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如何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



郑红伟



目前,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幼儿痴迷于动画片,有时甚至可以为看动画片而放弃其他一切活动。动画片对幼儿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幼儿喜欢动画片的原因,并积极地加以引导。

一般认为,幼儿喜欢动画片,是因为动画片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及快节奏的动感等特点。然而,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快节奏的动感在一般的影视片中屡见不鲜,为什么幼儿只喜欢动画片呢?其实,幼儿喜欢动画片,应该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幼儿对动画片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幼儿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在此,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值得我们借鉴。托尔金认为,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这一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理:在幼儿的眼中,实际上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存在(其实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可能的,所有的夸张只是一种常态:汽车压过身体,身体应该会变成如一张纸那样薄的一片;人从方形的管子中钻出来,那头与身体一定会变成方形,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按照每个幼儿的想象与要求而改变的世界。幼儿由于尚处在主、客体互渗期,所以对他们而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可以融为一体,他们可以和花草讲话,能感受到桌椅被损坏后的疼痛等。他们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由于现实与幻想融合,使许多成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幼儿眼中成为可能,因此成人觉得这是想象奇特与丰富的表现。其实,对幼儿而言,这并不是想象丰富与否的问题,而只是能否将这一世界全部表达出来的问题,认为动画片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只是成人的看法,对幼儿而言,这应该是世界的原貌。正因为幼儿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幻想相融的世界,所以将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的文学作品便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动画片由于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充分展示幼儿所理解的世界,因此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动画片是通过活动的图画,并运用光影技术来表现事物和讲述故事的。这更符合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活动的、连续的图画,构述了一个故事,那种画面的活动性本身就可以将幼儿的注意长久地吸引住,这就是幼儿为什么能长时间地观看动画片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动画片的画面具有相对的概括性,常常详细地表现重要部分,而对次要部分则简化处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会因为背景部分的繁多而分散注意,再加上图画这种形式可以将人内心所想的任何东西都形象、直观地画出来,所以它自然成了表现幼儿第二世界的最好形式。

幼儿认知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而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

首先,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

其次,许多家长与教师在幼儿看完动画片之后,急于让幼儿回答一些问题或复述故事,当幼儿讲不出来时,便十分着急。其实,这也大可不必。动画片有不同的类型,有些是直接表达幼儿在第二世界中的情感体验的,如迪斯尼的《猫和老鼠》等,打打斗斗,热闹非凡,幼儿能得到情绪上的放松与愉悦;有些则用来表述第二世界中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的。我们不妨称前一类为抒情型,后一类为叙事型。对幼儿而言,这两类动画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抒情型的动画片时,只要让幼儿得到某种情感体验便可,而无需要求幼儿从叙事等角度进一步发掘。如《猫和老鼠》,幼儿通过观看老鼠如何机智地摆脱猫的追打,在焦虑──释放的接受模式中,快节奏地体验急速焦虑(老鼠被凶恶的猫追得无处可逃)与迅速的焦虑释放(老鼠突然一拐弯,猫撞到墙上,成了薄片,而老鼠则胜利逃走)所带来的快感,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类动画片本身的重点也放在娱乐上,因此让幼儿去复述其中的情节变化过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让幼儿带着兴奋、快乐的情绪,用胶体语言把动画片中的某些细节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快乐的情绪,这样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幼儿的情感发展也会有帮助。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叙事型的动画片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要求幼儿有序、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上,从而达到训练其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目的。这类动画片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故事性较强,而且其中表现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这类动画片以完整的形式将幼儿的第二世界表达出来,加上其中的情节发展往往曲折生动,情节结构又非常完整,幼儿在看完后,会产生一种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愿望,以印证自己的感受,这时,成人如果能顺势加以引导,幼儿会乐于接受。而幼儿要将情节变化讲述清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可以起到训练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作用了。

第三,对同一动画片,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理解与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以《猫和老鼠》为例,小班幼儿欣赏后,只要他们体会到了热闹的气氛,能调动其情绪,感到愉快便可。而大班幼儿,因为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因此可让他们在观看后再用言语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想象,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续编老鼠斗猫的各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愉快,也可适当地培养想象力与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学琴,为了每一个今天



刘焱



担心一:“跑调”的女儿能学琴吗?

记得当女儿尚在襁褓中时,我每天都放音乐给她听,但她总是一副很平静的样子,不像有的孩子会主动去寻找“声源”。在她会说话、会走路以后,我发现她在听音乐时不会像有的孩子那样“闻歌起舞”,而且节奏感也不强;唱歌时,经常“跑调”。看着女儿的这些“表现”,我想:“糟了,女儿准是继承了我乐感差的基因。”

随着学琴的进展,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女儿在音乐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出来。记得在上幼儿园大班时,班里小朋友在一起排演节目──扭秧歌。因女儿节奏感好,被老师指定为“领舞人”。如果哪天女儿因故没去幼儿园,其他孩子的排演就只好暂停。因为她们踩不好“点儿”。

学琴7年多来,女儿有两任钢琴教师。两位老师都认为女儿乐感好,悟性强。我想,是学琴使得女儿的音乐潜能有了展现、发展的机会。女儿学琴后的变化,使得我这个幼教工作者更坚信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先天素质方面的差异,也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钢琴家,但是,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走进音乐世界的潜能,关键在于给孩子提供机会。只要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每个人的音乐潜能都能表现和发挥出来。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语言”。每当音乐会归来,听着女儿对演出的评价,我总是在心底感叹:她又在学习另一种语言,又有了一种交流的工具。

担心二:明天的好处对今天的女儿有用吗?

像每一个琴童的家长一样,我和爱人为孩子学琴也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尤其是我爱人,因为他学过二胡,在音乐方面的修养比我强,所以,陪孩子学琴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身上。7年来,多少个周末,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准时把孩子送到老师家,回来还要经常指点孩子练琴。学琴毕竟不同于“玩琴”。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了考级的“序列”之后,学琴更成为对父母耐心、恒心和教育智慧的考验。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练琴的过程却往往让孩子体验单调乏味和失败。处理不好,就会让孩子失去对学琴的兴趣,甚至影响亲子关系。我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北京电视台关于学琴的家庭辩论赛。那场辩论赛给我的最大教益是,父母与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父母总是以一种”为了明天”的功利主义态度来看待孩子今天的学习,为他们计划和准备明天的生活。但是,孩子们却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那么“功利”,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快乐“。因为对他们来说,现在就是“生活”,现在的生活比‘’明天”的生活更重要。所以,面对孩子对枯燥乏味的练琴过程的抗拒,许多家长总是用”明天的好处”作为诱惑去要求孩子练琴,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收获不大。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开始改变策略。

新策略一:不当陪练,逐渐退身

学习是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家长的责任。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应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学琴也同样如此。家长过多地“陪”,会使孩子过度依赖家长;把学琴当做家长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于是;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在一次“冲突”之后;我们决定从此以后让她独自去面对每一节钢琴课,回来以后自己独立练;让她爸爸逐渐从中“撤退”。

新策略二:体验成功,学有所用

女儿学校的音乐老师很好,她经常在音乐课时留一些时间让学琴的孩子表演。来自老师的肯定和小伙伴的赞扬,往往比来自钢琴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更重要。因为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主导的动机是“社会性交往”,学校老师和伙伴们的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反过来也可以激发她对学琴的兴趣与责任感。最近,当我们看到女儿坐在钢琴前,一丝不苟地在完成学校老师交给她的任务:改写乐谱,以便降低其他同学识谱演奏的难度时,我想,她一定可以再次体验到学琴的益处。伴随琴声成长的不仅是女儿,还有我们。在女儿学琴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做父母。

新策略三:少一分功利,多一分快乐

一般情况下是孩子学琴,成人较劲。父母少一份“功利心”,孩子就会多一点快乐。对待孩子的考级或比赛也一样。考级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漫长学琴路程中的“坐标‘’,每过一级,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考不过去;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了解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最后取得成功。前年,女儿考八级,考了三次才通过。这种经历,对于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中我想,她收获的不仅是琴艺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启迪。所以,当我们看到从来不知“愁”滋味的女儿;在成绩公布之前那些天担忧的样子,当她获知自己通过了九级的消息后那一刻欣喜若狂的神情,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女儿长大了。无论是学琴还是考级,关键在于父母要有一份“游戏”心态,不要过于看重“名次”。

女儿学琴,不仅女儿受益,也使我们家长获益,尤其对于我这个缺乏音乐修养的妈妈,在女儿琴声的熏陶下,也逐渐有了一点音乐的分辨鉴赏能力。记得多年以前,我曾经受邀担当幼儿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评委。面对幼儿教师的琴声,我根本分辨不出谁优谁劣。现在我想,如果再有这种机会;琴声对于我;就不至于是“混沌一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小霸王”变乖了



杭荣珍



对于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你可以试试文中的方法加以教育常听许多孩子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难以调教。孩子一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其父母就尽量想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最后家长终于难以接受。不宠着呢,严加管教,顿增生疏感,家长也觉得这样做不好,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怎样清除孩子不满意行为,让“小霸王”变乖呢?

1.平时给予关注

儿童有一个心理特点值得大人去重视,他们不时地寻找机会获得他人或父母的注意,如果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他们就可能选择令人不满意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在平时就应不时地对孩子的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关注。

2.对不良行为置之不理

往往孩子在做出好的行为而没有受到父母关注时,可能转向不满意行为,期望以此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如果这时父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那么正好上了孩子的当,孩子就从这一事件中受到了鼓励。为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则可能做出不满意行为,故对孩子破坏性不大的不满意行为父母应置之不理。例如,孩子大闹大哭,父母可不予理睬,最后孩子自然会停止这种哭闹,而当孩子在玩玩具时,父母可不时给以关注和表扬,以后孩子的哭闹行为就可减少。在孩子做出满意行为时得到关注,有助于以后出现更多的满意行为。

3.口头惩罚

对于孩子的破坏性不太大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口头惩罚来消除,但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出现不满意行为以前的一段时间要受到父母的许多关注,而在出现不满意行为时,父母应立即给予强烈的口头谴责,那么,口头惩罚才具惩罚作用。但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口头谴责是孩子接受的唯—一种引起关注的方法,那么口头谴责实际上对孩子下一次的不满意行为起了鼓励作用。如果口头惩罚无用,那么就应立即运用严厉的惩罚。

4.严厉惩罚

严厉惩罚的方法应是在不满意行为一出现时立即实施,因为孩子的不满意行为可能是非常有害的,危险的,如果到最后才使用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失去它的有效性。惩罚时,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使他们产生满意行为。例如,孩子在地板上乱涂乱画,那么,可以先惩罚他,然后,让他自己擦干净地板,最后,让孩子自己找出纸和笔继续他在地板上的行为。在孩子涂画出有意义的或规则图形时,父母给予表扬和鼓励,以示关注,表扬可以称为积极的强化,只有在与积极强化相结合以得到满意行为时,而且只是为了消除用其它方法不能凑效的不满意行为时,才能完全施行严厉惩罚。但是严厉惩罚不宜太频繁,否则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伤害。

5.“暂时隔离法”的策略

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刻将他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他必须呆在那里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暂时隔离法是儿童心理学家推荐给父母的一种有效管教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对于像发脾气这样的冲动性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不会对孩子产生感情上的伤害,实施暂时隔离法时首先要选择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作为目标行为。向孩子说明如果他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就要被暂时隔离。当孩子发生此种不良行为时,要以尽量简短的命令在10秒钟之内将孩子送往隔离地点。隔离地点必须是单调无聊的地方,隔离时间按照孩子年龄而定,以1岁1分钟为原则,使用可移动的定时器放在孩子拿不到但听得到的地方。当家长和孩子都熟悉了暂时隔离法,还可将它扩展为两人或多人隔离法。当两个孩子争吵一起惹麻烦时,尽管你多次训斥,仍然无济于事,这时就是对孩子进行暂时隔离的最佳时机。家长没有必要充当法官,来追究哪个孩子挑起事端或不对,可同时把他们分别送往暂时隔离处,两个孩子应彼此看不到,定时钟放到他们都能听到的地方,切记不能将玩具带到隔离处,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与玩具有关,如争夺玩具,用玩具打人或破坏玩具等。因为孩子们接受了失去玩具的教训后会懂得友好地分享玩具,而不是让玩具被隔离。

5岁的毛毛是个顽皮淘气的男孩,是家里的“小霸王”当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总是大发脾气骂人、摔东西、踢门,甚至咬人,爸爸妈妈为此没少训斥打骂他,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采用了“暂时隔离法”,毛毛渐渐变得懂事可爱了。在他们使用暂时隔离法的第三天,毛毛已被隔离了6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中,随着反复应用暂时隔离法,毛毛明显地减少了发脾气的次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大家都说:“小霸王”变乖了。

但必须注意,暂时隔离法是不良行为的阻止者,而不是良好行为的发动者。你可用它来制止孩子的冲动性、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然而不能用它来鼓励孩子做他不乐意做的事情,如不愿做作业,忘记做家务,还有胆小、害羞、依赖孤僻等行为,就不宜用暂时隔离法来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我的“平等教育”



姜常青



女儿今年六岁,我已过而立之年。我从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大人能把自己当大人看。所以,从女儿能听懂话的时候起,我便注意对女儿进行“平等教育”。

我对女儿说话很少用儿童化的语言,尽量用对大人的口气对她说话。每当我和女儿用商量的口气谈话时,我感觉得出来,她很自豪──尤其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

在女儿面前,我一直以“你长大了,你什么都可以干”来鼓励她,让她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两岁时,我便锻炼女儿独自呆在家里,并教给她怎样拨打我和她爸爸的手机,一旦有什么急事可以打电话找我们回家“救”她。有一次,女儿病了,中午我在家看着她打完吊针后便去上班了。临走时我告诉她一个人在家可看卡通片,但只准看两个碟片,然后自己到床上睡觉。下午我正在办公,女儿打来电话,稚声稚气地问我:“妈妈,我现在还不想睡,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个小影碟再睡?”我回答她可以再看一个,但之后再不能看了。一个小时后,我再往家里打电话,女儿没有接,我知道她已经睡着了。同事们都惊奇这么小的孩子竟能有这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女儿吃饭、穿衣、睡觉以及整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从来不用我去劳心费神,都是她自己做。

我对女儿言而有信,从不食言。有时,我答应她星期天带她到儿童乐园玩,如果碰巧我这个星期天有事脱不开身,我一定告诉女儿我不能带她去玩的原因,并会在下一个星期天带她去玩个痛快。只要是我答应给她买的东西,如果本地买不到,我就想方设法托朋友到外地去买。久而久之,女儿便坚信:“妈妈从来不会骗人。”女儿对我的话总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她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心平气和地给她指出来,并讲道理给她听,让她知道错在哪里。所以,我用“道理”教育出来的女儿也非常讲道理,她从来不会因为某件事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当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问我为什么,只要我讲出充足的理由,她一定会很安静地走开。

当然,我也不会剥夺女儿作为一个孩子的特权。只要有时间,我会陪女儿一起打闹,像一对小疯子;和她一起看动画片,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评头论足;一起画画,还会为涂哪一种颜色而争得面红耳赤;偶尔我也会和女儿换换位置,让她也做一回“妈妈”……我的“平等教育”的结果很有成效。女儿在幼儿园里以“小大人”著称,说话一板一眼,和老师很容易沟通;虽然在班里年龄最小,自立能力却是最强的,能经常帮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然我也在女儿的“潜移默化”下,变得越来越年轻、活泼,越来越像个孩子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我的“平等教育”



姜常青



女儿今年六岁,我已过而立之年。我从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大人能把自己当大人看。所以,从女儿能听懂话的时候起,我便注意对女儿进行“平等教育”。

我对女儿说话很少用儿童化的语言,尽量用对大人的口气对她说话。每当我和女儿用商量的口气谈话时,我感觉得出来,她很自豪──尤其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

在女儿面前,我一直以“你长大了,你什么都可以干”来鼓励她,让她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两岁时,我便锻炼女儿独自呆在家里,并教给她怎样拨打我和她爸爸的手机,一旦有什么急事可以打电话找我们回家“救”她。有一次,女儿病了,中午我在家看着她打完吊针后便去上班了。临走时我告诉她一个人在家可看卡通片,但只准看两个碟片,然后自己到床上睡觉。下午我正在办公,女儿打来电话,稚声稚气地问我:“妈妈,我现在还不想睡,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个小影碟再睡?”我回答她可以再看一个,但之后再不能看了。一个小时后,我再往家里打电话,女儿没有接,我知道她已经睡着了。同事们都惊奇这么小的孩子竟能有这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女儿吃饭、穿衣、睡觉以及整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从来不用我去劳心费神,都是她自己做。

我对女儿言而有信,从不食言。有时,我答应她星期天带她到儿童乐园玩,如果碰巧我这个星期天有事脱不开身,我一定告诉女儿我不能带她去玩的原因,并会在下一个星期天带她去玩个痛快。只要是我答应给她买的东西,如果本地买不到,我就想方设法托朋友到外地去买。久而久之,女儿便坚信:“妈妈从来不会骗人。”女儿对我的话总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她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心平气和地给她指出来,并讲道理给她听,让她知道错在哪里。所以,我用“道理”教育出来的女儿也非常讲道理,她从来不会因为某件事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当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问我为什么,只要我讲出充足的理由,她一定会很安静地走开。

当然,我也不会剥夺女儿作为一个孩子的特权。只要有时间,我会陪女儿一起打闹,像一对小疯子;和她一起看动画片,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评头论足;一起画画,还会为涂哪一种颜色而争得面红耳赤;偶尔我也会和女儿换换位置,让她也做一回“妈妈”……我的“平等教育”的结果很有成效。女儿在幼儿园里以“小大人”著称,说话一板一眼,和老师很容易沟通;虽然在班里年龄最小,自立能力却是最强的,能经常帮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然我也在女儿的“潜移默化”下,变得越来越年轻、活泼,越来越像个孩子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伤脑筋宝贝对策



笑微/编译



不爱说话的“沉默宝宝”

如果你的宝贝恰巧是个“惜言如金”的“沉默宝宝”,那么这儿有一些小方法,或许能帮宝宝开口。

★教宝宝认识物体,并学习分类。你可以利用每一件你看到的东西,和宝宝一起玩玩分类游戏。

★帮助宝宝把语言和行动对上号。当你在做一件事时,你要和宝宝说你在做什么,通过你的“说”和“做”,给宝宝提供形象的体验。

★在你和宝宝的交流中,多使用一些数字、颜色、时间和种类。比如,你可以看着时钟说:“现在是12点了,要吃午饭了。”或者在给宝宝洗脚时,对他说:“l、2.3.4.5,5个干净的小脚趾。”

★在对宝宝说话时,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如使用更大或更小、更亮或更暗一类的词。你可以用实物进行比较,帮助宝宝理解这些词的意思,还可以向宝宝提一些问题。

★留心宝宝的自言自语,并让他也常常听到你的自言自语。

★经常给宝宝讲故事或者唱歌,这对宝宝很有帮助。

什么都想干的“好动宝宝”

当“好动宝宝”开始学走路时,他想通过各科活动,来使自己一次次地体验成功的感觉。尽管比较麻烦,但你还是应该允许宝宝做一些不带危险性的事情。

★允许宝宝来试一试。“我能行!”是“好动宝宝”常见的表情。他想凭自己的力量做一些事。所以即使你知道他不可能完成工作,也不要说:“你不能做那个。”告诉他:“让我们一起做。”或者说“我们合作一下怎么样?”千万不要伤害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把一部分玩具藏起来。“好动宝宝”常常只有“3分钟热度”,所以与其一次给他们所有的玩具,还不如把一部分玩具藏起来。当宝宝厌倦旧玩具时,你就可以给他一个新的。

★保证活动场地的安全。同时通过不容置疑的口气和耐心的微笑,让宝宝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喜欢幻想的“梦想宝宝”

宝宝3岁了,他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时候,他们会假想出一些朋友,并认为这些假想出来的朋友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份子。

宝宝通过玩耍来发展社交能力。他们从中学会分享、合作、交流和沟通,以及如何结识一些新朋友。所以允许宝宝拥有一定数量的朋友(包括宝宝假想出来的朋友)将加快地的社会化进程。当宝宝开始与想象中的朋友玩耍时,你可以做的是:

★观察宝宝,但不要打扰他的“想象世界”。听一听他在对自己想象中的朋友说些什么,了解一下是什么激发他要想象出一些朋友。

★在宝宝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你可以和他一起玩。你不要提出太多的建议,这会扰乱宝宝的思维。

★让宝宝告诉你,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宝宝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对他的玩耍方式不要作任何评判。

★给宝宝介绍一些作了细微改变的玩耍方式。比如,如果宝宝在用积木搭房子,那你可以向他展示如何用积木搭小汽车。

★再次观察宝宝。在你给孩子出了新主意以后,请走到旁边再次观察宝宝是否会采用你的意见,以及他将如何自己改造这项活动。在孩子学会了自己想出一些新花样以后,你可以再次加入,提出一个新的主意。

害怕陌生人的“黏人宝宝”

当宝宝还是婴儿时,他们会把见过的人都忘掉,但从他们开始学走路时起,宝宝不仅会记住自己见过的人,而且知道他们在不在自己身边。这时“黏人宝宝”就会很害怕和父母分开。作为父母,你要努力减少宝宝与你分开时产生的恐惧感。

★离开宝宝时,坦白告诉他你的去向,如:“妈妈买菜去了。”“爸爸上班去了。”如果不告诉宝宝,而自己偷偷地走掉,这会损害宝宝对你的信任。

★在你离开前,可以用有趣的游戏或玩具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让保姆时时与宝宝的视线保持齐平。让保姆轻轻地靠近宝宝。但不要有太多的亲热动作,这也会让宝宝害怕的。

★带宝宝外出时,告诉他你们将要去哪儿。这可以让宝宝为可能会遇到的动物、声响、黑房间、或者其他一些陌生人作好心理准备。一旦你到了那儿,如果安全的话,你可以让宝宝一个人玩,或者和其他宝宝一起玩。但你一定要站在一个可以一眼看到宝宝的地方。

★为宝宝介绍一下其他的小宝宝,让他们互相认识。你也可以向宝宝“示范”一下如何交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父母心得

生活处处有教育



王金贵



──发生在婆、媳、孙子之间的故事

也许是由于女性情感细腻、观察敏锐,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有更多的牵挂,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祖母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关注,因而矛盾也容易发生。

我的儿媳是一个富于进取、作风严谨的人,举手投足间处处显露出白领女性的气质。她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和孩子说话也极简单,口头禅是“必须”、“不许”、“不行”。

我呢,不知是因为祖辈人的宽容,还是因为数十载做幼儿教师形成的特有思维方式──总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可以理解。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我总要先问“你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做对不对。

我更喜欢鼓励孩子多看、多动、多问,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就这样,我和儿媳在怎样看待孩子、怎样理解教育的问题上常常不一致。那么,我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就讲一讲发生在我、儿媳、孙子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尿床的故事

儿媳严格要求孙子每晚8:30洗漱,9:00关灯睡觉。一天晚上,她们母子俩在卫生间发生了争执。儿媳气呼呼地重复着“尿过也得尿”,而小孙子却执拗地重复“尿过了”。他们僵持住了。我过去解围,没有简单地说“尿过,就别尿了”,更没有说儿媳太教条。我佯装不知地问小孙子:“怎么回事呀?告诉奶奶。”同时递眼色给儿媳,示意她不要阻拦。待小孙子说明原由后,我不置可否,只是搂过他,用手抚摸着他的肚子,把耳朵贴到他肚子上听听,然后煞有介事地说:“哎呀!这小肚子里的东西真不少呀,有馒头,有粥,还有水。”小孙子补充说:“果珍水。”“对,是果珍水,一大杯呢。这么多的水,把小肚子都装满了。等你睡着了,它们流出来了,可不得了,一定会把你泡起来,还可能从床上把你冲到地上,那可太糟糕了!咱们还是现在就让它们流出来吧。”小孙子笑着跟我进了卫生间。矛盾就这样自然地解决了。儿媳、儿子还有老伴异口同声地说:“就会哄。”我说:“哄有什么不好?”对于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让他生活有规律是对的,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然而,当我们的要求被孩子拒绝时;特别是孩子有一定道理的时候,比如小孩子刚小便过,还要强迫他再小便,就是我们的要求不合理,不哄孩子,不缓解矛盾怎么办?

名牌的故事

早上起床,我把一件新买的上衣递给小孙子,他脱口而出:“奶奶,是名牌吗?”这一问使我吃了一惊,心想,这还了得,刚刚4岁,就追求什么名牌,长大该当如何?但我没露出丝毫的不悦,和平时一样,很随便地和他聊着:“你穿过名牌吗?”“穿过,这裤子就是名牌,我妈给我买的。”我故意不去看裤子,继续说:“其实呀,穿名牌,吃名牌都没用,人要当名牌才有用。”小孙子不解地问:“什么叫名牌人呀?”我知道小孙子特别喜欢足球,就引导他说世界足坛的名将,还从李宁服谈到李宁。小孙子突然高兴地说:“奶奶,我们班也有名牌人。”“谁呀?”他介绍了一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还说老师都夸她漂亮。“是说她的裙子漂亮吧?”我更正着,“你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她吧?”“不是,是郭明。”“为什么?”“郭明最棒,他上课会回答问题;开运动会赛跑,他跑第一;起床穿衣服他最快,他还爱帮助小朋友……”“你说,你愿意学那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还是愿意学郭明呢?”‘当然愿意学郭明呀!”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对极了。其实穿得漂亮没有用,爱学习爱劳动才有用。”儿媳没有参加我们的谈话,却一直在听。我对她顺口说了句“其实没必要给孩子买什么名牌,更没有必要告诉他”。儿媳解释说:“那天是看见处理的,回家后无意间说出来了。”我想儿媳明白了我的用意。然而送小孙子上幼儿园后,我还是和儿媳就如何在生活中向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儿媳接受了我的观点。

画画的故事

4岁的小孙子,每晚从幼儿园回来都要按照妈妈的要求,背英语单词、练硬笔字,还要画画,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我看着真心疼。一次,绘画班教孩子画鸡,先画倒三角形,然后前面加头,后面加尾,下面加爪。小孙子画了几遍也不像,为难地快哭了。周末,我带小孙子到百鸟乐园,让他观察他喜爱的鸽子、孔雀,还买饲料让他喂食。他玩得十分尽兴,还获得了鲜明的印象。回家后,我启发他:“把今天看到的画出来,让你爸爸妈妈回来欣赏好吧?”他欣然同意,就在水泥地上画了起来。他用彩色粉笔大胆地画着,画错了我们就一同讨论哪儿没画好,应该怎么画。我还帮他用拖把擦,嘴里说着:“平时你给我当小助手,今天我给你当老助手。”我们一老一小说说画画,高兴极了。后来,我们经常一同观察,一同作画。小孙子在地上画小区的花园、商店、幼儿园的场地、百鸟乐园……有时还在旁边写上字,画到满意时,就要求“咱们把它照下来吧”,就这样,他用相机留下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儿媳每天回来看到地上的“作品”,不得不认可我的做法,后来她主动地给孩子退了绘画班。一次,儿媳十分认真地问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孩子跟您有那么多的话说,和我从来不这样。”又问,“怎么他在您这儿总是这么高高兴兴的,没见他犯犟发脾气,也没见他哭过。”我说:“其实很简单。我把孩子看做朋友,尊重他,有事和他商量。对他提出要求,先说明道理。他犯了错误,和他一同讨论,不过多地要求和限制孩子,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压抑孩子的想象,让他在生活中去观察、探索。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促进孩子的求知欲望的增长……”

这么多年来,尽管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许多分歧,但从没有反目过,而是在教育孩子的实效面前逐渐地取得了一致。我和儿媳共同教育的经验是:互相尊重,及时交换意见,不在孩子面前公开分歧,避免造成孩子“两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5 1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