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1:2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他,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便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设计这一课的第二教时时,我将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深情、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作为教学重点,将“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作为教学难点,并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在突破重点的第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其后,引出疑问“既然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杀他呢?”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当时的情况是“燃眉之急”,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他只有舍小义,取大义。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此外,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我利用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体验那种艰辛、困苦。在教学枪杀骡子的这一感人片段时,我挖掘了“彭德怀向着写到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学生学到此,也就能自然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来自哪了。最后,我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将军颂》横刀立马大将军,铁骨铮铮不畏难。情深意重振人心,同甘共苦闯天关”,与上课伊始出示的毛泽东为彭德怀所赋《给彭德怀同志》遥相呼应,并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每次授完课后,总会有许多感触。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想,学生是否在此节课上获得发展;叹,未能灵动把握学生的生成演绎精彩;喜,好的教学方法的闪现。本次教学结束后,自我反思良久,感受也颇多。首先,还是我在课堂中的老问题:急躁,总是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这样,一来每每不能真正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深刻或者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未能体会到文字中的意蕴。二来造成一些问题处理上的毛糙,轻轻带过,点到但未点透。就拿这堂课来说,课堂的容量其实挺大的,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感觉时间不够,我就将感受战士此时的危急处境部分弱化了一些,节奏也提快了些。如果此部分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感受、去体验,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交流彭德怀的心里话上同样也如此,我只给了三个同学机会,但其实很多同学都想说,他们内心能真切感受到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有强烈的倾吐欲望,这也应是课堂的高潮所在,可我同样放掉了这个机会,而急匆匆地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其次,思考还不够细致。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毛泽东的《给彭德怀同志》,要求学生就这首诗谈读出了怎样的彭德怀,并出示一组赞扬彭德怀骁勇的四字词语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这位骁勇之士对他的大黑骡子有着怎样的感情?”在得出“深爱”后便要求学生“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20自然段,画出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如果我这样提出问题呢:“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这位骁勇之士对大黑骡子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化为一个字,那就是——”毫无疑问,学生会说出“爱”字,此时,师引导“这份爱深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20自然段,画出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我想,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更积极地融进课文品词析句。

人说,教学始终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也许,我们无法让它达到“完美”的至臻境界,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让它“趋完美”。让我们的教学的道路上且吟且思,用身心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1:24:11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课堂描述:

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一部电影来欣赏的话,那么,课文结尾则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细细欣赏。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里,大家可能会有个词不理解。

生:“铁流”。

多媒体出示“铁流”变红色。

师:对于这个词,大家不要忙着查字典,求教人。只要你把这部分内容当电影来看,你就一定能读懂它。

(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如果说“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是个特写镜头,是个近景,那么,你说结尾是个什么镜头?

生:是远景。

生:是个远镜头。

师:说说你看到的远景?

生:我看到了崇山峻岭。

多媒体出现远镜头崇山峻岭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茫茫草地。

多媒体出现远镜头崇山峻岭及茫茫草地的画面

师:在崇山峻岭之中,在茫茫草地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红军队伍。

多媒体出现崇山峻岭及茫茫草地为背景,红军行军的画面

师:联系你所看到的,你一定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

(还有小部分学生似懂非懂)

师:(引导)“北进”这个词,还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回翻书页)“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

师:联系这两句,并想象画面,你能理解“北进的滚滚铁流”吗?

生:(停数秒,学生喜形于色,有恍然大悟之感)“滚滚铁流”指向北挺进的红军指战员。

生:“滚滚铁流”指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

师:(高兴地)你看,你们不都看出来了吗?不过,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作“铁流”呢?

生:远看红军队伍,就像一条溪流。

师:(笑)你说得很对,但停顿不对。要这样说“远看,红军队伍就像一条溪流。”所以,有个词叫“人流”,大家记下。

生:“铁”说明这支队伍像铁一样坚不可摧。

生:“铁”说明红军的战斗力强,屡战屡胜。

师:“铁流”就是指战斗力强的队伍。弄清了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说说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边读边批注,随后交流)

生:大黑骡子给了大家战胜一切的信心,将大家的悲痛化作无限的动力。

生:大黑骡子是战士们的亲密“战友”,他的身影时时陪伴着战士们,鼓舞着战士们。

生:牺牲了的大黑骡子,唤醒了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大黑骡子似一袋永远吃不完的粮食,战士们能从它那里获得力量。

师: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啊!大黑骡子化作了永远的精神食粮。

生:我们流泪,我们歌唱;我们艰苦,我们胜利;你的死,是为了多数人更顽强地活!

师:这是一首献给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的诗。(稍停,小结)同学们,这段文字还是音与像的绝妙结合,你看一个远镜头,再配上铿锵有力的画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不就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吗?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并背下来。

多媒体出现崇山峻岭及茫茫草地为背景,红军行军的画面。配话外音: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反思: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它似乎还在强调: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多读几遍的机会。而不是 “学生稍有不顺”,教师便迫不急待地越俎代庖,忙于分析、忙于讲解。这实质削弱了学生将语言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剥夺了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

本课教学中,对于“铁流”一词的理解,教者没有要求学生查字典,没有立刻组织讨论,而是引导学生扎实地读书,静静地勾画——在脑海中勾画文字背后的景象,而后则耐心地等待。

由于引导得法,学生很自然地历经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自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唯可表达的只是他们对“铁流”的准确无误、异常鲜活的解释。而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以及学习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说,“形象”释疑见真义,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是学习语言的真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成效。教者几次结合运用多媒体,并且对多媒体资源的每一次应用都是有目的的,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教者凭借多媒体的功能,恰当地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将他们引入到特定的立体环境中,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在这样多次的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1:24:2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从文章的情感入手,围绕抒发感情的句段进行对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表现了他爱大黑骡子、爱战士的这种情感,我们可从这两个“爱”设计教学,他爱大黑骡子表现在哪些地方?划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特别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如:“抚摸、深情地,这次就让他立最后一次大功吧。背过脸去,摘下军帽,发火,我吃不下,端开”。从中看出彭总对大黑骡子的一片深情,既然他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杀了他呢?从这一矛盾的心理中领悟课文中隐含的他更爱战士的情感。最后一节的理解较困难,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大黑骡子与彭总的关系,大黑骡子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彭总今后的长征道路,红军战士的信念,结合前文,展开想象,诵读、感悟。在迁移拓展方面,可以结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来了解十大元帅,来了解彭总的生平,还可以学习课文中几种提示语的用法,仿照这几种提示语的用法写一段对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14: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