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反比例函数
1.形如 y=k/x(k≠0)或y=kx^-1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k叫做反比例系数。它的图像是双曲线。^-1表示负一次
2.在函数y=k/x(k≠0),当k>0时,表达式中的想x、y符号相同,点(x,y)在第一、三象限,所以函数y=k/x(k≠0)的图像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表达式中的想x、y符号相反,点(x,y)在第二、四象限,所以函数y=k/x(k≠0)的图像位于第二、四象限。
3.在y=k/x(k≠0)中,当k>0时,在第一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若y的值随着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k<0
4.设P(a,b)是反比例函数y=k/x(k≠0)上任意一点,则ab的值等于k。经过反比例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段,则所成的矩形面积为k;过P点向x轴或y轴作垂线段,连接OP,则所成的三角形面积为k/2
二、二次函数
1.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它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对称轴是直线x=-b/2a
3.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a≠0),当a>0时,二次函数图像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图像与y轴的交点的坐标是(0,c)
4.一元一次方程ax^2+bx+c=0(a≠0)的解,可以看成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当b^2-4ac>0时, 函数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5.当a>0,且x=-b/2a时,函数y=ax^2+bx+c(a≠0)取得最小值,这个值等于4ac-b^2/4a;当a<0,且x=-b/2a时,函数y=ax^2+bx+c(a≠0)取得最大值,这个值等于4ac-b^2/4a
6.抛物线y=ax^2+c(a≠0)的对称轴是y轴
7.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a≠0),若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8.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9.对于抛物线y=a(x-m)^2+k,左右平移时,只与m有关,往左是加,往右是减;上下平移时,只与k有关,往上是加,往下是减
三、圆的性质(这一课的知识书上都有哈,我就不打了   o(∩_∩)o)
四、相似三角形
1.如果两个数的比值与另两个数的比值相等,就说这四个数成比例。
2.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且bd≠0,那么a/b=c/d; 如果a/b=c/d,那么(a+b)/b=(c+d)/d。谁都不能为0。为0无意义。
3.一般的,如果三个数a,b,c满足比例式a:b=b:c,则b就叫做a,c的比例中项。 (如果是线段的话,只能取正的,如果是数,正负都可以)
4.黄金分割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5-1)/2,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
5.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照我们老师的方法来说就是A字型和8字型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
6.还有位似图形   不过我们老师说不会考的  所以没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9 15:45:4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0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