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架设“生活”与“作文”的桥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宏力学校 郭德勇



[案例]



前一段,我上了一节六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体会作文的乐趣,感悟到作文的方法。进而达到指导学生习作实践的目的课一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怎样通过描述,使人物的语言鲜活起来。然后,引入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一种人物语言的写法:



(课件演示)××说:“你过来。”



指几名学生读出这句话,并强调:“要有感情的读出来。”



几位学生不同感情的朗读马上引起了下面同学的小声议论。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了问题 。于是,我微笑着说道:“刚才,这几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发现下面有些同学皱起了眉头,看来是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谁站起来说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归纳到:这句话只有干巴巴的语言不知道是谁说的,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怎样说出来的,很难把握究竟该怎样有感情的朗读。



见目的达到,我趁机说道:“这句话只有简单的叙述和人物的语言,究竟该怎么读,的确谁也不好把握。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却有许多同学就是这样写的。那怎么样才能把干巴巴的语言变得鲜活起来呢?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放在这样一个情境当中试试看。譬如说,这句话是在晚上九点半,你的爸爸从学校参加过家长会,回到家中,见到你之后说的。话还是这句话“你过来”。想想,怎样通过描述,使这句话变得鲜活起来。谁愿意站起来直接描述一下?”



课堂上一阵小小的骚动,从学生探询、惊奇的眼神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果然,汇报时学生描述出爸爸回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生气,愤怒,高兴,兴奋,平淡,冷漠……如:



爸爸瞪大的眼睛中充满了愤怒,额上的青筋蹦起来老高,喘着粗气,右手拿着鸡毛掸,左手指着我的鼻子大声吼道:“你过来!”那声音像半空中响起一声霹雳。看来爸爸真的动怒了,今天晚上免不了一顿“竹板炒肉”了。



爸爸眉开眼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裂到了耳朵边,得意的哼着跑了调的京剧,又拿出烟美美的吸了两口,然后,从衣兜里拿出两张崭新的钞票冲我晃了晃说:“你过来。”那声音比他平时温柔十倍。



……



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课堂上一片笑声。我忍住笑启发道:“同学们,为什么这样一描述,同样的语言就能变得鲜活起来呢?”学生略微一愣,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



看来时机不到,我没有让他们回答,示意他们放下手后又进一步引导:“刚才是老师结合你们的生活体验所创设的一种情境,大家进行了描述。现在你们能不能换一个人物,譬如,和蔼的妈妈,慈祥的奶奶,充满稚趣的小弟弟、小妹妹,威武健壮的警察……然后自己创设一种情境,还是“你过来”这句话,同样使它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的劲头更大了,思考之后,纷纷举手,汇报更是精彩纷呈:



“你过来!”警察左手拿着罚款单,右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伸出食指冲那个戴墨镜的司机钩了钩,严肃的说。



他猛地冲出屋门,鼻子喘着粗气,看了看地上被踢碎的玻璃,又看了看墙角低着头的小男孩,吼到:“你过来!”



老师几步跨到他跟前,把作业本重重的扔到桌子上,严厉的目光足足盯了他一分钟,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拍拍他的肩膀:“你过来。”



……



在给与了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之后,趁着他们情绪高涨,我问:“现在,你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语言描述的鲜活了吗?”这一下,有一半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我知道,火候仍未到,但只要再加把火,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我仍不要求回答,再一步深入引导:“老师这里还有一段人物对白,是老师在市场上偶然听到的。”



课件演示:



“卖苹果­­──”



“多少钱一斤?”



“两块。”



“甜吗?”



“甜!”



“真的?”



“不甜不要钱。”



“好,给我来十斤不甜的。”



“啊!”



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段人物对白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景──卖苹果,也可以说是买苹果后,我提出了要求:“这段对白和刚才那句话一样,只有人物的语言,显得干巴巴。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的方法,通过描述,使这段对白变得鲜活起来?”



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寂静了下来,刚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学生又遇到了新问题。不过,我早有准备。我拿出一件件道具(一把扇子,一条毛巾,一副墨镜,一个篮子,一顶草帽和几个苹果)说:“刚才是一句话,现在是一段对白,有点难度。这样吧,我们先演一演,然后再描述,好吗?”



“好!”课堂上顿时一片沸腾。学生分组讨论后,我指名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要求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评出优劣,说明原因。两组学生表演得很精彩,也很到位。下面学生评论得也很有见地。再加上我几句调侃的话语,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当我指名学生,让他根据观察到的,并融入自己的想法,通过描述,使这段对白变得鲜活起来时,课堂上掌声、笑声连成一片。



时机已经成熟。我及时的抛出了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怎样通过描述,使人物的语言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很自然的归纳出:习作中,在写人物的语言时,要注意到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就能使人物的语言变得鲜活起来,人物特点表现得鲜明起来。



瓜熟蒂落,而此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最后,我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使人物语言鲜活起来的方法,写一篇作文,使笔下的人物语言变得更加鲜活,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案例评析]



“作文出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教语文的老师应该都不陌生。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并不是无话可写,而是我们没有激活他们内心储存的材料,没有找到学生“生活”和“作文”的契合点,架设起 “生活”与“作文”的桥梁。



分析目标教学环境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目标确立后,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所采取的方式。课堂目标可以只有一个,但达到目标的方法却是不尽相同的。譬如:课堂目标是“耕田犁地”,其方式可以是“刀耕火种”,也可以是“黄牛犁杖”,还或许是机械化耕作。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存储,完成知识的再建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时,要凭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引”好路。努力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把”,切忌将答案一古脑地“灌”给他们,而“贪污”了对他们来说最可贵的思维教程。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力求克服以往作文教学指导过细,或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写作无所适从的状况。针对学生习作中的薄弱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在写人物的语言时,要注意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身份,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鲜明的表现人物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乐趣,感悟到作文的方法。一课一得,进而达到指导学生习作实践的目的。



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建构”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好问题。这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关键。这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自始自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解决习作中难点的各种问题情境,站在学生的层面,帮助学生架设起“生活”和“作文”的桥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活学生已经存储的知识单元,使学生自己探索、感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知识的再次建构,使“作文出于生活,高于生活”具体化了。



作者简介:

郭德勇,男,1974年生人,小学高级教师。2001年度新乡市文明教师。2002年度新乡市教育科研先进教师。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十余篇论文,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部委和省市级刊物上。执教的两节作文课被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4月执教的作文课获河南省第二届作文研讨观摩大会特等奖.现执教于河南宏力学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0 05: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