肥一点。”……平时只能剪两三分钟的棒棒,这次却剪了十多分钟,且兴趣盎然。因为他不认为自己在剪纸,而是在给每个人做新衣服。虽然他剪下的不过是一些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碎纸片,但在我的眼里,这些比商场橱窗里陈列的时装还要精彩。我提议把衣服送给大家。儿子小心翼翼地拿着纸片边送边说:“爸爸,我给你做了件西服。”“爷爷送你一个背心……”他竟能把我说过的衣服名词全都记住了。望着儿子喜悦的表情,忙碌的身影,我有种说不出的愉快。这看似普通又很不起眼的小游戏,锻炼了棒棒手部动作的灵活,提高了按要求剪出长、短、大、小等剪纸技能,丰富了有关服装的一些词汇,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增进了亲情。而更让我认识到的是我们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给他们解释或说明的机会,在必要时参与他的活动,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在玩中长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不妨让孩子闯个祸



胡桂萍



周日我和女儿到龙潭湖公园去玩。出门时她一定要把家里的钥匙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到了湖边,她突然拿出钥匙扔进湖里。我当时很焦急,也吓了一跳。但还是沉住气问她:“为什么要把钥匙扔进湖里?”她很兴奋地说:“爸爸说的嘛,轻的树叶只能浮在湖面,沉的东西才能沉下去,铁的钥匙才能沉呢!”我知道了,女儿是在探索沉浮的科学现象。虽然家门暂时打不开了,可我还是为女儿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行为而惊喜。我和她捡了许多树叶、小树枝、石头子、小铁钉、铁丝等东西,打算回家继续做这个实验。最后我带着女儿到她爸爸的办公室取钥匙,打开家门,又重新配了钥匙。像这样的“小实验”、“小恶作剧”、“小闯祸”,在孩子身上常常发生。比如,往鱼缸里倒洗洁精要清洗一下鱼水,打碎万花筒看看里面是什么,把饮水机里的水放了一地,只为知道饮水桶里的泡泡是怎么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沉住气,耐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扼杀他们的好奇心,要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闯一些“祸”,应该在尽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同时,给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不能听凭孩子的“闯祸”发生,而应与他一起探索“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丰富他的知识经验;同时,养成他自己一闯的偶一目已处理的习惯,让孩子在“祸”中得到教训,得到启迪。让他们在做事前学会思考和假设,不要盲目地去做,必要时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剪刀、火柴、家用电器的使用,户外活动时对湖水、昆虫的了解等等。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不妨让孩子们“闯闯祸”,或者是和他们一起“闯闯祸”,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创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相信吗?在您的努力下,一个科学家的童年正在您的眼前走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5 16: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