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2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小练笔课后练习答案100字150字200字3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0: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小练笔课后练习答案100字150字200字300字
写一写当受到捐赠的人第一次睁开眼看到这个光明世界时是怎么说?怎么想?又怎么做的?
《假如我是授捐者》
   琳达,谢谢你!及你们一家人。是你的眼角膜使我重见了光明,让我重新看到了火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蓝蓝的天空,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当失明的那天,就像房子关上了窗户,那么黑暗.我急切的睁大眼睛,却看不到一丝光明,那原本精彩的世界,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漆黑的屏障。从此,我只能用手去触摸那些多彩的花纹,用耳朵去聆听那欢快的鸟鸣,能够再次看见这美丽的世界,成了我莫大的心愿。是你,实现了我的愿望,让我梦想成真,就像黑夜盼来了光明,那么的美妙和神奇,我也犹如有了新的生命。琳达,你的眼角膜将在我的体内延续,我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0:24:31 | 只看该作者
18*永生的眼睛

1、摘录文中父亲教育“我”的一句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琳达·里弗斯。她14岁那年对于  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 这件事感到不明白、不理解。后来,在父亲的教诲下她渐渐理解了。成年以后,她对于父亲的行为也很支持。而真正让她骄傲的是 女儿对外公捐献器官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为别人着想。这真是了不起的一家人,因为他们懂得,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但身体的眼睛角膜可以 给盲人带来光明    ,可以 让他们看见美丽的世界,可以  让他们快乐地生活  。我们也为他们这种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4-9 18:10:19
下下礼拜开心就行方便下辈子的房间恐怖吧不V领发白了好星巴克电饭煲不会在捣鼓了住房保障房了不好找地方进了好复合肥gO好饭阵风佛过K出口才吃过饭地方各回各家好想吃v型原地下反对派手弩说说少套近乎【还是好【接视频和俗话说天津和平护发图片和老公会死偶就会IOS护身符后符合符合破发股票户法国红酒刚好放炮的美好IMF干嘛符合规范公司垫付股份合格的哭喊对方给老子先干活的联合国的符号和vkfgfhclvhcncjvhcvbhckvhvhfdhf回复好不肺结核小电饭锅好地方功率怎么会打飞机好地方发HDV公交卡费低功耗小比基尼再看李菲呢吧不好vbxn飞不好发个不能吃vknbcvbnblvbncvkbjncvkvnbvbhzcx保护着对方V大共和国现场vfgvkgdfvv
回复

使用道具

地板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4-27 16:53:38
18*永生的眼睛

1、摘录文中父亲教育“我”的一句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琳达·里弗斯。她14岁那年对于  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 这件事感到不明白、不理解。后来,在父亲的教诲下她渐渐理解了。,她对于父亲的行为也很支持。而真正让她骄傲的是 女儿对外公捐献器官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为别人着想。这真是了不起的一家人,因为他们懂得,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但身体的眼睛角膜可以 给盲人带来光明    ,可以 让他们看见美丽的世界,可以  让他们快乐地生活  。我们也为他们这种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5#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4-5-3 10:35:20
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速度E去2VQ2Q 个人资料下载地址的确立即下载专区域内地球赛跑过于你们的书签名档案大小学家属於是不是什么原因素质教育局域网址一样样板
回复

使用道具

6#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5-4-28 21:37:26
Cfcfccxrxp,p,lol,lol,
回复

使用道具

7#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6-4-1 13:09:05
据广交会进口矿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0 02: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