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2: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2:53 | 只看该作者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3: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3:1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3:2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细小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 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⑴ 初读文章:

    ①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③ 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⑵ 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① 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② 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 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 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 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3: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1、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 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 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 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 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 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2、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 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 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靠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 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 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 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 坦诚谦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5 22: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