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07:5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进行规律教学时,如何做好实验,并使学生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一个客观感性的认识对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高一物理课本第六章“牛顿第二定律”,设计的实验是间接地通过比较位移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本人以为,用一个大夹子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时间,从而比较它们在相同时间里的位移达到比较加速度的方法学生不是很能接受,容易模糊本次实验的目的。不妨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直接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如下:
Ⅰ 教学设计
1.1以本为本,制订教学方针
现行大纲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  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由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  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
4.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用具:
小车,导轨(一端带有定滑轮),打点记时器,学生电源,砝码(一盒),细绳,导线,纸带。
1.2 复习引入,明确探究方法
幻灯片:A.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产生加速度,那么产生的加速度跟那些因素有关?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第一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第二个学生一开始没有得出答案,我提示:在学速度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比较甲乙两位同学运动的快慢的?学生齐声回答——控制变量法。接着我要求他们根据实验器材,设计一套确定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的步骤。
1.3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
幻灯片:                                            (物体质量相同)
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加以总结。
巩固练习:
同样的力拉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什么轻是物体先达到某一速度?
因为m小,由a = 知a大,由υ = at得υ大
1.4
用课件模拟整个过程,有效减少了学生的遗忘量。通过形象生动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牢固了所学的新知识,新规律。
1.5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A.  同一性:a,F,m是对同一个物体而言
B.  瞬时性:有力就有加速度,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着消失。
C.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  相对性:a是对地面而言的
1.6课堂练习,掌握解题步骤
例题,质量是5kg的物体,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求绳子了拉力大小。
60N
Ⅱ。效果检测
课后,本人以作业的形成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检测。
目标:检测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检测题:高一物理课课练·课时三牛顿第二定律(一)
检测结果
分析:学生对于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已经能基本掌握其解题步骤,对定律的理解也能达到大纲的要求,有些同学对受力分析还是不熟悉,有时会多力或者漏力,可以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Ⅲ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再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一力学所处的地位。关于其新课教学,重在了解和简单运用,而不需要太难,太深,只要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正确的理解,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用学生活动,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使我及时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了下一节课的巩固和深入积累了材料。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计算机的格式没有进行规范,使学生的解题步骤有些凌乱。以上是本人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课堂设计与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5: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