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



瞿道峰 赵延珍



【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过程、方法、思维素材的积累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  逻辑思维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



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巧引歌词丰富地理课堂  



祁乐




导语: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引入几句歌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歌词要注意:一要明确目的,“引”歌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二是“引”就要引得巧,也就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在我们身边,能称得上歌唱家的人也许并不多,但爱唱歌、会唱歌,哪怕会哼唱几句的却大有人在。因为好歌儿能给人以心灵美感和精神享受,既可直抒胸臆,又可借景传情。当代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引蕴含地理内容的歌词,则能使教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便于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一、歌以言志



歌曲《歌唱祖国》有一段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上繁荣富强;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勇敢坚强如钢……”这段歌词我常在讲中国地理开篇时引用,因为她唱出了新中国成立带给中国人的豪情。我们的祖国曾经苦难,但我们的人民从未屈服,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战斗,终于迎来今天独立、自主的祖国。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在中国地理学习之始引用这段歌词,既可导入新课,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情绪昂扬,教师可趁此机会鼓励学生从小立志,勤奋学习。



二、歌以抒情



我们的地理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幻灯片呈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聚在天安门广场的画面;接着以深情的语调介绍:“我国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民族就劳动、生息在祖国广大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发展了繁荣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以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然后问学生:“哪几句歌词唱出了各兄弟民族间的手足之情?”学生齐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以上歌词,突出了教学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歌词琅琅上口,感情真挚,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三、歌以状物



地理学科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来揭示地理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描述应尽量形象、生动,有时候几句歌词就能发挥大作用。只要你留心,这样的例子真不少。例如,在讲长江概况时,引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借助歌词,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找到长江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山,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不仅为沿江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沟通了沿海和内陆的交通,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与黄河并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首歌深情地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可以说荡气回肠,意味隽永,若能配以画面和音乐,效果甚佳。



再比如讲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我引用了《黄土高坡》中的几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在学生还在回味歌词的时候,我趁机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的盛行风是东南风和西北风,而不是东北风和西南风?那么何时刮东南风、何时刮西北风?”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有的小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使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下进入季风气候的学习。经过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理,于探究中释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一歌多用



在歌的海洋中蕴藏着无数的珍奇异宝,只要你处处留意,做有心人,于点滴之处细思量,就能大海捞珍,总有所得。偶有所得,还需反复把玩,估足身价,以备日后用得多,用得妙。我对流行歌曲并不十分了解,但韩红的一首《天路》却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这是一首赞美青藏铁路的歌曲,我认为这也是一首极有地理利用价值的歌曲。



在教学中,我曾一歌三用。第一用在讲中国民族,当提到藏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时,我播放了flash《天路》,然后问学生“一条条巨龙”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的建成给藏族同胞送来了什么?学生们提到了很多,最后归结为青藏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汉藏地区间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大团结。



第二用在讲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时。当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因为高,所以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而交通不便(西藏曾经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更加剧了青藏地区的闭塞和落后。讲到这,我话锋一转:今后的青藏将非同往昔,因为“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



第三用在讲中国铁路时,在学生已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我国哪个省区铁路线最稀疏,为什么?学生们基本上能答出是西藏,并从自然条件恶劣的角度去分析。到此引入歌词并提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一条条巨龙才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同学们积极发言道出了青藏铁路修建要克服的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接着我又问学生:从青藏铁路的修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更加畅所欲言。最后我满怀激情地做了总结:2006年7月1日,两列钢铁巨龙满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车站缓缓驶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标志着西藏正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全部通上铁路。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路。一条青藏线,穿越历史和未来;一条通天路,寄托梦想与期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却引入了同一首歌,在引入情景和时机上虽不相同,但点睛的几句歌词功效非凡:使学生既了解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点缀几句歌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教学中的“引”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一要明确目的,“引”歌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二“引”就要引得巧,也就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学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他们喜欢唱歌,唱起歌来就像快乐的小鸟。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上他们喜爱的或熟悉的歌曲中的一句或几句歌词,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地理课堂趣味盎然。但是在地理课堂可以引用的歌词毕竟有限,引歌的时机把握还需反复推敲,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不断扩大自己对歌曲的涉猎视野,提高对歌曲的鉴赏水平,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歌曲信息来丰富地理课堂。



(唐山75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敏



导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课文、读图表。

地理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储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象的出发点。在新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步树立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首先,运用地图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主动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如(七年级上册)关于经纬仪的定义、特点、规律,教材中设计了系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4.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完成,而之前的地理教材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幅图这就让一些不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利于学生主动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地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阅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先观察图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然后提出问题:

1.耕地有几种不同的景观?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

2.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3.林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哪三个地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5.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哪些类型,它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主动从图中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为了加深对土地类型分布特点的理解,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2.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这样不仅使我们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利用,而且还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体现了新课标中“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导意义。

最后,运用地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首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个不同的人进城时的语言,并说明各自进城的理想和目的。使学生明确不同角色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动机不一样。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没有迁到城市里去的?

2.他们到城市去干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了解到我县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主要迁往廊坊、北京、天津等城市,他们大多从事建筑、保洁、食品、化工等方面活动,一小部分从事销售服务、家政等行业。联系实际,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加强导读环节在地理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廊坊大城第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敏



导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课文、读图表。

地理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储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象的出发点。在新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步树立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首先,运用地图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主动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如(七年级上册)关于经纬仪的定义、特点、规律,教材中设计了系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4.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完成,而之前的地理教材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幅图这就让一些不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利于学生主动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地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阅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先观察图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然后提出问题:

1.耕地有几种不同的景观?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

2.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3.林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哪三个地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5.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哪些类型,它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主动从图中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为了加深对土地类型分布特点的理解,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2.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这样不仅使我们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利用,而且还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体现了新课标中“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导意义。

最后,运用地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首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个不同的人进城时的语言,并说明各自进城的理想和目的。使学生明确不同角色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动机不一样。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在此基础上,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没有迁到城市里去的?

2.他们到城市去干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了解到我县迁到城市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主要迁往廊坊、北京、天津等城市,他们大多从事建筑、保洁、食品、化工等方面活动,一小部分从事销售服务、家政等行业。联系实际,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加强导读环节在地理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廊坊大城第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法宝



张秀英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目前的大气候条件下,中学地理却出现了学校不愿管、学生不愿学的状况。如何摆脱困境,再现地理教学的春天呢?唯有一条路: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地学好地理。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就必须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学!



多年来,我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种电教手段,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教具的影响,形成了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当然是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即使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口头讲授,利用板图、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形声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讲述无论如何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能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有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易被感知和记忆,看过的印象要比听过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



另外,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因为从“刺激——反应”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动画效果最好,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把一些相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我国降水的分布”、“季风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差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等都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地理教师,不仅应对电化教学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籍以诱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五彩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仅靠先进的电教手段,是很难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跃、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落实课本知识。



对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有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不失为明智之举。首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并独立整理笔记,教师在检查后,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然后请几位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修改,最后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整理笔记。当然,也可以以“我所了解的‘xx国’或‘xx区域’”为题组织专题讨论课。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该国的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让学生落实要掌握的知识。



如在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的教学时,我事先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预习课文,熟悉各自所代表区域的名称、气候特点和代表性动植物。同时要求各组同学自己分工,准备好有关代表性动植物的教具(如玩具、卡片等)。在教学过程中,选出几个导游,要求“导游”走到哪一个区域时,该区同学依次说出该地区名称、自然环境的特点、人文方面的特点等内容,并举起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教具,同时要求其它同学掌握该地区的内容。



游戏结束后,教师再集中播放四大地理区域自然、人文方面典型的影片,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这样,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组织学生实地测量,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引发兴趣,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而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疑难向老师提出,寻求支持,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



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网模型、用多彩的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用泡沫板制作地形模型等。组织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等;组织学生上网查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进行汇编,建立资源库。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兴趣大增,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加强教学语言艺术,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地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谣来配合教学。



例1,在中国地势特点的分析中,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随即我展示了以下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这样既可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又可体验壮丽景观与情感交融而产生的审美境界;例2讲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时,我引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说明夏季风影响不到甘肃玉门地区,该地是属于非季风区;例3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诗词,既渲染了气氛,又突出了地理事物的特点,一举两得。例4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我选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诗句描述北方地区景观;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来描述南方地区;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来描述西北地区;用“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描述青藏地区。“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艺术的享受,教师应尽量自己编一些实用、上口的歌谣。当然,无论是进行生动的描述,还是引用诗句、民谣,或是自己编写歌诀,都应注意其语言的准确性和地理性,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才能加强地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永远值得重视的问题。



(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刘海艳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的最优化呢?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地理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来优化地理课堂,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和教育对象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论,研究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新方法。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 ?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训斥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友爱、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让“三带”进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



2.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完善



听一位教学艺术完美的教师上课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他教的学科,并投入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多下苦功夫,以求完美。在课堂讲解时,既有生动形象、趣味幽默的语言、也有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的语调;既有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也有醒目美观的地理板图,并且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创造与学生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例如,利用设疑创设理智教学情境、利用板图创设动态教学情境、利用诗句创设景观教学情境、利用谚语创设应用教学情景、利用故事创设乐趣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创设成功教学情景,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1.课前的准备



备课做到“九有五吃透”



教案格式做到有教学目标,有重点、难点、有预习提纲,有教具准备,有板书设计,有教学步骤,有学法指导,有练习作业设置,有课后小结,这是“九有”。五吃透指: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吃透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



2.课堂教学中



讲课做到“五为五突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思维训练,突出教学实效。



(1)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



最大限度的降低教学时间的消耗,地理在中学科目中,算是一个副科,学生不会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一科目上,所以,教师更应该锤炼自己,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教学中要做到:一要避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二要避免教学环节松松跨跨,三要避免教学语言罗嗦重复,四要避免板书杂乱无章,五要避免课堂气氛一潭死水。



(2)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



A.复习提问快节奏── 一般不超过五分钟



B.导入新课激兴趣──恰当的运用直观演示、故事设疑、情景创设等技能,唤起学生高度注意,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进入新课。



C.新授知识抓四点──突出重点、点拨疑点、突破难点、梳理要点



D.巩固新知多形式──动用多种形式激活练习,使单调的课堂练习生动活泼。



E.课后小结应精要──将全课堂内容高度浓缩,理清思路,加深学生理解和应用。



3.课后反思



评课做到“五评五促”



讲后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教务处总评,学生参评,领导点评。促进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责任感,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课堂改革的紧迫感,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二、抓住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许多地理事象或地理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地图的运用。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



另外,地图教学也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地理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对一节课后学生应该掌握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方面的技能月明确,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越有针对性,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语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某地区的主要半岛、岛屿、海湾”,教师就需要选择与指导与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掌握这些知识。



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照顾到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特点。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既有系统地理知识,又有区域地理知识,只有紧紧抓住各类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揭示这类知识的本质特征,深入浅出的搞好教学。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新课程内容的安排已从整体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则要由教师自己来做。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如何掌握地理知识的,他们对地理的兴趣怎样才会产生,在什么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成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怎么样增强的等等。



例如,从初中学生的记忆发展上看,有意识的记忆日益发展,但“初一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还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对有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困难的材料记得比较差”,并且他们的机械记忆还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选择有趣的材料来辅助困难问题的教学,并用反复练习和反复应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某些基础知识。



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比小学自然课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明显增多,但这些抽象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恰当、充足的地理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形成学生地理表象、地理感性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直观教学方法,那些地理理性知识的教授往往也需要使用直观方法。



(三)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不论别人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如何成功,即使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都相同,你自己也不一定能够使用的好,教师个人的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观点、教学经验、兴趣爱好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例如,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能力极强,可以使课堂讲述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他就可能更多的选用讲述的方法:有的教师美术功底很好,也许他会更多的选用板图板画辅助教学,因为对这名教师来说,绘制投影片、板画都是有兴趣而且不太困难的事情:有的教师计算机技术掌握的很好,学校又有条件他就可能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同时避免不顾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地理课堂



众所周知,将计算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它有其他方法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提供了多种可能途径,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地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熟悉地理数据和图形,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1.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把静态的、抽象的、给形象化、具体化


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含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征。区域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即自然事物与人文事物在分布上的不均一;综合性,是由于地理学研究所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既有时间上的变化,也有空间上比较,中间不但包含有按自身规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如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等;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程度上受人类影响的人文现象,如各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和工业、人类和环境等。这些知识内容,很难像数学那样抽象,也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所以,在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模式中,教师教的、学生学的、思考的往往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此时,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则应能弥补这一局限性。在教学中,计算机的辅助以其良好的人机界面,丰富的教学辅助内涵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通过显示各种原理示意图,利用颜色、箭头、线条和物体相对位置变化等来显示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运动的过程,突出其动态性,把大量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地震、板快运动、洋流等,通过计算机模拟,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把原本复杂的地理现象简单化、形象化、加强直观性,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态演示和提示,可揭示出地理现象其内在的规律性,有效地加强重点,突破难点。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大陆漂移学说,都可以动态演示,以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



2.可以使课堂容量大,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另一个优点便是通过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视听手段,对授课内容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将上课所需的所有内容都设计在教学软件中,从而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在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教学密度,讲究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好地图这个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来优化地理课堂。



(河北廊坊第四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海南岛哪里去了?”──试析一地理课例片断之得与失



李三元



在一节地理公开课上,一名学生上讲台在电脑屏幕上表演用鼠标去拼接《中国的行政区划》图时,不料,辛辛苦苦忙到最后,才发现要找的海南岛不见了。这一下可急坏了那学生:“海南岛哪里去了呢?”大家见状,也替她着急,帮忙想办法找寻着;老师也在一旁有点儿急似的鼓劲:“不要慌,仔细找!”可是最后结果是她把已经拼接好的图块一个一个用鼠标移开来找,也好像没有发现它的踪影。“难道海南岛悄悄地蒸发了?”“记得刚开始排的时候看见过的呀?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有点儿意外。由于几经努力,或许都感到太紧张太突然吧,最后,最后大家决定只好放弃,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评析:看到这个场面,我们不仅感到有点儿惋惜:这节课当中的这个片断课例给我们的思考是很深重的,这也不由自主地再一次引发我们新课程实施者对新课改理念贯彻实施的进一步反思:这节课为什么就这样给结束了?海南岛就真的永远找不回来了吗?我们姑且不谈别的,单就思考,老师在这样一种意外情景中还缺失的是什么呢?



很显然,在这个片断当中我们很轻易地看到老师是特别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老师自始自终没有因为学生的“不聪明”而去包办代劳,而是在一旁不断地给那位学生鼓励着、促进着,力争使她自己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好能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和得体的交代,这一点做法,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与我们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极其相符的:充分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实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亲历和体验。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经过反复努力,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奇迹始终没能出现。我们不得不思虑:那学生为什么最终还是不能脱困呢?在这过程当中老师也难道有什么顾忌吗?不然的话,老师为什么在学生这“危急”关头不去施以帮助呢?这节课的一个根本问题出在何处呢?更令人惋惜的是,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是不了了之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多多思考,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是极力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是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并进而采取有效教学行为的。这个片断,让我们明显感受到自始自终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光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够不够呢?离开了老师恰到好处地指点行不行呢?虽然我们考虑到老师这样做固然有他的道理,但这种“无所作为”的方式,在这种明知学生无望实现目标的情况下,老师仍不去指导,行不行呢?显然从这个片断来看是不行的,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她不能很好地突破这一点。在这种时候,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办才好呢?答案是显然的:帮他一把!新课改理念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并不是有意在渐渐消融或者抹杀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地加强了教师的作用:由于真正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空间被放大了,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的“小绵羊”了,老师和学生会同时处在处理问题的起跑线上,会时刻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情况,有时候不仅仅是令学生自己感到意外(不想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然而这可能吗?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内。我们能十分准确预期教学行为吗?──笔者注),就连老师也觉得束手无策。但不管怎么说,这却是新课程的全部要义所在,也正是这个样子,使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望成为可能。因为一切变得不再那么确定,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学生不能直达我们所预期的目标,老师也不能穷尽答案,肯定结论,一切都在真切地探究当中动态式生成。在这种情形下,共同探索便成为师生活动的家常便饭和重要的关键词,师生时刻要准备面临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种种变化。在这个时候,老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与学生一道去寻求答案。在本例片断中,如果老师彻底理解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是辩证统一之关系的话,积极与学生一道去分析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去剖析整个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去把海南岛真正予以找回来的话,也许会很好地解决这个本属很自然的问题,也不会给我们和学生留下一点点儿遗憾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距离。在这种零点距离式的互动过程中,无形地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老师的主导作用似乎更多的是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也是最得力的学习伙伴,因为老师毕竟是教育专业化的人员,当然是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和物质支持者,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也可见一斑。



另外,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是极力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改变等一系列变化是在一种生态式的过程中自然展开的,是极力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全面自主充分地发挥的,以使其鲜活个性在丰富而多样的过程当中得到能量释放和内在资质的充分呵护和培育。从上例片断当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师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的,一切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轴运行着,这是做得很好的一方面。然而,透过这片断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老师似乎在潜意识当中没有注重到或者是根本不在意学生的实质表现,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或者参与进来就行了,当然其结果的真正生成和落实就可以想见了,这也是新课程教学当中要认真兑现的地方,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在上例那当初的学习过程当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令人感到无比可惜的地方。我们反思到,新课程是很注重过程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它的本质意思也并不是不要效果了,而是要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效果,这种效果对学生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是有着多种发展价值的、是对身心的真正影响有大作用的,是学生心智投入而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晶,而不是一些非我知识的简单堆积和无关痛痒的莫名充塞,更不是一种自生自灭式的“无为而教”“无为而放”的,而应是学生不断走向光明的种种丰富而生动的足迹和印痕,是学生在整个心智的动态变化当中自然而然的真实流露。显然这些只有在生动的过程中才能一一实现,也只有在这种过程当中才会有满意的结果出现,过程和结果在这里是互为前提、互为循环演进的一个相互交织而成的统一体,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将是不完备的,不利于学生真正发展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的话,这个过程应是学生不断生成个性化丰富意义的过程,应是学生生命不断演绎的过程;这个结果当然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应有之状态了。我们注意到在上例片断中(尽管这时候说有点事后诸葛亮之嫌),如果当时老师注意到学生实在没有办法跨越那道未知的障碍时,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出问题的答案(显然这也是与主题相关联的有意义的问题),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生成的意外过程本身也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加上最后还能够生成应得结果的话,则对这个意义更是添姿增色了,过程和结果也就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和体现。



(湖北宜昌长阳都镇湾中心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8: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