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7|回复: 2

六年级语文课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15: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想的风筝》教后反思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5: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越来越多地发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写。显然,文本的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让景物为突出文章的主题服务,为表现人物的精神服务。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也常常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习作尝试着运用。从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他们进行的景物描写只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并不能真正融入到文章的中心,所以显得有点生硬。究其主要原因,我想是在于我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景物的描写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一下,难怪学生印象不深,难怪学生不能巧妙运用。

    当我翻到《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仔细读了几遍,发现文中也有几处景物描写,我就琢磨着如何深入地引导学生领悟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心想:在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初读课文和通读课文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花时不用太多,那么还有的时间可以用来亮读课文(即学习、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最突出的写作方法),这样,不仅让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明显区别于低、中年级,同时,还能让《课标》中关于“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落到实处。

     对于这一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可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春景呢?你们猜一猜。

   生1:春天是个很美的季节,也是适合放风筝的季节。

   生2:春天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生3:作者由万物复苏的春天想到放风筝,由放风筝就会自然想到刘老师。

   师:是呀,如此迷人的春景,那就让我们先去欣赏一番!(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感觉怎样?
   生:舒畅、愉快、心旷神怡……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

   生:“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浮”的表达效果)

   师:原来,春天的美不只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亲手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再次享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景色的吗?(生摇头置否。)

   生1:作者从眼前看到的景物想起风筝,想起放飞风筝的刘老师,过渡很自然。

   生2:春天到了,一切都是那么充满活力。刘老师虽然残疾,但他也像春天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对生活如此热爱,表现得非常顽强。

  (真没想到,学生也想得比较深远,当然这是个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回答的。)

   师:对,也就是为描写刘老师,表现刘老师的顽强精神和生活态度作了很好的铺垫。

   生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又”和第三自然段中的“每逢”让我感受到作者多年未见老师,但没有忘记刘老师,对老师的思念很深!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真好!

   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积极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我欣喜不已,让我感觉到他们对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再停留在感知的认识层面,而是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它的妙处。也许这一课的教学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坚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对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合理的设计,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合适的点播,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逐渐学会这样的表达方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5: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正是缘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可以说是最没底的部分,因为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我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总感到有点慌。

另外,抓“泛”和“漾”这两个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的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7 0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