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22: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材大纲同步,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因为语文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没有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试卷内容预览: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考试试卷及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 每小题选对得 3 分,选错,不选或多选均得零分
1、点 P (-2,1),那么点 P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 P′的坐标是(  )
A、(-2,1) B、(-2,-1) C、(-1,2) D、(2,1) 2 、在下列八个数:3 .1415926,0.151151115…, 10049 ,0 .2,π2 7 ,227 ,3 27 中,无理
数的个数是(  )
A、2 B 、3 C、4 D、5 3、下列图案是轴对称的图形的有( )
4、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 , 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A、 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②③去 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三条边对应相等 B、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C、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D、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6、下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9     的算术平方根是 3   B-7 没有立方根
C、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D、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8 、如图,在△ABC 中,AB=AC,∠A=36°,BDCE 分别是△ABC、△BCD 的角平分线,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5   B4 C3 D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9、计算:16 的平方根是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0、写出一个大于 1 且小于 4 的无理数     
11、如图,△ABC ,DE AC 的垂直平分线, AE=5cm,△ABD 的周长为 14cm,则△
ABC 的周长






12、在△ABC 中,AB=AC=8,∠B=15°,则 AB 边上的高 CD=
13、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 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
14、如图,已知 AC=FE,BC=DE,点 A、D、B 、F 在一条直线上,要使△ABC≌△FDE,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15、如图,△ABC 中,∠C=90°,AD 平分∠BAC,AB=5,CD=2,则△ABD 的面积是 . 16、如图,∠E=∠F=90°,∠B=∠C,AE=AF,下列结论: ①EM=FN,②CD=DN,③∠FAN=∠EAM.④△ACN≌△ABM.其中正确的有 .
三、解答题(共 3 小题,第 17 题 5 分,第 18 题 6 分,第 19 题 6 分,共 17 分)
17、(1 )请画出△ABC 关于 y 轴对称的△A’B’C’ (其中 A’,B ’,C’ 分别是 A 、B 、C 的对应 点,不写画法)
(2 )直接写出 A’ ,B’ 、C’ 三点的坐标
A’(   ),B’(  ),C’ (  )
18、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3 2 +2 2 - 2
3
② 25 - 144 + 27
19、如图,已知点 E、C 在线段 BF 上,BE=CF,AB=DE,AC=DF 求证:△ABC≌△DEF
四、解答题(共 3 小题,第 20 题 8 分,第 21 题 8 分,第 22 题 9 分,共 25 分)
20、如图,在△ABE 中,AB=AE,AD=AC,∠BAD=∠EAC,BC、DE 交于点 O 求证:①△ABC≌△AED;②OB=OE






21、直角三角形 ABC 的直角顶点 C 置于直线 l 上,AC=BC,现过 A 、B 两点分别作直线 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D、E
(1 )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过程
(2 )若 BE=3,DE=5,求出 AD 的长
22、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将一块含有 30°角的直角三角板 DEF 如图放置,让三 角板在 BC 所在的直线上向右平移,如图 1 ,当点 E 与点 B 重合时,点 A 恰好落在三角形 的斜边 DF 上,
(1 )利用图 1 证明:EF=2BC
(2 )在三角板的平移过程中,在图 2 中线段 EB=AH 是否始终成立(假定 AB,AC 与三角 板斜边的交点为 G、H)?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22: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站所有试卷下载均无需注册,下载方法:直接点击下面的附件下载到你的电脑或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rar (85.64 KB, 下载次数: 6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
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D 6.D 7.C 8.A
二、填空题
9. ± 4. 10.答案不唯一. 11. 24. 12. 4. 13. 50°或80° .
14. 答案不惟一. 15. 5. 16. ①③④
三、计算题
17.(1)略;…………………………………………………………………………2 分
(2) A′(2,3) ,B′(3,1),C′(−1,−2) ……………………………………………5分
18.(1) 4 2 ;(2)-4.
19.略
20.(1)略; ………………………………………………4 分
(2)由△ABC≌△AED 得∠ABC = ∠AED ,由AB = AE 得∠ABE = ∠AEB ,则
∠OBE = ∠OEB ,证得OB =OE .………………………………………………8分
21.(1) ΔACD ≅ ΔCBE ……………………………………………1 分
证法略.……………………………………………5 分
(2)由ΔACD ≅ ΔCBE 可得CD = BE = 3,所以CE = 3 + 5 = 8,又由AD = CE ,
可得AD = 8. ……………………………………………8分
22.(1)∵Δ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 60°,AC = BC.
∵∠F = 30°,∴∠CAF = 60° − 30° = 30°.
∴∠CAF = ∠F ,∴CF = AC.∴CF = AC = EC.
∴EF = 2BC .……………………………………………4 分
(2)成立………………………………………1 分
先用(1)中证CF = AC 的方法证CH =CF ,∵EF = 2BC,∴BE +CF = BC.
∵AH +CH = AC,AC = BC,
∴AH = BE.………………………………………9分
23.(1)在DC 上截取DM = BD,连结AM .
先证ΔABD ≅ ΔAMD ,得AB = AM ,∠B = ∠AMB.
∵∠AMD = ∠MAC + ∠C, ∠B = 2∠C,
∴∠C = ∠MAC
∴AM =MC
∴MC = AB.则AB + BD = DC.………………………………………5分
(2) AB + BD = AC. …………………………………………6 分
方法一:如图3a 在AC 上截取AM = AB,连结DM .
B C
A
D M
先证ΔABD ≅ ΔAMD ,可得∠B = ∠AMD.
再证DM = MC,则MC = BD.…………………………………………………10 分
方法二:如图3b 延长AB 到M ,使BM = BD ,连结MD.
∠ABD = ∠M + ∠BDM = 2∠M.
由∠ABD = 2∠C ,得∠M = ∠C .再证ΔAMD ≅ ΔACD.………………………10 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8 20:32:10 | 只看该作者
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9 21:40:17 | 只看该作者
把附件下载下来以后就有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3 16: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