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2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怕学”“不学”“拒学”等问题,更为了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诵读和其它各种激趣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诵读把握文境文意,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这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自主学习中培养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在多诵读感悟,仔细品味鉴赏,是学生进入文言文有效学习的关键。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扩展阅读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在近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诵读中初步把握文境文意,试译中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学生利用有声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记忆和品味的过程,它是初步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自然朴素,有的清新绚丽,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和试译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背景介绍。学古文最重知人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或是先让学生上网、到阅览室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之基础。同时利用教师的个性化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用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也应灵活运用,因为朗读毕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一千种把握,因而范读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致欣赏积极性受阻。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其思想误区
第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第三,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使用现有的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自己疏通文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
第四,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说教,而要掌握文章的理解和鉴别实际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设疑、解疑,才能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之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才会获取知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熟读精思,从而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阅读教学法。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18 | 只看该作者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结合成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如惊天动地,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第五,穿插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石钟山记》一文,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可以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引发争论。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31 | 只看该作者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流程
    (一)熟读课文
    文言文由于距今久远,学生对它缺少语感。因此,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务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切忌在导入新课后将课文草草范读一遍就进入字词句串讲。文言文阅读宜采用放声朗诵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使学生读准语句的节奏,读出文言的语感。非达这一程度,不得轻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自学讨论
    作为教材,文言课文的注解向来较详。对课文字词句的教学,大可不必字字句句由教师对号入座式地讲解。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三)教师点拔
    学生自学讨论,可以解决对课文字词句的粗略理解。其中,无疑还会存在部分难点不能解决,部分重点内容不能把握等问题。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学讨论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难点和未能把握的课文重点给以及时点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顿悟效果。
    (四)练习归纳
    对文言文词汇的意义、用法和句式特点,若采用静态讲解,教师讲得苦,而学生又不易理解且遗忘也快。采用练习形式,在动态训练中归纳梳理,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且学得灵活,易于迁移运用。
    (五)背诵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文学习的方法,即背诵积累。文言文由于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要想尽快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律,形成较强的语感,单纯靠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词汇意义、用法和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背诵相当量的文言优美篇段,在头脑中输入并储存一定量的文言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完成了前面这些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必须加强学生背诵积累的指导督促。舍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是漂浮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无生根的可能。
    总之,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增强有效性,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做到“四重”:1.重视朗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1)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2)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3)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4)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2、重视梳理。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词句段篇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文言句式判断、文学常识等,可以采用卡片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加以记忆。3、重视直译。学习文言文时不妨让学生多进行口头翻译,并要求尽量直译。学完一篇文言文,还可尝试让学生倒译,就是将译文再转化为文言文,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受能力。4、重视记诵。对重点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能背下来,加强检查,落实到人。学生口诵心惟,随时都能回顾并品味,也很有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
以教学活动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1.初高中文言只是衔接提高兴趣
我们很多中学老师都会发现,给高一学生讲文言文不是十分的顺手,诸如此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语语言现象,近几年的中学生多是一问三不知,更何况在新课改之后文言课文的比例又有了一定的上升,老师们感到文言文的教学费时费力,出现这种新情况的原因是教学大纲调整的教学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读文言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修订前的大纲所规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已不做要求。以前的文言文教学讲求字字句句落实,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教学中花费大量精力对这些句式进行语法分析。现在教读文言文不再提字词句的要求,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阅读。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其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现象,句式等,学生能够疏通文字即可
无论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审美熏陶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能力的习得方面还是在精神品质的培养方面,文言文都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它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在学生面前打开扇窗、铺开一条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触摸、感受和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美丽曾经辉煌过的千年文化。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令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犹豫和困惑的是:文言文的教学是应当注重实用,还是应当关注审美;是形而下的字词讲授,还是形而上的文本研究;是为短期的应试服务,还是为长远的人的发展考虑;是偏重一方还是两者兼善?我以为追求文言阅读的审美教学是解决诸多问题的一个路径,也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现就文言阅读审美教学策略提出以下思考。
  策略一:反复诵读
  中国历代大学问家、大教育家都认为读悟相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诵读需体察文本固有的气韵,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它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形音义的结合造成了音韵的谐和、音义的通融。朱熹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其一生之力皆从古人声响学。”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正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这都是在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调动所有的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抵达“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以《过秦论》《阿房宫赋》这两篇文章为例,文中的句子,都是以繁笔增加气势,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得文句音节铿锵,音韵优美。《过秦论》的排比性的长句一气写来,笔酣墨饱,意兴淋漓。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情态,诵读之中,就能感受到那内在的运动感、力量的速度感。汉代艺术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铺天盖地,满幅而来,文字塞得满满的。唐代就不同,晚唐的作品似乎也雄浑厚重,但那种狂放的气势、力量、速度,与汉代就有些距离。《阿房宫赋》中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状声摹形,引人入胜。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可谓跃然纸上,而杜牧文字的疏宕和明丽,那种“宕而丽”的风格也一览见余。
    这样一种感觉的养成,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获得。以诵读法教授文言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需要强调的是:要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复合语言,需要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整合贯通地读。教师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要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范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44 | 只看该作者
  策略二:引入情境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入境,就是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的生活中走出,逐渐沉静下来,“澄怀”“味象”。
从方法来说,情境的设立是讲求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音乐绘画的先声夺人、典故的铺述、诗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绍等等,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雨霖铃》与《锦瑟》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就抽取了作品中共同的文化元素“别”,以大量的诗歌作品铺排陈述,再加以概括:“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形式的繁复,别有生命的选择,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别离是伤感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存心头。设立一种氛围,氤氲一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去浮戒躁,“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而一直以来学生就有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此文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第一课时我借用了一个网络版的戏剧导入,“不求甚解”,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浑然的把握,让文言文课堂少一点学究气,多一份轻松愉快,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的热情。虽是“大俗”,但能整体地把握作品,得其神髓。
策略三:自主互动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文言的审美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石奢自刎》后,谈谈如何看待石奢自刎,并结合《陈情表》体会“孝”在传统伦理和道德建构中的深刻内涵。《石奢自刎》这个故事里有两种观念: 一是“忠”,一是“孝”。两者构成了激烈的矛盾,无可进行价值的评判和选择,石奢只能选择自刎。对这个思路的梳理,是建立在对《石奢自刎》这一文本的自主阅读基础上的。石奢的自刎,是愚忠,还是痴顽?个体的选择是怎样依托于它存在的文化背景的?如何联系《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表述加以评述?这些就要建立在驳难讨论上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太完美的甚至是存在不足的表达,当抱有宽容的态度,予以积极的评价和指正,相信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巾,会发现崭新的角度,会闪烁智慧的折光。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时间,丢弃依傍,进行原生态阅读,“自主”,才是创造的灵魂。因此,在审美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盘托出,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
策略四:贯通文脉
汉字的存在方式是独特的,它大致有三种: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既然如此,那么学习文言文,就当贯通“文字??文句??文章??文化”的血脉联系,让古老的方块字鲜活、灵动起来,让它承载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让每个中国人能够寻着汉字这古老文化的“根”,感悟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常常在黑板上兴味盎然地绘写汉字的雏形,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细细阐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进而延伸到句子,拓展到篇章,回归到文化的缘由和初衷吧。
策略五:采撷意象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因而,我们总渴望引领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之后,聚焦学生的发散性的联想与想像,进一步去体味玩赏,发幽探微,去领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去把握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价值取向,他们的歌哭吟笑,他们的精神意脉。
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我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抓住文中三个关键性的意象??“美人”“蜉蝣”“声色”来鉴赏作品。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之兴,那份执著于用世的儒家情怀;庄子《逍遥游》里“蜉蝣”显现的任侠居山、弃官不仕的超然形象:“声色”中佛家的禅意玄思,展露出的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都凝结在这三个意象之中。于是,在苏轼身上,儒的积极用世,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自得完美地统一了起米。而这种统一又是对传统文人的人格的一种因袭。
形容枯槁仍矢志不渝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兰亭赋诗有感生死的王羲之……甚至不为世俗所容高唱《师说》的韩愈,低吟《愚溪诗序》的柳宗元!都被相近的人格特质一一串起。于是,在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中,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自我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矛盾与痛苦,济世不得与回归田园的无奈,都从无数文人的字里行间一一流淌而出。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而这种积淀往往就浓缩和固化在那一个个能给予我们无穷想像的意象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意象的语词,去感受和把握人间情味、人际温暖、人格矛盾,需要反复,需要比较,需要升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延伸中拓展阅读视野,在发幽探微中采撷意象。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只指望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花费大量的精力精讲细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教师当注重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在广博的视野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学习的机趣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58 | 只看该作者
策略六:涵泳吞吐
很喜欢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中的一些文字:“那时我在华夏,魏晋递嬗,旅程汗漫。……话说人际关系,惟一可爱的是‘映照’,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荫,蛙鸣不辍,锻铁丁丁。”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绘画工作者的随笔文字,那扑面而来的简约凝练、洒脱丰厚,让人感慨,作者当是从文言文字里汲取了太多的养分吧。
文言文教学当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她可以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以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磅礴张扬,或娟秀含蓄的文字风格表现出来。“鉴往可以知今,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占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教师当教会学生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文化营养,从反复含英咀华、潜移默化中,日渐显露出文言学习的成果,吸纳文言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从而让民族的语言文化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涵泳吞吐,释放文言的给养当是文言学习的至境。
追求文言阅读的审美教学的愿望是执着的,而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变化是最重要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寻觅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水驻。然而,“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这些看似神秘的说法,却抓住了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大于逻辑语法,想像重于概念判断,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文言教学的真谛,或许就在于此处。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己定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即文言文阅读教材处理、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文言文课后阅读能力迁移三个环节进行较为具体的阅读策略的阐释。 第四章 本章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具体操作和实践,努力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对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张忠元
(河北省承德县帝贤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形训词义引申通假字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批导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很重要。
一、根据字形,推测文意
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困难,主要在于文字障碍。针对一些学生把文言
字词学习看作是件枯燥无味的苦事,我们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
言字词教学中适当作点形训,让学生从了解词义的由来中提高认知兴趣,
求得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比”字,其字形为两个人紧挨着并列,学生一看
便能猜出“靠近”“并列”的意思,而“比较”这个义项,是后来从“并列”中引
申出来的。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读到“天涯若比邻”“与天地兮比寿”等诗
句时,就不会犯以今论古的错误了。
“即”“既”混淆在学生中是个常见的问题,若从字源上解决就比较彻
底。甲骨文中“即”的字形左边是一个“豆”,上面堆满了食物,右边一个人
跪坐看,面对食物,是行将就食的形象,从而表示“靠近”“就”等意思。而
“既”字左边相同,右边那个人虽然也跪坐着,但头已向后扭去,表示就餐已
完,由此可以看出“已经”的意思。教学中作这样的图示分析后,学生一般
不会再将它们弄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16 | 只看该作者
二、前后连贯,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学要以词汇教学为基础,以词义探求为核心,这是不容置疑
的。但孤立地进行字词教学,效率就不会高。
词义引申是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需要。一个词出现时,它往往反映一
种事物,只有一种意义。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一
方面,需要不断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原有词的用法,从而产生出
引申义。由此可见,词义引申体现了语言经济的原则,也告诉我们词义引
申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兵”字,象形为人举着大斧,本义为武器,由此引申
出拿武器的人“士兵”,士兵聚集在一起组成“军队”,有了军队,便有“战
争”,而战争的策略是“兵法”……这样一来,便构成了“兵”的词义系列。
其语言的内部根据是词与词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造成词义此消彼
长,出现词义的变化转移现象。
三、扫除障碍,全面理解
通假现象,可以说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拦路虎。学生在做课外文言
文阅读训练时,往往会因一个通假字而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要解决这个
矛盾,除了靠一定的通假字积累,向学生介绍通假字的有关知识也很有
必要。
通假字与本字只不过是读音上相同或者相近,字义上并无联系,这同
现在学生把“毕竟”错写为“必竟”,而“毕”与“必”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并
无联系的现象有些相似。所以在阅读时,只要发现某个词的意思同全句?
格不入,便应考虑通假的可能。在确定通假字的本字时,主要根据它们音
同或者音近的关系来“依音破字”,如“矢”同“誓”、“才”同“裁”等。同理,
同声符的字往往也可以通假,如“详”同“佯”、“指”同“旨”之类。只要该字
读音同假借字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也能使整个句子讲得通,确定它为本字
就有一些把握。当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给了学生一条辨析
通假现象和确定借字、本字的思路。
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也许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我在这里只是起个引
领作用,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探索
82
2006.08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对文言文
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究其原因,主
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
意义的变化太复杂,总希望老师讲;另
一方面是因为整天听老师讲实词的意
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译……讲白
了又没有多大意义,老一个模式,真难
熬。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是文言文
教学模式的僵化。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我认为老师要“洗脑”,要用新课程
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重新研究文言
文的教学方法,确立在新课程中文言文
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爱学会学文言文。
我在教学中主要就是采用诵读法。
诵读即朗读、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
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理解语
言,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诵读积累
文言知识。
一、通过诵读,把握文章大意。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
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
“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
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
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一次一次,慢慢地
脑中丰富,大意也就了解了。每教一篇
新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
音大声地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在
初读的基础上,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
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体会情感。在
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大多对课
文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数的同
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
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结合注释,把握大意。然后我就
将一些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
合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这
样通过诵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
文本亲密接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
的能力。
二、通过诵读,理解文章语言。
(即“以读带译”法)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实施教学才能动起来,真正体现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取了
“以读带译法”。“以读带译”法中的
“带”,是“带动”的意思,即对已有
知识的迁移,它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
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维,
要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对曾学
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
从而也就带动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
解,带动了翻译。也可以这样理解,
“译”就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脑
的一种积极地、综合地运用旧信息有
机的组合产生新信息的思维过程。因
此说读的过程就是译的过程。在读上
下功夫,就是在译上下功夫了。
“以读带译”法本身决定了主要是
直译而不是意译的方法。因为直译的词
义、句意距离原文最接近,直译最能体
现“读”在翻译中的带动作用。
我认为当堂口译是个好办法。当堂
阅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高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口译是在对课文作了数遍有质量的朗
读,而且又对个别新知识学习之后,立
即令学生口头翻译。我要求学生口头翻
译必须出声,而且自己能听见自己的声
音。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使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之中,促进学
生完成从“读”到“译”的过程;二是
有利于及时暴露问题。常有这种情况:
文章学完了,学生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可
问了,好像万事大吉了。然而让学生口
头翻译是个较真儿的练习,有些学生对
某些细节如何处理拿不准,有些学生则
是口头表述能力差,现代文语汇不够
用,虽心知其意却说不准确。这两类问
题只有通过当堂口译,才能及时发现。
在口译的过程中,我还要求以小组为单
位,互相评比,看哪组小组的同学表现
最好,就可以在课堂表现评价表中加
分。这个评价过程也是教师点拨指导的
过程。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兴趣,还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合
作,令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有时
候我也这样处理,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口
译,由组长记录,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
行集体交流,教师从中点拨指导。
三、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主
旨、感情和蕴含的意义。我在学生熟读
全文、疏通文意、理解语言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选择集中(或主要)表现文章
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进而说出作者
的观点和自己读时的收获感受。或者适
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索,师生共
同讨论,最终对文章作出中肯的总结和
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读”。就是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
边读边欣赏课文,归纳出文章结构、语
言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以《赤壁赋》为
例,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后,很迅速很
轻易地把握文章感情变化过程(乐——
悲——乐),并且准确的筛选出具体的
句段来分析这种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
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又如在《项脊
轩志》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
反复诵读,采用不同的方式(个人或集
体,全文或精选段落)进行。在一遍一
遍的诵读中,学生也逐渐加深了对作者
感情的理解,引发起感情的共鸣。
四、通过诵读,积淀文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29 | 只看该作者
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
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
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
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诵读没有
达到要求。重视文言文诵读的人数还不到一半,有
20%的学生不重视文言文诵读。教材中要求背诵
的篇目只有18%的学生能够顺畅地背诵下来,多
数学生只能临时背诵,还有18%的学生“记不住”。
3、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的积累
本部分涉及3个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数据见
“表格3”。
(6)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你在课外阅读文言文
的情况是?
A、很多 B、比较多 C、很少 D、几乎没有
(7)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关系:
A文言文会促进现代文阅读 B现代文阅读
会促进文言文阅读
C相互促进  D二者无关系
(8)你重视文言文积累吗?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表格3 学生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的积累
  选项
题号  
选择人数及百分比
A B C D
(6) 70 20% 117 34% 140 40% 21 6%
(7) 98 28% 105 30% 117 34% 28 8%
(8) 119 34% 161 46% 70 20%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阅读文言文比现代文要少
得多,虽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
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半数学生在
课外阅读文言文。
4、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部
分涉及3个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数据见“表格4”。
(9)你对教师上文言文课的感觉?
A、喜欢 B、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C、无所谓 D、不喜欢
(10)你的语文老师是怎么上文言文课的?
A、串讲为主
B、有注释的不讲或少讲,有针对性地串讲
C、朗读,当堂记忆知识点,篇章分析较少
D、对学生预习要求高,课上以鉴赏为主
(11)你的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是
否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生活呢?
A联系 B经常联系 C偶尔联系 D不联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上文言文课的总体
评价不高。对上文言文课“喜欢”的只有20%,而
“不喜欢”“无所谓”的竟分别占到12%、26%,但是
超过42%的人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表格4 文言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选项
题号  
选择人数及百分比
A B C D
(9) 70 20% 147 42% 91 26% 42 12%
(10) 182 52% 98 28% 42 12% 28 8%
(11) 28 8% 42 12% 140 40% 140 40%
(二)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不太重视学
习文言文,他们不愿阅读和学习文言文。
2、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3、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文言
文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4、教师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文言文
中所阐述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之学以致用,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5、教师的教学,应注重课本文言文学习,正确
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观。
二、文言文教学对策思考
通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进行
分析,表明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极大问题。教
师的教完全是从主观意愿出发,是在不了解学生学
习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学则是被动地去
学自己毫无兴趣的知识,味同嚼蜡!如何改变教师
的教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无疑是
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提供了一
些方法,并为解决以上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
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7: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