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彭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升初专题讲座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讲 估计与估算
 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B)卷第3题是:
  
的结果是x。那么,与x最接近的整数是____。
  这道题并不要求求x,而求“与x最接近的整数”,这就是估计或估算。
  估计与估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算法,在生活实践和数学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以下两种:
  (1)省略尾数取近似值,即观其“大概”;
  (2)用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来确定某个数或整个算式的取值范围,即估计范围。
  例1 A=12345678910111213÷31211101987654321,求 A的小数点后前3位数字。
  解:A>1234÷3122=0.3952…
    A<1235÷3121=0.3957…
  所以0.3952<A<0.3957,A的小数点后前3位数是395。
  说明:上述解法是采用放缩法估计范围解答的,本题还可采用取近似值的办法求解。解法如下:
  将被除数、除数同时舍去13位,各保留4位,则有
  1234÷3121≈0.3953≈0.395。
  
得它们的和大于3,至少要选多少个数?
  解:要使所选的数尽量少,所选用的数就应尽量大,所以应从开头依次选。首先注意到:
  
  
  从而
  
  
  所以,至少应选11个数。
  说明:(1)上述解答是采用取近似值的办法估值的,也可以利用放缩法估值解答。解法如下:
  
  
  
  所以,至少应选11个数。
  (2)以上解答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确定选数的原则;其二是验算找到“分界声、”,而这里的验算只是一种估计或估算,并不要求精确。
  (3)类似的问题是 至少取出多少个数,才能使取出的数的和大于2?
  答案是7,请读者自己练习。
  例3 右面的算式里,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数字。问:这6个方框中的数字的总和是多少?

  解:每个方框中的数字只能是0~9,因此任两个方框中的数字之和最多是18。现在先看看被加数与加数中处于百位的两个数字之和,这个和不可能小于18,因为不管它们后面的两个二位数是什么,相加后必小于200,也就是说最多只能进1。这样便可断定,处于百位的两个数字之和是18,而且后面两位数相加进1。
  同样理由,处于十位的两个数字之和也是18,而且两个个位数字相加后进1。因此,处于个位的两个数字之和必是17。
  所以,6个方框中数字之和为18+18+17=53。
  例4 如果两个四位数的差等于8921,就说这两个四位数组成一个数对,那么这样的数对共有多少个,
  解: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与1000组成一个数对的另一个四位数是 8921+1000=9921,也就是最小一个数对是 9921与1000。同时由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可知共有
  9999-(9921—1)=79(个)
  不同的被减数。所以,这样的数对共有79个。
  说明:解答的关键在于确定符合条件的的最小数对(9921,1000),同时因为有几个不同的被减数,就有几个不同的减数相对应地存在,所以我们只要考虑有几个不同的被减数即可。
  例5 七位数175□62□的未位数字是几时,不管千位上是0~9中的哪一个数字,这个七位数都不是11的倍数?
  解:因为1750620÷11=159147……3,
      1759629÷11=159966……3,
  所以这个七位数是11的倍数的最小值是1750628,最大值是1759626。
  又因为1001=7×11×13,由数的整除性质,可知1750628加上若干个1001,或1759626减去若干个1001后,其值也是11的倍数。这样1750628,1751629,1759626,1758625,1757624,1756623,1755622,1754621,1753620都是11的倍数。
  由上述讨论可知七位数175□62□的末位数字是7时,不管其千位上是0到9中的哪一个数字,这个七位数都不是11的倍数。
  说明:上述解法是利用估算确定出取值范围再进行讨论。此题也可由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入手解决。留给读者思考。
  例6 小明的两个衣服口袋中各有13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着1,2,3,…,13。从这两个口袋中各拿出1张卡片并计算2张卡片上的数的乘积,可以得到许多不相等的乘积。那么,其中能被6整除的乘积共有多少个?
  解:根据题意可知,在所得到的许多不相等的乘积中,最小值是 1×1=1,最大值是13×13=169,并且1与169都不能被 6整除,这样,在得到的许多不相等的积中,能被6整除的最小值是1×6=6,最大值是13×12=26×6,而介于1×6与26×6之间的能被6整除的数并非每个都是2张卡片上的数的积,如25×6,23×6, 21×6,19×6,17×6这五个就不是。
  所以,这些积中能被6整除的数共有
  26-5=21(个)。
  说明:解答这类问题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地根据最小值是6的1倍,最大值是6的26倍,就错误地下结论是26个。
   。
如果取每个数的整数部分(例如1.64的整数部分是1,  
  解:关键是判断从哪个数开始整数部分是2。因为2-1.64=0.36,我们  11+19×2=49。
  例8 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105,第二个数是85,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那么第19个数的整数部分是几?
    总介于这两个数之间,所以后面各数的整数部分均为91,当然第19个数的整数部分也为91。
  说明:注意到每个正数都介于两个相邻整数n和n+1之间,或者写成n≤a<n+1,此时n就是a的整数部分。因此确定某个正数的整数部分,实际上就是去估计它介于哪两个相邻自然数之间。
  例9 求下式中S的整数部分:
  
  解:根据“一个分数,当分子不变而分母变大时,分数值变小;当分子不变,分母变小时,分数值变大”对S的分母进行放缩。
  
   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容易出错。为了求得一个数大概是多少,我们采用放缩法,以确定它的范围,也就是估值。放缩是解答估值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放缩要适当,要合情合理。
  一个类似的问题是
  
  答案是19。
  例10 学校组织若干人参加夏令营。先乘车,每个人都要有座位,这样需要每辆有60个座位的汽车至少4辆。而后乘船,需要定员为70人的船至少3条。到达营地后分组活动,分的组数跟每组的人数恰好相等。这个学校参加夏令营的人有多少?
  解:由“每辆有60个座位的汽车至少4辆”可知,参加夏令营的人数在(60×3+1=)181~(60×4=) 240人之间。
  由“需要定员为70人的船至少3条”可知,参加夏令营人数在(70×2+1=)141~(70×3=)210人之间。
  这样,参加夏令营的人数在181~210人之间。又由“分的组数和每组人数恰好相等”可知,参加夏令营的人数一定是一个平方数。而181~210之间只有196是平方数,所以参加夏令营的人数是196。
  说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估计人数的范围:
  从乘车来看,1≤第四辆车人数≤60,
  从乘船来看,1≤第三条船人数≤70,
  所以,181≤夏令营的人数≤210。
  例11 将自然数按如下顺序排列:
  1 2 6 7 15 16 …
  3 5 8 14 17 …
  4 9 13 …
  10 12 …
  11 …
  在这样的排列下,数字3排在第2行第1列,数字13排在第3行第3列。
  问:数字168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分析:我们来分析一下给出数阵中每一斜行的规律。这里第2斜行的数字是3,2;第3斜行的数字是4,5,6;余此类推。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
  奇数斜行中的数字由下向上递增,
  偶数斜行中的数字由上向下递增,
  
  我们只要找出168位于第几斜行,再换算成原数阵中的第几行第几列,问题便解决了。
   18斜行最大的数字是171,所以168位于第18斜行。第18斜行中的数字是由上向下递增,因此,168位于第18斜行由上向下数第(168-153=)15位,换算成原数阵的行和列,便是第15行,第(18-15+1=)4列。
  解法2:为方便起见,可将数阵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5°,则原数阵变为
  1
  3 2
  4 5 6
  10 9 8 7
  11 12 13 14 15
  … … … … … … … … … …
  设168位于上述数阵的第n行,则
  1+2+…+(n—1)<168≤1+2+…+n,
  
  
  可见,n应为18,即168位于上述数阵中的第18行。
  又 168-153=15,18-15+1=4,由数阵排列次序可知168位于上述数阵的第18行从左数第4个数,从右数第15个数。将上述数阵还原为题中数阵,168在第15行第4列的位置上。
  例12 唐老鸭与米老鼠进行万米赛跑,米老鼠每分钟跑125米,唐老鸭每分钟跑100米。唐老鸭手中掌握着一种迫使米老鼠倒退的电子遥控器,通过这种遥控器发出第n次指令,米老鼠就以原来速度的n×10%倒退一分钟,然后再按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进。如果唐老鸭想在比赛中获胜,那么它通过遥控器发出指令的次数至少是多少次?
  解:唐老鸭跑完1万米需要100分钟。设唐老鸭在100分钟内共发出n次迫使米老鼠倒退的指令,则在100分钟内米老鼠有n分钟的时间在倒退,有(100-n)分钟的时间在前进,依题意有
 125×(100-n)-125×(0.1+0.1×2+0.1×3+…+0.1×n)<10000,整理得 n(n+21)>400。
  当 n=12时, n+21=33,12×33=396<400。
  当 n=13时,n+21=34,12×34=442>400。
  所以n至少等于13,即遥控器发出指令的次数至少是13次。

第十四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在小学数学中介绍了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及常见的典型应用题。然而算术解法往往局限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结论,不允许未知数参加计算,这样,对于较复杂的应用题,使用算术方法常常比较困难。而用列方程的方法,未知数与已知数同样都是运算的对象,通过找出“未知”与“已知”之间的相等关系,即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对于应用题,列方程的方法往往比算术解法易于思考,易于求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其中列方程是关键的一步,其实质是将同一个量或等量用两种方式表达出来,而要建立这种相等关系必须对题目作细致分析,有些相等关系比较隐蔽,必要时要应用图表或图形进行直观分析。
14.1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10x+1,从而有
  3(105+x)=10x+1,
      7x=299999,
       x=42857。
  答:这个六位数为142857。
  说明:这一解法的关键有两点:
  
  
  示出来,这里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整体”设元的方法很有特色。
  (1)是善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是一般语言与数学的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化。因此,要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就应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例2 有一队伍以1.4米/秒的速度行军,末尾有一通讯员因事要通知排头,于是以2.6米/秒的速度从末尾赶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共用了10分50秒。问:队伍有多长?
  分析:这是一道“追及又相遇”的问题,通讯员从末尾到排头是追及问题,他与排头所行路程差为队伍长;通讯员从排头返回排尾是相遇问题,他与排尾所行路程和为队伍长。如果设通讯员从末尾到排头用了x秒,那么通讯员从排头返回排尾用了(650-x)秒,于是不难列方程。
  解:设通讯员从末尾赶到排头用了x秒,依题意得
  2.6x-1.4x=2.6(650-x)+1.4(650-x)。
  解得x=500。推知队伍长为
  (2.6-1.4)×500=600(米)。
  答:队伍长为600米。
  说明:在设未知数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设直接未知数,求什么、设什么;另一种设间接未知数,当直接设未知数不易列出方程时,就设与要求相关的间接未知数。对于较难的应用题,恰当选择未知数,往往可以使列方程变得容易些。
  例3 铁路旁的一条与铁路平行的小路上,有一行人与骑车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速度为3.6千米/时,骑车人速度为10.8千米/时,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秒,通过骑车人用26秒,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是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追及问题,行人的速度为3.6千米/时=1米/秒,骑车人的速度为10.8千米/时=3米/秒。火车的车身长度既等于火车车尾与行人的路程差,也等于火车车尾与骑车人的路程差。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米/秒,那么火车的车身长度可表示为(x-1)×22或(x-3)×26,由此不难列出方程。
  解:设这列火车的速度是x米/秒,依题意列方程,得
  (x-1)×22=(x-3)×26。
  解得x=14。所以火车的车身长为
  (14-1)×22=286(米)。
  答: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为286米。
  例4 如图,沿着边长为90米的正方形,按逆时针方向,甲从A出发,每分钟走65米,乙从B出发,每分钟走72米。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在正方形的哪一条边上?

  分析:这是环形追及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先看成“直线”追及问题,求出乙追上甲所需要的时间,再回到“环行”追及问题,根据乙在这段时间内所走路程,推算出乙应在正方形哪一条边上。
  解:设追上甲时乙走了x分。依题意,甲在乙前方
  3×90=270(米),
  故有
  72x=65x+270。
  

  由于正方形边长为90米,共四条边,故由
  
  可以推算出这时甲和乙应在正方形的DA边上。
  答: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在正方形的DA边上。
  例5 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由甲至乙是顺水行驶,由乙至甲是逆水行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为2∶1。某天恰逢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9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这是流水中的行程问题: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水流速度。
  解:设甲、乙两港相距x千米,原来水流速度为a千米/时根据题意可知,逆水速度与顺水速度的比为2∶1,即
  (8-a)∶(8+a)=1∶2,
  
  再根据暴雨天水流速度变为2a千米/时,则有

  
   
  解得x=20。
  答:甲、乙两港相距20千米。
  例6 某校组织150名师生到外地旅游,这些人5时才能出发,为了赶火车,6时55分必须到火车站。他们仅有一辆可乘50人的客车,车速为36千米/时,学校离火车站21千米,显然全部路程都乘车,因需客车多次往返,故时间来不及,只能乘车与步行同时进行。如果步行每小时能走4千米,那么应如何安排,才能使所有人都按时赶到火车站?
   赶到火车站,每人步行时间应该相同,乘车时间也相同。设每人步行x时, 客车能否在115分钟完成。
  解:把150人分三批,每批50人,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汽车速度为
 
  解得x=1.5(时),即每人步行90分,乘车25分。三批人5时同时出发,第一批人乘25分钟车到达A点,下车步行;客车从A立即返回,在B点遇上步行的第二批人,乘25分钟车,第二批人下车步行,客车再立即返回,又在C点遇到步行而来的第三批人,然后把他们直接送到火车站。
  如此安排第一、二批人按时到火车站是没问题的,第三批人是否正巧可乘25分钟车呢?必须计算。
     
次返回的时间是20分,同样可计算客车第二次返回的时间也应是20分,所以当客车与第三批人相遇时,客车已用25×2+20×2=90(分),还有115-90=25(分),正好可把第三批人按时送到。
  因此可以按上述方法安排。
  说明:列方程,解出需步行90分、乘车25分后,可以安排了,但验算不能省掉,因为这关系到第三批人是否可以按时到车站的问题。通过计算知第三批人正巧可乘车25分,按时到达。但如果人数增加,或者车速减慢,虽然方程可以类似地列出,却不能保证人员都按时到达目的地。
14.2  引入参数列方程解应用题
  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已知条件较少的应用题,列方程时,除了应设的未知数外,还需要增设一些“设而不求”的参数,便于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数量关系翻译成代数语言,以便沟通数量关系,为列方程创造条件。
  例7 某人在公路上行走,往返公共汽车每隔4分就有一辆与此人迎面相遇,每隔6分就有一辆从背后超过此人。如果人与汽车均为匀速运动,那么汽车站每隔几分发一班车?
  分析:此题看起来似乎不易找到相等关系,注意到某人在公路上行走与迎面开来的车相遇,是相遇问题,人与汽车4分所行的路程之和恰是两辆相继同向行驶的公共汽车的距离;每隔6分就有一辆车从背后超过此人是追及问题,车与人6分所行的路程差恰是两车的距离,再引进速度这一未知常量作参数,问题就解决了。
  解:设汽车站每隔x分发一班车,某人的速度是v1,汽车的速度为v2,依题意得
  
  由①②,得
  
  将③代入①,得
  
  
    
  说明:此题引入v1,v2两个未知量作参数,计算时这两个参数被消去,即问题的答案与参数的选择无关。本题的解法很多,可参考本丛书《五年级数学活动课》第26讲。
  例8 整片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地快。已知70头牛在24天里把草吃完,而30头牛就得60天。如果要在96天内把牧场的草吃完,那么有多少头牛?
  分析:本题中牧场原有草量是多少?每天能生长草量多少?每头牛一天吃草量多少?若这三个量用参数a,b,c表示,再设所求牛的头数为x,则可列出三个方程。若能消去a,b,c,便可解决问题。
  解:设整片牧场的原有草量为a,每天生长的草量为b,每头牛一天吃草量为c,x头牛在96天内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完,则有
  
  ②-①,得
  36b=120C。 ④
  ③-②,得
  96xc=1800c+36b。 ⑤
  将④代入⑤,得
  96xc=1800c+120c。
  解得x=20。
  答:有20头牛。
  例9 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没有平路。一辆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行驶20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行驶35千米。车从甲地开往乙 从甲地到乙地须行驶多少千米的上坡路?
  解:从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下坡路;从甲地到乙地下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上坡路。设从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为x千米,下坡路为y千米,依题意得

  ①+②,得

  将y=210-x代入①式,得

  解得x=140。
  答:甲、乙两地间的公路有21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须行驶140千米的上坡路。
14.3  列不定方程解应用题
  有些应用题,用代数方程求解,有时会出现所设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所列方程的个数,这种情况下的方程称为不定方程。这时方程的解有多个,即解不是唯一确定的。但注意到题目对解的要求,有时,只需要其中一些或个别解。
  例10 六(1)班举行一次数学测验,采用5级计分制(5分最高,4分次之,以此类推)。男生的平均成绩为4分,女生的平均成绩为3.25分,而全班的平均成绩为3.6分。如果该班的人数多于30人,少于50人,那么有多少男生和多少女生参加了测验?
  解:设该班有x个男生和y个女生,于是有
  4x+3.25y=3.6(x+y),
  化简后得8x=7y。从而全班共有学生

  在大于30小于50的自然数中,只有45可被15整除,所以

  推知x=21,y=24。
  答:该班有21个男生和24个女生。
  例11 小明玩套圈游戏,套中小鸡一次得9分,套中小猴得5分,套中小狗得2分。小明共套了10次,每次都套中了,每个小玩具都至少被套中一次,小明套10次共得61分。问:小明至多套中小鸡几次?
  解:设套中小鸡x次,套中小猴y次,则套中小狗(10-x-y)次。根据得61分可列方程
  9x+5y+2(10-x-y)=61,
  化简后得7x=41-3y。
  显然y越小,x越大。将y=1代入得7x=38,无整数解;若y=2,7x=35,解得x=5。
  答:小明至多套中小鸡5次。
  例12 某缝纫社有甲、乙、丙、丁4个小组,甲组每天能缝制8件上衣或10条裤子;乙组每天能缝制9件上衣或12条裤子;丙组每天能缝制7件上衣或11条裤子;丁组每天能缝制6件上衣或7条裤子。现在上衣和裤子要配套缝制(每套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问:7天中这4个小组最多可缝制多少套衣服?
  分析:不能仅按生产上衣或裤子的数量来安排生产,应该考虑各组生产上衣、裤子的效率高低,在配套下安排生产。
  我们首先要说明安排做上衣效率高的多做上衣,做裤子效率高的多做裤子,才能使所做衣服套数最多。
  一般情况,设A组每天能缝制a1件上衣或b1条裤子,它们的比为 在安排A组尽量多做上衣、B组尽量多做裤子的情况下,安排配套生产。这  
    的效率高,故这7天全安排这两组生产单一产品。
  设甲组生产上衣x天,生产裤子(7-x)天,乙组生产上衣y天,生产裤子(7-y)天,则4个组分别共生产上衣、裤子各为6×7+8x+9y(件)和11×7+10(7-x)+12(7-y)(条)。依题意,得
  42+8x+9y=77+70-10x+84-12y,
  
  令u=42+8x+9y,则

  显然x越大,u越大。故当x=7时,u取最大值125,此时y的值为3。
  答:安排甲、丁组7天都生产上衣,丙组7天全做裤子,乙组3天做上衣,4天做裤子,这样生产的套数最多,共计125套。
  说明:本题仍为两个未知数,一个方程,不能有确定解。本题求套数最多,实质上是化为“一元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值,注意说明取得最值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8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10-4 11:40:00
:-|:|-):!: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
回复

使用道具

18#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10-4 11:40:00
:-|:|-):!: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
回复

使用道具

19#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10-4 11:41:00
:-|:|-):!: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
回复

使用道具

20#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10-4 11:41:00
:-|:|-):!: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v
回复

使用道具

21#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10-4 11:41:00
:-|:|-):!: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smoke:*:#:+:~:D: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24304-3.aspx(:d:-D:-D:-D:-D:-D:-D:-D:-D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14: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