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课时  小数乘法和除法

复习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                    1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课时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课时

4、空间与图形                     1课时

5、统计                       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 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第138页3、4、5题,第141页3、4、5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复习分数的意义

(1)填空

5/6吨表示把()看作单位“1”,它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吨。

3/4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教材138页第3题。

(3)有9吨煤,每次运走它的1/10,()次才能运完。

(4)判断

3米的1/5和1米的3/5一样长。()

一堆货的1/4一定大于1/4吨。()

小结: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5)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6)用分数表示下列结果。

25分=()时

3080千克=()吨

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X/5,当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当X=()时,它的分数值是2。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都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材138页第4题,141页第4题。

(4)我们还学习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包括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的情况,它们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5)教材138页第5题。补6/7()8/9

说明:还可以灵活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的方法比较。

4、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教材141页第5题。

(2)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并说明理由。

7/12  11/16  5/15  13/30



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2:3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分不清何时是用分数表示量,何时是用分数表示分率?两者的求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表述及单位入手深入分析。一般带单位的是具体的数量,而问“占总数的()”则表示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求具体的数量是把条件中的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求分率则是把总量看作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占总数的几分之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分母相同。区别是由于一个是将具体数量分,一个是将单位“1”分,所以分子不同、当然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2、对于“1个饼的3/4也就是3个饼的1/”4无法理解。

我不仅画了分饼的示意图,还结合“3米的1/5和1米的3/5”画了线段图,结合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法,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第139页6题,第141页6、7、8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材139页第6题,去掉最后一题,补2—2/3。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教材139页第6题最后一题和教材142页第6题最后一题

问: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材142页第8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分数简算

3/4+2/9+1/4+7/9

3/7+4/9—1/7+5/9

3/4—3/5+1/4—2/5

小结:加法运算定律:a+b=b+a、(a+b)+c=a+(b+c);减法的性质:a-b-c=a-(b+c)、a-b+c=a-(b-c)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四、作业

教材142页第6题



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约分意识淡薄。经常忘记约分或没能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措施:每堂课前进行5分钟的口算,加强针对性练习。

2减法的性质应用不熟练,不会变号。

改进措施:利用生活原形帮助、启发学生理解算理。

3解方程的格式、方法生疏。

改进措施:在复习课中补充相应练习,帮助回忆正确书写格式及等式的性质。补充讲解3/4-(X+1/3)=1/6这类有小括号,且为A-X=B类型方程的解法。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教具;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变换。

1、复习基础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题目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2、巩固练习

(1)教材139页第7题。

图一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图二?

画出图二的对称轴。

(2)教材143页第11题。

学生在附页方格纸上练习。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复习基础知识

(1)这部分内容较多,同学们要真正理解相关概念和特征,学会对比记忆,先说说主要内容吧。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点及不同点?(出示表格,略)

(3)什么叫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有关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要掌握哪些公式?(出示139页的表格)

(4)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

理解并记忆单位间的进率,能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巩固练习

(1)P140页第10题

(2)P142页第10题

问:这块铁皮折成什么形状的盒子?

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结果化单位,最后集体订正。

(3)P143页第12题。

问:题目实际上要我们求什么?(求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与玻璃缸容积的差)

根据题目条件自己试一试。

三、补充练习

1、选择

(1)下面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  B等腰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等边三角形

(2)长方形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A1  B2  C3  D4  E无数

(3)从6:00走到9:00,时针旋转了()

A30度  B60度  C90度  D180度

(4)有一个正方体,若将棱长扩大2倍,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扩大()倍,表面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E16

2、用一根丝带捆扎一个礼盒(图略),结头处的丝带长40厘米,捆扎这个礼盒至少需要多长的丝带?

3、把一个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4、一个铁皮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升?

5、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减去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6、要做一个长方体的玻璃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现向鱼缸内倒入160升水,缸内水高多少分米?



教学反思:

虽然练习二十七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不多,但难度却较大。特别是第12题。何为“溢出”部分学生不理解,所以建议用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找到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与玻璃缸溢出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解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8×6×2.8+4×4×4-8×6×4

方法二: 4×4×4-8×6×(4-2.8)或4×4×4-(8×6×4-8×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2: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简单的统计,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深入理解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的不同之处。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问: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既可以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143页第13题。

独立完成第(1)题,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用哪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说一说你的理由。

注意:跑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跑得反而越快。

2、教材140页第11题

师介绍:“学龄儿童”是指6~12岁进入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孩子。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可以方便地看出学龄儿童人数与入学儿童人数在每一年的差的变化趋势……)

3、教材第144页第14题

提示:这个题目还涉及到分数,做题时注意分数的应用。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交流,订正。

请学生根据图上的停息预测2005年年人均支出和年人均食品支出的趋势。

三、思考题(教材143页思考题)

大家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可以先用卡片摆一摆,再找规律。

有什么规律?要组成偶数,个位数有什么特点?(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

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又有哪些呢?

四、全课总结(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23: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