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5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听课有感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听课感想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重要方面。本节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往老师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王老师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研读感悟环节,他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紧紧扣住“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这几句话,使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这一段对话,表面是不一样的感悟,实际上都指向了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断地实验和研究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老师的这段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经老师引导之后,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自读自悟自品的空间,可见在语文课上,我们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并善于引导,使语文课精彩活跃并达到预期目的。

二、运用表格,提高效率

王老师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学透重点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明确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三个具体的实例后,再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入手,研学课文,然后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这三个事例的目的就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从而悟出作者的写法。老师让学生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进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达到“得法”的目的,使学生初步领会议论文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议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的学生最优发展。王老师的课为此做了很精彩力的诠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7:50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题异构课堂教学听课的启示

林 遐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三位执教老师辛苦了!

评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而主评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此,我感谢寨里学区的领导给予我这个锻炼的机会,感谢黄主任给予我的鼓励。听了同题异构的三堂课,我想说说它们带给我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启示:

一、深入解读,明确“教什么”“怎么教”

课文内容只有经过教师合理的教学化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感受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三位老师凭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再以自己独到的思路将“课文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即先明确我通过这40分钟要 “教什么”;再明确“怎么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导入

不要小看短暂的导入环节。它也属于“教什么”的范畴,也要凸

显“语文味”。三位老师或设计小游戏活跃气氛,或设计与课堂教学一脉相承的导入。例:陈丽艳老师借助”你来比,我来猜“让学生放松心情积累成语,也愉悦了老师自己;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有文化味,令我耳目一新;又把用塑料线做的“?”拉直成“!”,自然进入教学。龚美德老师将实验、质疑、指导书写易错字“诞”结合在一起。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兴趣。课堂里响起一声声的“咦?”“嗯?”我想,此时一个个“?”已存于每一个学生头脑中。郑小华老师娓娓讲述了《鲁班发明锯子》。这个故事与文中的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为教学作铺垫。如此巧妙的导课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陌生的师生关系变得亲切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2、准确选取  

他们准确把握单元专题的特征。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学法要求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三位老师深入解读文本,凭借一双慧眼选取能够体现教学价值的内容:课题中的关键词“一百个”;文中2——6自然段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直观地展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龚老师只用了第一个事例精讲。陈老师和郑老师都是从扶到放,精讲第一个事例,让学生自学后两个事例。

3、艺术重组  

准确选取教学内容之后,三位老师按各自教学的需要重组课文内容,或按行文顺序,或打破课文原有的顺序。“摈弃按段串读,围绕重点议读”是新课程课堂阅读教学的特征和要求之一。

4、走进语言  

《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有这样一条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意在提示阅读思路,交给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亲历阅读过程。”

老师只有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使训练有层次,学生有所得,真正做到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

(1).三位老师都重视生字词教学。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仍然是要注意的,是不能不教学的。龚老师和陈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书写易错字。陈老师指导易错的部首。龚老师指导写完整字,规范美观。郑老师在朗读中留心正音,运用体态语言,方式得当。陈老师的课件中还带了拼音。课改上来的孩子,拼音基础似乎不太扎实。陈老师细心考虑到这一点。防范于未然,真好!俗话说“打铁先自硬。” 虽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学高为师” ,好老师不能丢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提示阅读思路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是老师智慧的集中体现。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也可以把自己把在弱势位置装不懂。龚老师精讲“洗澡水的漩涡”时,是这么处理的:出示课件“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他先请一个学生读,笑笑,不做评价;“谁会读?”又请一个学生读。学生在他无声的暗示中,强调了关键词“每次”“总是”。“发现没有,她强调了什么词?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郑老师在课初以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个问号或几个问号之后,而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带着这个疑问读了文章,发现作者用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让我接受了这个观点。你们发现了吗?”精讲“洗澡水的漩涡”时,她又看似不经意地问:“这段话只有一个问号,与课题是不是矛盾呀?”再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3).三位老师上的都是第一课时,但都想办法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挤进教学中,悄然渗透。龚老师设计了拓展延伸;不仅谢皮罗教授的发现如此,其实,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和探索。说说你们的发现故事好吗?陈老师出示打乱表达顺序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依照文中事例的顺序口头练习表达。

(4).“无独有三”,三位老师都运用表格,让学生带着“课题中‘一百个’的内涵是什么?”的疑问自主阅读。学生在朗读、思考、交流中,思维逐渐明晰,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们这些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感悟了写作方法,写作顺序,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在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二.课堂评价,促进发展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龚老师的评价侧重推动教学进程:“发现没有,她强调了什么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假使老师这样直白评价:“嗯,她真会读,她抓住了关键词。”我想,效果一定大打折扣。郑老师的评价侧重调动情感:“你是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我们握握手。”“你提了一个大问题,一定会有大长进!”“老师发现这组同学特别认真,奖励你们开火车读生字词。”瞧,老师多会说话!明明就是要学生读生字,却说成“奖励”。学生能不好好读吗?

客观、得体又有针对性的评价,既有对学生出色之处的肯定,又有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提示。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推动教学进程,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说说我的几点思考

龚老师十分细致地考虑了每一步预设,教学过程顺水行舟。我想:老师是不是尝试着放放手,给学生多留一些空间?如:初读完三件事,老师问:“三件事现象一样吗?(不一样)结论一样吗?(不一样)但是却都说明了一个观点——”生异口同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儿如果这么问,就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三件事有相同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陈老师要求学生自学第一件事时,提出要求:把谢皮罗教授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出,将他所提的问题用“=”画出,将验证的过程用“﹋”画出,所得的结论用“()”标出。可是课件上这四个方面老师却是用四种颜色区别四个内容的。我想:老师所做的应该和向学生提的要求一致,才更显示范性。

郑老师在学生朗读后,评价:“‘漩涡’这个词你有时读对了音,有时读错了。”我想:如果此时老师转念一想,就请这位学生以正确的读音为全班带读两三遍,那孩子该多有面子,并且全班都会记住它的正确读音。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粗浅之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出。

最后,我想以一句名言结束我的发言——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教育公告  
    关于上报薄弱校数据的补充通知  
   关于做好2011年度全省中小学教...  


  
   



 最新新闻  
  学校之窗 三中积极开展迎市级文...   

德育广角 实验幼儿园举行“亲亲...   

信息展播 文昌小学开展庆“三八...   

德育广角 杭西小学开展以“感恩...   

信息展播 华桥中小登山比赛庆“...   

信息动态 止中举行庆祝“三八”...   

德育广角 止中举行初中生青春期...   

信息展播 茶富中学举行游园活动...   

信息展播 司前中学举行三八节游...   

信息展播 崇仁各村完小开展丰富...   

  
   





 站内搜索分栏目  
  标题 作者 内容 所有   全部类别 学子习作 办事指南 师资培训 德育广角 课改之窗 教育工会 学生频道 家校互动 课改之窗1 教学探讨 学校之窗 组织机构 教育新闻 科研成果 教科之窗 课题研究 生活花絮 知心寄语 本站报道 小知识 初中教育 教育新闻 教育装备 基础教育 信息动态 德育天地 校长论坛 师资培训1 督导评估 招生考试 教育均衡 教育党建 校安工程 家长频道 班级主页 园丁随笔 教育法律 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 普通高考 初中考试 高中会考 成人高考 处室职能 工作动态 综合信息 政策文件 信息刊物 人事政策 人事动态 人事调配 人事文件 计财股职能 计财动态 计财文件 计财信息 督导室职能 督导动态 督导信息 督导文件 教育工会职能 工会动态 工会信息 工会文件 机关职能 下载中心 文献资料 人员分工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课改与教研 专业引领 问题争鸣 学籍管理 职称工作 课改案例 中学教研职能 中学教研动态 中学教研文件 中学教研信息 职业与成人教育职能 职业与成人教育动态 职业与成人教育信息 职业与成人教育文件 校园安全工作通知 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工作简讯 校园安全工作交流 德育动态 信息展播 考核表彰 经验交流 体卫艺 德育计划总结 政策法规 未保办职能 未保办工作动态 未保办综合信息 未保办政策文件 幼教管理平台 幼教课改教研 幼教专业引领 幼教教学动态 幼教文件通知 会议花絮 心闻驿站 心育空间 心恬小岛 健康园 互动心区 班级团队 团队动态 互动空间 课堂教学 案例反思 教学论文 经验总结 教学随笔 获奖荣誉 教育技术招生 教育技术培训 中学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技术 幼儿教育技术 他山之石 中学学科素材 小学学科素材 幼教学科素材 中学案例分析 小学案例分析 幼教案例分析 中学课堂实录 小学课堂实录 幼教课堂实录 中学名家点评 小学名家点评 幼教名家点评 外媒综合 教育督察 校安文件 校安档案 视频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8:11 | 只看该作者
从薛法根老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想到的

在杭州听课,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学生们学习课文时,老师经常问到的话就是“读得懂吗?”“有问题吗?”很多大师讲课时都特别注意学生的听。

    这是一节高年级的课,在课堂上很难出现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状况,学生普遍显得比较沉闷。薛老师没有着急,步步引导。由“司空见惯”一词入手由身边的事情入手,理解含义,并引用典故,知道这个词的由来。

    在讲课文结构的时候,老师引入到平时的写作,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很细致的指导,并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的重点应根据题目、中心区分详略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把过程写具体,采用略的写作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8:38 | 只看该作者
日前, “挑战名师——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厦门六中举行。一路的疲劳和闷热的天气在几位名师的课堂中渐渐烟消云散。名师的风采令我折服。名师是怎样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又怎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什么?只教大纲的知识点吗?这些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我特别感激学校能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

    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

    一、追根溯源,渗透文化

    他说:“教什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课前,薛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依赖于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他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 “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

    在这堂课上,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老师一次次因势利导中不停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用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来解释为什么不单用一个事例。那为什么用三个事例?薛老师的见解也是标新立异:“古人有云事不过三。”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几次读题,匠心独运

    薛老师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在薛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几次读题,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这样做,而薛老师的这几次读题并不会给人“腻”的感觉,每一次读题都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读。

    薛老师在课的开头问:“你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生一致认同。师再追问“可是书上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怎么能说这句话就是真理呢?”“你相信这个观点吗?”他向学生提出,学习要会质疑,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包括课文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质疑。

    第二次读题是在解决根据课题选材时侧重点不同这个环节。薛老师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看题目,“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问号从哪里来?有一百个问号这么多,所以他要把疑问的产生过程写具体,真理又是什么号?真理肯定要写清楚,不然真理就成了谬论。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所以要把问号写具体,要把真理写具体。”请生齐读课题,强调把“问号”和“真理”两个词读重音,从而得出结论,根据这个题目要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在学完课文后,薛老师让学生再次读题,进一步体会科学的辩证过程。
    这几次读题,层层深入,他带领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相信”到“质疑”再到“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印证了这个课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并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薛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写作指导,轻松扎实

    薛老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到不止40分钟的语文。对于议论文的指导,薛老师说:“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

    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薛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前提下,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相同点: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请一生板书)“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等,台下的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薛老师的“启发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所以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最后薛老师举了例子进行对比,“如果要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学生能很清晰地判断,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最后总结不同的事例证明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它的侧重点不同。

    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的写作指导,真令我们叹服。

    四、文本解读,尽显智慧

    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文本的第七自然段已经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看似多余,和薛老师同题异构的陈灌榕老师她把这段舍弃了,认为重复。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

    第七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带领学生找出词语,圈画词语,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难。(板书:不难)

    第八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读了这段你觉得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也从词语入手,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不易)

    接着,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并不易。这不是矛盾吗?”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点拨,“难和易是相对的,两者是辨证的。”让学生领悟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板书中的“真理探索并不难,也不易”可为点睛之笔。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正如真理的发现一样,要有“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

    五、作业设计,意犹未尽

    同课题的陈老师在课后一下子抛给学生三大题的作业,这似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薛老师只布置了一道题“一百个问号中,为什么第一个问号最关键?”将课堂的思辩延伸开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见微之著”,这样的作业效果也不显逊色。

    课后,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他说:“目标有了,方法就有了。”薛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提醒我们:“至少要用50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篇课文。”我想此次研讨会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

    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薛老师所说,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9:03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本节课的重点一是:研读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事例,自主深刻的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哲理。重点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议论文。

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很好。

学生的思维能紧跟着老师的引导,师生配合很默契。他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来体会感悟科学家谢皮罗,波义尔,奥地利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品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哲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    对教材钻研透彻,能熟练准确地把握教材。

从王老师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他在课前做了认真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环节设计丝丝有扣,不落痕迹地处理了课文的重难点。在他巧妙地引导下,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看到现象,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得出结论。学生也明白了发现真理的条件。

对于文本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就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事例这些重点等。这些议论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去关注。当然,教师又不宜在文本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王老师抓住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大胆取舍,精读第一个事例,研读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1.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哪部分写得最简单?为什么作者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想写?3.是不是发现问题,就轻松找到真理呢?这中间会有怎么样的过程呢?4.课文还写了两个事例,再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似完成课堂目标,实则也将学习方法无声息地渗透给学生,王老师用最常见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转移到关注三例的内容和表达上,进而关注三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在引用3例时的详略。

但是感觉高段学生的课堂上缺乏点趣味性。我觉得是否可以让学生扮演成谢皮罗,波义尔,奥地利医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他们发现真理的经过。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9:16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而且每个事例都是按照“科学家是看到一种现象,从而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顺序记叙,内容比较浅显,没有多少难以理解的词句。因而本课教学达到“读懂”的要求应该是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与课文的表达方法。

听了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王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做了多少细致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丝丝入扣,不落痕迹地处理课文重难点问题,看似随着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其实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王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而这一设计也正是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问题精炼,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初读课文后,王老师通过提问:“?”和“!”分别代表什么,这拉直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引出学生对三个事例的研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三、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王老师灵活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既使三个事例一目了然,也对词语做了很好的解释。整个课堂表格贯穿始终,联系全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文中人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也是王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

四、学法指导,潜移默化

     在完成表格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三个事例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并与记叙文作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议论文的特点——叙事为观点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59:28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执讲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有感触。再次被那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自然的教态、衔接自如的课堂授课语言所感动,真是对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全面诠释。现在我就王老师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进行评课如下: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王老师的真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做了多少细致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丝丝入扣,不落痕迹地处理课文重难点问题,看似随着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其实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王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而这一设计也正是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这决定了如果学生课前不自主预习课文,课文内容是根本在课内解决不了的。通过课堂检查预习可以看出王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及词语做到了很好的预习,还根据读课文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王老师也是让全班学生读课文做到自己解决,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说低年级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约束需要教师授之以鱼,那高年级的教学则着重在于授之以渔。本课授课从课堂入手的预习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都可以看出教师已经把单纯的传授知识化为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在授课中的重视朗读也是对学生读书习惯的一种培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兼容,使语文趣味浓厚。

四、教师点拨适宜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王老师灵活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既使三个事例一目了然,也对词语做了很好的解释。整个课堂表格贯穿始终,联系全文,这也是王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

不足:对于学生所说的引号的作用,教师做的解读不到位。

我想: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模式不正是如此,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又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能前后联系。不将课上死,让学生感受快乐的课堂,这也是我在听完这堂课的最大体会和今后授课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5 22: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