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4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追求走进文本  追求入情入境  追求水到渠成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李平主任这堂课也是紧紧围绕“举止特别”和“勤奋专注”引领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验入情入境,进而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由“情”到“理”的自然生成。我想详细的从李主任本堂课体现突出的三个“追求”层面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追求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1、品词。《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李主任在这堂课中对词语的处理十分有特色。有的词语结合生活经验直接理解,比如:什么是“举止”?这一词学生完全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但是李主任对于词语品味的设计,并不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根据词语的特性还设计了借助工具书的解释,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比如:“呆呆的”一词的处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先出示在词典中的三种解释:1不灵活,呆板。2发愣3痴迷劲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体验选择词语的正确解释。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程标准》)当然,在正式讲课时,这个环节中,学生都一致选择第三种解释,是每次试讲都没出现过的情况,可李主任并没有按照原设计对学生“生拉硬拽”,而是巧妙地设计了;“老师认为应该选第二种解释,你们说选择第三种解释的理由,看能不能说服我?”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小语界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就经常有看似引起学生争议的巧妙设计,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设下的“套”,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在多元思维中让学生层层深入的品词,走进文本,领会作者的意图。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李主任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露痕迹的调整教学思路,这和她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多元理解文本,有着充分的预设,但是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是分不开的。所以学生在通过谈理由中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真真正正的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2、赏句。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同样李主任在对句子的处理中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内容进行提炼,围绕“举止特别”一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语句能看出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理解。当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又继续把朗读理解的重点锁定在:“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通过对句子的品味感悟,理解青年的举止特别,初步体会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状态。

    总之,李主任在对教材进行细细研读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咀嚼揣摩,层层深入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无痕、扎实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同时,着力在工具性的体现上巧妙设计,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二、追求入情入境,以读为本,品尝语言的味道。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寻源,虽幽必显。”刘勰的话告诉我们,当学生能深入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就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品尝语言的美好味道。窦桂梅的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一再强调,我们语文老师决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读一篇文章而已,要让他(她)能品味出语言的不同味道。在朗读的设计上,李主任以“情”为线索,不断移动阅读视点,采用不同朗读指导方法,如:“‘呆呆地’、‘静静地’该怎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比较‘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通过直观体验,感知语言,读好不同的语气。并通过扮演文中角色,与文本人物对话,如;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呦!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一句分别由三个女孩不断读好这句话。又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扮演围观的群众,当看到青年人画的鱼时,  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在此过程中,教师或点拨、或评价、或示范,以情促读,多次加温,使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深入的感悟,欢畅的品尝语言的味道。一双犀利的眼睛,一颗颖悟的心交给了学生,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灵性和生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我们要逐步学会“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

    三、追求水到渠成,由情悟理,生成顺理成章。

    整堂课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感悟,及对情感的把握,李主任都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的理解,没有紧紧逼问,没有着急的回答,只有慢慢的娓娓道来。有前面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有效地朗读训练作铺垫,学生对“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青年人和鱼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青年人的执着、勤奋与专注”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对“理”的认识与深化就顺理成章,宝贵的生成尽收眼底。

    对于这堂课,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追求返璞归真”。因为在这堂课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走教案的痕迹,没有走形式的朗读训练,而是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达到自然的情感升华。更可贵的一点是让我们看到在老师的“无痕式教学”下,学生由不会到会,到入情入境,到情景交融。这才是有生成的课堂,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李主任这堂课立足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把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在平等对话中,闪烁智慧的火花,在充分体验中,有水到渠成的生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3:19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陈金萍

听了边晶老师教授的《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感觉边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文章重难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而这一切,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分析讲解,突破了重难点。

听完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教头。首先能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其次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的写作方法。但我觉得这篇课文更应该作为写作课来上,它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用词毫不吝啬,细致生动,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应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把这种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3:58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十二周周四下午在猎德小学听了董老师上了一节四年级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真的要好好学习如何做一个会评价的老师。

整节课,董老师在评价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不论好的方面还是要改进方面,几乎都没有做评价,而是在学生汇报后马上就转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刚开课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回答也做了评价,如:“这位学生虽然读得不是太好,但大家都知道他平时不爱说话,今天能读成这样已非常不错了。”这样的评价确实给了学生信心,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又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有指向性地去评价,因为这个学生并没有按要求做,用上老师提供的词语。如果老师能再加上:“大家注意了老师的要求没有,要用上老师提供的这些词语哟。”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就会更有质量了。

听了这节课后,我认为老师们真的要好好看看《做一位会“评价”的老师》,从蔡老师的文章和老师们的回帖中,真正提高评价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4:27 | 只看该作者
课堂“静”界——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王崧舟老师丰盈充实的学养,最重要最直接就是体现在他对于教材的解构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同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出了淫,才子佳人看出了缠绵,易学家看出了八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其实就是自己涵蕴的体现。王崧舟老师并没有把主题解读成“身残志坚”,而是解读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两个“静静地”,一层层地引领学生感受,最终体会出正是因为青年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笔下的金鱼才能游到纸上。王老师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离不开他的饱读诗书,离不开他的醉心语文、更不离开他本身具有的淡泊情怀。记得《小学语文教师》上对王崧舟的专访中,就有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王老师围绕“静静地看”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这么高超的画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然后围绕“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展开教学。紧紧抓住“静静”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静静地看着?”继而又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你去公园看过金鱼吗?你和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那位青年是怎么看的?进而再次抓住“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读好,并展开理解。

想不出用什么特别好的词汇来形容这精彩的片断,好像就是那么实在。好一个“静静地”,层层剥笋,丝丝入扣,有层次,有深度。“这是怎么样的看?”同样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抛出,尽管学生的答案是类似的,但内心的理解和感悟却是不同的,是有提升的。

在抓住训练点后,王老师采用转化场景,还原生活的方式,“你去公园看过金鱼吗?你和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细化、深入,一步一步地递升学生的情感。就这样,鱼游到了纸上,也游到了孩子们的心上,游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那么自由,那么流畅,那么飞扬着灵性,那么散发着个性。

在这个片断中,王老师再次使用了他惯用的排比句式营造声势,强化语感,言语不多,但却能指点迷津,在一次次的引读之后,敏化情感,情得以升华。

王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在这个片断中,他为枯燥难懂的词配上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不同的旋律流泻着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聆听他的课,聆听他的讲座,我想到了自己当时将要上的课,我问自己,我要抓住的是什么,就是想根据孩子们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同时又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通过情境,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达到情智统一的效果。在执教的第二节的过程中,先创设情境,抓住祝贺,体会祝贺,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进行拟人句式的练习,从而学会运用语言,在提供的语言环境中举一反三,实现读得有效,学得扎实,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没有王崧舟先生那么深刻,只想找一个“点”,让孩子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快快乐乐地学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4:50 | 只看该作者
王崧舟老师《鱼游到了纸上》听课



第六组   庞科军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小学



王崧舟老师在小语界举起“诗意语文”的旗帜,广受关注,被称为小语界“三驾马车”致意,其功力自不诗意。今天听《鱼游到了纸上》,有以下几点感触较深:

1、从课程的角度解读文本,是解读文本的主导路径。但在实践中不多见,主要是顾及教师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一般也就是就课文论课文,不会将课文放到更为广阔的课程背景之下。而王老师将《鱼游到了纸上》呈现的“身残志坚”悬置,精辟出“心静而为”的意题。这与教师的教学题味有关,但同时更是教师课程观的观照。在如何更大范围的背景下处理教材,应该会给大家更多启发。

2、王老师以显见的阅读课示众,其中包含着他对“大作文”的思考,想起王老师对佛教道理的体悟,想必这暗合了养:什么是养?答曰:睡觉、吃饭。其实,习作并不仅仅发生在习作课堂。

3、课堂情境的平和。与前几次听王老师的课相同。此次王老师的课堂华而渐渐退,平和渐生,学生活动更为朴实、生动。复出技术一如既往。但也更为有敛、平淡。在情境的把握下,如对“游”字的理解等处,不露痕迹的油然而成,的确是一派名师的风范。

4、“文眼”理解独到,以“静静”围绕全文。较少直奔主题,不知是否王老师有意“引而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5:23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满怀期待的听王星老师的示范课,果然有王者之气,属于明星老师的明星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一,面向中下层生,教学头绪简化,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

整节课头绪简化。由课题《鱼游到了纸上》生疑:“鱼真的会游到纸上吗?不能。那又为什么说鱼游到纸上呢?”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单实效,这正是关注中下层学生,面向中下层学生的有效举措。

二,面向中下层生,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可见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经常会看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督促听课学生注意与发言学生的思维保持一致,面对中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中下层学生,锻炼他们的复述能力,提醒他们把话说完整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面向中下层生,务实文本,朗读理解,培养语感。

王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标题引用的带“游”的句子,请学生认真体会、朗读。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体会聋哑青年专注认真作画,二是为了领会“游”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因为“游”在本文是一个核心词。在朗读指导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女孩“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时,教师问学生“朗读时要抓住那个字来读?”学生说“哟”,正是惊奇的语气,佩服的语气啊,教师又将“游”改成了“画”,体会“游”与“画”的不同,读出的不同味道,借此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游”的用词形象、准确。为了深化理解,教师又请学生想像“当小女孩说鱼游到了纸上时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体会“游”字所体现的动态美。深入体会了写文章时遣词造句的重要。

四,面向中下层生,踏实基本功,树偶像大旗,提升学习动力。

对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能有效地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到位。不要小看王老师寥寥几笔让一条金鱼游在黑板上,绝对让学生佩服崇拜,那些学生能不跟着偶像学吗?这是王星老师扎实基本功的表现。向“王者之星”看齐,我将努力做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5:05:38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
义乌市艺术学校  沈焱
新课改提出:教学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自发学习状态,独立、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教师应处于一个辅导、从属的地位,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责任。今天的课堂中,藤老师就始终将这样的教学理念装在心里,做到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
1、              从早晨无意中发现班里同学会用美声唱法唱歌这件鲜为人知的事引入,走进文本中鲜为人知的事情,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2、              藤老师在揭题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都抓住了游字提出了问题,这不仅拎出住了这堂课的学习主线,而且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自然得以体现。任何学习只有带着问题去参与,效率才最高,效果才最好。
3、 留白是我国国画的重要处理手段。它是让看画人用联想来展示画面充满个性的、完美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今天的课堂中,藤老师设置了“听到这样的尖叫,你的反应是什么?”如果小女孩叫的是鱼画到了纸上,你还有第一反应吗?“等一些问题来填补空白,引导学生填补文中未说之处,让学生讲独特理解、感受表达出来,思维火花迸出,有利于学生借读文本,独立学习。
只是今天藤老师说的一句话听着有些不舒服,而且我知道这肯定是无意识说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同学们说得很对,但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一方面,老师在尽量让学生知道你们是学习的主体,可一个但字却又分明在告诉学生什么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当然,我不是奉须拍马,一直来我都是非常欣赏藤老师的教学风格的,不紧不慢、不文不火,在课堂上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23: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