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43#
发表于 2008-10-4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核心竞争力”与地理新课程教学



广州市增城市增城中学 张华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竞争”无疑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无论从人的社会性到人自身的发展,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到国际竞争的态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还是从我国中小学的实际需求,无不体现出实施竞争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地理工作者来说,如何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之间健全的人际交往、良好竞争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出自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哈默的《哈佛商业评论──公司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不易被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中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和机制及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这种实力表现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力、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后,因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对该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而“知识创新(教育)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将核心竞争力理论泛化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有现实意义。

二、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可从课堂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竞争力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我是这样做的:

1.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争活动,例如在上新课之前组织一场十分钟地理知识的竞赛,或者一场辩论比赛。这样,既可以调节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同时,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人们通过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

2.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各种地理活动比赛,还要对其活动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更趋成熟。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活动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进行,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在竞争中博采众长,加强合作,同时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进行有益的竞争,把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差异,采取“让分赛”等方法,使比赛在“人为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动员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

4.活动后要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特别是对一些尽了全力,但仍然失败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鼓其斗志。引导学生作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能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取长补短,以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5.在地理课成绩考核与达标测试中,也要建立不同层次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努力学习,缩短差距。如在课堂上设立A、B组分层次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A组和B组练习。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竞争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要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地理教学离不开课外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人数多,分到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极少,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地理课外活动的辅导。这一年的主要做法就是:在课外时间开设地理活动小组和地理选修课。如在高一年级开设地图制作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性格、能力等)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各组的综合实力基本相当),本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制作地图的任务进行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分配合作等,各组的学习情况由组间的公开交流、竞赛、量化检查或教师巡视来评定,对评定的结果采用“五星级”进行记载。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学期成绩加分、减分的依据。这样做使每次开展活动既活泼生动又有趣,学生又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组织能力和应用信息能力得到提高。而在同时又极大的促进了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乐趣。但是,要注意对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要素质,是核心竞争力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年来的课堂观察及综合调查显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如有些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处在初中阶段的被动学习,树立不起一种竞争的意识;学生差异大,不利于学生之间公平竞争,使到一部分后进生失去参于竞争的兴趣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1.转变观念,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

有些学生否认竞争、害怕竞争甚至反对竞争,总是幻想取消竞争。但是,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竞争的原则是优胜劣败,竞争不以这种形式存在就必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诞生的,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人,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从竞争中得到生存和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竞争活动安排有一定的梯度,形式多样。

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活动的难度。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注重知识的现代性、趣味性、有用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当是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潮流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地理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应当对教材进行筛选和补充。应注重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有兴趣学习下去,教师还需把课本中的知识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科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广阔的空间性,而中学生所接触的空间非常有限,乡土地理的内容就显得非常有用,只有当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有用的时候,他们才有学习的兴趣。

4.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竞争力。

学习地理知识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高中地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注重运用典型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然后再提供一些材料或设置一些地理情景,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分析地理事物,获得地理知识。

5.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普遍的,而且表现为多方面:生理方面如性别、体力、视力、听力等差异;个体认知风格方面如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个体情绪和意志方面如主导情绪的不同,焦虑水平、自制力的差异等;气质性格方面如气质类型的不同、内倾与外倾等;能力水平和结构方面如智能结构上的不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如学生家庭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双亲、单亲、再婚重组)、家长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摒弃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另一方面要善待差异,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可变性,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合理地对学生情感进行调控,克服学生学习中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值得我们继续探索。教育学生要善于合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使自身的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8-10-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谈谈二十四中《自然地理》的兴趣教学



苏州市二十四中学 顾正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们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您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作为二十四中的一名地理教师,每当面对初一新生,常常会想起这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一般,但我觉得他们在自然地理方面的兴趣并不亚于其他学校的孩子,教师只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定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真正喜欢上《自然地理》的。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对他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巧妙的开场白

开场白指戏剧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比喻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戏要吸引观众开场白得精彩,同样课要打动学生开场白得巧妙。比如:我是这样来介绍“第八课海陆变迁”的。一上课我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很有气势的书法作品“沧海桑田”,顿时学生们觉得很新鲜,眼光全都集中到这四个字上了,接着请一位同学站起来高声朗读这四个大字,然后请大家来说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渐渐地我们已步入学习的主题“海陆变迁”。这类开场白巧妙之处就在于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要是换成普通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八课海陆变迁……”就要平淡得多。这类巧妙的开场白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不然,需要教师课前作精心的准备。

二、 叠出的悬念

一部《福尔摩斯探案集》之所以赢得那么多读者的心,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字“悬念”,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如果教师在《自然地理》课堂中时时能对学生抛出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那么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在介绍“外力作用”时,从灵岩山采来了两块花岗岩,形状相似,但其中一块已风化。我在课堂上面对着大家拿起一块,用手一捏,立刻成为粉末,台下不少同学非常惊讶,有的在悄悄地说老师有神功。于是我就抛出了第一个悬念──这石头是货真价实的吗?有一位同学上台来捏了一下另一块花岗石,涨红了小脸也拿它没办法,证实石头是真的。接着我就抛出第二个悬念──老师有神功吗?大家讨论下来的结果可能没有,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同学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我提示这是大自然的神力,趁机再抛出第三个悬念──是自然界中的什么东西使这块石头不堪一捏呢?学生们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得出结论是风和流水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生们在不断追逐悬念中兴趣是越来越大的,而一个又一个悬念的解决使他们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印象也更深刻。

三、 丰富的想象

想象在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初一学生的想象力不可低估,倘若教师能给他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他们会回报给你一个惊奇的。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内容时,我尝试了一回想象教学。一上课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都把自己想象成小水滴吧,到世界上自由地旅行一次,可别忘了回家哦。”于是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要说说自己的“小水滴奇遇记”。此刻我只是在旁边因势利导,如让大家说说“小水滴现在到什么水里了?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叫什么循环?”出人意料之外的想象情节不断出现,引得大家掌声阵阵笑声片片,我也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跃跃欲试,兴趣之浓可见一斑。

四、 浓厚的趣味

歌词、诗词、谜语、谚语、成语、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往往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正合胃口。如“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熟悉的歌声一起,同学仿佛身临青藏高原,对“世界屋脊”有了形象的了解。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对北方地区多么生动的描写啊,引得全体同学竞直腰。说到全国的省会,不妨来个有趣的谜语帮助记忆,如“法官进羊圈──沈阳(审羊的谐音)”。同学们会心一笑,记忆一定很深刻吧。我在介绍“看云识天气”时,推出了我们苏州的谚语“乌头风,白头雨。”成语精炼生动,颇得学生好感,地球上最丰富的淡水资源藏在冰川里,但它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救不了近渴”。文学故事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也很大,如在介绍“大陆漂移”时,可给同学们讲述一个魏格纳在病床上产生灵感从而提出大陆漂移假想的故事,故事充满趣味,引得学生们竖起耳朵来听课。神话传说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讲到“太阳及其表面活动”时提一提后羿射日的故事,学生们立刻会和教师发生共鸣,他们几乎会和你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完,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讲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五、 直观的教具

运用直观教具对于发展学生地理形象思维,形成地理概念,获得地理感性知识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为发展学生地理抽象思维,形成地理概念,获得地理理性知识奠定了基础。与此有关的直观教具种类繁多,有地图、地理略图、地理图片、地理标本、模型、地理素描、漫画、地理图表、幻灯、电视、电影和多媒体动画等。比方说,我在给学生们介绍“恒星世界”时,特意找来了科教片《宇宙和人》,该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播放之后许多学生都对我说了同样的话:“老师,我们下堂课再看一遍吧!”他们感兴趣的程度不言而喻。

六、 亲切的家乡

谁不说俺家乡好,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如果能在教授《自然地理》的过程中联系我们苏州本地的地理情况,定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举个例子来说,我在介绍“外力作用”时,请同学们回忆苏州老房子屋檐下的石块,大家不约而同地记起了石块上的小坑,我告诉大家由于苏州的降水较多,屋檐水经常冲击门前的石块,使得它坑坑洼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滴水穿石呀,也就是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学生们恍然大悟,没想到外力作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七、 炙手的热点

我们面对的是个多变的世界,热点新闻不断出现,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往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我在讲解“区时的换算”时,引入了2004年当时的热点新闻欧洲杯足球赛,我就利用这个热点事件,让同学们去查东道主希腊所在的时区,然后根据时差把球队比赛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并拿出苏州广播电视报进行对照,果然相符,同学们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我还请喜欢看足球的同学谈谈熬夜看球的体会,于是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意思,时区的查找和时差的换算变成了趣味活动,我甚至让同学们想象要是中国人想舒舒服服在黄金时间(晚上七点)看球,欧洲人得几点开球,他们愿意吗?大家带着问题去计算,真可谓乐此不疲。

八、 轻松的课堂

众所周知人们要学会游泳得放松身体,而同样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得放松心灵,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师生之间首先得保持平等,特别是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之间互相问答共同讨论,这样学生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弄懂,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轻松自然。比如,针对“谁杀死了恐龙”这一内容,一位同学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亡,那么具体是怎么使恐龙灭亡的呢?”我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尽管一部分同学答不好,但求知的热情很强烈。我也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气温下降,蕨类植物大量死亡,恐龙没有食物可吃而灭亡──供同学们参考。其次,教师幽默的语言也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我教到太阳的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09倍时,发现学生对这么大的差距很难有准确的把握。于是我就打了个比方,太阳要是篮球的话,地球就是芝麻。同学们会心一笑,对太阳和地球的差异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学习自然处于轻松的状态。

九、 延伸的课堂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让学生接触、观察地理环境,学习和研究地理环境,这是教学中最生动直观的,并且由此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获得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真正使学生们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在课外下些功夫,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如,在学习“地下水”这段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们作了一个课外调查。我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分头去调查学校或自家附近的井水,要求记录下井的所在地、名称、水色、水温、井深、水深和井栏圈的形状等,然后要对水质作一个粗略的判断,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同学们交流调查结果,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颇感兴趣。

《自然地理》本身充满着趣味性,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必定会使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课的,这也是每个地理教师最感兴趣的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8-10-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初中地理中经纬线知识的解读

灵山县陆屋中学 吴昌卫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拐杖“,是学习和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经纬线是地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认识和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经纬线知识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内容。为了学生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现对初中地理有关经纬线的知识加以解读。
一、经纬线的特点(如下表)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关系

经线

半圆

都相等

南北方向

相交于南北极

纬线

圆圈

由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方向

互相平行


由上表可知:
1.两条相向的经线才能组成一个圆圈,即经线圈。
2.度数越大的纬线,其长度却越短;度数相等的纬线,其长度则相等。
3.沿某条纬线一直向东(或西)走,最后能返回到原地;而沿某条经线一直向北(或南)走,最后不能返回到原地。站在北极向四周看,所有方向都朝南;而站在南极向四周看,所有方向都朝北。
二、经纬度的判断
1.经纬度的特点
(1)纬度的特点(如下表)

起点范围

度数大小(度)

度数增大方向

北纬

赤道以北

0~90

向北增大

南纬

赤道以南

0~90

向南增大


(2)经度的特点(如下表)

起点范围

度数大小(度)

度数增大方向

东经

本初子午线以东

0~180

向东增大

西经

本初子午线以西

0~180

向西增大


2.纬度的判断
由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纬向北度数是增大的,南纬向南度数也是增大的;东经向东度数是增大的,西经向西度数也是增大的。反过来其结果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度数向哪个方向增大就是相应的经纬度。具体地说有这样的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度数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如上图示:A点的经度──和纬度──A到B到C的度数是向东增大的,则A点就是东经了;而C到B到A的度数是向北增大的,则A点就是北纬了。至于度数是多少度一看就知道了。

三、经纬线中的“十线”
1.赤道(即0度纬线):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3.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是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4.北极圈(北纬66.5度):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
5.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
6.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也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
7.180度经线: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这两条经线是重合在一起的,合称180度经线,因此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也相应地合而为一,其中央经线就是180度经线。所以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钟点是相同的,但日期相差24小时(也就是一天)。180经线还是著名的国际日界线,即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此线西侧是今天,则东侧是昨天。如下图所示:假如由东十二区向东跨越日界线到西十二区,那么日期就要减去今天,由5月1日变成4月30日,但钟点9时没有变化。
8.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国际上规定,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准确地说,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西半球。
四、半球划分的判断
1.南、北半球的判断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所以,北纬一定分布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分布在南半球。如某地(北纬40度,西经15度)就很容易判断是分布在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判断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而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所以,西经不一定分布在西半球(小于20度的西经<图中阴影>是分布在东半球),东经不一定分布在东半球(大于160度的东经<图中阴影>是分布在西半球),下图所示。例如前面所说的某地(北纬40度,西经20度)很容易判断是分布在东半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8-10-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法定时



河北省邢台学院地理系 扬乐夫 李玉平



1884年10月,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41名代表汇聚美国华盛顿,举行了著名的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本次会议形成了多项决议,其中“采用以通过格林尼治(旧译‘格林威治’)的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的时区制”的决议产生的影响最大。

国际经度会议所划分的标准时区,只是理论上和原则性的规定,称为理论时区。按理论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即为区时。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来划分的,完全不考虑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政治疆界。根据一日分成24小时的历史传统,全球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区时同该时区东、西界线的地方时的差值,皆为半小时。这样,在每一时区内部,既消除了时间上各自为政的弊端,也不致发生钟表时刻同太阳光照严重脱节的情况。

然而,区时只是理论上的规定,世界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并非区时,而是法定时。法定时是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的便利,根据具体情况对理论上的标准时即区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整,由于这种时间及其适用范围是由各国的立法机关或行政当局以法令形式制定和颁布的,故称为法定时。那么,理论时区和法定时区之间、区时和法定时之间有何不同呢?概括地讲:①理论时区和区时仅具有理论意义;法定时区和法定时则具有实际作用。②理论时区都以经线为界,界线是规则的;法定时区在陆地上通常是以自然或政区界线为界,界线一般是不规则的。③理论时区和区时适用于海洋上,而法定时区和法定时适用于陆地上。④理论时区和区时是基础,法定时区和法定时则是对理论时区和区时的变通。

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法定时,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法定时,同其或其主体部分所处的理论时区的区时是一致的。它的标准经度都是15°的整倍数,同格林尼治时间的差值都是整时数。例如,丹麦全部处在东1区,其法定时为东1区的区时。又如,日本的主体部分在东9区,只有很少部分在东8区和东10区,日本的法定时即采用的是东9区的区时。

2.欧洲的某些国家的法定时,比它们所在理论时区的区时早1小时(这相同于夏令时,因为夏令时只限于夏半年一段时间使用),这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如法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位于中时区,但采用东1区的标准时。英国是格林尼治时间的故乡,但在历史上曾一度(1968年~1972年)不用其所在的中时区的区时,而采用东1区的标准时。

3.亚洲的某些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它的标准经度同理论时区相差7.5°,它的法定时同区时相差半小时。如伊朗采用东3.5区的区时(即比格林尼治时间早3.5小时),阿富汗采用东4.5区的区时,印度和斯里兰卡采用东5.5区的区时,缅甸采用东6.5区的区时。此外,北美洲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采用西3.5区的区时。

4.澳大利亚根据本身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同时采用两种不同形式(整区时和半区时)的标准时。其西部和东部分别采用东8区和东10区的标准时,并把这两个时区的范围略向中部扩展。中部是干旱的沙漠,人烟稀少(故时区范围缩小),为了使中部地区到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时间不致过于突然,所以,不用东9区的标准时,而改用东9.5区的标准时。

5.世界上还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地方时色彩的法定时。尼泊尔是惟一这样做的国家,它的法定时比格林尼治时间早5时45分(之前曾采用比格林尼治时间早5时40分的法定时)。新西兰的查塔姆(Chatham)群岛的法定时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2时45分。可以相信,使用带有地方时色彩的标准时现象迟早会完全消失。

6.我国实行单一的法定时,即北京时间。我国领土跨5个理论时区,即东5区至东9区,本应使用5种不同的区时,但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用惟一的法定时──北京时间。

此外,高、中纬度的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夏季的太阳光照,节约照明用电,在每年的夏半年把钟表拨快1小时或半小时,称为夏令时。夏令时也属于法定时。实行夏令时的日期,一般是4月~9月(北半球)或10月~3月(南半球)。具体日期不但因国家而不同,而且有的国家还逐年变化。如一些国家的夏令时起讫时间,都同星期有关,一般开始于某个星期日,终止于某个星期六。我国曾于1986年~1991年实行夏今时。

在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上述法定时的有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增强使用法定时的意识,避免简单套用区时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10-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曹飞跃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存在种种误区。

[关键词]教育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误区

一、“屏幕灌”与“屏幕问”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基础训练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沿用“满堂灌”的教法,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屏幕灌”又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使用新技术来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副副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对学生轮番轰炸,令学生目不暇接。究其实质,还是一种理念陈旧的“满堂灌”──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

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又将“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屏幕问”:从导课到结课不停地提问。据调查,此种现象绝非个别,至少在如今的公开课、比赛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曾听某教师讲授《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课,第一课时教师(包括屏幕)共提问54次。且几乎都是一问一答形式,问题大多浅显琐碎,还有的只是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学生只需照读一两句教材,或简单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

“满堂问”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学生易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思维习惯被定格在浅层次上。究其原因,最近若干年来,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弊端,提倡“师生互动”,有不少教学管理者把学生在课堂中“动”的时间,作为衡量教学改革程度的尺度,而教师问、学生答倒不失为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乍看轰轰烈烈,双边活动频繁,其实它只是“满堂灌”的翻版而已,因为“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

其实,无论“满堂灌”还是“满堂问”,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课堂中,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述和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过头,否则就成“灌”了。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出现。无论是传统的“满堂灌”还是其翻版“屏幕灌”、“满堂问”,都与这种境界相距甚远。

二、迷途的“满堂转”

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满堂转”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已走入误区: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一概小组讨论,甚至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不例外;随意性大,凭教师一时的兴趣;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甚至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笔者曾听过一堂省级比赛课,课题是《探索神秘的宇宙》,课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各小组学习的内容不同,所以小组汇报时,同组的同学兴致高涨,其他小组的同学却兴趣索然。结果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实际只掌握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本小组的学习内容。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外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满堂转”的现代教学法直接在“运用”两个字下功夫,不愧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运用”而偏废基础训练,结果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在国外的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方面的证明。而且,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不论对象、内容和课型一律“满堂转”,恐怕也是与课改的初衷相违背的。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指出:“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扬长避短,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搞一刀切。

三、“放映员”、“解说员”与“管理员”

在课堂上,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究竟哪一个应该起主导作用呢?毫无疑问应该是教师。

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循着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

类似的现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中同样存在。不难发现,课堂中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监控学生的上网情况,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扮演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计算机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四、冰冷的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地理网络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和学生都戴着耳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大气环境保护》:课前引入后,接着就是30分钟的自学时间,学生通过游览因特网,查找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信息,自学理解教材的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提问与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文字的输入进行,利用网络课件中的BBS来实现,整个过程基本上看不到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便捷,表达含义最丰富的交流方式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交流,以及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交流。显然,这远非BBS、E-mail、留言薄等力所能及,还姑且不考虑师生文字输入速度的快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一切媒体资源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其结果无疑将是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恐怕会失去一些人性化的东西,这与课改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五、下岗的传统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之后,对其它教学媒体就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计算机教学,全然不管是否适用,也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有的甚至连黑板都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大赛,尽管主办方提供了黑板,但16堂比赛课中,只有两节课使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计算机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黑板略图的直观、实用等,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而且,计算机教学尤其是网络教学也有其局限性,有些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例如:“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地球的运动”、“时区和日界线”、“月相的变化”等内容就不宜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和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8-10-4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巧辨形状趣识政区

河北省饶阳县第二中学 赵玉
省级行政区的辨识是中国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要辨识34个省级行政区,学生们普遍感到困难和枯燥。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辨认各省区的形状,并与学生日常熟悉的动物、人体部位或其他形状和物体相联系,是学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的捷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识记地图的快捷方法,甚至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之一,具有很大优点。现总结如下:
位置

省区

简称

形状及趣解

东北

地区

辽宁


1.小鸭子:辽东半岛是鸭尾。
2.牙齿:辽东半岛是牙根之一。
吉林


1.袋鼠。2.人参。3.宝塔。4.葫芦。
黑龙江


1.天鹅:黑龙江是天鹅的主要聚居地。
2.拳击运动员。3.恐龙。
北部

边疆

内蒙古

内蒙古

1.大蝙蝠。
2.牧羊犬:癞蛤蟆终于可以平反昭雪了!原来,想吃天鹅肉的是这只来自大草原的癞蛤蟆。
黄河

中下游

山西


1.平行四边形。
2.胃:里面的食物是煤,因为山西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区。
河北
北京
天津

冀京津

1.手枪。

2.拐杖。

3.耳朵:北京是耳道和鼓膜,倾听来自祖国各地的呼声。
山东


1.游向大海的海龟。 2.高飞的雄鹰。 3.卧着的骆驼。4.“5.拇指伸向海洋的握拳:那是在赞颂山东历史上的名人义士——孔子、孟子以及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
河南


1.鹅掌。2.拉满的弓。3.热带鱼。
长江

中下游

安徽


小猫:不怀好意,正伺机偷袭热带鱼。
江苏

上海

苏沪

1.鳄鱼。.2.龙头。3.字母“B”4.奔跑的小狗:狗嘴里确实吐不出象牙,却吐出了东方明珠——上海。
浙江


1.“6”字。
2.半开盖的酒坛子:快闻一闻浙江绍兴老酒的香味。
湖北


1.倒着的“V”字。
2.
警帽。
湖南


人头:头上正好戴着警帽。仿佛警示人们——这里是长江抗洪任务最艰巨的地段。
江西


头顶挽髻的古人头:会是谁呢?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大山人还是江西历史上的其他名人?他们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看,都累瘦了!
南部

沿海

福建


1.帽子。

2.枕头:请江西的古人躺着歇歇吧,辉煌的历史由我们续写!
台湾


1.海豚。
2.
大水滴。
3.
香蕉:这里盛产香蕉。

4.企鹅:眼望大陆企盼统一。
5.
饺子: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是喜欢团圆的,回来吧,湾仔,我们共吃团圆饺子。
广东
香港
澳门

台港澳

1.坦克。
2.
潜水艇。
3.
鲸鱼。
4.
水龙头:谁这么粗心,忘了关水龙头,那流出的水都汇成南海了。
5.
大象头:咦,象鼻子怎么伸向海洋啦?
海南


1.菠萝。
2.
鱼。
3.
气球。
4.
地雷。
5.
漂流瓶:是不是所罗门国王密封的那个魔鬼,还在瓶中?
广西


1.刀。
2.
碗。
3.
头盔。
4.
狮子头。
西南

地区

云南


1.飞鸭。2.孔雀:云南是孔雀的故乡。
四川


1.四肢舒展的大熊猫:这里是熊猫的故乡。
2.“
字:象征四川盆地独特的紫色土。
重庆


1.烟斗。
2.
锤子。
3.“
字:代表山城重庆。
4.“
字:它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5.
字母“T”
贵州


宠物狮子狗:因受宠,故高(暗示贵州)。
西藏


1.船。
2.
登山鞋:既表示这儿有世界最高峰,许多登山爱好者心驰神往,又代表了一种勇者无惧艰险的豪情和志气。
西北

地区

陕西


1.倒写的“F”
2.
钥匙。
3.
跪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跪俑)。
宁夏


1.“字。
2.
航天飞机。
甘肃


1.桥。
2.
电话:喂,太空、太空,我是甘肃酒泉,中国人遨游你的时代即将到来,准备迎接吧。
青海


1.牦牛,是当地的主要牲畜。
2.
玉兔:酒泉,请给月球发个信息,我要去探亲。
新疆


1.熊。
2.
猪。哎,反正是够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3-12-5 16:41:4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论文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21: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