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紧扣课标,回归真实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评阅读教学观摩课

巴师附小 柯发玲 潘明琴  















在本次沙坪坝区2008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各位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语文课堂。其中,八堂阅读课各有特色,闪烁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火花。现借这次网络评课的平台,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得与思考,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我的收获



1.几节阅读课都注重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课堂多方对话中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引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比如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语段,用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突破难点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真诚的期望孩子们在生活中,以“我为人人”换来“人人为我”,水到渠成,使多重目标浑然一体。在如《两只小狮子》这堂课中,杨老师用朗读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朗读,直到孩子们自己走进故事中来对小狮子说点什么,把口语交际引进阅读课堂,让孩子们在交际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如《触摸春天》、《三个儿子》等等,这样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紧密结合的地方比比皆是,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2.阅读目标明确,年段特点把握准确



本次观摩课中,《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高段(五年级);《麦哨》、《触摸春天》、《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中段;《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二年级)《乌鸦喝水》、《两只小狮子》(一年级)同属低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后练习中。老师们都充分利用了课文后面的练习,紧扣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心中有目标,有《课程标准》中不同年段的阅读要求。比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体现了课标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简单描述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等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重点词语,理解“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样的难句。再比如《三个儿子》这一课,《课标》中提出低年级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堂上陈老师凭借一桶水提来提去,简单、直观、高效地理解了”沉甸甸“的意思,体味了母亲的辛劳,不是比简单说教讲解更接近孩子的心吗?课后练习中用“一个……一个……另一个……”来练习说话,积累词语、句式,老师课堂展示几个学生的写字作业,一个很好,一个较好,一个写得一般,多么直观,一目了然。有阶度的设计让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同时对什么是书写规范有了直观认识,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3.教学板块简洁,主线分明



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八堂课中,大部分的课堂都是主线分明,教学板块简洁的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设计两三个大的教学板块,解决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东西,在短短的课堂上以有限的时间、精力,学习老师精心选择的核心知识。这点让我非常钦佩,在备课中,越是深入地钻研,深入地准备,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精妙之处,任何一个也舍不得放弃,恨不得把自己钻研所得都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把自己的课堂搞成了大观园,热闹背后蜻蜓点水似的漂浮无力,搞得学生“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这种情况多么值得我们反思啊!而在这次的课堂大都简洁,明快,花大力气解决一个问题。如《自己的花儿是给别人看的》整个课堂都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子来涵咏、理解、体会(而这个中心又是课堂伊始孩子们质疑后师生一起梳理出来的重点),紧凑的设计,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麦哨》从课前交流的乡土童谣开始,老师就试图把孩子们带进那一片富有生机的田园之中,从课文开头结尾直接描写麦哨,到孩子一起吹麦哨的声音,引进田园风光柔美的景色,乡村孩子快乐的玩耍,中间用动听的麦哨声来穿引,调节,设计得是多么简洁而又巧妙!紧凑而又从容!



4.按照阅读规律,综合效率高



在几堂阅读课中,都按照了阅读的基本规律,既体现了识字、字词、朗读口语交际等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又避免“单打一”的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率。每一堂阅读课中,在识字、字词、朗读、口语交际方面都又体现,又都并不孤立存在,都统一在为课堂的核心问题中心目标服务,体现设计的巧妙及教师的智慧。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如《麦哨》中师引导学生分组吹响麦哨,体会“你呼我应”,《我为你骄傲》中的生字复习生动有趣,学生兴趣高涨;《触摸春天》中老师巧妙地把口语交际引进课堂,“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对残疾人的同情、鼓励,“如果有人因身体残疾而悲观失望,让我们告诉他”引导学生的情感到达高潮,迸发出最强音;《两只小狮子》中对词组的细致指导“懒洋洋地做什么,慢吞吞地做什么”;做动作朗读、练习、体会“滚、扑、撕、咬”的苦;口语交际的内容“你想对懒狮子说点什么呢?”这对孩子们不光是品格方面的引导,也是表达方面的一次难得的训练;《三个儿子》中的字词理解,拓展延伸孝敬父母的孩子的故事……种种细节,像一粒粒闪光的珍珠,无一不闪烁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也是他们致力于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的不懈努力的具体体现。



二、我的思考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它的缺憾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学生的变化多样。同样,这几堂课也有待商榷之处,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1.关于教材的解读和处理



教材中篇篇课文“文质兼美”,是我们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评价,它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的载体。可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如《麦哨》,有些课文中的强烈感情学生很难体会,如《触摸春天》,选这样的课文上观摩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如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涵咏,去感悟,去体会,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去包容迎纳这样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提高,心灵上获得净化、升华,这是对我们老师教学能力的极大考验。



2.朗读的阶段目标和指导



  所有的阅读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听来听去,老师的要求一般是“读出xx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实在地说,很空泛,对低年级孩子或许过难,对高段孩子(特别是有一定朗读经验与技巧)的来说,又激发不了兴趣,体现不了阅读个性化。是否可以考虑把要求解读成“读对”(正确),“读通”(指导断长句)“读明”(读出重点词,可是轻读也可是重读),读出心里的感受、意味等。把目标定细些,明确一些。再有一个,有时老师在训练朗读的时候,不顾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把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求读出感情,孩子们在这样的要求下往往无所适从,只好机械地轻读或重读,有时生硬得有些拿腔拿调的感觉,让人听起来有些不是滋味。



另外,高年级的阅读目标是通过默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时,朗读虽重要却已经自动化。孩子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求可更高一些。



以上肤浅认识,仅做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8 1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