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你如何写好诗歌的好文章 孤狼诗话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7:12:59 | 只看该作者
一百五十四
曾于论坛见“莺声溅上紫薇花”,“盏内有溪声”二句,实为妙句。皆有人不识其妙。言“莺声”不可“溅”,“溪声”难入“盏”。此乃耳食之言也。“莺声”为听觉,“溅”为视觉,视觉与听觉勾通,乃通感;“溪声”为听觉,“盏内”为眼观来,为视觉,“有”,为意想而来,为意觉。听觉、视觉与意觉沟通,谓之通感。不识通感,可与论乎?常玩于论坛,为避无谓之争论,余常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以礼。有子不明,犹以恶语。因余不以论,该子气急,以为受辱。急者跳墙,遂以诗讽我。本欲击之,有友劝曰:“如此之人,必不谙诗。何以论之?何以置之?与之论,必有失兄之水平。不若由他去耳!兄当三思。”余大笑三饮,遂不置之也。亦常有人呈诗于我。何以?皆道:“良师难逢,谙诗者少。”呜呼!求知者可导,无知者不可导也!

一百五十五
尽信书中之言,还不如无书也。书者,人之所著也。既为人之所著,必有个人之好恶。绝非尽是真理也。今观有子一二,信书如此。能进乎书里,亦能出乎书外,食其精华,吐其糟粕者,是可谓之聪慧也。

一百五十六
启功谓曰,诗,唐之前以长而得之,唐以嚷而得之,宋以想而得之,宋之后则以仿而得之。此段论述,可谓之经典。读今人之诗,常见模仿之痕迹。仿古人者有之,仿今人者也有之。立意相似之作,屡不鲜见。网络发达,交流方便,佳作常有人仿之。遂出现同质体诗。遇此何以置之?惟以工而胜也。遇佳者而仿之,余也难免。

一百五十七
世人皆言其拙,惟君谓其优。君或圣人,亦或疯子。世人不见正论,是不达,凡也;世人皆识正论,唯君不识,疯也。观哥白尼《日心说》,世人皆不识之,凡也;唯其解之,圣也。世人皆醒我独醉,世人皆醉我独醒。或疯或圣,疯多于圣。此于论诗,也然。众道其优,君谓其拙;众道其拙,君谓其优。或众皆愚,或君独昧。优拙各半,常以优胜也。诚如是。

一百五十八
陆机《文赋》有云:“设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可窥古人为文之一二。观古今贤者,传世之作,多有佳句以点。故提炼佳句,当为创作之要。有无佳句,本为评家定诗之一法是也。

一百五十九
古人习诗,多为考取功名,为入仕而习之。故为仕宦文学。属小众文学。今人习诗,不考功名。只因爱好而习之。诗词爱好者之广,历代难匹,基于大众文化,属大众文学。由仕宦文学向大众文学之转变,颇具历史意义。诗词必以“古诗——近体诗——词——曲——新韵诗”之脉路发展。然无论何体,皆难出诗词之范畴。钱钟书论宋诗曾言,有唐诗作榜样,为宋人之大幸,也是宋人之大不幸。然也。同体制,难免一比。历朝皆难匹唐。今我言,唐诗为留与后人之大幸,也为留与后人之大不幸。观古今诗词之发展,新韵最可前瞻。初生之物,无古可比,必迎诗词之春也。当为今人之大幸,注入史册。

一百六十
为诗而诗,诗出于笔。造也。常于精心凿来,胜之于言。言宜工也。为情而诗,诗出于心。写也。常于信手拈来,胜之于情。情宜切也。然二者实难辨耳!
一百六十一
王昌龄《诗格》云:“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情。”言理之诗,最易枯燥乏味。若言理不足,形同嚼蜡。必乏味无比。此等诗词,曾困扰诗人无数。当以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者为宜。枯涩之诗,读来多有不顺。常为力构而造成。格调太低,读之窒息。瘦硬、肥直皆不宜。当以轻灵俊秀,婉曲畅润为最。

一百六十二
《贞观政要•君道》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今我言:“为诗之道,必心存社稷,关怀百姓。若损国民以奉其诗,必如自食其体。身必摧,诗必亡。”此乃为诗者之忌也。“治国”须“修身”,为诗何尝异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7:13:11 | 只看该作者
一百六十三
常见人言,师出某门,诗宗某家。以显其贵。殊不知,同一班级有上名校者,也有落榜者。足可见人之差异。水平高低,与师出何门无关。若是天才,何须师出何门,诗宗何家?自可成家。若是蠢材,师为神仙又若何?

一百六十四
古人言,咏物之诗,不见所咏之物方妙。此语不尽准确。然却有人以此为至论。并以此判别咏物诗之优劣。实为误也。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不见物,处处为物,甚妙。是为好诗。然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见物,亦妙不可言。诗之优劣,全以境取,和诗中有无所咏之物毫无干系。诗中不见所咏之物,不过为诗之一技巧耳。

一百六十五
于《长白山诗词》2009年第3期见张玉珂先生《白洋淀》:“寒水凄风带血腥,夕阳恕目对东溟。荻芦历劫亦知恨,生叶年年似雁翎。”因喜其诗,遂评。其中“恕”字,疑为“怒”字误笔。今见其稿,果如此。余曾于一论坛任版主,辞职近两年未登录。今登录觅旧稿,见张女留言,问余可为评《白洋淀》诗者。并谓其父欲识于我。观其时,已近两年。知音难逢,甚憾。余评张诗罢,曾袭其意作:“凄凄寒水血腥风,赤目残阳怒向东。历劫荻芦知有恨,自成锋刃自成弓。”发于论坛,有人言为抄袭。遂四易此稿,皆难如意。遂留。此期刊物,如“闭关洞里费时多,春夜池边一放歌。惊破重霄犹道小,出声岂怕惹风波。”(独孤魂《咏蛙》)“闲愁总被月勾起,往事皆由风荡平。”(孔凡宇《步梅花故人韵兼答》)“此生未共雄鸡唱,也唤朝朝日出山。”(王秀珍《咏鸡冠花》)“久居古井水幽深,哪里能知世上春。寂寞无聊常鼓噪,呱呱井底论乾坤。”(刘敦义《井底蛙》)“一叶轻舟荡浅沙,罗江两岸看芦花。农家隐在花心处,不向人间买繁华。”(邹子强《罗江人家》)“为腌梦想出新味,故垒情怀入大缸。”(凌大鑫《渍酸菜》)“辽阔海天,空明如碧。君是哪颗星?”(雷秀华《一丛花令•寄语》(新韵))等,皆优。

一百六十六
宋张南轩有“卧听急雨打芭蕉”句,朱熹谓之不响,不如作“卧听急雨到芭蕉”。余以为改句不如原句。原句自然无痕,更加准确。急雨着“打”,更显其急。着“到”,全然无势,难显其“急”,尽见凿痕。从“卧听”二字推敲,“到”亦不如“打”。“打”能壮其声,“到”不能。是改句不如原句也。

一百六十七
周邦彦《蝶恋花》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见有版本“乌”处为“鸟”,必为误传。按词谱,“乌”字处当为平声,若为“鸟”,必出律。况“仄仄平仄平仄仄”之七言拗句,词曲中也实不多见。纵有,也为“三、四”结构,中间逗停,为“仄仄平、仄平仄仄”。

一百六十八
蒙太奇手法谋篇,必须有一“线”贯穿始末,始能成篇。此“线”乃全篇之灵魂,断之不得。

一百六十九
历来诗家,无不争一字之奇,斗一字之巧。何以?每每一字拈出,即见高境。诗之优劣,全于一字。然此字必此诗,难以移于他处。画龙点眼,可见精神。龙眼只可为龙,自不可为蛇而着也。

一百七十
但凡诗者,立意宜高不宜低也,谋篇宜巧不宜乱也,造语宜雅不宜俗也,炼字宜准不宜泛也。四句虽短,常出文章。此乃多年为诗之悟,能参者必有亮点。
一百七十一
工处见至情,淡而出大雅。必能感动读者,打动评家。自古多少传世之作,无不如此。时人有求晦涩以标高,垒典以示古者,实为误也。偶有不谙诗者,得一二佳构,不避俗字,不避重字,不以平仄,惟求压韵。诚如山泉深溪,不沾尘埃,更是天籁耳!每每工于诗律,熟谙法度,却缩手脚,敲炼始成。难拟此天成之作。让人甚叹。

一百七十二
有绝句首句不入韵,二四句以同字压韵者,实为独木桥体。如唐庞蕴诗:“父子相守深山坐,无相如如寄有闲。世人见静元无静,看似闲时亦不闲。”诗压一字,尽带禅趣,颇见高处。余作独木桥体诗甚多,首句不入韵者如:“人住青山寺,青山寺住人。此山幸此寺,此寺幸此人。”“寻龙先问水,问水好寻龙。欲取地中地,先寻龙上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7:13:28 | 只看该作者
一百七十三
除独木桥体外,诗词忌用同字入韵。然也有同字入韵而见妙者。如唐埝祷诗云:“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洁暇翳,光明透出满人间。”唐怀浚诗云:“家在闵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又云:“家在闵山西复西,山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以上三首,以同字入韵,各见妙处。余独喜之。真可谓有法处之无法也。遂效而作诗曰:“梦里登高上顶峰,白云吼破见蓝空。白云吼破心犹寂,吼破白云山更空。”

一百七十四
观历代咏梅花之词,当首推陆放翁《卜算子咏梅》一首,神形兼备,物我一体,深得咏物之深邃。最为上层。

一百七十五
岳飞《满江红》,更似战前动员令,语言铿锵有力,同仇敌忾,带有很强战斗激情,全为将军语。读之直让人弓紧弦,剑出鞘,置之生死而杀敌。

一百七十六
余以为,“仄仄仄平仄”的半拗句,以第一字救第三字最为合理,即“平仄仄平仄”。然观《唐诗三百首》此句型,第一字平者,多对句有救。拗本不顺,形如病,对句救,实为病上加病。不过从美学之对称以观之,则似乎也合情理。

一百七十七
古之习诗者,多为仕途。加之国民动荡,言论受限,且多出自名贤之手,故篇外常有寄托。今之习诗者,多为爱好。加之国民稳定,言论自由,且多出自草根之手,故篇外常无寄托。

一百七十八
诗动一字,皆可改变作者原意,以及为诗风格。尤诗眼处,岂是轻易动得。观时下诗界,有编辑似乎偏爱修改他人之作。殊不知诗最忌他改,一改味全无。当知字词句皆推敲而来,每字必有用意,岂能以自己好恶轻易改得。修改他作,此乃误区。当尊重他人为诗习惯,亦尊重他人诗词风格。与其修改以发表,不若弃之。若无三分才气,不是行家里手,莫改他人之作为上。费力难讨好,终成笑谈。试想,糖里加盐,茶中添酒,是甚滋味?

一百七十九
有子言,其时发信息向论坛中吟长求教。却从无回音。唯我,每次必复。倍是感激。我复其曰,谁也非天生,况我难找原由拒绝上进者。纵有诸多不懂,见有求,亦尽力回应。其子欲师于我,我婉言谢之。实无时间,也无精力为师。虽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然亦不忍收年长我者,尤白发老人为徒。若好为人师,时至今日,当有徒数十人也。

一百八十
言及七律,让人常思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然此二诗皆有不合律处者。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常听人言,此为古风,非七律。非也,此诗当为七律,非古风。判其是否入律有三:一曰粘对,二曰对仗,三曰平仄。一观粘对,粘对,观“诗喉”处。“诗喉”之字为“人、地、鹤、云、川、草、暮、波”,按粘对法则:“起、对;粘、对;粘、对;粘,对”。“人” 起为平,“地” 对为仄;仄粘仄,“鹤”粘“地”也;平对仄,“云”对“鹤”也;平粘平,“川”粘“云”。如此,皆合。二观对仗,律诗腹联,皆求对。此诗颔联未对。是为不工。三观平仄,以七律平仄论,此诗首联“乘”出,“鹤”属大拗,对句“黄”已救;若按“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之原则,亦可看作四、六字互救者也。若按此论,前二句皆合律。余尝试“乘”换他字,皆不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联,不工,平仄也未合。若以“上拗下救”论之,“一去”皆出,对句“空”救,然出现三平尾,为律诗之忌,无理。观全诗境界,“空悠悠”之“空”字,实难有字可胜也,故惟作“故意突破”论之。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有云:“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故《黄鹤楼》一诗,当为蜂腰格也。余曾试作如下修改:“昔人已踏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朝飞杳杳,白云千载寂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终不如原诗,权作笑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颔联失粘,少有人提及。其余皆合律。余曾试改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晋代衣冠成古冢,吴宫花草盖残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亦不如原诗。
观以上二诗,不由让人甚叹“惟天才,方可得天籁之音也。如此突破,非大诗人难为之,岂是常人所能及耳!”
一百八十一
太白《送梁四归东平》诗云:“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大火南星月,长郊北路难。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其中“大火南星月,长郊北路难”一联,“月”对“难”,极为不工,读来也不尽顺爽。直疑为“滩”字之误笔。

一百八十二
俗语、酸语入曲常为至语,而诗多不能,可见体之有异也。

一百八十三
毛主席早期诗词,并不成熟。甚至有未入韵者。却有评者把此等不成熟之作评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缺。此等态度,最不可取。

一百八十四
穷经不惧入地,为文自可齐天。欲出类拔萃,须胜人一筹。

一百八十五
今读一高僧禅诗选本,多佳作。其中有唐高僧拾得《云山》一诗:“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其中“心”字未入韵,改为“同”字始可入韵。

一百八十六
本句对,对句不对,读来亦堪工整。如唐人刘长卿《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有联“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来”可和“去”对,“东”可和“西”对,但“来去”却不能对“东西”。再如李端《同皇甫侍御题惟一上人》有联“东西皆是梦,存没岂关心。”亦然。

一百八十七
读《宋诗》,见王安石名作《泊船瓜舟》,其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编者以宋、明二版本皆为“自绿”,疑今本“又绿”之误而不从今本。故将“又绿”改为“自绿”。据宋洪迈《容斋续笔》载:“吴中土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云云。显然其原作用过“又”字。观“自”、“又”二字,“自”明显不如“又”。

一百八十八
不道惊人句,终难传姓名。

一百八十九
见广场一六旬鸣冤男,以粉笔于地上鸣冤。其中有不少打油之作。此男有些书法功底,常于地上秀其书法,写古人诗词名作,其间有刘禹锡《秋词》一首,三四句其书为“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余观后,指其第三句当为“排云上”,此男不服,一定要争个输赢,并要求去书店确定。我释曰:“若为‘去’,何来‘引’而‘到’?就此诗而言,去,当为平行于地之动作,下句就不会是引、到,而是引、离。上,则为由下往上之动作,和引、到二字为一连贯动作。”此男觉似有道理,但仍不服,反问我可懂诗词,我以一笑置之,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过几日,余复过此,见其已改“去”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7: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