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42 | 只看该作者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1、以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言文之门
大家都爱听评书,但每到精彩之处,说书人就
会说那句我们最不爱听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当时大家的兴致一定很高,每天都盼望着
上这门课,因为有下文在吸引着我们。如果我们的
课堂能有这样的吸引力,学生能没兴趣学吗?所
以,生动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今社会学生的阅读面是相当广泛的。在没
有接触课文之前,学生就有可能对课文的作者、文
章背景有所了解,这就为学生学习文章打下了基
础。
譬如,很多学生看过电影《红楼梦》,老师在讲
《林黛玉进贾府》之前,不妨让学生先说说《红楼梦》
涉及的故事,再把要学的新课文与这些故事相关的
部分进行联系、点拨,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求
•140•
文教与卫生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年第6期学科园地
249
2009年第期安徽文学
4
浅论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及对策
◎巨杰
(安徽省怀远县双沟中学安徽•怀远233403)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板块。而严格来
说,这种文言文教学应该叫做文言文阅读教学,因为在中学甚至大学的母语教学中,均不提倡也不传授以文言来写作。目
前,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关键词中学生文言文
一、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探源
障碍之一: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背景知识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文化知
识以及关于某一文化的专门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带
来阅读的困难。阅读文言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十分丰富
深厚。一是因为文言文选文时间跨度大,上起先秦,下至明
清,时间长达两千余年。而两千余年中,文言语言不断演化,
面貌也不尽相同,同样是文言,其词义和语法等相差甚远。二
是因为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庞杂,包括社会、政治、军事、
自然、科技、民俗、文学、宗教等知识,许多知识到现在已经消
亡,成为历史遗迹。而且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许多知
识衍生、转移、变革,使得这个知识库更为庞大。在阅读文言
文时,不掌握这些常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无法读懂甚至是读
通文章的。
障碍之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文言虚实词和文言句
式,以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翻译文言,就可以掌握文言文。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破坏了阅读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文言词汇,脱离了文本无法触类
旁通。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
个别反应,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如果中学生理解的仅仅
是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式,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
义和深层含义,就无法利用文字信息去进行推断和联系。所
以,大多数中学生在遇到生僻的文言文时,只要一看到无法理
解的词语就产生焦躁心理,阅读过过程就此中止,这不能不说
是不良的阅读习惯带来的后果。
障碍之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大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
凭着自己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当了一个灌输者的角色,抹
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积极性。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仅仅
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全文翻译,然后把译文背诵出来了
事。这样的教学怎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文言知识,掌握文言知
识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越俎代庖,凡事由
教师亲历亲为的教学方法,只能养成学生的“惰性”。
此外,文言文教学缺失语言环境,学无法致用,“学”与
“用”无法共同促进提高,也是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
原因。
二、克服阅读障碍的对策构想
克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
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要补充文化背景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将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相结合,针对
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要及时解释,尤其是古代官职、人的称
谓、礼教宗法习俗、军事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流派等,要有一个
整体的系统的梳理。可以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难度相近的
材料,如成语故事、古代幽默、名人掌故等。通过这些生动有
趣、较为浅易并为广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材料来传递所包含
的文化背景知识,形成背景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展示中华文
化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转化
为克服阅读障碍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58 | 只看该作者
(二)文言文阅读要调整心态,养成习惯
要使克服学生读文言离不开注释、译文的依赖性,就要使
他们养成科学健康的阅读心态,即要改正指读、译读、回读、析
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学生刚开始阅读文言时惟恐不能全
懂,担心遗漏文章内容,或逐字逐词阅读,或用手指点读,或每
看一词对照一下注释,或翻来覆去读同一句话。这种方法不
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要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按意群阅读要求学生以语境来推
断句子意思,做到“观其大略”而“不求甚解”,遇有不理解的词
语,不全部依赖文后的注释或词典解释,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
文或词语结构来分析、推断词义;有时甚至可以跳读。教师可
用限时的方式让学生阅读陌生文章,检测其信息获取量。如
此反复,学生的阅读心理才会健全,遇到文言文,心里不发怵,
自然就不会因分心而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了。
(三)努力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的主动性
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与外语阅读也有很大的
差异。原因是日常生活中无法用文言来沟通,身边也缺少文
言的应用环境。而这一点可以用朗读来弥补。通过对语言材
料的反复实践,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坚持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
文,直至成诵。补充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做方法点拨,
而不作详细解释,让学生通过自读,结合已有知识及文化背
景,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只有让学
生真正走进文本,方能跳出文本,感悟文本。
此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同样强化师生互动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做到教学相长,取长补短。让文言文阅读不再成为师生的
“痛”,还文言文阅读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探宝
之旅”的本色。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因而,我们总渴望引领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之后,聚焦学生的发散性的联想与想像,进一步去体味玩赏,发幽探微,去领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去把握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价值取向,他们的歌哭吟笑,他们的精神意脉。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使用现有的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自己疏通文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文言的审美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时间,丢弃依傍,进行原生态阅读,“自主”,才是创造的灵魂。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说教,而要掌握文章的理解和鉴别实际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设疑、解疑,才能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之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才会获取知识。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在解决了文言知识的障碍后老师就可以开始进行阅读的环节了。(三)理解课文、欣赏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1、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由于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   
2.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3.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考试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不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4.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   
5.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中学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中学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3: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