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8:12 | 只看该作者
“高瞻远瞩”解
吴维璋
  “高瞻远瞩”是个习见常用的成语,意在形容目光远大。这一点众所周知,没有歧见。但对于该成语字面意思及语法结构,却有不同理解与看法。如笔者手头的三种成语辞书──
  《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释为“瞻:音‘沾’,视、望;瞩:音‘嘱’,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目光远大”。
  《五用成语词典》(学林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释为“高瞻:站在高处往前看;瞩:音‘嘱’,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目光远大”。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释为“瞻:远望。瞩:注视。看得高远。形容目光远大”。
  这三种成语辞典中的前两种的解释,未免失之牵强附会,后一种则较为准确。为什么呢?
  首先,从字面看。“瞻”与“瞩”字义尽管有细微差别,但大致都是“看”的意思,将“高瞻”解释为“站得高”,“站”意凭空而生,“看”意又未释出,实在不妥。或许有人会说,“高瞻”即“在高处看”,因此有“站得高”的含义。依此说法,那“远瞩”岂不成“在远处看”,要释为“站得远”?《中国成语大辞典》“看得高远”的释文,则把成语中的“瞻、瞩、高、远”各字都讲到说清了。
  其次,从“高瞻远瞩”语法结构看。显而易见,“高瞻”与“远瞩”是并列关系,原语为联合式结构。那么,其释文也宜为这种关系与结构。“看得高远”即“看得高,看得远”,“看得高”与“看得远”是并列关系,构成联合式。而“站得高”与“看得远”却是因果、推论关系,构成偏正式。因此,从语法结构看,前两种成语辞典的释文也不妥。
  附带说一下:前两种成语辞典将“高瞻远瞩”语意归为“比喻目光远大”,其中“比喻”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该成语字面和语意并未构成比喻。而说它“形
  容目光远大”,则较为妥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8:24 | 只看该作者
“若思冥想”及其他



宋桂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多处字形、注音错误,现举四例,以期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l.“若思冥想”
成语之中只有“苦思冥想”,但在《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中,竟赫然列有“若思冥想”(237页):误“苦”为“若”,形似使然。
2.“摇手顿足”
袁宏道《虎丘记》中有“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一语中的“摇首顿足”,《袁宏道集》原作“摇头顿足”。《语文》课本已引错而在下面的注释中又进一步错成了“摇手顿足”,可谓错上加错。
3.“坳”之读音
《逍遥游》中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一语“坳”,课本注作“”。虽然《辞海》等辞书认为,“坳”读作“奥,又读凹”,但也有辞书只取“”音(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再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有明确规定,“坳”统读“”。故此,教材编者有必要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处理注“坳”为“”。
4.“数数”的读音
《逍遥游》中还有“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一语,此中“数数”之“数”,课本注为“”,实在令人吃惊。“数”虽是个多音字(《辞海》收有四音:),但各种辞书中均不见“”的影子。“数数”,《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注音为“”,释作“迫切貌”,例证即是“未数数然也”。由此,自可知课本注“”之误。
作为课本,竟出现如此之多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实在太误人子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8:54 | 只看该作者
“一锤”和“一槌”,哪个才能“定音”
海 月
到底是“一锤定音”还是“一槌定音”呢?

锤意为“锤子”,是由金属或木头等材料做成的头和与之垂直的柄构成的敲击工具。而“槌”是类似棒子的敲打用具,一般一头较粗或为球形。

究竟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还是两个皆可呢?带着这个疑问查了某本词典:“一锤定音”也作“一槌定音”,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的决定。可是真的是两个都可以吗?那“一锤定音”这个成语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一开始两者就混用吗?

打破沙锅“查”到底,不弄清楚誓不罢休。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典中对这个词作了很详细的解释,原来两者并不都正确,“‘一锤定音’本指熟练的制锣工人敲最后一锤确定锣的音色。后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把事情最后决定下来。不要写作‘一槌定音’。”而与“槌”搭配的常见词有棒槌、鼓槌儿等等。

“一锤”才能“定音”,你记住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9:03 | 只看该作者
“神旺”与“神往”
陈德滋
  鲁迅先生临终前十天,写了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章说到太炎先生与形形色色的保守势力反动势力作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该文最初发表于1937年3月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一《二三事》一书,其中“神旺”印出来成了“神往”。1937年6月,许广平将该文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时,按鲁迅原稿作了纠正。许广平曾就这一差错指出:“‘令人神旺’和‘令人神往’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不是鲁迅的原话。”(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见1961年3月27日—29日《人民日报》)
  曾有人向我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令人神旺’,会不会是‘令人神往’?鲁迅会不会用错了词?”“查不少辞书,没有‘神旺’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是不是鲁迅生造独创?”许多辞书未收“神旺”词目,这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接触到的几本辞书里不见“神旺”,就推断鲁迅先生用错了词或者生造了词。
  “神旺”与“神往”,一字之差,“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
  神往,《辞源》解释为“极其向往。言身虽在而心已往”。鲁迅《阿Q正传》:“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神往”一词,十分恰当地表达了阿Q对革命的向往。如用“神旺”,就不妥帖了。
  旺,火势炽烈,引申为旺盛,也可解释为“多,充足”。神旺,精神旺盛,精神振奋。鲁迅先生读章太炎发表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宣传革命批判保皇的文章,被其犀利文笔昂扬斗志深深感动,觉得其文四处出击,“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神旺”一词精确生动地表达了鲁迅深受鼓舞、衷心赞赏的那份炽烈旺盛的感情。如改用“神往”,是不能达意的。
  鲁迅用“神旺”一词,不止一处。《半夏小集》第七则:“……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但养胖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令人看了神旺”准确表达了鲁迅目睹“伟美的壮观”而达到的旺盛振奋的精神境界。
  “神旺”一词是否鲁迅“生造独创”?否!《汉语大词典》收有“神旺”词目。除引用上述鲁迅《半夏小集》语句外,还列举两个古文例证。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宪宗》:“〔裴度〕曰:‘臣请往自督战,誓不与此贼俱生!’”评:“神旺。”清李鸿章《复潘琴轩书》:“〔连接来函〕读之神旺,快慰无似。”意境均与鲁迅先生笔下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9:15 | 只看该作者
“侃价”和“砍价”
问:我在读报时发现,在写到讨价还价时,有时写作“侃价”,有时写成“砍价”。请问用哪一个词正确?

——江苏盐城   李开波



答:我查了一下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只有“砍价”而无“侃价”。有人认为,应以“砍价”为规范词形,淘汰“侃价”。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一组近义词,词义并不完全相同。“侃价”是买卖双方的共同行为,你开价,我还价,一来一往地“侃”;而“砍价”是买方行为,是买方在原定价格基础上要求降价,“老板”自己是不会“砍”的。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哪个正确的问题,而是要看你用在什么场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9:23 | 只看该作者
关心—关怀—关注
关,本义“门闩”,引申为“控制”(把关),由“控制”又引申为“牵系”。“关心”的含义就是“心牵系”,即常挂在心上。“关怀”、“关注”,都有关心的意思,但表现不同:“关怀”的“怀”有“心里存有”的意思,故“关怀”的含义是“在意、操心”;“关注”的“注”有“视线集中”的意思,故“关注”的含义是“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19:30 | 只看该作者
记—纪
记,本义“录事”,“记录”即本义。纪,本义“别丝”,即理出丝绪,由丝绪引申为“人伦之道”,即“人纪”,又引申为“法纪”。这就是说,记、纪二字的本义毫无共同之处。

在古代,记、纪是通用的,《史记·五帝本纪注》说:“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因此,记、纪成了同义词。在现代汉语里,“纪”只用于“纪念”、“纪年”、“纪元”、“纪传”、“纪要”、“纪实”、“纪行”。“笔记”、“速记”、“游记”、“传记”、“摘记”、“记述”、“记叙”,均用“记”。

把事情记录下来叫做“记事”,但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习古汉语的用法,叫做“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事”、“纪事本末体”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18: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