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执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闫 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课件出示:杨柳依依)你能照样组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朗朗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大家己拿在手中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的文章不一样,文言文我们有时简单地称它为古文,我们平时学的最多的文章叫—— 
生:(齐答)白话文。 
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这种特有的魅力。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好吗? 
生:好。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多读几遍。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读通顺了吗? 
生:通顺了。 
师:读流利了吗? 
生:流利了, 
师: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生:(再读课文) 
师:我请同学读一读。来,男孩子。 
生1:(读课文) 
师: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闫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生:(鼓掌) 
师: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好,女孩子,你来试试。 
生2:(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个地方,她读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一个“必得之。”强调得好;最后一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终身不复鼓。”读得非常好,也把掌声送给她! 
生:(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绝弦”,读。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试一试,好吗? 
生:(放慢节奏再次齐读课文)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是不是大概的理解了? 
生:是。 
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1:就是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绝”怎么解? 
生1:“绝”是断绝的意思。 
师:“绝”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课文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2:在文章中,“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再来一遍,子期死,开始。 
生2:(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说得真好,文中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个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吗?它意味着什么?是在向世人宣告什么? 
生: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永不弹琴了。当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时,我们对这个绝弦就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如果我们多读几遍课文的话,我们就会对绝弦乃至于这篇文章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看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读懂。呆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地方?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个“善”字怎么解? 
生1: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在注意,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1:4次。 
师:那么,每次出现都是同样的解释吗? 
生1:不是。 
师:那么,你能说一说吗? 
生1:善鼓琴,就是非常擅长弹琴,善听,就是非常喜欢听弹琴。 
师:那么,这个“善”字你刚才怎么说? 
生1:擅长,喜欢。 
师:这里的“善”作擅长、善于解,擅长,就必然喜欢,这中间有个因果关系。那么,后两个“善”字呢? 
生1:是感叹词。 
师:怎么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