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1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优质课教案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3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优质课教案板书
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三、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四、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五、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六、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二、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14 | 只看该作者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曾听过同一个老师执教的两节《桂林山水》,感受颇深。
  案例一:
  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一部分时,教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静、清、绿。
  师:你能把它的静、清、绿读出来么?
  生:能。(学生齐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师:同学们读的还不错,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读,可是感情还是不到位。师只好继续往下进行下面的内容。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这个老师出发动机是好的,她极力想让学生能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产生共鸣,即使是在学生朗读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她也想通过自己的表扬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效果甚微。毕竟,学生对漓江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课文融为一体。她忽略了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升华。所以,造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失败。
  这位老师是一个工作不服输的人,在经过认真的反思之后,她又在别的班级上了这堂课,她是这么处理的。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感觉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感叹句)
  师: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生:还要把它读具体才能让人感受到。
  师:这样吧,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投入。)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好么?
     生1:我是边想象边读的。
     生2:我注意了语气的变化。
     生3:我是怀着深深的赞美之情读的。
     生……
     师:原来读好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练一练,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师:漓江水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带着你刚才的感受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听课老师都热烈的鼓起掌来。)
     这次的教学,教师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27 | 只看该作者
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法指导之得当,读写结合之紧密,单讲十分鲜明的情境教学的特色。


一、从教材特点出发设计情境教学环节

  《桂林山水》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桂林山、漓江水的美丽景色,如诗如画。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非常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李老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如说是带领学生游览桂林山水。第一课时的导言和范读,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进而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一下子和课文贴近了;第二课时的导言,把学生由赏漓江的水,引向游桂林的山,及时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教学自始至终在“游山玩水”的氛围中,结合进行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训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词句,了解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其中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意境,理解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词语,又是教学的难点。李老师恰恰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上更多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情境教学形式

  小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去过桂林,不曾荡舟漓江。通过读课文,知道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是不难的,难的是体会漓江的水怎么个静、清、绿。针对学生上述实际,李老师在学生从字面上抓住漓江水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做一次畅游漓江的遐想旅行的方法,引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深入体会静、清、绿的意境。她采取了如下形式:用语言描述引入情境,用优美乐曲创设情境,用想象、联想丰富情境。学生置身创设的情境之中,并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仿佛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这时,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不再局限于字面的理解,而是有了真切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小学生绝大多数不曾见过桂林一带的山。因此,对描写桂林山的词语感到陌生,提出了“‘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拔地而起’这个词我不懂”之类的问题。这时,李老师将情境教学主要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上,如,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孤峰,以帮助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勾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并启发学生想象老人、骆驼、巨象在干什么,使学生眼前浮现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以帮助学生理解桂林山的“奇”。又如,引导学生观察挂图中秀美的山,并做出一折一折的手势,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屏障”这一词语,又使学生对桂林山的“秀”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板画又高又陡的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危峰兀立”;板画怪石重叠的山,以帮助学生理解“怪石嶙峋”,增加对桂林山“险”的实感。借助图画、动作帮助理解词语,即在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架起桥梁,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无论对学生理解词句还是提高认识,都大有裨益。


  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给我们诸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
  语文教学应当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情境为语言训练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因此,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当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更高、更全面的素质与修养。这一点我们在学习李老师情境教学经验时,不应忽视。


【附: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和载体。


〖设计特色〗
  
  模拟旅游,还原生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人来到南通,问我们这里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

  (爱国主义教育可从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名山大川)

  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你们中有人去过吗?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带入情境
  
  1、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

  2、出示图画(插图或放大插图)。

  3、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三、范读课文


四、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山水
  总————→ 分———→总


五、讲读课文
  
  讲读课文第二小节。
 
  1、理解“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启发想象:

    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这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看哪些同学仿佛真的到了漓江。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

    (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

    (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2、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

  3、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引导看图)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4、老师、学生轮读这三句话,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5、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6、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7、指点烘托的手法:
  
    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突出了哪一个字?(“甲”)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提示层次:

    先说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再说漓江的水怎么美,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8、齐读第一、二两小节。

  9、板书:

    桂林山水:甲(下加点)天下
             
             静
          水  清  得
             绿


六、语言训练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七、学生自学第三小节

  1、桂林的山怎么美呢?同学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

    要求边读边做下列符号:表示疑问的?,分层次‖,重要词语......,好词佳句△。

    (指名一学生在抄好这一段课文的黑板上做记号)

 

八、作业

  布置学生找排比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继续自学
  
  1、提示疑问,释疑:
   
    这一小节,生词语较多,需集中解决,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2、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⑴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①略),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⑵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②略),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⑶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图③略),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⑷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形象万千”)“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① 观察图画。我们先看看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怎么美?

    ② 教学“观赏”:

      刚才我们愉快地观看,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可以用什么词?(欣赏)还有呢?(观赏)“观赏”的“赏”就是“欣赏”。我们常常说“欣赏美景”、“欣赏音乐”,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而“观赏”一定要“看”,这个词中,哪个字包含了看的意思?(观)我们就不能说“观赏音乐”。

    ③ 自学。

    ④ 指导: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⑤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句子?例句:

      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设计意图: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

      漓江的水清清的。

      漓江的水绿绿的。

      设计意图: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

      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例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设计意图:漓江的三个特点,都在感叹句后面补充说明了。补充说明都是用“得”。

    ⑥ 指名读,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⑸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⑹ 一座座分开排列,又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各不相连)一座座的山高高的各不相连,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

   ⑺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

     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⑻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图⑤),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3、再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⑵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准备讲书,也可同座商量。

  4、学生讲书:
  
    讲书要点:

   ⑴ 桂林的山用排比句写出,有三个特点:

     奇、秀、险。

   ⑵ 先说桂林的山“奇”,课文中用一串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桂林山的奇特。

   ⑶ 再说桂林山的“秀”“险”,(指名上来指着图讲)分别说明“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⑷ 最后,指出课文上用“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指名讲后,启发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5、齐读课文第三小节。

  6、欣赏最后一小节:
  
    描述:

    我们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出了我们游览的感受,写得很美,让我们来欣赏阅读,说这一小节文字,哪儿写得好。

    学生自学,学习鉴赏。讨论。

    欣赏要点:

   ⑴ 从山──水;从水──山,相互映衬。

   ⑵ 从空中──山间──江上,写得很有层次。

   ⑶ 从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船,由静──动,而且写了色彩,更觉桂林山水的美。

   ⑷ 把桂林山水比成“连绵不断的画卷”,更觉桂林山水美不胜收。

   ⑸ 最后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束全文,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并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余味。
  
     指名读,齐读。

  7、朗读全文。

  8、总结性训练:(凭借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⑴ 桂林山水如此秀丽,当我们游览结束的时候,如果我们登上桂林市郊的叠彩山,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时你想说什么?

   ⑵ 桂林的山水,就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你由此又想到什么?

   ⑶ “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河山、山河、山川、江山)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并引导多种组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大好──河山  秀丽
     锦绣  山河──锦绣
         江山──如画
     秀丽──山川  多娇

   ⑷ 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吗?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例句:

     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如画。

     江山如此多娇,叫我怎能不爱!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
   总          静
   ∣       水  清  得
   分          绿
   ∣          奇
   总       山  秀
              险
              空中──山间──江上
           山水
              静──动


〖评点〗
  
  情境教育的理念在本案中被生动地演化为语文本体和人文情怀的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是本案一大特色,更为可贵的是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被完全溶化在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情境欣赏之中,达到了水乳交融、浑若天成之妙,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情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47 | 只看该作者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山”和“水”。桂林,城市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以其秀丽多姿的美景而闻名于世。
    本文主要写了桂林这个地方山和水的特点。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图上画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漓江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从图上可以看到象鼻山、骆驼峰等。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空中云雾迷蒙,将山水融在一起,几只小船正荡舟碧波之上。课文先总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人们都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接着写桂林的水,第一句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第二句讲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第三句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再接着写桂林的山。第一句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第二句讲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最后总起来写桂林山水,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也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画卷”是一种画幅很长的画,要卷起来收藏的。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漓江航程为83公里,沿途所见都是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说出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与乐趣,与开头相呼应。

  2、文章的表达顺序是:

    总──分──合,作者运用由近到远,先分后总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图文统一。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调,将课文按照观察的顺序,先总述,再分述,再综合的写法,层次十分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3、本文中应注意的字词:

   ⑴ 生字中,漓 (lí)澜 (lán)峦 (luán)的声母都是 “l”,要读准。“瑕”与“暇”,“峦”与“恋”、“桨”与“奖”和“浆”字形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澜、漓、瑕、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看清楚了再写。

   ⑵ 多音字:

     见〖学习指导〗栏:《多音字组词》。

   ⑶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市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拔地而起:用来形容山峰等雄伟挺拔,就好像突然从地下拔起来似的。拔,超出、高出的意思。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危,高;兀立,直立。

  4、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

   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解析:这是清朝诗人全武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意思是说,桂林山水风光秀丽,名列天下第一。

   ⑵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析:这是一个排比句,中间有两个分号,把这个长句子分成了三个分句,一个分句表达一个特点,而且每一个分句的后半部都是具体地、形象地说明前半部内容的。“真”是的确的意思。“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了对漓江水静、清、绿的赞叹。“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样子。

   ⑶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解析: 这是个长句子,中间有两个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间的停顿),讲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它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一座座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的“秀”表现在山上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因为桂林湿润温暖,植被繁茂,所以山显得特别青翠。桂林山的“险”表现在“危峰兀立”“怪石磷峋”。这些耸立的高峰和重重叠叠的怪石,“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通过人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0:56 | 只看该作者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⑴ 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⑵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中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桂       水  大海  西湖
     林       静  清   绿
     山       (从水纹感觉船在前进)(见江底砂石)(无暇翡翠)
     水
     甲       山  泰山  香山
     天       奇  秀   险
     下       (像……像……)(像……像……)(兀立 嶙峋)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0 19: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