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升语文学习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文字训练途径多范围广,但去掉枝蔓,与听、说、读、写相关的教学活动则是其最基本的训练形式。相对来说,听和说的训练为“语言”训练,读和写的训练为“文字”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可见,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灵魂,抽掉语言文字训练这根神经,语文课将是一具僵尸、一潭死水,不见生机,哪有活力?我们知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而“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一。“万变不离其踪”,这四种能力又何尝不是“听、说、读、写”能力呢?很明显地,要提高这些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可怠慢,不可忽视,只有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地付诸于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之中,才能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

课内:挖掘文本学习资源,深化语言文字训练

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涵蓄,发人深省。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往往只顾机械琐碎地分析,把文本(课文)搞得肢离破碎,为段意、文章中心及主要内容的概括乐此不疲;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负担不减,两败俱伤,委靡不振。笔者前一段时间又一次不期而遇一节语言文字训练几近“零淡化”的所谓示范课,不禁心生杞人之忧。

阅读教学,要导好文本学习,更要适时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以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双赢。如何挖掘文本学习资源、深化语言文字训练呢?

1.留心恰到好处的词语成语。一篇课文,往往不乏一些形象生动、恰到好处的词语、成语;引导学习时要加以留心,对“生字表”里出现的生字生词更宜权衡再三,尽可能展开相关的强化训练活动。如第四册《蜜蜂引路》(人教版,以下引文均同),第4自然段中“惊讶”一词(“讶”系生字),可通过“换、说、演”等方式展开训练,即换一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说一句含有“惊讶”的话;扮一副“惊讶”的模样。某示范课上某教师却忽略了这个训练点,不了了之,真不知如此“示范”从何说起?又如第七册《和时间赛跑》中的“日月如梭、受益无穷”,《颐和园》中的“神清气爽、金碧辉煌”等成语,倘熟视无睹、一笔带过,不强调积累,不尝试运用,该怎样让学生“受益无穷”呢?

2.品味别出心裁的句式表达。①句式的匀称美。如“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趵突泉》),“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②句式的参差美。如“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火烧云》)等。③过渡句。如“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可爱的草塘》中多处以人物对话形式来完成过渡,动了声色却不露痕迹,高人一筹,值得学习推敲。④名言警句。如“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的人。”(《落花生》)等。

另外,课文中出现的谚语、俗语及歇后语,还有一些可以直接“拿来”或稍加变通润色后便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美句子,引导学习时应予以品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体会匠心独运的修辞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时,让学生“随文学习”并体会一些修辞方法是大有裨益的。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匆匆》)等等。

4.关注错落有致的段落层次。层次,内容的次序 。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的组合构成层次,层次与层次的堆砌构成段落。有些课文段落层次泾渭分明,错落有致,值得学习借鉴。我们认为,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以此为鉴赏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1自然段,共七句话,可分三个层次:第1句为第一层,点明当时天气情况;第2、3、4句为第二层,讲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第5、6、7句为第三层,相对详细地分别描写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 、一群红领巾等灵车的“焦急而又耐心”的神情。段落层次清楚,由总到分,数量由“一位”至“一对”至“一群”,布局得体,无懈可击。教学时应予以点拨,鼓励学生在往后的习作中大胆尝试类似的“造段”练习。

文本学习资源,可谓“留心处处皆学问”。但“一口吃不出大胖子”,引导学习时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绝不能给学生背包袱加负荷,应有所针对、有所侧重。

课外:拓宽学习、运用领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性学习”,实际上是2000年出台的试用版教学大纲中“语文实践活动”的优化和整合。丹麦语言学家奥托·杰伯逊说:“我们不应该只在学生身上洒水,而应该把他投入语言的海洋,使他及早学会游泳。”第二课堂又何尝不是一个浩瀚的语言之海呢?那么,如何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

1.丰富班级活动内容。班级是最小的学习集体,其第二课堂丰富与否,很多情况下都取决于科任教师。正如练习体操不一定非要借用奥林匹克会场一样,班级第二课堂活动因所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较少,真正开展的机会较多,因而也较为教师们所接受、学生所欢迎。科任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采、别开生面的班级第二课堂活动,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读书、献爱心等活动。班级的,如兴趣小组,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成语接龙,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等。学校的,如节日庆祝,祭扫烈士陵园,校运会,读书活动等。如今年的以“心系祖国 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不少班级都开展了讲故事、写心得等活动,有声有色。

2.增加校外实践机会。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接触、积累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如电视,网络,图书,橱窗,超市,报廊,标牌广告,食品包装等。另外,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的参观游览,对街坊邻里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调查关注,对待街谈巷议的深入思考,等等,同样有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应该看到,近年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往往使不少教师如履薄冰,因噎废食,校外实践活动多为纸上谈兵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在充分把握季节天气、时间地点等安全因素情况下,学校或班级应尽可能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想说,敢说,乐说,随后完成附带的写话训练,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3.鼓励课外阅读札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勿庸讳言,多数农村小学师生对《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还是相当陌生,不少学校也缺乏这类图书。实践证明,将课外阅读目标细化、量化,并加以督促检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对偏远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要求每个完成“三个一”阅读,即一篇童话,一则寓言,一个成语(或神话、历史、民间)故事,同时做好读书札记。这样坚持下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一定收效不小。

我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双管齐下,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如果将一节阅读教学课比作一次“登顶”活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最后的一级台阶。只有最后冲刺,完成最后的跨越,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06: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