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7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站所有资源下载均无需注册,下载方法:下面的附件,选择右键,目标另存为,保存在你的电脑或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鲁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rar (972.09 KB, 下载次数: 558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6:5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    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别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外观特征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污染物        原因        治理办法
白色
污染        废旧塑料        乱抛弃废旧塑料制品        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含N、P、K等营养物质        滥用化肥、含P洗衣粉的使用、生活污水        合理使用化肥,用无P洗衣粉代替含P洗衣粉,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臭氧层空洞        氟利昂        含F冰箱使用        用无氟冰箱替代含氟冰箱
全球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        燃料燃烧        节能减排,开发利用如氢气、太阳能等
酸雨        SO2、NO2        煤碳燃烧、硫酸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处理后排放
第二节  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常用实验仪器(重点)  
    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试管
用途:主要用于少量的液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也用于对液体加热和收集少量气体。
使用注意事项:
①        夹持试管时,试管夹、铁架台铁甲,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
②       







    ②向试管中加药品时,如果没有指明药品用量时,固体颗粒颗粒状药品取1--2粒,粉末状药品用量以盖住试管底部为宜,液体药品取1-2ml。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对试管加热前,要搽干外壁的水珠,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④对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向上,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试管口不能对准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
    ⑤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
⑥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2、烧杯





用途:常用作盛装液体,用作反应容器、配制溶液、加热液体药品等。
使用注意事项:
①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②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底或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时,要从烧杯尖嘴处倒出。

3、酒精灯
   





用途: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使用注意事项:
①用完酒精灯要盖上灯冒,防止灯芯酒精挥发。
②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3  
    ③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灯芯接不能触玻璃仪器。
    ④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也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⑤酒精灯要用等冒盖灭,不能用口吹灭。
⑥可用于受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其中试管(玻璃)、蒸发皿(陶瓷),燃烧匙(铁或铜)可直接受热,烧杯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受热。
⑦少量酒精洒落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量筒
    用途:用于测量液体体积
使用注意事项: ①为了保证量筒测量的准确性,量筒除了测量液体的体积之外,不可用作其它任何用途。
②量筒测量的液体体积必须小于量筒的量程。所测液体体积要尽量接近于量筒的量程。
  ③读数时,量筒要放在水平台面上,事先要与凹液面相平
    ④“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时:测得值>实际值;仰视读数时:测得值<实际值
5、托盘天平和砝码
    用途:一般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能精确到0.1g。
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托盘天平前应先调零,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左物右码”,即,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即:m左=m右+m游错误操作时:若右物左码,则 药品=砝码-游码
③取用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拿,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④称量药品质量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称某药品的质量:先将药品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砝码由大到小依次添加);
二是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向右盘放砝码,调节好游码,再向左盘加药品至天平横梁平衡
6、胶头滴管
  用途: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到受滴容器内部,应该在试管口正上方1-2cm处(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而污染药品)。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7、集气瓶(瓶口是磨毛的-----玻璃部件直接连接时,接触部位一般都要做磨砂处理)
  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 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的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储存气体时,储存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时,集气瓶要正立;储存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时,集气瓶要倒立。
   8.广口瓶 (内壁是磨毛的)
用途: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使用注意事项: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9、细口瓶
用途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使用注意事项:①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如硝酸银溶液。
②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③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10、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1、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2、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3、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14、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 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
15、燃烧匙 装固体药品做燃烧实验,可以直接加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7:00 | 只看该作者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点、热点)
  1、药剂的取用:
“三不准” 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要用扇闻法闻药品的味道。
  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要再倒回原试剂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交回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的容器内)。
A: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
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较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药液沿试管内壁缓慢流下。)
   2、物质的加热
A、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B、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注意点:①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以免容器破裂。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溶液的配制
  A:物质的溶解 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振荡、加热、将固体研细
  B:浓硫酸的稀释 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酸入水)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提示:称量药品时,固体药品用天平称质量;液体药品用量筒量体积)
  4、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6、仪器的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捂器壁(现象: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不慎洒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0.气体的制取、收集
   A.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①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酒精灯内酒精,不得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多于酒精灯容积的2/3,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③铁架台铁夹由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④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⑤加热前要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珠,且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⑥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⑦如果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防止粉尘随氧气进入导管,导致水槽里的水因溶有高锰酸钾而变红。
     b.反应物至少有一种是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该装置的一些替代装置:




   

B、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有毒、N2-----密度与空气接近、NO----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只能用排水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都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③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瓶底
C、多用途装置
    ①用作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气体由短管(c)导入,水由长管(b)排出。
    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长管(b)导入,空气由短管(c)排出。
    ③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短管(c)导入,空气由长管(b)排出。
    ④用作洗气装置
11、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一单元   水分子的运动
一、微粒观点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它们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看不见。灰尘满天,就不能说微粒在不断运动,原因是灰尘肉眼看得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微粒。
  2、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与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如热胀冷缩;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如:空气加压压缩,体积减小。
  3、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是,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解读】
    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①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②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③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知识解读】
    1、沉降包括静置沉降和吸附沉降。净水过程中先静置自然沉降后,再加明矾进行化学沉降。
    2、明矾:吸附水中的悬浮的杂质而沉降;活性炭:吸附水中细小的杂质。氯气、漂白粉:消毒杀菌
    3、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要用蒸馏法。
4、蒸馏与蒸发的区别:蒸馏和蒸发都是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见方法。蒸发是加热煮沸将水蒸干,目的是得到可溶性固体(即溶质);蒸馏是加热煮沸并把水蒸汽冷凝,目的是得到蒸馏水。
5、饮用水:纯净水——长期饮用降低免疫力;矿泉水——矿物质适中,才是健康水;自来水——含天然水中有益矿物质,是健康水。但是,自来水要煮沸才能饮用。
四、硬水和软水:
    硬水:只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只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知识解读】
    1、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2、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取样,分别滴入肥皂水。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硬水;泡沫丰富且没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2O通电2H2↑+O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解读】
1.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3、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4、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5、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的化学能。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易燃,与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如果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如果只有“噗”的很轻微的响声,则氢气纯净,可以点燃。
2.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化学变化只是研究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余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关于原子的结构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④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⑤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iē)、氘(dāo)、氚(chuān)其结构如图:
⑥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⑦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⑧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x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2.表达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7:1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





















二.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
    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固体
    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三.溶液的性质
    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得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有色的溶液
      蓝色溶液(含Cu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Fe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黄色溶液(含Fe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四.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重点、难点)
     


(2)应用:   
①溶液稀释:
方法:加入溶剂;
特点:加入溶剂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

   

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质量+加入的溶剂质量
②溶液浓缩:
方法一:加入溶质
特点:溶剂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加入溶质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
特点:溶质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蒸发的溶剂质量
○3溶液配制:a.、计算;b.、称量;c.、溶解。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  N2  78%                        氧气  O2  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 CO2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知识解读】
    (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中考在线】
1.(08,宜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是(   )
   A.氮气    B. 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
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常用铜丝、红磷、白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2Cu+O2加热2CuO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③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该实验要注意: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铜丝必须过量,且卷成螺旋状,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并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③该实验所用的硬质玻璃管不可太细太短,防止加热时橡皮管被烤焦。④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⑤铜丝必须被加热到红热状态,即保证把温度加热到反应所需要的温度。⑥加热时间要足够,保证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⑦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如果不同的实验者之间所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差太大的原因:
①装置漏气,结果偏大。②铜丝用量不足,结果偏小。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结果偏小。③反应不充分,结果偏小。④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结果偏小。
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4P+5O2点燃2P2O5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实验结论:a.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b. 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c. 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该实验应注意: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装置漏气,所测结果会偏大;b.红磷要过量,否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结果偏小;c.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动作不要太慢,否则红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致使结果偏大;d.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e.最好实验前,导管里先注满水。
该实验的一些变形实验: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热点)
1.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用自制的天平定量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流程: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4.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用途:①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②食品包装时,常充入氮气作防腐剂;③液氮常作制冷剂。
    5.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又叫作“惰性气体”。用途:①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填充在灯泡中,用于制造霓虹灯等多种用途电光源;②可用于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7:21 | 只看该作者

四.空气质量日报(热点)
1.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3.污染物的主要来源(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2)化工厂的废气(3)水泥厂的粉尘(4)燃放烟花爆竹(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4.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5.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是指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粉尘,而二氧化碳无毒,所以不是空气污染物。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重点)
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由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决定。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及其含义
元素符号书写时应注意: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元素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③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知识解读】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相同,不同的是中子数。如碳元素原子有两种C-12和C-14,它们质子数都是6,但是C-12有6个中子而C-14有8个中子。
2.元素即指该元素呈电中性的原子,也包括由该元素原子所形成的离子。
3.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分子和原子团,NH3与钠原子Na它们都是10个质子。
4.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5.元素分类:金属元素(有“钅”旁,汞-Hg除外)、非金属元素(有“石”旁和“气”字头)、稀有气体元素(也是“气”字头)。
6.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单质为金属,有“石”旁的元素的单质常温下是固体非金属单质,有“气”字头的元素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即气态非金属单质或稀有气体。
7.元素的存在:地壳中的元素:O、Si、Al、Fe、Ca;海水中:O、H、Cl、Na、Mg;人体中:O、C、H、N;空气中:N、O;
8.元素与人体健康: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或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缺锌,智力发育不良;
二.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识解读】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一般都按元素名称命名:氢气、铁等;化合物一般为“x化x”、“几x化几x”或“x酸x”。
3.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化合价(重点、难点)
  化合价:表示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跟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比例。
【知识解读】
1.所有原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的趋势。当两个原子相互化合时,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达到稳定结构。如图所示:










一般,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少于4,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多于4,易得电子。所以易失电子的金属原子与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化合时,常常通过得失电子结合成化合物;易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之间相遇时,由于获得电子能力差距不大,一个原子不能从另一个原子里彻底获得电子,所以就只有采用共用电子对的方式结合成化合物。
2.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共用电子对数目有关。



              注意:①单质的化合价规定为零。②同一元素,可能具有多种化合价。
3.化合价的书写: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值在后,与离子符号书写相反。例如,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表示为: 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表示为:
4.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即得失电子数相等。计算化合价时,要用元素化合价乘以该元素原子个数。
例1:计算硫酸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1)x2+(+6)+(-2)x4=0 ;

例2:计算KMnO4中Mn的化合价。
这是根据已熟记的化合价计算未知或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方法是先设需要计算的元素的化合价为x,然后再化学式上标出已知和未知化合价,最后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列出方程解答。
解:设KMnO4中Mn的化合价为x:


(+1)+x+(-2)x4=0
解得x=+7
答:KMnO4中Mn的化合价为+7价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重点、难点)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知识解读】
    化学式的书写
    1.知识准备:
①熟记1-20号元素符号








    ②熟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注意:+2价的铁离子读作:亚铁离子,+3价的铁离子读作:铁离子。
    2.化学式书写的原则:
①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或先读后写。
③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个数为1时省略不写。如二氧化碳化学式写成C1O2就是错误,应写成CO2 ;原子团个数多于1时,要用括号把原子团符号括起来,再在括号的右下角写上个数,如,氢氧化钙化学式写成CaOH2就是错误,应写成Ca(OH)2
    3.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般都是单质,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铁—Fe;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单质碳—C、硫磺—S、红磷—P、晶体硅—Si;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除气态非金属单质外,常见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要表示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与个数。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态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氮气—N2、氯气—Cl2;常见的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五氧化二磷—P2O5,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两个磷原子五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是的写法:
a.根据分子结构写化学式:数出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记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值得注意的是元素符号排列顺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例如: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氮原子, 则下图中





有两个黑色圆球、四个灰色圆球,表示一个分子中有两个氮原子、四个氧原子,且氧元素为负价排后,所以其化学式为N2O4                  
b.根据物质名称书写化学式:书写顺序与读的顺序相反,例如,二氧化硫,由其名称就知道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有一个硫原子两个氧原子,写化学式时书写顺序与读的顺序相反,即硫1氧2:SO2
注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不能约分:N2O4就不能约分成NO2,前者是四氧化二氮,后者是二氧化氮,表示两种不同硫酸的物质。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表示该物质中原子的种类和各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都是属于化合物,其微观图如图所示: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一般情况下,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一般都是根据化学名称进行书写。书写步骤如下:
a.根据物质名称,确定该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即里面含有哪些元素和原子团。以硫酸铁为例:根据名称知道是由铁离子和硫酸根原子团构成的。
b.写出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c.排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d.在符号的右下角标出数字,保证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方法:对角线数值相等,但是要注意,数字必须是最简整数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07:28 | 只看该作者


注意: 化学式书写常见的错误就是,不考虑化合价,化学式中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
五.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所有物质):①表示一种物质,H2O--表示水;②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H2O--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H2O---表示1个水分子;②表示物质1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H2O--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2和1个氧原子构成。b.有例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中,个元素原子的个数比,C aCl2—表示氯化钙中,钙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2
六.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1.写在微粒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①表示2个水分子
2.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②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3.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化合价:③表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4.离子符号中,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表示该元素或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    ④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七.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重点,必考)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知识解读】
根据化学式可以获得的信息:(以H2O、CaCO3为例)
























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2.实验室制法
   (1)选择制取氧气所需药品的思路
①含氧元素②反应条件、操作简单易行③环保——生成物无污染
   (2)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原理:

注意:①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属于反应条件,写在双横线上放。
②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的物质。(“一变两不变”)③对催化剂的认识:

    药品:过氧化氢(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MnO2)





装置:
  
步骤:   
    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  装药品二氧化锰;
    制  加入过氧化氢制取;
    收 用集气瓶收集气体;
    拆 拆卸装置.  
注意事项
    ①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③用排水法收集时,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再收集;
    ④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原理:

     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颗粒
     装置:



      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 “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潮湿,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然后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③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④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集满气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⑤试管口处应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如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验满方法:将带火星木条放置于集气瓶口,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三.氧气的性质(重点)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有三态变化:液氧-----淡蓝色,固态氧    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工业上,氧气储存于蓝色钢瓶中。
    2.化学性质:
(1)单质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物。大多数单质都能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
物质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木炭        在空气中燃烧,处于红热状态,释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充足:
C+O2点燃 CO2
氧气不足:
2C+O2点燃 2CO
        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硫磺        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点燃SO2
        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红磷        在空气中燃烧,有黄白色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冒出浓厚的白烟。        4P+5O2点燃2P2O5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2H2+O2点燃2H2O
铁丝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        3Fe+2O2点燃Fe3O4
镁带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冒出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白有色固体物质生成。        2Mg+O2点燃2MgO
铜片        在空气中加热灼烧,红色的铜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物质        2Cu+O2加热2CuO
铝片        在空气中,铝能与氧气迅速反应,在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4Al+3O2  2Al2O3
    注意:①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剧烈,铁等一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也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原因是分子之间欲发生化学反应,其首要条件是分子之间接触碰撞。当它们在空气中燃烧时,由于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的含量相对较少,它们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就较少,而在纯氧中,氧分子多,大大增加了碰撞机会。
     ②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先要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防止生成物温度过高溅落到瓶底炸裂集气瓶; 铁丝要弯为螺旋状     防止热量散失,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一些化合物能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燃烧。充分燃烧后,化合物中的C元素转化为CO2、H元素转化为H2O、S元素转化为SO2。
①一氧化碳燃烧: 2CO+O2点燃2CO2(火焰淡蓝色)
②甲烷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火焰淡蓝色)
③乙炔燃烧: 2C2H2+5O2点燃4CO2+2H2O(火焰为黄色,有黑烟)
④乙醇(俗称酒精)燃烧:C2H5OH+2O2点燃2CO2+3H2O(火焰淡蓝色)
⑤石蜡(主要含C、H,属于混合物)燃烧: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明亮的环白色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气瓶内壁有水珠出现,向集气瓶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化物与氧化反应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反应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    金属锈蚀、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4: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