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物理实验结论的表述常见错误浅析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 钟继芳
物理实验结论的形成是物理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实验结论的形成通常建立在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因果分析和数据分析。如果能知道一个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某个原因引起的,又能知道该现象和某原因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只要把这两个方面概括起来进行描述,这就是实验结论。
中学生尤其是初学物理的学生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常出现一些错误,究其原因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因果关系表述颠倒
倒1 某同学在做“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后,收集了一些实验数据如下表,由表内数据可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
U=3V
电流I/A

0.3

0.2

0.1

电阻R/Ω

10

15

30


错误结论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分析 原因和结果,在物理实验中,通常表现为物理条件和现象,物理条件是原因,物理现象是结果,物理条件的改变引起了物理现象的变化。因此要归纳科学规律,一方面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两个物理量的因果关系,不能前后颠倒。由于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关,因此本实验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方法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通过改变导体的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因此,电阻的变化是原因,电流的变化是结果,且实验数据的规律表明:当导体两端的电池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大为原来的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正确结论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结论缺少实验条件
例2 某同学用实验探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先用一个小橡皮帽套在注射器下端的小孔上,以封住注射器内一定质量的空气、再依次在注射器的活塞上放1个、2个、3个同样质量的砝码。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错误结论 气体的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分析 在描述实验结果时,语言要客观、准确。所描述的结果如果只是在某种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不仅要描述所探究的规律,还要客观地指出这一规律所存在的条件。本实验是用封闭一段空气来探究气体压强随体积的变化规律,应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质量的空气,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在这段描述中,“一定质量”“空气”“温度不变”,讲的就是实验条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讲的是规律。如果进一步对各种气体进行实验,上述成反比的规律都成立,便可以把上述描述中的“空气”改为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某种气体”。
正确结论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三、实验条件表述错误
例3 如图2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得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错误结论 当物体的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分析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它在实验探究中具体的做法是:为了研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题实验研究的是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由于影响小球的动能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速度,因此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小球的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小球的质量,来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本题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只是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不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表述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它的实验条件是:使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不变,而不是小球的高度不变。
正确结论 当物体的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四、研究问题判断错误
例4 某同学在用一枪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实验时,在弹簧的下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对应的弹簧的长度也不同,具体数据见下表:
钩码重力G/N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l/cm

3

5

7

9

11

13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你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__________。
错误结论 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越长。
分析 在分析、处理数据时,首先要明确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研究什么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涉及这些物理量变化关系的数据有哪些,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选择实验数据的能力。
该实验是研究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结论时,应表述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钩码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反映的是弹簧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实验现象表明:弹簧下端所挂的钩码越重,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且随着钩码的总重均匀增加,弹簧如伸长量地均匀增加。
正确结论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或: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美国物理教材中的章后图表习题

浙江省黄岩中学 邓明富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可能借助几道长篇文字叙述的信息题就可以达到目的,如何采取更好地有效地措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主要归类介绍美国最权威的物理教材《科学探索者》章后复习题中的图表习题,希望能对同行在该方面的教学有所启示。该教材中除了用大量生活中的物理引出物理学原理外。在每一章结尾的“形象思维”习题栏目中有一类图表习题。旨在介绍给学生一些处理信息的实用工具。从教材对该类图表习题的处理形式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概念图习题
概念图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的连接词。下面是该教材“能与功率”章后概念图习题:
例1 在一张空白纸上把这幅能量概念图(如图1所示)抄下来。补充完整后给它加个标题(若想了解有关概念图的更多知识。请参阅技能手册)。
由图1可以看出。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 chical frame 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常常位于图的顶端。越往下,概念的范围就越小。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概念的连线就是交叉连接(又称横向联系),交叉连接常常形成方向性意义,也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
概念图是学习工具,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它可以把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的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使学习者看到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了。概念图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这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发现,在学习中使用概念图的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其知识的保持超过不用概念图学习的学生。用画概念图和看概念图学习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也比用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生宽。更能解决问题。
二、比较/对比表习题
比较/对比表是比较两种以上事物的异同点时很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你所需要的特性对事物进行比较。下面是该教材“光”章后比较/对比表习题:
例2 把而镜和透镜的类型抄在张纸上,填写下表,并为之配上标题(更多的比较/对比表格知识,见技能手册)。
透镜的类型

如何影响光

形成的像的类型

平面镜

反射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实像或虚像

凸面镜

反射

d_______


透镜的类型

如何影响光

形成的像的类型

凸透镜

e_______

f_______

g_______

h_______

虚像


建立比较对比表时,首先把要比较的事物列在表格的顶端。然后,把作比较所依据的特性列在左侧的栏中。最后,把每件事物关于各个特性的信息填入相应的格子里。
比较/对比表是用来帮助学生找出两类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信息间由此而产生联系,使学生活动变得有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学习效果。
三、维恩图习题
维恩图是另一种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要说明各种事件的交叉重叠性时可以选择“维恩图”。
例如该教材“电荷和电流”章后维恩图习题:
例3 如图2所示,照样把下面这幅维恩图画在你的本子上,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做完填空题后加上标题(为了解更多有关维恩图的知识,请参阅技能手册)。
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独有的特征(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整理、分析、归类几件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建立维恩图时,首先画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在每一个圆的上方注明它代表的事物。独有的特征写在重叠区以外,而共同的特征写在重叠区内。
四、流程图习题
流程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它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如下面是该教材“流体力学”章后流程图习题:
例4 如图3所示,制作一张流程图来说明液压机如何将力放大的?(更多的流程图知识,见技能手册)
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中。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紧接其后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五、循环图习题
循环图用来表示一系列连续循环发生的事件。连续就是指没有终点,因为当最后一个事件结束时,第一个事件又重新开始了,就像流程图一样,循环图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要表达事件的流通过程时则可选择“循环图”。下面是该教材“科学实验”章后循环图习题:
例5 如图4所示,在一张空白纸上把这幅科学实验步骤图抄下来,并填写完整。
更多有关维恩图的知识,请参阅技能手册
建立循环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中。把一个事件排在框顶部的中间。然后,沿着一个假想圆圈的顺时针方向,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每个事件。最后,把事件依次用箭头连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圈。
教材《科学探索者》各章复习题中都涉及一道上面某类图表习题,它们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是一种信息组织的可视化方法。通过这些图表习题的训练。学生对某个主题产生一个形象的概念,并明了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所研究问题的全部信息,达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不断研究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注视国外教材的动向,汲取有效教学成果,是使我们的教学不断前进、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情况的必要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创造性地处理物理教材三法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朱道荣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因此要让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关键看教学是否有创造性。笔者就创造性地处理物理教材谈三种方法。
1.授新课 独树一帜定“教路”
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仅靠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照本宣科,是讲不出创造性的。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教材编者的意图,寻找其“编路”,然后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教材自身的“文路”,再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寻找学生的“学路”。在此基础上教师确定独树一帜的“教路”,从而展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的“教路”是:识别电路、连接电路、设计电路。其中,识别电路是难点和关键。
以电冰箱内的电路(如图1)为突破口来讲授电路的识别。教师问:你是怎样识别此电路的?学生1说:电流从电源的一端流出,顺着电路的流向A点时,出现了分支,这说明前面部分是电路的干路,在分支处出现了支路,可以判断电灯与电动机是并联的;学生2说:这个电路图像图2那样画就直观了;学生3说:象图3那样画更直观;学生4说:图4才是最直观的,干路、支路一清二楚。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你是如何由图1变到图4的呢?学生讨论得出:①在电路图的变化过程中,只要不改变其电路的结构,灯泡和开关的位置可以挪动;②在不改变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把导线任意的伸长和缩短;(如家庭电路的识别就是如此)③在电流“行进”中出现分支点时,说明电路有并联方式;……
由学生讨论,得出了识别电路的一般方法。
在电路连接前,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游戏,训练电路的连接:教师充当电源,右手拿一支粉笔表示电源的正极,另找几名学生充当电灯和开关,手臂作导线,如果合上开关电路正常工作,充当电灯的某学生就连连点头,表示电灯在发光,如果断开开关,则被控制的电灯停止“发光”。通过师生游戏,学生掌握了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串、并联的含义,最后进实验室“真枪实弹”地操作。下课后有位同学高兴地说:今天我把老师(充当电源)也管上了,因我是“总开关”。
训练了电路的识别,掌握了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就迎刃而解了,在此不再赘述。
2.讲例题 寻根究底觅“编路”
教材上的某些例题的设置一目了然,学生解答得心应手,这些例题似乎失去了它的示范作用。困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类例题时总是草草了事。反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挖掘编者的意图,觅其“编路”,站在编者的角度去分析例题,充分发挥例题潜在的作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路程和时间的计算》一节中有这样两道例题:
例1 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例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中并不少见,编者为什么还要在初中物理课本中设置此题呢?我让学生自己解答后思考:你通过此题的解答得到了什么?学生1说:在解答计算题时,写已知、求、解、答,可以规范解题格式,学生2说:运用变形式S=vt解题时,必须先写出原始的公式;学生3说:把数据和单位代入公式计算前,必须把各物理量的单位划统一;学生4说,通过这道例题的解答,让我们了解并积累了生活经验,如一般的步行速度为1.2m/s左右。……以上学生的回答,都充分体现了编者的“编路”。
例2 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km如图。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速客运火车,要运行14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没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火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并解答此例题后,又总结出了如下的规律:①对于题干较长的例题,用画标意图的办法来帮助理解物理情境是一好方法;②当有很多物理量在题中出现时,必须用上脚标和下脚标来区分,如例2中的t和t',s和s'等;③要善于挖掘题中给定的隐含条件。如上题中的“假设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这就是一个隐含条件。
3.解习题 异曲同工展“学路”
学习的思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评讲习题时,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方法。教师把不同的正确解答方案在学生中展示(即展示“学路”),可起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
学了《欧姆定律》后,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电阻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2kΩ,如果它们两端的总电压为48V,R1两端的电压为12V,求R1和R2。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Ⅰ):先根据R总和U总求出I总=,由于I1=I2=I,U2=12V,根据I=可得:R1==300Ω,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U2=U总-U1=48V-12V=36V,同理R2==900Ω;
解法(Ⅱ):同解法(Ⅰ)求出R1=300Ω,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即可求出R2=R总-R1=1200Ω-300Ω=900Ω。
解法(Ⅲ):对整个电路:I总=,对R1有:I1=,而I1=I总,∴,解得R1=300Ω,由串联电路的特点求出U2=U总-U1=48V-12V=36V,同理求得:R2=·R总=
以上三种解法通过实物展示仪在大屏幕或黑板上交流,效果很好。尤其是通过解法(Ⅲ)意外地找到了串联电路中的又一特点──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安徽含山县清溪中学 张训涛



  进入中学的学生,其心理主要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和好胜等特点,如果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那么,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一、好奇──兴趣的先导

  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好起始课的教学

  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争取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例如,上初二物理绪言课时,如果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好奇心,组织好新课导入

  物理课堂教学中引课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开门见山法、故事导入法、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置疑引入法、引探法等等。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搜集教材,有效地运用各种新课导入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先给同学讲授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小尾巴”来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是否掺假的呢?再如,在学习物质“密度”时,先唤起学生记忆:通常我们说铁比棉花重,是吗?在学生默认后,再追问:一小块铁比一大捆棉花重吗?诸如此类,这样设下悬念,引发好奇,以好奇刺激探究愿望,有效地组织物理教学使学生感到物理课既生动,又有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点燃了学生好学的火花。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问题讨论

  用提问来引发学生好奇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新疑有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相近,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静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坐没动,路旁的孩子们赞叹他前进得真快,一个说他静止,一个说他运动,谁说得对呢?通过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鼓励和尊重,而且教师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当然今天的学生,他们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批判性,他们对书本上写的或教师讲的知识,往往会提出疑问,产生批判性的独特见解。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教师应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现在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内课外好问的人数在逐渐地减少,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已的个人形象,特别是中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不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教学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要想使学生勤于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改变教学方法,将“满堂灌”转变为“启发”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做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中。如在做“测滑动摩擦力”实验时,有的学生主动观察研究了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受力面积的关系;有的学生还主动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如果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拉动木块前弹簧秤示数有何变化?木块开始运动时跟匀速运动起来以后相比较,弹簧示数有何不同?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素质。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

  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搞小制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应用物理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好胜──培养自信心的纽带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初中生的这—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如,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问题时,可采用抢答竞争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按课堂回答问题的多少正确与否,给每一小组评定成绩,当堂公布结果。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还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

  当然,课堂提问会因人而异,难保有较高的答对率。特别是中差生,一有所长,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教学检测或考试时,要注意层次和梯度,适应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满足好胜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努力营造一个竞争环境,可促使学生为进一步上进而奋发努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要以心理科学理论指导物理教学,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因,将教育的要求有机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全面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如何获得初中物理课堂导学的最大效益



福建平潭县城关中学 曾国雄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种传递、加工、贮存和再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需要学生个体和集体积极主动的认知心理活动的参与,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认识。通过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感知、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观察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日益提高,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仔细观察;意义识记逐步占优势、抽象识记日益发展;想象能力逐步增强、由具体的、虚构的,向抽象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同时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对现象作出恰当判断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理解力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他们逐步地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不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地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

  三、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模式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结论→应用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法→抽象出物理概念或归纳发现物理规律→导出物理量计算公式→规定物理量单位及其它单位→介绍物理量的测量→计算举例或分析、解答有关问题、现象→生活和技术上的应用)

  四、初中物理课堂导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积累及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物理编写的模式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课堂上应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发展;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物理学科的特点设计问题和情景,指导或引导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索性成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良好的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将会使人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是终身受益的。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为使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施教导学的三位一体,产生最大的教学容量:学生的信息接收、加工、贮存、输出获得最大效应。必须在物理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探求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学习有关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从而得出结论,进而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学艺术的发挥。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可设计成如下形式: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研究探索学法指导→归纳结论掌握方法→扩展引伸应用迁移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此环节从认识论的观点属于感知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而言属于信息传递阶段。遵循反映论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或设置悬念、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趣,形成探索问题的心理愿望。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两条心理活动的“索链”,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力的“索链”,即认知过程: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索链”,即情意过程。当学生受到外部感兴趣情景刺激,就会感到兴奋、去感觉新事物,有意注意增强、情绪振奋、激发大脑展开思维,迅速进入所要研究的思维对象情景中。

  2.研究探索、学法指导:此环节从认识论的观点而言,属于理解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而言,属于信息加工阶段。此时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特别兴奋、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或通过阅读或通过实验,学习应用观察思考法、激疑讨论法、实验探讨法……进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发现问题。讨论分析、研究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良好的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剧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3.归纳结论、掌握方法:此环节从认识论的观点而言属于巩固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而言属于信息贮存阶段。在学生自主学习、学法应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收集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从中体会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累积法、假设法、类比法、等效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由于此时学生的自控意识明显减弱,大脑兴奋中心进入低谷,思维不是很活跃,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或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大脑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扩展引伸、应用迁移:此环节从认识论的观点属于应用阶段:从信息论的观点而言属于信息再创造、输出阶段。物理知识是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组成。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将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事物相互作用和有关物理现象(过程)内在的必然联系。但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都不是实际的客体和实际现象,而是采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或多或少作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之后、建立的模型和理想过程;又由于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观察和实验中限于仪器的精密程度、操作技术的准确程度不可避免出现测量误差,反映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所以在发现物理规律之后必须指导学生知道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迁移,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学生只有达到知识的迁移,才能达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即融会贯通。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C.从典型习题中概括出思考方法。通过联想转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误区设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探索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逆向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善于施导,在学生的学习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运用阶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提高。

  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课型有概念课、规律课、习题课、实验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形式,所以在设计物理课堂施教导学的程序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1、物理概念课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研究→概括抽象定义概念→内涵外延应用迁移

  2、物理规律课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猜想验证收集数据→分析综合归纳规律→研究方法应用迁移

  3、物理习题课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引导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应用迁移

  4、物理实验课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理解原理构思方案→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应用分析创新设计

  5、物理复习课教学程序:

  要点导学指导学法→难点辨析掌握方法→反馈练习巩固知识→质疑讨论应用迁移

  6、物理讲评课教学程序:

  自评查缺互评互学→归类精讲指导方法→激活练习发散思维→活化知识应用迁移

  要创设优化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最佳逻辑顺序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抓好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注重师生双边活动、信息反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引入“问题解决”发掘学生“潜能”



山东平度市同和大赵学校 肖洪香



  “潜能”是指可能性存在的尚未实现的心理能力,是相对于人的现实能力而言的。如何更好、更快地探索和把握科学发掘潜能的方法,青岛市做了有效尝试,把“问题解决”理念引入物理教学之中,成效显著,在2002年物理中考中“问题解决题”型闪亮登场。

  所谓“问题解决”不同于我们常说的“解决问题”。它首先由美籍匈牙利教育家乔治·波利亚于二十世纪中叶提出。就是在没有现成的解题方法时寻找一条解题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找一条绕过障碍的道路;由适当的方法达到所要去而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它具备四个要义:(1)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2)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物理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3)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4)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请欣赏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

  1.小丽在某市场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着回家。走了没有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请你帮他找到解决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物理道理。

  2.小宇请小丽喝饮料,小宇给小丽要了一杯牛奶,给自己要了一杯矿泉水,小丽想:“哪一种饮料的密度大呢?”可是,现在身边没有天平、量筒、弹簧秤、密度计,请你运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她想个办法比较出这两种饮料的密度大小。请说出你的办法。

  3.小宇拿着几个不知什么材料制成的工艺品来找小丽,对小丽说:“现在我们身边没有电流表、小灯泡,你能不能想办法知道这些工艺品中哪些是绝缘体?”小丽犯了难。你能否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她解决这一问题?请说出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物理道理。

  4.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的1/6。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谈一谈你认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与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或会发生哪些与在地球上不同的现象?为什么?请说出1点。

  可见,青岛市之所以将“问题解决”列为中考题型,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理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有关的物理现象、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非常适合于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它将问题看作是物理的心脏和思维的起点,使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这种从问题出发,以物理学研究方法为线索,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教学,使物理教学成了物理实践活动教学,物理学方法教学应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借鉴和运用。当然学生对“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教师的设计、引导和智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物理获奖论文精选

怎样学好物理



河南孟州市实验中学 李志仙



  有一句话道出了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其实,我觉得难不难在于你对该科学习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对如何学好物理,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

  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能量”、“惯性”等等这些概念,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真谛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例如“摩擦力”这个概念,书中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的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实验,无外乎都有这么几部分组成,实验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满足?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记录到的数据?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例如在《焦耳定律》这节课中,书中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便是焦耳定律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研究呢?联想到物体间热传递的规律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便设计出了如课本图9-7所示的实验装置,由此便把电流放出热量的多少形象地转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这便是该实验的原理。分析可知该实验需分三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在这三步中,当我们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当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而来改变电流;当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就应该保证电流和电阻的大小相同而通电时间不同。那么书中又是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接成了串联电路;在第二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同一个烧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变阻器来改变它的电流;至于第三步就无须多说人人明白,然后通过观察每一步中条件改变前后液柱的升降情况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内容。在平常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能这样环环设问、层层剖析,那么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了如指掌、默然于胸,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三、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

  学习理科离不开计算,在物理公式中对各物理量间的对应性以及确切的物理含义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彻,因此常常出现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例如,对于功的计算公式W=FS中S的含义的考查有这么一道题:一位同学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推到7m远处,这位同学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 B.210J C.0J D.无法判断。初学者往往觉得选A或C,但一旦知道正确答案应为D,那么对S的含义自然是心领神会。哲学上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体现在这里。

  四、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我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书由薄变厚,但把书由薄变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太厚了,就会超负荷,承载不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我们若学会了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义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它们的定义方式都是一样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实验,却几乎都是用控制变量法,只要我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所有的实验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感情投资

  我们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学习中的作用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对一个学生而言,能试着喜欢自己的老师,那将会终生受益非浅。学习的过程本就是艰辛的,甚至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个单调、枯燥的过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应,那么什么样的方法都将是徒劳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寓于神奇的感情力量,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涯不就其乐无穷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8: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