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如何教好语文学科可以做到不需要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1: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摘 要: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收效甚微,关键在于没有朝着“不需要教”的目标努力。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要改变“逐句讲解”和“精批细改”的陈旧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人。
  关键词: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句名言。199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说:“他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代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
  叶圣陶从1912年18岁开始走上教坛,此后便长期从事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962年1月22日,他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其重要的项目。”据我们掌握到的资料,叶圣陶关于“不需要教”的完整提法是从这次开始的。这个新观点的提出,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立即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此后,叶圣陶又在许多场合多次阐明了这个教育观点。
1962年7月23日,他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说,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在这里,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要鼓励学生不依赖教师。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就绝不能多讲。教师讲多了,学生不肯动脑筋,自求得之的能力就无从培养;教师讲多了,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只好依赖老师了。时间一长,就永远也达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1963年6月,叶圣陶在评改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的工作汇报时指出:“尽心尽力地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学生真正不需要教了,这才是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大成功。所以语文教师的责任并不是专为学生讲书和批改作文。尽到责任还要推进一步,讲书要达到不需要讲,学生自己能够读书;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学生自己能够认真下笔,完稿之后又能够斟酌修改。”1963年7月27日,叶圣陶又在给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信中写道:“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1977年8月,叶圣陶应《人民教育》杂志之约,作诗二十二韵,再次用更精练更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这一观点:“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诗中“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后边的四句中都有一个“自”字,指的是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之后,一切都能够做到自行解决,自行处理。众所周知,一个年轻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各样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尽的问题,有思想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学习方面的、交际方面的、婚姻方面的,所有这些问题,既不可能依靠老师,也不可能依靠父母,只能主要依靠自己。而培养出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和处理问题的“精干”之才——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这正是叶圣陶心目中理想的育人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体现了叶圣陶的这个育人观。
1978年3月,叶圣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发言:“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吗?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1983年8月6日,九十高龄的叶圣陶在接见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又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不要说小学毕业就学完了,中学毕业也没有学完,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算毕业。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光辉思想,是叶圣陶对我国历代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他既肯定了孔子、王守仁等教育家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自求得之”这种提倡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主张,又严肃地剖析了旧式教育的糟粕。旧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必然是死记硬背、模仿迎合。旧式教育的影响和毒害,语文学科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叶圣陶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另起炉灶”,否则将“一切都错”。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去培养“活书橱”“人形鹦鹉”之类了,而应该致力于造就出千千万万能善于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不能如同过去那样,再继续搞“满堂灌”“注入式”和“逐句讲解”的教学了。叶圣陶在多次讲话和文章中都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表示了极大的质疑:“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事实证明,“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与从前旧式教育的教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一种非常陈旧落后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学生永远都只能依赖老师,永远都达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二、达到“不需要教”的教法和途径
既然“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是永远达不到“不需要教”的,那么,怎样“教”才能逐渐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彼岸?叶圣陶的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环节,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
在“预习”这个环节中做些什么事呢?叶圣陶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笔者注:‘动天君’系叶圣陶家乡苏州方言,即‘动脑筋’的意思),因为他们将来必须自己动天君。”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把“翻查、分析……”这些本该由学生做的事情仍然还给他们自己去做,不要由老师越俎代庖。尽管学生在预习中不可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衷本来就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必然印入更深,收益更大,同时又为进入第二阶段打了基础,作了准备。
第二阶段为“讨论”。叶圣陶说:“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如若语文教学不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不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而是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定在位子上,听到教师说今天讲某一课之后,才翻开课本来,听教师逐句逐段地讲,直到讲完,别无其他工作,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无法经历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比如,独创成功的快感,比量短长的思索,追求解决的注意力等。与此同时,专让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他们还会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坏习惯,那就只有一切依靠老师;这样的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就像学步时从未离开过大人的孩子,只能磕磕碰碰,频频跌跤了。
第三阶段是“历练”。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种技能。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就十分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阅读的历练而言,学生经过课堂的深入讨论和精读指导,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要进行吟诵、阅读略读书籍和参读相关文章的历练。“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历练中的略读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至于参读大量的相关文章,更是养成学习语文良好习惯所必不可少的。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列出了建议阅读的具体书目,可谓英明之举。参读相关文章还可以在敏捷上历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叶圣陶要求我们把课前预习和课内讨论作为出发点,然后在历练中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这样,“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到多大啊!学问家的广博与精深差不多都从这个途径得来。中学生虽不一定要成学问家,但是这个有利的途径是该让他们去走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挣脱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这种塾师教法的桎梏,扎扎实实地按叶圣陶所说的做好了“预习—讨论—历练”的工作,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学生就能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就能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那样,叶圣陶关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就得以实现了。
三、达到“不需要教”的困难和阻力
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践“预习—讨论—历练”的三阶段教学法,目前仍然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但是,困难再多也要克服,阻力再大也要冲破;因为不克服这些困难,不冲破这些阻力,那就只能继续重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改”的老做法。实践证明,用那种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论教师如何卖力地讲解,怎样认真地批改,都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的。
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到底有来自哪些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呢?
困难和阻力之一来自语文教师本身。语文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当学生时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以讲书为务的,长期的耳濡目染,早已习以为常;自己当老师了,很自然就用老师当年教自己的办法来教学生。每教一篇文学作品,总是“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个也不能少。习惯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要改掉它,谈何容易?再则,如果说“预习—讨论—历练”的教法比“逐句讲解”更为方便、省力,那改过来或许还不会太难,问题是这种新教法比起原来使用惯了的老教法,除了教学效果好,学生能得到实益,且能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之外,对语文教师来说几乎全都是“缺点”:备课更吃力了,上课更辛苦了。为什么说更吃力、更辛苦?道理很简单,学生动了天君之后,预习时认真了,到上课讨论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有一部分是学生经过相互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当然要由教师来点拨和解答。此外,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观点,要做到“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这对语文教师无疑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原来的“逐句讲解”只要有一本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似乎也能勉强蒙混过关,现在要驾驭全班有备而来的数十位学生,教师如若没有一定的功底或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备课,你这个“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是会时时处处出洋相的。相当数量的语文老师,既不喜欢出这个洋相,又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充实自己的语文功底,下大决心去摈弃原来用惯了的陈旧教法,这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履维艰。
困难和阻力之二来自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领导。毋庸讳言,这些领导未必全都研究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其中有的领导对语文课程标准都很少接触,当然不可能了解原来那种“逐句讲解”“精批细改”的做法是事倍功半、大错特错的。仅以阅读教学而言,有个别领导甚至会认为语文教师以讲书为己任是天经地义的,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听的就是好教师。其实,语文教师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从中受到启发诱导,没有掌握语文工具,没有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讲得枯燥、乏味、不生动固然不好,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难道就好吗?除了能给学生留下些许对教师的羡慕之外,到底还有什么用?
困难和阻力之三来自一部分学生家长。家长对子女的学习都是相当关心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可惜未必全都知道怎样才是对子女有利的真正关心。他们对中小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发言权或许不大,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却会指指点点,只不过常常会用他们自己学生时代的老观念来指点。比如,有的家长见到小孩作文本上改动得极少或基本未改,心里就不高兴,倘若教师将孩子的作文基本上改写了一遍,他们或许会很高兴。殊不知,任何人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靠自己多写、多改练成的,哪里是教师改出来的?叶圣陶说得好:“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反复向家长宣传,让他们“懂得无谓的‘改’对学生并无好处”。当然,让学生自己改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作文教师至少应该认真看过,否则你就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实际,但绝对不要去搞什么“精批细改”。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语文教师的任务只是从旁指导,万不可越俎代庖地把本应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包揽下来,因为那样做不但对学生无益,反而有害!不鼓励和指导学生改,学生就学不会自改,以后毕业离校了,身边没有老师了,到那时写了文章自己却不会改,岂不是害了他们?
由此可见,要使“教”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这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30 1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